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模式doc.
优质护理服务标准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患者对护理服 务的评价和需求。
护理质量指标监测
监测指标
包括护理差错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褥疮发生率、院内感染率 等。
数据收集
通过病历记录、护理记录、患者反馈等方式收集数据。
问题分析
对监测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和优化方案
改进措施
01
定期评估和反馈
对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同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促进持续改进和提高。
05
优质护理服务效果评估与反馈
患者满意度调查
调查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患者 进行满意度调查。
调查内容
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技能、沟通能力 、环境设施等方面。
优质护理服务标准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引言 • 优质护理服务基本原则 • 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标准 •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 • 优质护理服务效果评估与反馈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标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满意度。
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服务作为医 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分享了实施优质护理服 务的具体措施
总结了实施优质护理服 务取得的成效
对未来优质护理服务的展望
01
02
03
04
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 素质
推动护理学科发展,提升护理 专业水平
护士优质服务工作方案

护士优质服务工作方案护士优质服务工作方案护士优质服务工作方案1门诊是医院及医护人员面向患者、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门诊疾病诊治量逐年攀升。
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个性化服务"的今天,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自2010年国家卫生部大力倡导医护人员"优质护理服务"后,我院经过2年余的探索与改进,在"转变服务理念、提升自身素质、调动群体积极性、推行医护一体化理念"等举措上进行了全面的革新,目前已发展成为为门诊患者提供全面的、全程的、专业的、人性化的责任制护理的服务团队。
1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模式,强化服务目的以往的护理服务普遍强调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性化服务。
在此次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措施即是要求护理人员切实开展"患者至上"、"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把人性化服务作为护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为了带给患者更为优质的服务,我院门诊部要求医护人员把过去要求患者怎样做向以患者要求为导向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从窗口转向全员、从怕投诉向主动征求意见转变,最终实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患者满意、护士满意、医生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三好六满意"活动宗旨,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
在此项理念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紧密围绕护理部的主题"质量、安全、效率、服务、创新,为了达到全体护士对于优质护理内涵的充分认识,门诊系统对所有在岗护士进行了"优质护理服务"合理化建议交流会,让每位护理人员,发表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以书面形式认真书写,使全体护士从多角度对于优质护理服务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024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内容

2024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内容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护理服务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国家制定了《2024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内容》。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标准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措施。
二、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理念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理念包括以患者为中心、全人护理、持续护理和团队合作。
护理服务应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三、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1. 基本护理基本护理是指满足患者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包括床位管理、卫生护理、营养管理和健康教育等。
护理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文化敏感性: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和信仰,提供符合其文化习惯的护理服务。
安全性:确保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定期评估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
2. 专科护理专科护理是根据不同疾病或患者特征提供的专业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各种临床情况。
主要包括:心血管护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重要指标,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
呼吸系统护理: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提供氧疗、气道管理等支持。
老年护理:关注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制定适宜的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
3.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识别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重要措施包括:情感支持: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
心理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其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4.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向患者讲解其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病房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病房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一、患者关怀服务1.定期进行患者需求调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个体差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建立患者病历档案,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护理情况,确保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了解和跟踪。
4.配备良好的病房环境,如空调设施、温暖的床具、清洁整洁的卫生间和浴室等,确保患者舒适度。
二、专业护理服务1.提供全天候的护理服务,包括早晨擦洗、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床位翻身等,减少患者发生危险性事件的可能性。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药物管理、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确保患者获得科学、全面的护理。
3.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患者,如卧床、失能、失智等,提供个人护理和生活照料,帮助患者完成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4.注重病房的感染控制,对患者和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洁,保持病房的卫生和洁净。
三、沟通与交流服务1.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回应患者的问题和反馈,提供即时的帮助和支持。
2.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感,让患者感到自己是被尊重和关心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3.在医疗团队中加强协作和配合,保证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分享,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四、家属参与和教育服务1.鼓励患者的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过程,提供有关护理技术和知识的培训,使家属能够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照顾。
2.定期举办与患者和家属有关的健康讲座、康复培训等活动,提高家属的护理水平和健康知识,增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支持。
3.鼓励家属提供患者的健康新闻、娱乐节目等,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病房优质护理服务是医疗机构对病患提供的关爱和照顾,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和温暖关怀的护理服务。
通过各种服务措施的落实,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措施及护理工作记录

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措施及护理工作记录个性化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病情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对其最为适宜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
个性化护理通过深入了解患者,能够更好地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入手,探讨如何制定护理措施及护理工作记录,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一、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分析1.生理需求患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饮食、睡眠、排泄、运动等方面。
不同患者在生理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如有些患者可能有特殊的饮食禁忌或需求,对药物的不同耐受性,对睡眠环境的个体喜好等。
因此,在制定护理措施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地进行护理。
2.心理需求患者的心理需求包括情绪支持、心理疏导、心理护理等方面。
不同的患者在心理需求方面可能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同情绪,有的患者可能需要持续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因此,在制定护理措施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3.社会需求患者的社会需求包括家庭支持、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方面。
一些患者可能面临家庭关系紧张、社会孤立、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支持。
因此,在制定护理措施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二、制定护理措施1.生理护理针对患者的生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比如在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饮食禁忌和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膳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在排泄方面,根据患者的排尿排便习惯,合理安排排泄时间和频率,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在运动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功能。
2.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比如针对焦虑、抑郁等情绪,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情绪支持;对于需要长期心理支持的患者,建立心理咨询师和患者的心理支持小组,提供持续的心理护理服务;对于患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开展心理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管理能力。
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十化”评价标准

日常生活指导
护士应对患者的日常生 活进行指导,包括饮食、 运动、休息等方面,帮 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 方式。
康复训练指导
对于需要康复训练的患 者,护士应给予专业的 指导,包括训练方法、 频率、注意事项等,促 进患者的康复。
05 护理流程科学化
科学的排班制度
总结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总结词:动态调整 总结词:激励措施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 与护理质量控制,提 高护理质量管理的效 果。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 和纠正护理工作中的 问题。
严格的护理安全监管
加强护理安全培训,提高护理 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和报告 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 患。
定期对护理安全工作进行检查 和评估,确保护理安全监管的 有效性。
关注患者情感需求
医疗机构应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 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医疗机构应积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 康,提供相关的教育和资源,帮助 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02 护理服务专业化
专业的护理团队
护理人员具备专业资质
护理团队专业分工
医疗机构应确保其护理人员具备相应 的专业资质,包括但不限于护理学、 医学等专业背景。
详细描述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和期望,共同制定护 理计划。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护理进展 情况,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同时,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
属传授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护理能力。
08 护理延伸全程化
术水平。
建立护理技术创新与研发的激励 机制,为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
一科一品优质护理总结

一科一品优质护理总结报告一、护理目标与原则我们的护理目标是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始终关注患者的需求,确保护理服务与患者的期望和需求相匹配。
2.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护理服务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
3.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反馈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二、护理服务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供了以下具体的护理服务:1.个性化护理计划: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确保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
3.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4.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和指导。
三、护理质量评估为确保护理服务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定期检查:定期对护理服务进行内部检查,确保服务符合标准。
2.患者反馈: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收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和建议。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服务中的不足和改进点。
四、患者满意度调查我们通过以下方式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1.在线调查:设计问卷,通过电子渠道向患者推送并收集反馈。
2.面对面访谈:与部分患者进行一对一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整体满意度水平以及各环节的优缺点。
五、护士培训与考核为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我们实施了以下培训和考核计划:1.定期培训:组织定期的内部培训,涵盖护理技能、沟通技巧、职业素养等方面。
2.外部交流:鼓励护士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护理技术和理念。
3.绩效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对护士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4.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护士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和激励。
六、护理效果分析为了明确护理服务的效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患者健康指标改善情况:对比患者入院前后的健康指标,评估护理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
优质护理服务

第五部分优质护理服务一、优质护理服务目标与内涵(一)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患者为中心”就是一切活动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整体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的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 .(二)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及医务人员满意的目标。
(三)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主题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
(四)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1、改革工作模式。
实施责任包干制,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整体护理服务;2、改革排班模式。
减少交接班环节,弹性排班,确保护理安全;3、全面落实职责。
专业照护(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协助治疗(执行医嘱、落实检查等)、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沟通协调;4、探索岗位管理;5、完善护理绩效考核,实现同工同酬,调动护士积极性;6、完善多部门支持保障,服务临床一线。
(五)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优质护理服务活动"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加强护理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行医改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客观要求。
确定各科室护士长为各科室固定联系人,明确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责,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顺利开展。
二、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保障制度1、各科室、各部门要协同配合,确保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2、各科室、各部门要按照相应职责及分工做好本科室人员的安排,制度的制订以及其它相应的工作准备,以保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顺利开展.3、护理部收集科室优质护理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持续改进。
4、加强护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进修学习优先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内科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初探南京市第二医院护理部(210003)夏春香姚启燕【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内科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做法与效果。
方法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护理服务创新与持续质量改进,同时开展定期护理质量检查和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
结果肿瘤科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从81.54%上升到98.46%,五项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新型护理管理模式。
【关键词】肿瘤内科;患者需求;优质护理;护理管理全球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
肿瘤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较复杂的心理反应。
如何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成为护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1年8月我科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优化以患者需求为原则的服务流程,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肿瘤内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主要开展对各种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及免疫治疗。
护理人员共2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4(23.53±6.21)岁。
职称:主管护师7名,占35%;护师9名,占45%;护士4名,占20%。
学历:本科9名,占45%;大专9名,占45%;中专3名,占35%。
开放床位40张,床护比为1:0.5。
2、实施方法2..1转变服务观念、达成全员共识结合肿瘤内科专科性强、基础护理工作量大、患者及家属对护理需求较高等特点,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护士大会,传达优质护理服务相关精神并分别组织讨论,统一各层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性化护理,全面落实基础护理,科学改革护理模式,深化护理专科内涵,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
2.2调查患者需求,强化部门支持利用公休座谈会及住院患者需求调查等形式,了解我科患者住院期间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
围绕患者需求,强化部门支持,如添置了必要的护理用具,增设方便患者设施;改善患者餐饮条件,做到专科专人订餐、及时送餐到病房;成立陪检中心,负责住院患者24小时的陪检工作等,逐步完善了护理服务支持保障系统,形成了全院工作服务于临床的良好格局。
2.3 进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为满足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患者需求变化,我科重新审视现有固化的流程,对欠科学的护理流程进行改进,如优化患者入、出院流程、输液流程、交接班流程、picc操作流程等。
在流程改进与优化过程中,将人文关怀、健康教育、交流沟通贯穿其中,有效衔接,减少操作和患者等待时间,充分体现患者需求原则及员工为本原则。
2.4专科技能培训,提升专科内涵娴熟的技术操作与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能为患者带来最大安全感【2】。
护理人员在科内树立了良好的“重知识、重技能、重学习、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强化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及专科技能训练。
结合病区专科特色成立picc护理小组、口腔护理小组、放化疗护理小组、临终护理小组。
每组5人,分别设组长1人、组员4人,在护士长领导下,组长全面负责,组员积极配合,根据临床科室需要、护士需要和病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专科理论授课、专科技能培训、制作护理用具、制定专科护理指引,全面提升专科内涵。
2.5持续需求调查,创新服务特色2.5.1 优质护理服务观点调查参考刘义兰【3】总结的6个优质护理的主题作为框架,把6个主题所包含的27个子项目作为调查内容。
责任护士对新入院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护理服务观点调查并将其作为护理交接内容,使全科护理人员了解并尊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从人性化理念出发,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
2.5.2住院患者需求日沟通联系:建立患者需求日沟通表,每日由责任护士采用访谈法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记录,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对健康知识、治疗环境、护理服务需求。
及时进行患者需求评估,制定关键护理对策,满足患者需求。
护士长对患者需求评估与护理措施落实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护理服务。
2.5.3 定期科室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参考赵先玲【4】基于患者对优质护理指征观点自行设计的肿瘤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调查表。
每月底病区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服务,更好满足患者需求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5.4 建立回访制度:给出院患者赠送医患连心卡,方便患者与医生、护士联系,建立患者随访登记本, 责任护士对出院患者定期电话回访,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需求,给予指导提醒复诊时间,使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护士的关心和帮助,有效地延伸了护理服务。
2.5.5每月对优质护理服务观点及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SPSS 11.0统计分析。
使护理人员动态掌握患者需求,不断创新护理服务,如制定“亲情护理”推广方案,开展“无铃声换水”、“赠送精美手链,共同爱护导管”等护理创新服务,不断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2.6 改革护理模式,推进优质护理科室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由以往的分层式管理调整为扁平式管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
每名责任护士分管6~8位患者,对所分管的病人实行整体护理,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
根据专科特点推行APN排班减少晚夜班交接班对肿瘤患者夜间休息的影响,适时增加“帮班”,加强晨、晚间的护理工作来满足患者需求,逐步扭转了由护工和家属提供生活护理的局面,也切实转变护理人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5】。
2.7完善质量控制,实施工效挂钩在不断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基础上,建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使护士全员参与科室质量控制。
推行“现场管理式”质控模式,要求全体护士做好自我现场控制,护士长下沉病室进行现场质控,保障护理措施及时、有效落实。
护理质控小组根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将护理质量考核结果,患者满意度与护理岗位的劳动强度、技术要求、工作风险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分配原则,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成效评价3..1评价标准:将肿瘤内科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2010年8~10月,实施后)和实施前(2010年5~7月)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①护理质量得分值由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组对基础护理、一级护理等5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与统计。
(每一项满分为100分)②住院患者满意度医院护理部参照王丽【6】等总结的肿瘤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卷定期进行调查,包括护士态度、业务水平、职业责任感等10项内容。
每条评分方法分3个档,满意不扣分,尚可扣2分,不满意扣4分,三项同时弃权时扣3分,提出不满意意见根据所提问题扣5—20分。
3.2评价结果3.2.1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表1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比较项目创建前创建后P值特一级护理92.25±3.12 98.25±2.45 <0.01 基础护理91.23±3.72 97.56±2.13 <0.01病区管理90.23±3.31 96.65±1.70 <0.01消毒隔离92.23±3.72 97.85±2.35 <0.01护理安全91.73±3.28 97.42±2.21 <0.013.2.2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见表2)表2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项目例数(n)满意例数(n)满意度x2值P值创建前130 106 81.54 18.24 <0.01创建后130 128 98.464.1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将患者需求转化为护理服务改进,实际上是遵循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整体[7]原则,以护士为主导、病人为主体进行的整体护理。
在运用护理程序评估需要,制定、落实护理措施过程中,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采用病人与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共同分析其健康问题,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全方位满足患者从生理需求到自尊、他尊的需求。
在晚期肿瘤患者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增加其舒适,提高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让患者安详、无憾到达生命终点。
同时给予家属精神支持,帮助其家庭正常生活的恢复。
可见优质护理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完善和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
4.2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优质护理服务创建中完善的服务保障;科学的绩效考核,弹性合理排班满足了护士的意愿,缓解了护士的身心压力,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在责任制护理实施中,责任护士每天面对患者健康的强烈需求,迫使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患者从安全、满意的服务中体会到护理专业的严谨规范,从而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科学的护理管理,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工作胜任能力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4.3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根据患者需求开展的多种创新服务项目,充分体现了护理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
细化的工作流程、明确的质量标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服务的规范性、及时性、主动性,增加了服务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
责任制包干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促进护理工作真正实现了“三贴近”[8]。
使护理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并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进行融合。
不仅充分保障了患者医疗安全,而且持续改进了护理工作质量,结果显示: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
参考文献【1】游伟程癌症发病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J] 2008,11(42)62 【2】殷小勇,癌症患者的护理需求中国误诊学杂志[J] 2005年7月第5卷第8期1527-1528【3】刘义兰.王桂兰.任小兵,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病人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l—643.【4】赵先玲. 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1(7):86-87【5】代凌雁, 郭汉萍.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陪护人员的护理[ J] .现代护理, 2001; 7(3): 35-37.【6】王丽,朱晓平,常凤云 6825例肿瘤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临床护理,2008,46(36)【7】黄慧根,陈凌,黄红友,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护理管理杂志,2010,lO(5):310-312.【8】马晓伟. 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护理管理. 2010,10(4):5-7作者简介:夏春香(1973-)南京市第二医院科护士长本科学历主管护师,江苏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