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认识

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认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得飞跃,人类社会发展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回顾20世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中国,也开始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会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结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启示。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不管以何种方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寻求发展空间,大多数的国家先后采取了改革的举措。通过改革获得社会主义成功发展的当属中国,那些改革不成功,甚至在改革后政权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的国家,它们标榜的也是马克思主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1)在认识上要抛弃错误的教条的想法和观念,不搞党派。立足本国国情基础上看到世界发展形势,把本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意识形态不同情况中,更多的是看到利益交叉,求同存异,寻求合作空间的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几近崩溃。唯独苏联在五年发展计划指导下,工业化突飞猛进发展。于是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1930—1935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经济领域着名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他们关心的是找到西方资本主义崩溃和失败的原因,他们感兴趣的是苏维埃制度有什么秘诀值得借鉴学习的吗?这个例子从一方面说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并不仅有对抗和敌对,也有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过度对抗和敌对也反映了对自身缺乏信心,思想上处于迷茫。

(2)做出正确判断。全面客观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起来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在坚持基本制度不变前提下,探索发展方式的多元化。苏共领导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时,缺少切实有效的改革理念和行动,同时不顾时代主题已经发生变化,长期奉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坚持军备竞赛不仅拖垮了本国经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威信。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理清思路,摆正态度,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对国内国外发展形式的深入思考,在具体实践中把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在实践中充分论证了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思

想路线的内容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可见,思想路线关系到国家建设走什么方向问题,关系到国家建设

举什么旗帜问题,关系到社会制度存亡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非常重视思想路线问题,加强对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为正确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根本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力上。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但是事实上不管是苏联、东欧,还是中国的建立都是在这种设想之外。生产力水平不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必定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生产力有三个要素构成: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生产者。其中,生产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是对生产者的解放和发展,在此条件下,才能把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充分利用起来。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制度上的按劳分配成为人不被压制,而得到全面发展和满足的一个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历史早已证明,忽视生产力发展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会成功的。1975——1979年柬埔寨正是这样一个例子。领袖波尔布特把柬埔寨当作一块试

验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政治思想,幻想改变历史,创造神话,在他的理想中,柬埔寨解放后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不像中国那样经过过渡时期。1976年,

不顾国情推行集体运动,打破家庭结构,成立农村合作社,取消城市,强行将城市

居民全部“疏散”到农村去;个人财产除必需的碗筷、桌椅、床、衣物、烧锅之外,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提出国家建设的“超大跃进”四年计划;公开党的组织,

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拒绝所有外援;为维护他的统治,不断进行清洗反叛,特

务和政治异己,迫害知识分子和一切有文化者。波尔布特认为要建立一个净化“共产主义”必须割断所有旧观念,将旧社会遗留分子全部杀掉。在这种情况下,柬埔寨全国成了农场,人民生活在贫穷和苦难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中国党中央及时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

阶级斗争为纲”。不仅从认识上提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理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抓住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功能,在发展生产力时,突出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充分显示了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物质基础才能不断加强,各方面建设也就有了物质保障。凭着不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口号”“标语”并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反而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带来误区,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效果。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支持:理论创新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长期

的建设经验积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阶段性,社会主义建设仍需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这种建设不能以发展的名义而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或借发展名义实现个人的所谓“政治抱负”,这种发展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及子孙后代服务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创新性发挥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积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

如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如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矛盾的分析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引领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提

高建设主义的水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紧紧抓住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社会主义时代特性,增强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在改革的春风中意气风发,蓬勃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新的发展理论。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 ,这是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探索,是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正是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探索中,不断开创理论创新,

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容,才有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尽管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的美好前景,它也能够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可以学习的成功经验。只要这样成功的实践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