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高一数学角的概念的推广3

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高一数学角的概念的推广3
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高一数学角的概念的推广3

第二课时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象限角的集合、轴线角的集合及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轴线角的集合,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I ?复习回顾

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是如何定义的?

2?角的定义只强调了射线绕端点旋转的方向,而没有谈及射线绕端点旋转的圈数,那么射线绕端点旋转的圈数对角有无影响?

3?能否说射线绕端点旋转的圈数越多,角就越大呢?

4?如图所示的/ ABC是第一象限角吗?为什么?

指出:①在角的定义里,射线绕端点旋转的圈数影响着角的大小?②射线绕端点旋转的方向,若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旋转圈

数越多,角越大;若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旋转圈数越多,角越小

?③象限角概念中强调“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这一条件

n ?例题分析

[例1]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第一步:在0。到360。内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角,即90 °、270°

第二步:写出与上述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即

S i= { 3 I3 = 90°+ k ? 360° , k€ Z}

S2= { 3 |3 = 270°+ k ? 360°, k€ Z}

第三步:写出几个集合的并集,即

s= S1U 5 = { 3 |3 = 90°+ k ? 360 °, k€ Z} U { 3 |3 = 270 °+ k ? 360 ° , k €Z}

={ 3 |3 = 90°+ 2k ? 180°, k€ Z} U { 3 |3 = 90°+ (2k+ 1) ?180°, k€ Z}

={ 3 |3 = 90°+180°的偶数倍} U { 3 |3 = 90°+ 180° 的奇数倍}

={ 3 |3 = 90°+180°的整数倍} = { 3 |3 = 90°+ n ? 180°, n € Z}

能写出终边在x轴的非负半轴、非正半轴上的角的集合吗?

终边在x轴非负半轴上的角的集合为{x|x= k ? 360° , k€ Z},终边在x轴非正半轴上的角的集合为{x|x= k ? 360°+ 180°, k€ Z}?

以上两个集合的并集代表什么特殊位置上的角的集合呢?

[例2]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一360°< 3 <

720°的元素3写出来:

(1) 60°(2)- 21°(3) 363° 14'

第一步:利用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公式写出:

(1) S= { 3 |3 = 60°+ k ? 360° , k€ Z}

(2) S= { 3 |3 =- 21 °+ k ? 360°, k€ Z}

(3)S= { 3 |3 = 363°14'+ k ? 360°, k€ Z}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利用满足约束条件的不等式,对其中的k值,分别采用赋

值法求解出元素3 :

(1) —300 ° , 60 ° , 420°

⑵—21 °, 339°, 699°

(3) —356° 46', 3° 14', 363° 14'

题目中的k值是靠观测、试探确定的,即赋给k 一个任意值m试一试,看是否满足条件,再将m 增1或减1再试,直至找到合适的k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a a

[例3]若a是第三象限角,试求—、§的范围■

a a a

分析:依据象限角的表示法将a表示出来后,再确定—、--的范围,再进一步判断~、

2 3 2

a

3所在的象限?

解:T a是第三象限角

??? k ? 360°+180 °VaV k- 360 °+270°(k€ Z)

a

(1) k ? 180°+90°v — v k ? 180°+135 °(k€ Z)

, , a

当k = 2n(n€ Z)时,n ? 360° +90 ° v — v n ? 360° +135 °

, , a

当k = 2n +1(n€ Z)时,n ? 360° +270° v - v n ? 360° +315°

a

?- 2为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a

(2) k ? 120°+60 ° v — v k ? 120°+90 °(k€ Z)

, , a

当k = 3n(n€ Z)时,n ? 360° +60 ° v — v n ? 360° +90 ° (n € Z)

3

, a

r

当k = 3n +1(n€ Z)时,n ? 360° +180 ° v 3 v n ? 360 ° +210°( n € Z)

, a

r

当k = 3n+2(n€ Z)时,n ? 360° +300° v - v n?360° +330° (n€ Z)

3

a

?- 3为第一或第三或第四象限角川?课堂练习

P7练习5

IV ?课时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仍然是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这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要予以足够的重

视,若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再做进一步的讨论,或者提出来,老师再与你一块研究?V ?课后作业

(一) P10 习题4、11、12.

(二) 1?预习内容

课本P7~P8 弧度制

2?预习提纲弄清楚下列问题:

(1 )弧度的单位符号

(2) 1 弧度的角的定义

(3) 弧度制的定义

(4) 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

角的概念的推广(二)

1.若a是第四象限角,贝U 180°—a是()

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

C.第三象限角

D.第四象限角

2.设k€ Z,下列终边相冋的角是()

A. (2k+1) ? 180°与(4k± 1) ? 180°

B.k ? 90° 与k ? 180 °

+90 °

C.k ? 180° +30 °与k ? 360°± 30°

D.k ? 180° +60 °与k ? 60°

3.若90°<—a < 180°,贝y 180°—a 与a 的终边()

A.关于x轴对称

B.关于y轴对称

C.关于原点对称

D.以上都不对

4.终边与坐标轴重合的角a的集合是()

A.{ a |a = k ? 360 ° , k€ Z}

B.{ a |a = k ? 180°+90° , k€ Z}

C.{ a |a = k ? 180°, k€ Z}

D.{ a |a = k ? 90°, k€ Z}

5.若角a与B终边重合,则有()

A. a — B =180°

B. a + B = 0

C. a — B = k ? 360 °( k€ Z)

D. a + B = k ? 360 °( k€ Z)

6.若将时钟拨慢5分钟,则时针转了更,分针转了度.

7.右角a疋第三象限角,则2角的终边在,2 a角的终边在

&如果6a与30°角的终边相同,求适应不等式一180 ° < a < 180°的角a的集合

9.如果角a的终边经过点M (1 , V3 ),试写出角a的集合A,并求集合A中最大的负角和绝对值最

小的角?

10.已知0°< 0 V 360 °,且0角的7倍角的终边和0角终边重合,求0 .

角的概念的推广(二)答案

1.C

2.A

3.B

4.D

5.C

6.2.530 7?第二或第四象限第一或第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正半轴上&如果6a与30°角的终边相同,求适应不等式一180°

6 a = 30°+ k ? 360 °(k € Z)

? a = 5 °+ k ? 60°

???—180°< a < 180

? —180°< 5 ° + k ?60°< 180°,—185° < k ? 60°< 175

3735

—悝< k<徨

?/ k 是整数,??? k=- 3,—2,—1, 0, 1, 2.

分别代入a = 5°+ k ? 60°,得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为:

{ —175°,—115°,—55°, 5° , 65°, 125° }

9. 如果角a的终边经过点M (1,占),试写出角a的集合A,并求集合A中最大的负角和绝对值最

小的角?

分析:关键是求出0°到360°范围内的角a .

解:在0°到360°范围内,由几何方法可求得 a = 60° .

?A= { a |a = 60°+ k- 360° , k€ Z}

其中最大的负角为一300° (当k=—1时)

绝对值最小的角为60° (当k= 0时)

10. 已知0°< 0 < 360 °,且0角的7倍角的终边和0角终边重合,求0 .

由7 0=0+ k ? 360°,得0 = k ? 60°(k€ Z)

?0 =60° , 120°, 180°, 240° , 300°

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全方位教学辅导教案姓名性别年级高一 教学 内容 函数与映射的概念及其函数的表示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区间”、“无穷大”的概念,定义域的求法,映射的概念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无穷大”的概念,定义域的求法,映射的概念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明确决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三个要素; 2.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区间”、“无穷大”等记号;掌握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思想方法 3.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4.了解象与原象的概念,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对应是否是映射,会求象或原象. 5.会结合简单的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过程课前检 查与交 流 作业完成情况: 交流与沟通 针 对 性 授 课 一、函数的概念 一、复习引入: 初中(传统)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初中学过哪些函数?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 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并将自变量x取值的集合叫做 函数的定义域,和自变量x的值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 的值域.这种用变量叙述的函数定义我们称之为函数的传统定义. 初中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问题1:()是函数吗? 问题2:与是同一函数吗? 观察对应: 30 45 60 90 2 1 2 2 2 3 9 4 1 1 -1 2 -2 3 -3 3 -3 2 -2 1 -1 1 4 9 1 2 3 1 2 3 4 5 6 (1)(2) (3)(4) 开平方求正弦 求平方乘以2 A A A A B B B B 1 二、讲解新课:

(完整版)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角的概念的推广一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交界职业高中杜银霞 课题:角的概念推广(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2. 掌握所有与a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a角)的表示方法。 3?从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观点审视事物,从而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介绍推广角的概念,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的概念,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理解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教学方法可以选为讨论法,通过实际问题,使角的推广变得更为必要,如螺丝扳手紧固螺丝、时针与分针、车轮的旋转等等,都能形成角的概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形成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突出角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作答,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给以表示,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回忆:初中是如何定义角的? 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 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角的范围是O°WaW 360°,但其仅从图形的形状来定义角,弊端在于狭隘” 2. 生活中很多实例会不在范围0°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 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即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课堂探究: 一、引入课题 大家对“集合”这个词陌生吗? 初中时学过的自然数集,有理数集等.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 简称集. 2.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 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 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举例). 5.重要数集及其记法 自然数集(或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6.随堂练习 ∈或填空. 用符号? (1) 3.14__Q;(2)π__Q;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 集合概念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概念 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 员},B={1,2,3,4,5}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u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 列举法:{a,b,c……} 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ÎR| x-3>2} ,{x| x-3>2} 3)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 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¹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 BÍC ,那么AÍC ④如果AÍB 同时BÍ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完整版)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2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根据角的旋转方向,能判断正角、负角和零角; 2.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理解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3.通过观察、联想得出相应的数学规律的学习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初步理解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 六环节分层导学法 【课前准备】 (学案导学)教师编印导学案,提前两天下发,指导学生完成并检查. 学生预习教材P6-8相关内容,完成优化设计基础知识梳理部分和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形成对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初步认识;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完成优化设计典型例题领悟部分和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至少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线.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解决个别同学存在的困惑,共同梳理出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得到及时解决。 (检查反馈)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书写不够规范,角的单位“°”容易漏写; 2)思维不够严谨,审题不仔细,做题往往不注意条件; 3)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掌握不熟练; 4)概念辨析缺乏方法. 完成较好的学生有:白焕焕、杨宇、杨强、何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 (1)初中学过的角是如何定义的,角的范围又是怎样的? (2)跳水运动员在空中身体的旋转周数如何用角度来表示? (3)汽车在前进和后退中,车轮转动的角度如何表示才合理? (4)工人师傅在拧紧或拧松螺丝时,扳手转动的角度如何表示比较合适?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正角、负角和任意角的有关概念.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遇到大于360°的角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的概念的必要性. 之后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即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 【板书】角的概念的推广 二、展示评价 学生以组推荐代表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回答问题:本节课中学习了哪些新概念,这些概念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不同组别之间展开交流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板书,并点拨、激励、评价. 展示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口头表述回答教师所提问题. 三、导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象限角的判定与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理解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探究1:判断角所在象限 例1在0°~360°之间,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分别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1)480°;(2)-760°;(3)932°; 归纳小结:判断角α所在象限的方法:先在0°~360°之间,找出与所求角终边相同的角β,因为α与β终边相同,因此只需判断角β所在象限,即为角α所在象限. 跟踪训练1:象限角的概念: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______;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_________ ________ _;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

高中数学函数概念

函数 1、 函数的概念 定义:一般地,给定非空数集A,B,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 ,使得A 中任一元素x ,都有B 中唯一确定的y 与之对应,那么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这个对应,叫做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x→y=f(x),x ∈A.集合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记为D,集合{y ∣y=f(x),x ∈A}叫做值域,记为C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要素。一般书写为y=f(x),x ∈D.若省略定义域,则指使函数有意义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两个函数相同只需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已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次函数b ax x f +=)()0(≠a :定义域R, 值域R; 二次函数 c bx ax x f ++=2 )() 0(≠a :定义域R ,值域:当 2、 函数图象 定义:对于一个函数y=f(x),如果把其中的自变量x 视为直角坐标系上的某一点的横坐标,把对应的唯一的函数值y 视为此点的纵坐标,那么,这个函数y=f(x),无论x 取何值,都同时确定了一个点,由于x 的取值范围是无穷大,同样y 也有无穷个,表示的点也就有无穷个。这些点在平面上组成的图形就是此函数的图象,简称图象。 常数函数f(x)=1 一次函数f(x)=-3x+1 二次函数f(x)=2x 2+3x+1 反比例函数f(x)=1/x 3、定义域的求法 已知函数的解析式,若未加特殊说明,则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分式中的分母不为零; 偶次根式下的数或式大于等于零;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其定义域由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 定义域一般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4、值域的求法 ①观察法 通过对函数定义域、性质的观察,结合函数的解析式,求得函数的值域。 例1求函数y=3+√(2-3x) 的值域。 ②反函数法 当函数的反函数存在时,则其反函数的定义域就是原函数的值域。 例2求函数y=(x+1)/(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10x+10-x)/(10x -10-x)的值域。 ③配方法 当所给函数是二次函数或可化为二次函数的复合函数时,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函数值域 例3:求函数y=√(-x 2+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2x -5+√15-4x 的值域. ④判别式法 若可化为关于某变量的二次方程的分式函数或无理函数,可用判别式法求函数的值域。 ⑤图象法 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函数的值域。 例4求函数y=∣x+1∣+√(x-2) 2的值域。 ⑥换元法 以新变量代替函数式中的某些量,使函数转化为以新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形式,进而求出值域。 例5求函数y=x-3+√2x+1 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x-1 –x 的值域。 ⑦不等式法 例6求函数y=(2x-1)/(x+1) (1≤x ≤2) 的值域。 5、复合函数 设y=f(u ),u=g(x ),当x 在u=g(x )的定义域Dg 中变化时,u=g(x )的值在y=f(u )的定义域D f 内变化,因此变量x 与y 之间通过变量u 形成的一种函数关系,记为:y=f(u)=f[g(x)]称为复合函数,其中x 称为自变量,u 为中间变量,y 为因变量(即函数)。 6、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像法 7、分段函数: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的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它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函数定义域的并集,值域也是各段函数值域的并集. 分段函数经常使用图像法 8、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代入法 例1已知f(x)=x 2-1,求f(x+x 2) ②待定系数法 若已知函数为某种基本函数,可设出解析式的表达形式的一般式,再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系数。 例2已知f(x)是一次函数,f(f(x))=4x+3,求f(x) ③换元法 ④特殊值法 例4已知函数)(x f 对于一切实数y x ,都有x y x y f y x f )12 ()()(++=-+成立,且0)1(=f 。 (1)求 )0(f 的值;(2)求)(x f 的解析式。 ⑤方程组法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3 函数? ?? ??>+-≤<+≤+=1,51 0,30 ,32x x x x x x y 的最大值是 。 4已知:x x x f 2)1(2 += +,求)(x f 。 6已知()3()26,f x f x x --=+求()f x .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角的概念的推广

31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学习的角从不大于周角的非负角扩充到任意角,使角有正角、负角和零角.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角的几何表示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是学好这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体会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 2. 理解象限角的概念、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对“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到“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感受“动”与“静”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任务分析 这节课概念很多,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体操运动员的转体、自行车轮子上的某点的运动等)了解引入任意角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变抽象为具体.另外,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演示] 1. 观览车的运动. 2. 体操运动员、跳台跳板运动员的前、后转体动作. 3. 钟表秒针的转动. 4. 自行车轮子的滚动.

[问题] 1. 如果观览车两边各站一人,当观览车转了两周时,他们观察到的观览车上的某个座位上的游客进行了怎样的旋转,旋转了多大的角 2. 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 3. 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了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 4. 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 显然,这些角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识范围.本节课将在已掌握的0°~360°角的范围的基础上,把角的概念加以推广,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作好准备. 二、建立模型 1. 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 在平面内,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有两个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习惯上规定,按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叫作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作负角;当射线没有旋转时,我们也把它看成一个角,叫作零角. 2. 象限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时,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把这个角叫作第几象限的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3. 终边相同的角 在坐标系中作出390°,-330°角的终边,不难发现,它们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并且这两个角都可以表示成0°~360°角与k个(k∈Z)周角的和,即 390°=30°+360°,(k=1); -330°=30°-360°,(k=-1). 设S={β|β=30°+k·360°,k∈Z},则390°,-330°角都是S中的元素,30°角也是S中的元素(此时k=0).容易看出,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0°角在内,都是S中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中的任一元素均与30°角终边相同.一般地,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k·360°,k∈Z},即任一与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求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三、解释应用 [例题] 1. 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

教案:§1.2.1函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 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 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 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注意: ○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1 / 3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概念

课 题:1.1集合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 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 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 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 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 *或N +,如{}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 =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角的概念的推广》一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我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由李广全、李尚志编写的基础模块《数学》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来自本教材的第五章的第一节。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广,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象限角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以下必要性: 1、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2、是前面所学函数类型的延伸。 3、是描述旋转运动和周期性现象的重要特征量。 4、是专业的重要学习工具。 2、课时安排 5.1.1节:任意角的概念的推广,45分钟。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象限 角”的含义,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观点审视事物。 能力目标: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一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一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一一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冋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一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实用性; 通过小组活动一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掌握象限角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旋转方向的观察、象限角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普遍对初中数学有恐惧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缺乏耐心和恒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科特点,更多的学习活动设计将以观察、识别、分析、判断、讨论为主线,以掌握方法、步骤为目标,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的概念。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理解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1)引导发现法。通过已学过角的定义来发现角的概念是可以推广的。 (2)任务驱动法。通过实际问题,使角的推广变得更为必要,如螺丝扳手紧固螺丝、时针与分针、车轮的旋转等等,都能形成角的概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形成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突出角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多媒体法。通过讲解、归纳、概括来介绍角的有关要概念,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分类学习法:了解数学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弄清角的分类及分类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设计

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设计 数学《集合》概念教案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 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 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

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 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 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 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 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我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由李广全、李尚志编写的基础模块《数学》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来自本教材的第五章的第一节。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广,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象限角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以下必要性: 1、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2、是前面所学函数类型的延伸。 3、是描述旋转运动和周期性现象的重要特征量。 4、是专业的重要学习工具。 2、课时安排 5.1.1节:任意角的概念的推广,45分钟。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象限角”的含义,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观点审视事物。 能力目标:通过布置课前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实用性;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掌握象限角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旋转方向的观察、象限角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普遍对初中数学有恐惧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缺乏耐心和恒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科特点,更多的学习活动设计将以观察、识别、分析、判断、讨论为主线,以掌握方法、步骤为目标,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的概念。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理解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1)引导发现法。通过已学过角的定义来发现角的概念是可以推广的。 (2)任务驱动法。通过实际问题,使角的推广变得更为必要,如螺丝扳手紧固螺丝、时针与分针、车轮的旋转等等,都能形成角的概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形成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突出角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多媒体法。通过讲解、归纳、概括来介绍角的有关要概念,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1)分类学习法:了解数学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弄清角的分类及分类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最新《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方案-复习课程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扶风县第二高中冯海平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广,主要是运用运动观点来定义和理解角,即用角的始边和终边及旋转方向来定义任意角,从而达到对角的概念的推广。 2.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的第二节,是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个延伸和推广,主要是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 本节课《角的概念的推广》就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它是学习任意角的三 角函数必备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为什么要推广角的概念,怎样来推广,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2)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的概念;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会判断是哪个象限角还是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 (3)类比初中所学的角的概念,以前所学角的概念是从静止的观点阐述,现在是从运动的观点阐述,进行角的概念推广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图片、视频、实物演示、动手绘制角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多媒体等手段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2)在老师的引导、及时评价下,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下,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3)通过课堂上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措施: 采用看图片,视频,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为什么要推广角的概念?怎样来推广?这两个问题。借助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让同学做角,来感受现在的角是动态的。再用几何画板展示终边相同的角的产生过程,从而理解终边相同的角不是一个而是无数个,这些角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这样会形象直观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并且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因为在初中学习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不同,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两级分化已经形成,但普遍储备了一定感性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在初中,学生学习了角的定义,角的范围很窄。现实中存在大量的角,但无法用初中角的知识来解决,例如:五边形内角和540°,他们是知道的但无法做的。因此我们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关注整个知识的产生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再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

高一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练习题

§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x2-2x+1=0}为() A.{1,1} B.{1} C.{x=1} D.{x2-2x+1=0} 【解析】集合{x|x2-2x+1=0}实质是方程x2-2x+1=0的解集,此方程有两相等实 根,为1,故可表示为{1}.故选B. 【答案】 B 2.已知集合A={x∈N+|-5≤x≤5},则必有() A.-1∈A B.0∈A C.3∈A D.1∈A 【解析】∵x∈N+,-5≤x≤5, ∴x=1,2, 即A={1,2},∴1∈A.故选D. 【答案】 D 3.集合A中的元素y满足y∈N且y=-x2+1,若t∈A,则t的值为()

A. 0 B. 1 C. 0或1 D. 小于等于1 【解析】∵y=-x2+1≤1,且y∈N, ∴y的值为0,1. 又t∈A,则t的值为0或1. 【答案】 C 4.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有6-a∈A,那么a为() A. 2 B. 2或4 C. 4 D. 0 【解析】若a=2,则6-2=4∈A;若a=4,则6-4=2∈A;若a=6,则6-6=0 A. 【答案】 B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5.已知M={x|x≤22},且a=32,则a与M的关系是. 【解析】∵a=32=18,又18<22,∴a∈M. 【答案】a∈M 6.已知P={x|2<x<a,x∈N},已知集合P中恰有3个元素,则整数a=. 【解析】用数轴分析可知a=6时,集合P中恰有3个元素3,4,5. 【答案】 6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7.下列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个子高的同学; (3)不等式2x+1>7的整数解. 【解析】(1)可以表示成集合{0,1,2,3,4}. (2)其中的对象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具备确定性,故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3)可以表示成集合{x|x∈Z且2x+1>7}. 8.设A表示集合{a2+2a-3,2,3},B表示集合 {2,|a+3|},已知5∈A且5 B,求a的值. 【解析】因为5∈A,所以a2+2a-3=5, 解得a=2或a=-4. 当a=2时,|a+3|=5,不符合题意,应舍去. 当a=-4时,|a+3|=1,符合题意,所以a=-4. 9. (10分)已知集合A={x|ax2-2x+1=0}. (1)若A中恰好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的值; (2)若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1)∵A中恰好只有一个元素, ∴方程ax2-2x+1=0恰好只有一个根. 当a=0时,方程的解为x=1 2满足题意;

高一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高一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集合的有关概念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set),也简称集。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 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 序。 2.各个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 后方能用省略号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 ∈ 如:{x|x-3>2},{(x,y)|y=x 2+1},{x ︳直角三角形},…;

高一数学集合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数学集合的练习题及答案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不定义的原始概念,教材中对集合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性说明:“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理解这句话,应该把握4个关键词:对象、确定的、不同的、整体。 对象――即集合中的元素。集合是由它的元素唯一确定的。 整体――集合不是研究某一单一对象的,它关注的是这些对象的全体。 确定的――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 不同的――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有限集和无限集是针对非空集合来说的。我们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做Φ。理解它时不妨思考一下“0与Φ”及“Φ与{Φ}”的关系。 几个常用数集N 、N*、N +、Z 、Q 、R 要记牢。 3、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的表示形式比较容易掌握,并不是所有的集合都能用列举法表示,同学们需要知道能用列举法表示的三种集合: ①元素不太多的有限集,如{0,1,8} ②元素较多但呈现一定的规律的有限集,如{1,2,3, (100) ③呈现一定规律的无限集,如 {1,2,3,…,n ,…} ●注意a 与{a}的区别 ●注意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2)特征性质描述法的关键是把所研究的集合的“特征性质”找准,然后适当地表示出来就行了。但关键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多加练习就可以了。另外,弄清“代表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x|y =x 2}, {y|y =x 2}, {(x ,y )|y =x 2}是三个不同的集合。 4、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意区分“从属”关系与“包含”关系 “从属”关系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相等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等符号,会用Venn 图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基本要求。 ●注意辨清Φ与{Φ}两种关系。 5、集合的运算 集合运算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新的集合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学习了三种创造新集合的方式:交集、并集和补集。 一方面,我们应该严格把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它们的运算性质: A B A B A A A A A A A B B A =??Φ=Φ=Φ== B B A B A A A A A A A A B B A =??=Φ=Φ== U A C B B C A B A A A C C A C A U A C A U U U U U U =?Φ =??=Φ== )( 还要尝试利用Venn 图解决相关问题。 二、典型例题 例1. 已知集合}33,)1(,2{2 2++++=a a a a A ,若A ∈1,求a 。 解:∴∈A 1 根据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得:133,11,122 2=++=+=+a a a a 或)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