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音乐的通感
论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论音乐与绘画的关系论音乐与绘画的关系【论文摘要】音乐与绘画作为艺术门类的“连理”学科,它们能够视听相通,音画互感,但又有不同,本文通过阐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来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音乐绘画感通共性个性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下最伟大的绘画。
可见,音乐与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共性,它们都是表现艺术家心灵深处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
但同时从理论上讲,这两种艺术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各自具有独立的个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通过音响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感官,以“描情” 擅长,表达人的心灵;绘画则是空间的艺术,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于人们的视觉感官,以“状物”取胜,表现事物的造型。
本文通过阐述二者的共性和个性来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音乐与绘画的相互感通音乐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亲和力。
它能够和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感通,激起“诗情”和“画意”的审美通感效应。
而在音乐的审美通感中,听觉与视觉的相互感通是最为活跃的。
(一)音乐中的画意音乐与绘画作为艺术门类的“连理”学科,能够视听相通,音画互感,我们可以在音乐审美中充分感受“画意”的通感之美。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这首作品直接取材于俄罗斯艺术家格尔曼的绘画,是他对亡友画家格尔曼个人画展的一篇侧写,共分十个段落,并且每一个段落的小标题都是原画的标题。
渥尔顿的管弦乐《普茨茅斯的一角》取材于罗兰逊的一副风景画,这类作品听众可以根据标题的提示,通过想象去捕捉具体的视觉形象。
柴可夫斯基在谈及他的交响曲《弗兰切斯卡达李米尼》时说:“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勃为但丁《神曲》所做的插图中《地狱的旋风》一画,大大激发了我的想象。
”其实,早在17世纪后半叶,库普兰《莫尼卡姐姐》、《胜利的缪斯》等乐曲色彩艳丽、纤巧多饰的风格已经会使我们想起与他同时代的画家乔托的作品。
(二)绘画中的“音响”和“伴奏”抽象派绘画大师康定斯基是第一个真正从内在情感关联的角度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人。
绘画与音乐的通感

绘画与音乐的通感绘画与音乐的通感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尝试了绘画与音乐结合的一系列活动,以绘画与器乐曲结合、绘画与歌曲结合为内容,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再造.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同时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引导幼儿在颜色、图形、线条等方面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学习.为幼儿进行自主性绘画奠定基础。
音乐是抽象艺术,与绘画一样,需要兴趣和基础,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
我们刚开始是选择歌曲进行欣赏,因为歌曲有歌词.能使幼儿感到内容具体,好理解。
为欣赏器乐曲打基础。
为了处理好把幼儿已有的色彩、图形、线条方面的美术基础知识与音乐欣赏自然融合。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活动设计的内容和目标需要层层递进。
每设计一步都要为下一步做铺垫。
下面以音乐欣赏活动《轻快与沉重》为例进行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欣赏音乐,根据两段音色的不同选择相匹配的色彩和图形;再次欣赏音乐.为两段不同的音乐配上线条,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听听画画,幼儿自主地欣赏音乐,画出对音乐的理解。
由最初的感受色彩、图形与音乐的匹配。
到引导幼儿用线条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最后把自己的音乐感受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三个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第一环节需要引导幼儿认真听,并提出问题:“音乐共有几段?听完后它们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幼儿初步感受乐曲分成轻快和沉重的两段。
接着.听音乐进行二维的选色彩和图形。
在之前经验积累下.幼儿很快为这两段不同音色音乐配上了有颜色的图形。
最后幼儿总结出:图形的边比较圆滑。
颜色是暖色调的代表着轻快的第一段音乐.为第一段音乐匹配的有心形、带子形、圆形、椭圆形:图形都带有尖角。
颜色是冷色调,代表着沉重的第二段音乐,为第二段音乐匹配的图形有三角形、锯齿形、月牙、梯形、星形。
第二环节需要调动幼儿对线条的已有经验,运用了线条和音乐的结合。
线条是艺术形式最明显的表征之一。
音乐用它来表现主调、主题或动机:绘画靠它来界定边缘、形状。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析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析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艺术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虽然音乐和绘画的形式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这些共性可以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析音乐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首先,音乐和绘画都是可以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
音乐可以用音符和旋律表达情感,而绘画则可以用颜色和形状表现情感。
例如,浪漫主义音乐通常表达爱情和激情等强烈的情感,而浪漫主义画家则常常用浓郁的颜色和夸张的形状表现这些情感。
因此,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都是通过表现情感来打动观众或听众的。
其次,音乐和绘画都需要艺术家进行创作。
创作是一种灵感和技能的结合,需要艺术家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
艺术家必须有一定的音乐和绘画的技巧和经验,才能将自己的想法用最好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也会借助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这些也是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之一。
此外,音乐和绘画都需要观众或听众去欣赏。
观众或听众是音乐和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没有他们的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就变得没有意义。
观众或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受来解读艺术作品的意义,这也是音乐和绘画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音乐和绘画也可以相互影响和借鉴。
音乐和绘画有许多共同的艺术特征,如色彩对比、形状与旋律的相似性等等。
许多艺术家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新艺术风格。
例如,现代艺术家凯斯·哈林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融合了音乐和绘画元素,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聆听”绘画,“描绘”音乐——谈音乐与绘画的相融

美术界+TEXT /李文文“聆听”绘画,“描绘”音乐——谈音乐与绘画的相融人们在谈论音乐时经常这样说,这首曲子美丽的简直就像一幅画;在谈及一些绘画作品时又说,这幅画简直像音乐一样让人陶醉。
这不仅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和比喻,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经验,它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也表明了音乐艺术中包涵着某种绘画美的内容。
音乐与绘画在整体结构和外部形态上有一定的对应性。
音乐作品有曲式、节奏型等结构形式,而音乐的节奏又有旋律的骨架之称,因此它可以和美术作品的构图相对应;音乐作品有旋律的进行,它可以和美术作品的线条、造型相对应;另外音乐作品中的多声部写作是纵横化的,它则可以与美术作品中的雕塑相对应,因为两者都具有立体感。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切艺术都具有音乐因素,正如19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佩特所说:“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于音乐的状态。
”一我国古代绘画创作主张“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音乐也强调“意先乎音,音随乎意”。
艺术家感物生情,形诸于声,便产生了和谐、悦耳的音乐。
无物何以生情,无“情”何以有“意”,无“意”则音无所“随”,当然也就没有音乐。
音乐家在对客观事物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乐思,以不具空间形态的、流动的声音表现出来。
它不能直接描写引起人们喜怒哀乐情绪的事物,却以音响结构与有形事物的律动,形成异质同构、同感对应的关系,这是音乐与绘画通感的重要关节点。
马思聪在《我和美术》一文中曾这样描述:“欣赏名画,往往会引起我在音乐上的很多联想。
例如当我演奏巴哈的作品的时候,我就常常联想起伦勃朗的画,巴哈的作品往往有一种谦厚、纯朴的舍己精神,这一点和伦勃朗的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
而演奏德国作曲家孟德迩逊的协奏曲时,就不禁会联想到意大利名画家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联想到维纳斯从碧蓝的海水中徐徐浮起时那种清新、柔和、宁静的美妙感情。
这样,在演奏起来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节奏过于强烈。
”音乐家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将可视性的事物创造性地转化为听觉意象,对于欣赏者来说,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听之于耳,会之于心,进而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进行积极、主动地再创造。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析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析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音乐与绘画作为两种艺术形式,虽然媒介不同,但二者在表现方式、创作动机、审美
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相互影响。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探索音乐与绘
画之间的关系。
音乐和绘画都具有表现力。
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旋律的变化、节奏的起伏等手段来
表达情感,而绘画则通过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形状的构成等方式来表现主题。
二者
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共鸣。
音乐和绘画在创作动机上也存在相似之处。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通过音乐或绘
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无论是音乐家还是画家,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传
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音乐与绘画的共同之处之一。
音乐和绘画也相互影响。
音乐可以通过绘画的视觉表达方式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得音乐作品更具有形象感。
相反,绘画也可以通过音乐的声音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画家可以通过配乐或音乐的节奏来提升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相互影
响使得音乐和绘画在创作和欣赏上都更加丰富多样。
音乐和绘画在表现方式、创作动机、审美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互影响。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和绘画都是人们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重要媒介,也是人
们获取美的体验和享受的途径之一。
音乐和绘画的关系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层次,也深化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谈音乐与绘画的关系(荟萃内容)

谈音乐与绘画的关系摘要:音乐与绘画作为艺术门类的“连理”学科,它们能够视听相通,音画互感,但又有不同,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是两种不相干文艺形态,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的视觉器官,它们之间的通感主要表现为:听声类形,以而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画形无象,造响无声。
本文通过阐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来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音乐;绘画;艺术;色彩;线条;造型音乐既是听觉艺术又是时间艺术,还是动态艺术,它在一定的时间里以乐音和噪音的持续运动来表现自己,它以音响在持续或间断的运动中体现着“以声表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
音乐可以说是心灵的艺术,它通过音响来表达感情或形象,使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或震撼、或愉悦、或平静、或心潮澎湃等等各种各样的感受,并以引出欣赏者在情绪上的共鸣为己任。
而绘画则是一种视觉意象,通过视感官,呈现为一种静态的和空间的形式,是一种静态艺术、空间艺术。
音乐与绘画也有相通之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使艺术表现更臻完美。
1 音乐中的绘画因素1.1 线条有人说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音乐中的旋律一方面体现在纵向的音程关系上,一方面体现在横向的时间关系上,两者不可缺一。
假如只有音程关系就体现不出线性的关系,只有时间过程则又体现不出起伏的状态。
线条可以说是音乐中最主要的绘画性因素。
但是,所谓音乐中的线条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有本质的区别,绘画中的线条是绘画的构图基础,它线条的方向最终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
而音乐中的线条体现的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运动方向,除了二者都能象征某些实际的运动状态以外,别无其它对应性的关系。
音乐中的线条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人们不可能从音乐的线条中感受到某种具体形象。
正因为如此,抽象派的绘画比其他流派的绘画更接近于音乐。
1.2 色彩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说,音乐中的音色和绘画中的颜色都是一种波动,著名科学家牛顿曾将阳光分为七种颜色,证实了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他认为红、橙、黄、绿、青、兰、紫七种颜色正好与C、D、E、F、G、A、B七个音相对应,虽然科学家与音乐家都力图在声音与颜色之间寻找联系,但两者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音色与颜色同样会使人以明朗、暗淡的不同感觉,一旦某种音色与颜色会给予人们相类似的感觉,人们就会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音乐的节奏与绘画作品的演绎与体验

音乐的节奏与绘画作品的演绎与体验音乐和绘画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然而,尽管它们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其间却有一种共通性,那就是它们之间的节奏。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节奏如何与绘画作品的演绎与体验相结合,从而丰富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音乐的节奏是由音符、音调、音乐元素等组成,通过时间和强度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绘画作品的演绎则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来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主题。
尽管它们在形式上不同,但它们都可以通过节奏来影响观众的感知和体验。
首先,音乐的节奏可以启发绘画作品的创作。
一个艺术家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获得灵感,在创作绘画作品时融入音乐的节奏元素。
例如,一首欢快的音乐可能激发艺术家创作出一幅充满活力和快乐的画作,而一首悲伤的音乐可能启发艺术家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音乐的节奏可以使绘画作品更加有生命力和情感。
其次,音乐的节奏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绘画作品。
当观众观赏一幅绘画作品时,通过欣赏相应的音乐,可以增强对作品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音乐的节奏可以引导观众的情绪,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绘画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和情境中。
例如,一幅描绘大自然的绘画作品,如果搭配上优美悠扬的音乐,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另外,绘画作品的演绎与音乐之间也存在互补的可能性。
通过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可以创造出视觉上的节奏感。
观众可以通过观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线条、形状等来感受到一种节奏的流动。
而音乐可以作为这种视觉节奏的补充,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旋律的起伏来进一步强化观众的感知和体验。
绘画作品和音乐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观众在感官上得到更全面的满足。
总之,音乐的节奏与绘画作品的演绎与体验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互动。
音乐的节奏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丰富绘画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同时,通过欣赏相应的音乐,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绘画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绘画作品和音乐之间的互补性可以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深入的艺术体验。
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音乐与绘画音画的提法由来已久,前人早有研究。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谈及音乐,人们很自然的会与流畅的旋律,明丽的音色联系起来。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这不仅仅是音响对耳朵的“敲击”,也是由旋律引发的思维活动与人们经历、情感的共鸣。
作曲家进行创作的过程,是尝试用一系列连贯的音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希望藉由音乐语言传递给世人。
描述一部作品蕴涵丰富,也是指音乐中蕴涵的信息量大,能够使人们在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产生各自不同的联想和思考,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理解”。
这不由让让我们可以联想到同为艺术创作形式的视觉艺术。
例如绘画,雕塑等。
音乐运用听觉,而绘画则以视觉为媒介,将作者的意寓展现出来。
不能否认,西方早期绘画艺术家运用人文主义写实手法向世人呈视了许多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作品,而音乐在这一点上则很难做到如斯境界。
但音乐中也含有丰富的形象因素,并且绚丽多姿,极具音乐本身的特色。
一段美妙的音乐,会让人不由自主的闭上眼睛静静欣赏.“眼前浮现出一幅……的画面”,人们往往会这样评价。
这应当就是音乐与绘画共通——反映视觉形象的表现之一。
的确,音乐艺术在漫漫发展中得出了对具体形象描绘的不同手法。
音乐可以运用音节来模拟具体形象,对固定音高的事物进行模拟就是方法之一。
例如以三度以下音程模拟布谷鸟的鸣叫,这种模拟的逼真程度使得它在音乐作品中一再被运用。
影片《音乐之声》中《Fell Well》一歌即如此。
即便扣除歌词,短促轻快的音节依然能将从钟里蹦出来的小布谷鸟带到我们的眼前。
中国的《百鸟朝凤》更是此类的经典之作。
唢呐极致的演奏下,一幅百鸟朝凤图跃然眼前。
这与古人笔下的众多花鸟图相比如何呢?虽没有绘画般精准,但我却认为比绘画更加生动呢。
自然界中有固定音高的事物毕竟不多。
因此,正如画家们努力在静止的画布上表现流动的瀑布、溪水一样,音乐家们也在对那些没有固定音高的事物进行模拟。
当然,音乐家无法像画家那样将一幅溪水图忠实的展现出来——不差毫厘,惟妙惟肖,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与音乐的通感
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尝试了绘画与音乐结合的一系列活动,以绘画与器乐曲结合、绘画与歌曲结合为内容,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再造,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同时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引导幼儿在颜色、图形、线条等方面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学习,为幼儿进行自主性绘画奠定基础。
音乐是抽象艺术,与绘画一样,需要兴趣和基础。
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
我们刚开始是选择歌曲进行欣赏,因为歌曲有歌词。
能使幼儿感到内容具体,好理解,为欣赏器乐曲打基础。
为了处理好把幼儿已有的色彩、图形、线条方面的美术基础知识与音乐欣赏自然融合。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活动设计的内容和目标需要层层递进,每设计一步都要为下一步做铺垫。
下面以音乐欣赏活动《轻快与沉重》为例进行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欣赏音乐,根据两段音色的不同选择相匹配的色彩和图形;再次欣赏音乐。
为两段不同的音乐配上线条,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听听画画,幼儿自主地欣赏音乐,画出对音乐的理解。
由最初的感受色彩、图形与音乐的匹配,到引导幼儿用线条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最后把自己的音乐感受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三个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第一环节需要引导幼儿认真听,并提出问题:“音乐共有几段?听完后它们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幼儿初步感受乐曲分成轻快和沉重的两段。
接着,听音乐进行二维的选色彩和图形。
在之前经验积累下,幼儿很快为这两段不同音色音乐配上了有颜色的图形。
最后幼儿总结出:图形的边比较圆滑,颜色是暖色调的代表着轻快的第一段音乐,为第一段音乐匹配的有心形、带子形、圆形、椭圆形;图形都带有尖角。
颜色是冷色调,代表着沉重的第二段音乐,为第二段音乐匹配的图形有三角形、锯齿形、月牙、梯形、星形。
第二环节需要调动幼儿对线条的已有经验。
运用了线条和音乐的结合。
线条是艺术形式最明显的表征之一。
音乐用它来表现主调、主题或动机;绘画靠它来界定边缘、形状。
首先,教师播放欣赏的音乐片段,让幼儿随着音乐画出不同的线条。
幼儿可以用线条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除了用颜色和图形来表现音乐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现音乐呢?如果用线条来表示,你会为这两段音乐配上什么线条呢?请你听着音乐在画纸上尝试绘画出来。
”
教师:“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画中的线条会跳舞,谁来说说你为什么用这些线条来表现这两段音乐?”
幼儿A:我听到欢快的音乐,那条红色弹簧线好像我和小朋友搭的火车在跑。
听到沉重的音乐,我就用蓝色的点线代表火车跑到黑黑的山洞里。
幼儿B:粉红色的螺旋线是我们手拉着手在绕圆圈跳舞。
紫色的射线就是跳得很累,想休息,但停不下来,我就不高兴,所以我用了锯齿线表示。
幼儿C:我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很优美,所以我用弹簧线来表现,它们不是非常密集,因为我觉得音乐比较慢。
这段音乐让我想到了妈妈在对我温柔地说话,我也用了一些螺旋线来表现我的感觉,就像妈妈不停地和我说话一样。
教师:“用不同形状的线、起伏的线、或疏或密的线,可以产生不同的画面节奏,它们组成的画面真好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幼儿运用多种线条组合画面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幼儿笔下流畅的线条,是轻松活泼、随心所欲的。
说明他们已经清晰地感受到音乐与线条之间的“通感”,为下一步为音乐配上故事画作好了奠基工作。
第三个环节,教师需帮助幼儿总结前面的经验,让幼儿保存自己的想法,随着音乐的播放,自主地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最后编出故事。
这是对上一环节的深入,也是对整个音乐的总述。
要注意引导幼儿深入地体验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并让幼儿尝试为音乐选择合适的画面。
(故事一)隆隆:“听了第一段轻快的音乐后,我想了个故事,在森林里小白兔正在开心地玩着,它和小花在唱歌、跳舞。
这个时候我听到了第二段沉重的音乐,突然想到大灰狼来了,原来大灰狼偷偷在小白兔的后面,想把小白兔吃掉。
哇!这时候英勇的猎人带着枪来到森林,他拿起枪对着大灰狼,大灰狼就被吓跑了。
这故事名字是《大灰狼与小白兔》。
”
(故事二)琪琪:“听到轻快的音乐时,我想到了和姐姐一起去玩游戏,可开心了,我们玩了捉迷藏,又玩了跳飞机。
但是后来听到了第二段音乐,我们就不高兴了,因为这时候下起了大暴雨,我们都没有带雨伞,被大雨淋得湿湿的,就要马上回家。
我的故事叫《下大雨》。
”(故事三)徐希:“我在听前面的音乐时。
太阳公公出来了,小兔的妈妈和小兔在玩捉迷藏,它们高兴地唱歌,看!就连蝴蝶都低下头来听着歌。
但听了后面的音乐,我觉得天黑了,月亮爷爷出来了,小兔的妈妈说不玩了,要回家,小兔还没玩够,就哭了。
这故事叫《小兔一家》。
”
(故事四)浩欣:“听着欢快的音乐,花儿在花园里开开心心地唱歌跳舞,当沉重的音乐来了,这时候有个坏叔叔来到花园里想把漂亮的花朵摘回家,花儿不愿意跟他回去,叫他不要这样做,但坏叔叔不听。
花儿就哭了。
故事叫《不要摘花》。
”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音乐不同的理解,这层层递进的设计不仅能够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而且能够激起幼儿对音乐理解后表征的欲望,在自主性绘画中使幼儿得到创作的满足。
自主性绘画与音乐相结合,使得幼儿只要接触音乐就会在脑海中呈现音乐内容的画面,养成随时进行想像、随时进行创作的好习惯。
幼儿陶醉于自主性绘画和欣赏音乐活动的乐趣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与信息,提升了审美素养。
同时,也激发了想像,提高了对音乐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