【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在课堂小结环节,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强调了重点和难点。布置的作业也旨在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不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其次,课堂互动环节可以进一步丰富,增加更多的互动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作业布置环节可以更加多样化,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请学生选择一幅课文中的童年水墨画,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要求:描述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分析画家的表现手法,以及画作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小游戏或活动,以展现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合作精神。要求:设计合理,能够吸引同学们参与,并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2.作业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忆录,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指出作文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5.实验法: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童年水墨画。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水墨画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6.游戏法:教师将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7.使用教学媒体和资源:教师将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教学媒体和资源,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1.童年水墨画的特点: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瞬间。学生需要了解童年水墨画的基本特点,如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构图自由等。
2.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课文通过描绘童年水墨画,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学生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珍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3.导入课文: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童年的水墨画》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新词汇、句子、段落进行勾画,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识字写字: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并掌握字词的含义。
3.精讲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文章的主题、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后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同学进行课后讨论,交流彼此在阅读、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家长参与:请同学们邀请家长参与作业完成过程,共同完成“我的童年”主题作文,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促进家校共育。
7.阅读推荐:推荐一本关于童年生活的书籍,如《草房子》、《城南旧事》等,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水墨画”、“渔船”等,以及正确书写。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练习
1.仿写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口语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如角色扮演、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等,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课堂互动:教师选取一篇相关文章,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收获。
4.借助课文,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童年的水墨画)2、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3、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1、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课件出示2)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3)生字,读生字。

mò rǎn ɡān suì lànɡ hú shuǎnɡ móɡu téng bō墨染竿碎浪葫爽蘑菇腾拨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前鼻音“竿”,后鼻音“腾浪”等。

“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课件出示4)词语,读词语。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三篇

【导语】童年是⼀幅画,画⾥有我们五彩的⽣活,童年是⼀个梦,梦⾥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童诗的特点,尝试写⼀⾸⼉童诗。

教学过程 ⼀、出⽰课题,朗读诗歌 1、出⽰课题《⼉童诗两⾸》,说说你知道那些⼉童诗。

可以说说诗歌的题⽬,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两句。

2、朗读课⽂,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童诗,⽐较:这两⾸⼉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诗歌,《童年的⽔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标题;每⼀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朗读这两⾸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

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

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

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与本组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因为是源于孩子们生活的文章,设计理念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展、自演中,去主动积累、主动写作、主动阅读。

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

亮点一:(学习溪边)老师抛出问题: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溪边钓鱼的快乐热闹场面读出来。

背诵溪边。

师生达成共识,学生交流分享溪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的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

亮点二:(学习江上、林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江上、林中的快乐。

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亮点三: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

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身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身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整节课,条理清晰,渗透方法,用浓厚的色彩,含蓄的艺术手段来结束一堂课,使学生感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课堂实效。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2】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蓝天:指晴朗无云的天空,孩子们在蓝天下放风筝、玩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课文中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
答案:课文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具体描写手法如下:
- 动作描写:通过描述孩子们捉迷藏、放风筝、钓鱼等动作,展现了他们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形象。
- 语言描写:通过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和笑声,展现了他们纯真无邪、快乐无忧的心情。
二、新课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300字,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画卷。它是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珍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快乐,以及我们与自然的亲近。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答案:课文描绘了捉迷藏、放风筝、钓鱼等童年生活的场景。其中两个场景的简要描述如下:
场景一:捉迷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捉迷藏,他们躲藏在草丛中,互相寻找,笑声不断,充满了童真和欢乐。
场景二:放风筝。孩子们在田野上放风筝,他们手握风筝线,看着风筝在蓝天中翱翔,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表情。
2. 课文中的生字词有哪些?请列出五个并解释其意义。
2. 思维发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童年生活的美好,培养想象力。
3. 文化传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情感态度: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珍惜童年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拼音、识字、组词、造句等,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的课文,对课文中描绘的童年生活有一定的认知。

部编《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通用7篇)

部编《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通用7篇)

部编《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部编《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前置性作业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

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生字:生词: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

为什么?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

写一写,画一画。

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

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设计流程: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一、歌曲导入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

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

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

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1.出示自读提示:(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

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

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

)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

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

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

(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

(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

(画面由“静”变“动”)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

“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

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第二课时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朗读、想象)3.导入: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江上》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如: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4)指导朗读。

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

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3)读出欢乐。

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

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牙。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1.过渡: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林里刚下过一阵雨”呢?(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课件出示动态图片)说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图片)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

(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曲,来到林中。

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

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②指导朗读。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