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伯牙绝弦》备课资料.伯牙绝弦》备课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伯牙绝弦》备课资料会昌县右水中心小学饶金华伯牙绝弦资料(一)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
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
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
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
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
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志在潇潇细雨、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
欣喜、喜极而泣、异常开心……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是什么?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备课资料(二)伯牙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PPT课件 共10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图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 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 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 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资料袋: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 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 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 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 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 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 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 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 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 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 湃的 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 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 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 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 融于创作中, 谱写了一曲《高山流 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 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 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完整版完美版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好像。
“志”:心里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 子期(听了)说:“太好了!仿佛就像巍 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啊!”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 文完整版完美版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 文完整版完美版
3)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 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 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 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 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 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 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 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 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 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 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 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 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 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 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 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
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
连曾带美神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
大自然的壮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
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
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
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 没有遇到真
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
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 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 过)啊!”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 文完整版完美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25课《伯牙绝弦》课后习题含答案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弦()兮()哉()谓()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娥()眩()渭()秦()蛾()舷()猬()奏()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绝再,重新鼓于是,就复断若弹乃说,道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择优录取(选出停顿正确的项,打“√”)。
1.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峨峨兮∕若泰山!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八、佳句赏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__________,钟子期欣赏水平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课题:《伯牙绝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学科: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鉴赏水平高超,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于是把琴摔碎,立志终身不再弹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是今年来的插班生,学生语文水平良莠不齐,作为六年级学生,这是他们第二次接触古文,虽说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但他们已有一些文言文、白话文的阅读基础。
而且从文字上看,本文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设计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美读引进课堂,“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理解“知音文化”的丰富和玄妙。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伯牙子期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背诵。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理解“知音”,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古琴曲《忆故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候课时间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谈话: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曲子好听吗?知道是什么曲子吗?预设生:《高山流水》3、师:是啊!一曲《高山流水》,品味独特的宁静和婉约,真美!这一曲千载称颂的知音赞歌传之千古,然而水已去,人亦去,弦断有谁听?乐曲传颂的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故事!(板书:伯牙绝弦)4、齐读课题,正音:弦读(xián)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相识的呢?(预设生:讲述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伯牙绝弦》

翻译课文
•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一人翻 译一句,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 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 后翻译整个句子。
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 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 牙 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 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 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 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 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 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 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
“世再无知音”
钟子期死了,伯牙再也 没有了知音,再也没有人 能真正欣赏自己的音乐, 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他 决定“绝弦”。同时他的 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
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也懂,这才 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 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 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 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 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 子期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
•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
•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 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 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 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解 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欣赏:《高山流水》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六年级上25课《伯牙绝弦》

体会一下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前欣赏:
《高山流水》Leabharlann 钟子期,楚国人, 山村樵夫。
俞伯牙,楚国人, 著名音乐家,官至 晋国上大夫。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艺术的魅力
艺术理我们并不遥远,艺 术就在我们身边。他可以是一 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 不起眼的小饰品。有艺术的地 方就有美。本组课文将带你们 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 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古人说朋友
• 1、金兰之好—情谊契合,亲如兄弟。 2、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 3、患难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 • 4、酒酒之交—吃喝而结交的朋友。 • 5、贫贱之交”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 6、刎颈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 7、患难之交-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 8、莫逆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 9、知音之交—知音也谓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赏识自己 的知心朋友。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 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 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 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 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 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 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 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
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钟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个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勃勃。
教学文本,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感受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3.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难点】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准备】
《高山流水》音乐或视频;PPT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伯牙、子期相关资料及伯牙绝弦的故事。
搜集写景的ABCC式词语及描写高山、江水的词语或诗歌。
2课时
第课时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
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意味。
【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前欣赏风景图片导入:
同学欣赏图片中都画了些什么呢?如果给这幅图命名你会叫它什么?(引出高山流水图,这不仅是一幅画的名字,也是一首乐曲的名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这首动人的曲子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伯牙绝弦》。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
指导读准“弦”。
绝弦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结合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言文。
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字正腔圆。
(生读课文。
)
2.有节奏地读课文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哦!(出示课件并范读)先画出节奏再试着读读。
3.下面老师来检查下大家读得怎么样?出示课文难句,请学生读。
并互评,老师作适当指导。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4.全班齐读课文,一定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5.结合注释,再读课文,同学间谈谈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从“善”入手,初解知音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你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伯牙子期]
2.师:伯牙是一位琴师所以课文说他-----而子期虽为一介樵夫却-----。
这里出现了两个“善”什么意思?能不能用古文的方式来说一说?
(二)何谓知音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请同学们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表现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句子。
2.师出示句子。
A.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B.你如何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C.“善哉”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怎么说?
D.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面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志在流水呢?
3.伯牙在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些什么呢?(出示课件)如果你是子期,你会怎么赞叹呢?
4.讲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所念得之】用现代词语形容这句话。
揭示什么是“知音”。
【板书:知音】
(三)相遇相知
1.伯牙为什么会视子期为知音呢?(出示材料) 当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2.此时的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猜猜伯牙会说些什么呢?
3.齐读一二三句。
(四)知音之死
1.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伯牙为什么认为世界上再无知音呢?当他志在高山时,没有人再对他说
-----当他志在流水时,也没有人对他说-------
4.失去知音后的伯牙,怎么做?
5.伯牙是一个宫廷乐师,绝弦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绝的仅仅是弦吗?
6.师生齐读。
(五)回味绝弦
出示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读学生感悟。
三、再读感悟
对知音的寻求是超越时空的。
我们每个时代的人都发出过知音难求的感叹。
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俞伯牙和钟子期已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让我们伴随着伯牙这曲《高山流水》再读这个故事。
四、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所念
1.俞伯牙简介
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艺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2.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宋】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3.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酒逢知己千杯少。
4.成语典故
成语: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典故: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
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
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