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表格
【优质文档】强化练习-数资4田鹏(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联考1期)

【解析】 6. 题目求“非网民”,定位柱状图,已知 2007 年的网民数和互联网
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 16%=网民数 / 总人数 =21000/ 总人数,则总人数 =21000/16%,
非网民人数 =21000/16%-21000。将单位统一为“亿” ,原式 =2.1/16%-2.1 ,选项
差距小,需要仔细计算,原式≈ 13.1-2.1=11.0 。【选 C】
【注意】第一段: 时间为 2015 年末,主体为网民、 互联网普及率; 第二段: 主体为低龄、 学生群体、 手机上网、 台式电脑上网; 柱状图: 时间为 2005~2015 年,涉及网民数和互联网普及率。
6. 截至 2007 年末,我国约有多少亿非网民?
A.10.1
B.10.6
C.11.0
D.11.9
5. 关于 2016 年 1 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状况,能够从 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A. 生产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增速快于服务相关产业 B. 总体营业收入增速快于上年同期水平 C.营业收入最低的产业,营业收入增速最快 D.中西部地区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总体的比重上升 【解析】5.C 项:营业收入最低的产业为文化艺术 (54),其增速 25%<27.8% (文化信息传输),并不是最快的,说法错误。 D 项:“比重上升”即与上年同期的比重相比有上升,为两期比重问题;虽 然本项没有出现具体时间,但题干中的时间 2016 年 1 季度就是本项的时间,且 本项说法中省略了“上年” ,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时间,也可以判定为两期比重问 题。比重上升,即 a>b,a 为中部和西部的增长率,分别为 12.7%、10.6%,b 为总体的增长率 8.6%, a> b,则说法正确。 B 项:根据“营业收入”定位材料数据,已知“比上年同期增长 8.6%,增速 比上年全年增速提高 1.7 个百分点”,有的同学据此判断该说法正确,实则是错 误的。本项时间为 2016 年 1 季度,上年同期应为 2015 年 1 季度,而材料是“上 年全年”,时间不对应,无法推出。 A 项:服务相关为表格上半部分带“服务”二字的,生产相关为表格下半部 分带“生产”二字的。观察数据可知:服务相关的增长率中最小为 12.2%,比生 产相关中最大的增长率 7.6%还大,则服务相关的混合增长率>生产相关的混合 增长率,说法错误。 【选 D】
计算机二级-word实操题

计算机二级-word实操题题目1:1. 调整文档版面,要求页面高度18厘米、宽度30厘米,页边距(上、下)为2厘米,页边距(左、右)为3厘米。
【解题步骤】步骤1:启动考生文件夹下的WORD.DOCX文件。
步骤2:根据题目要求,调整文档版面。
单击页面布局选项卡下【页面设置】组中的对话框启动器按钮,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
切换至"纸张"选项卡,在"高度"微调框中设置为"18厘米","宽度"微调框中设置为"30厘米",单击“确定”按钮。
步骤3:切换至"页边距"选项卡,在"上"微调框和"下"微调框中都设置为"2厘米",在"左"微调框和"右"微调框中都设置为"3厘米"。
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2. 将考生文件夹下的图片"背景图片.jpg"设置为邀请函背景。
【解题步骤】步骤1:单击【页面布局】选项卡下【页面背景】组中的"页面颜色"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填充效果"命令,弹出"填充效果"对话框,切换至"图片"选项卡。
步骤2:从目标文件夹下选择"背景图片.jpg",单击“插入”按钮,返回到“填充效果”对话框,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设置。
3. 根据"Word-邀请函参考样式.docx"文件,调整邀请函中内容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
【解题步骤】步骤1:选中标题,单击【开始】选项卡下【段落】组中的"居中"按钮。
再选中"大学生网络创业交流会",单击【开始】选项卡下【字体】组中的对话框启动器按钮,弹出"字体"对话框。
精品2021年中国互联网增长数据-网民688亿人

据新华社电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由2021年的85.8%提升至90.1%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 .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
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占网民规模的90.1%。
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
城镇网民共4.93亿。
根据报告,网民数量的激增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互联网领域更广泛的应用发展热潮。
2015年,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1.52亿网民使用网络医疗,9664万人使用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络预约专车人数已达2165万。
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也为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
中国网民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首超50%•打印•字大•字小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2日在北京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过半达50.3%,分别超过全球和亚洲平均水平3.9和10.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占比首超90%。
真题分类-数资-5资料分析-重点题型-考点05比重

1-5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0.2亿元,同比下降7.3%;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7.8亿元,下降2%;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992.9亿元,增长7.6%,外商及港视台商报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082.9亿元,增长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88.9亿元,增长9.4%。
【题源】2018建设银行秋招
5.在文化产品制造业、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三大产业中,Y市有()个产业在2016年的增加值超过X省的一成。
**
**
**
**
【答案】B。根据材料信息,可得B项正确;超过一成即大于10%,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X省比重42.91/406.23>10%;贸易业比重9.13/100.42<10%;文化服务业比重25.71/301.31<10%,即只有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超X省一成,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错误。故本题应选B项。
【题源】2018建设银行秋招
10.第三产业的总收入在该地区2016年全年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是()。
A.约为37.8%
B.约为30.6%
C.约为46.5%
D.约为24.3%
【答案】A。根据图表信息,可得A项正确;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全年财政收入的比重为各季度占全年财政收入比重与各季度第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的乘积,即为22.5%×50%+20%×50%+30%×62.5%+27.5%×12.5%约为37.8%,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错误。故本题应选A项。
**
**
**
**
【答案】D。根据第二个比重图,可知2008年该省农产品出口韩国的总额为5.02*11.35%,比去年增长59.8%,那么增长量为5.02*11.35%*59.8%/(1+59.8%)=2132,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答案选择D。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摘要:互联网络在中国的发展迅猛,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了互联网络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概况截至2019年底,中国互联网络用户总数达到了9.32亿人,互联网络普及率为66.6%。
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和用户数量在过去十年里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其中,手机互联网用户占比最高,达到了95%以上,而PC端和平板端的用户数量在逐渐减少。
二、互联网络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互联网络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出口的增长。
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
另一方面,互联网络的发展也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如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互联网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互联网络的普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互联网络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这种信息的自由流动也给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和机会。
其次,互联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与朋友、亲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最后,互联网络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服务领域。
四、互联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络的普及率仍然存在着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尽管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了一半,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普及率低和网络质量差的情况。
其次,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网络犯罪、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时有发生。
此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互联网络的监管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未来互联网络发展的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支持,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未来几年,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并且新的技术和应用将不断涌现。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中国互联网发展近五年性别报告

中国互联网发展近五年性别报告网民数量和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全球信息传输的时间,大大便捷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国网民数量也快速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较2020年12月新增网民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较2020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进一步缩小从中国网民城乡结构来看,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占网民整体的27.6%;城镇网民规模为7.4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804万,占网民整体的72.4%。
具体看不同地区的普及率,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1.3%,较2020年12月提升1.5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年12月提升1.7个百分点。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0年12月缩小0.2个百分点。
网民性别结构与整体人口性别比例一致从中国网民性别结构来看,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1.5:48.5,与整体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
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从年龄结构来看,截至2021年12月,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7.3%、19.9%和18.4%,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12月的26.3%提升至26.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总的来看,我国网民数量也快速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
从区域互联网分布以及普及率来看,我国互联网用户仍主要分布在城镇地区,但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进一步缩小;从网民性别结构来看,我国网民性别结构与整体人口性别比例一致;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我国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Word部分:第1-10套)」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Word部分:第1-10套)【第1套】请在【答题】菜单下选择【进入考生文件夹】命令,并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下面的操作。
注意:以下的文件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在考生文件夹下打开文档 WORD.DOCX。
某高校学生会计划举办一场"大学生网络创业交流会"的活动,拟邀请部分专家和老师给在校学生进行演讲。
因此,校学生会外联部需制作一批邀请函,并分别递送给相关的专家和老师。
请按如下要求,完成邀请函的制作:1. 调整文档版面,要求页面高度18厘米、宽度30厘米,页边距(上、下)为2厘米,页边距(左、右)为3厘米。
2.将考生文件夹下的图片"背景图片.jpg"设置为邀请函背景。
3.根据"Word-邀请函参考样式.docx"文件,调整邀请函中内容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
4. 调整邀请函中内容文字段落对齐方式。
5.根据页面布局需要,调整邀请函中"大学生网络创业交流会"和"邀请函"两个段落的间距。
6. 在"尊敬的"和"(老师)"文字之间,插入拟邀请的专家和老师姓名,拟邀请的专家和老师姓名在考生文件夹下的"通讯录.xlsx "文件中。
每页邀请函中只能包含1位专家或老师的姓名,所有的邀请函页面请另外保存在一个名为"Word-邀请函.docx"文件中。
7. 邀请函文档制作完成后,请保存"Word.docx"文件。
【第2套】请在【答题】菜单下选择【进入考生文件夹】命令,并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下面的操作。
注意:以下的文件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在考生文件夹下打开文档WORD.DOCX,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操作并以该文件名(WORD.DOCX)保存文档。
某高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场定位和职业准备,提高就业能力,该校学工处将于2013年4月29日(星期五)19:30-21:30在校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题为"领慧讲堂--大学生人生规划"就业讲座,特别邀请资深媒体人、著名艺术评论家赵蕈先生担任演讲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