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引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通过一系列计划、措施和流程,确保监测过程中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具体措施包括:1. 标准化采样方法: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制定标准采样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2. 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施质量控制措施,例如定期进行空白样品和质控样品的测量,以评估设备性能。
3. 数据质量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排查数据异常,实施数据验证和核对措施,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4. 人员培训和管理:培训监测人员,提高其监测技能和意识,确保监测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管理,例如制定操作规范和考核制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在监测过程中实施的各种控制措施,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具体措施包括:1. 质量控制样品:定期引入质量控制样品,例如参比样品、质控样品等,进行测量和比对。
通过与质量控制样品对比,评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控制方案: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偏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纠正措施。
3. 实验室管理系统:确立实验室管理系统,包括实验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监控实验室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确保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管理:利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及时传输。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档和查询系统,便于数据回溯和分析。
结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标准化采样方法、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数据质量评估、人员培训和管理等措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方案、实验室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等措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 简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工作。
它在环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2.1 质量保证的定义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和规定来确保环境监测过程中的数据准确、可靠和可比性,以及监测仪器设备的可用性和准确性。
2.2 质量保证的原则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标准化:制定标准的监测方法、设备、实验操作等,保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 规范化: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质量控制体系等,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和一致性;- 可追溯性:确保监测数据的来源可查、可信;- 可靠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持续性:采取长期监测和定期校准的方式,保障监测过程的持续性。
2.3 质量保证的措施为了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采取以下措施:2.3.1 标准化监测方法和程序制定和使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和程序,确保环境监测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2.3.2 仪器设备的校准和验证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3.3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使用质量控制样品来检验监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检验监测设备的可用性。
2.3.4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评估。
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3.1 质量控制的定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和规定,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能满足监测目的和要求。
3.2 质量控制的目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 提供准确、可靠、可比的环境监测数据,以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确保监测结果能够满足监测目标和要求,以评估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状况;- 防止误差和偏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影响,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规范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规范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石,其质量的保证与控制更是至关重要。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环境状况的了解和评估,以及后续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以获取有关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信息。
这些监测数据不仅是我们了解环境质量现状的依据,也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评估环境影响、监督污染源排放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然而,如果环境监测数据存在误差或偏差,就可能导致对环境状况的误判,从而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
因此,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监测过程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的基本要求1、人员素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持有相关的资质证书。
监测人员应熟悉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操作,了解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仪器设备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确保其性能符合监测要求。
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
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监测方法应选择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监测方法,确保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在采用新的监测方法或对现有监测方法进行改进时,应进行方法验证和确认,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
4、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的采集应遵循代表性、随机性和适时性的原则,确保所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状况。
样品采集后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和运输,防止样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环境监测是确保环境质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确保仪器设备、监测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控制措施:1. 校准: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程进行,并记录校准结果。
2. 质控样品:在监测过程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质控样品,用于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质控样品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分析。
3. 质量保证计划:制定质量保证计划,明确各个监测环节的质量要求和具体措施。
质量保证计划应包括监测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数据处理和质量评估要求等内容。
4. 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标准操作程序、操作规范和培训。
通过内部质量控制,确保监测过程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保证措施:1. 外部质量评估:定期进行外部质量评估,参与评估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信誉度。
通过外部质量评估,加强监测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提高监测结果的可比性。
2. 质量控制审核:对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定期审核,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审核结果应及时记录和整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3. 问题处理:及时处理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保证问题不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问题处理应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并记录处理结果。
4. 监测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可靠和可追溯性。
数据管理应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等环节。
总之,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确保监测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正确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才能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规范化监测工作:
首先 ,监测工作要按照国家环保局制 定的统一技术规范 、方法的要求 ,依照一 定的程序 ,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技术上的规 范化管理。
为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五性 ”,监测技 术规范 、采样方法 、分析方法 、测试方法 等均应首选国家方法标准 ,并以最新公布 的版本为准。
环境监测的 “五性”反映了对监 测工作的质量要求!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代表性:
表示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 、地 点 ,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的能反 映总体真实状况的有效样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完整性:
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 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 完整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颗粒物的采样必须按照等速采样的原则进行。 采样位置应尽可能选择气流平稳的管段 ,采 样断面最大流速与最小流速之比不宜大于3 倍 , 以防止仪器相应跟不上流速变化 ,影响 等速采样的精度。 9.在湿法除尘或脱硫器出口采样 ,采样孔位置 应避开烟气含水(雾) 滴的管段。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1.锅炉颗粒物采样 ,必须多点采样 ,原则上 每点采样时间不少于3分钟 ,各点采样时间 应相等 ,或每台锅炉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 采气量不少于1m3.每次采样 ,至少采集3个样 品 ,取其平均值。 12.用定电位电解法烟气分析仪进行监测 ,仪器 应一次开机测试完毕 , 中途不能关机重新启 动以免仪器零点变化。
各种原始记录与测试结果报告 ,一 律要按国家规定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空气废气监测 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引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至关重要。
以下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主要方面:1. 设备和技术: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的选择、校准和维护是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关键。
只有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技术,才能获取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2. 人员培训和素质: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素质提升,监测人员才能够准确、规范地开展监测工作。
3.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方法1. 校准和标准曲线:环境监测仪器需要定期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标准曲线则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与已知浓度标准品进行比较,来校准和验证仪器的准确性。
2. 质控样品:质控样品是一种以已知成分和浓度的样品,用于评估监测方法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定期分析质控样品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可以评估监测的准确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3. 平行样品:平行样品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两个或多个样品的分析。
通过比较平行样品的结果,可以评估分析过程的一致性和重复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4. 参比材料:参比材料是一种特定成分和浓度已经被确认的样品,用于比较和验证不同实验室的监测结果。
通过参比材料的使用,可以评估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偏差,并提高监测结果的比较性和可靠性。
5. 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测和控制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具。
通过记录和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确保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技术、培训专业人员、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结合校准、质控样品、平行样品、参比材料和质量控制图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规范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规范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石,其质量保证与控制规范更是重中之重。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影响着公众对环境状况的认知和信任。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规范涵盖了从监测计划的制定到监测数据的分析与报告的整个过程。
首先,监测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监测频率和监测点位等因素。
监测目的要明确,是为了评估环境质量现状,还是为了追踪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亦或是为了验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
监测对象则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各种环境要素。
监测频率和监测点位的选择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实际的需求,以确保能够获取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数据。
在监测过程中,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校准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关键环节。
所选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并且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校准工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仪器设备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
同时,对于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和维修。
采样环节也是环境监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采样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来确定,并且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的污染和损失,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采集到的样品,要进行妥善的保存和运输,确保在分析前样品的性质不发生改变。
实验室分析是环境监测的核心环节之一。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要符合要求,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
实验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验过程中,要使用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样品进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中的偏差和错误。
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是环境监测的最后环节,也是监测成果的体现。
数据处理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统计原则,对异常数据要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处理。
报告编制要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论清晰,能够客观地反映监测对象的环境状况。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要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就必须重视质量保证工作。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采样过程、样品运输与保存、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等。
首先,监测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在制定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监测频率、监测点位等因素。
监测目的要明确,是为了评估环境质量状况,还是为了调查污染源排放情况?监测对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大气、水、土壤,还是噪声、辐射等?监测频率和监测点位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状况的时空变化。
例如,对于大气监测,要考虑污染源的分布、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监测站点;对于水监测,要选择河流的上中下游、支流汇合处、饮用水源地等关键点位。
采样过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
采样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采样方法和操作技能。
采样器具要符合标准要求,并且在使用前进行清洗和校准。
采样时要注意避免样品的交叉污染,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比如,在采集水样时,要根据水体的深度和流速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并且在采样过程中要防止搅动水底的沉积物;在采集大气样品时,要注意采样管的安装位置和高度,避免受到局部污染源的影响。
样品运输与保存环节也不容忽视。
样品采集后,要及时运输到实验室,并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以防止样品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保存条件也有所不同。
例如,水样通常需要添加保存剂,并在低温下保存;土壤样品要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存。
实验室分析是环境监测的核心环节。
实验室要具备完善的设施和设备,能够满足监测项目的分析要求。
分析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分析。
同时,要使用经过检定或校准的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在分析过程中,要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如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测定、空白试验等,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总分:2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24.00)1.水体监测对象有( )。
A.环境水体 B.地表水和地下水C.环境水体和水污染源 D.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废水(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
2.水体监测方法有( )。
A.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B.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等效方法C.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等效方法D.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注意与环境监测分析方法:①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②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又称通用法。
③试行法之间的区别。
3.环境监测技术包括( )。
A.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B.预处理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C.采样技术、预处理技术、测试技术 D.采样技术、预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
预处理技术属于采样技术的范畴。
4.对于某一河段,要求设置断面为( )。
A.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 B.控制断面、对照断面C.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和背景断面 D.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背景断面(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注意:当对一个完整水体进行污染监测或评价时需要设置背景断面。
5.对于某一河段,控制断面一般设置在( )。
A.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B.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C.排污口下游500m处 D.排污口下游1500m处(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因为在排污口下游500m横断面上的1/2宽度处重金属浓度一般出现高峰值。
6.一条河宽100~1000m时,设置采样垂线为( )。
A.左、右各一条 B.左、中、右各一条C.5条以上等距离垂线 D.一条中泓垂线(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水面宽小于50m,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1000m,设左、中、右三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500m,至少设置5条等距离垂线。
7.在河流水深10~50m时,设置采样点数目为( )。
A.1个样 B.2个样 C.3个样 D.5个样(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水深10~50m,设三个点,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1/2水深处设一个。
8.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等二类污染物采样点布设在( )。
A.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 B.渠道较直、水量稳定的地方C.工厂废水总排放口 D.处理设施的排放口(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化磷、石油类、铜、锌、氟及它们的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等二类污染物在工厂总排污口处应布点采样测定。
当含酸、碱、悬浮物、生化需氧量、硫化物、氟化物等某些二类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尚不成熟,在总排污口处布点采样监测因干扰物质多而会影响监测结果。
这时,应将采样点移至车间排污口,按废水排放量的比例折算成总排污口废水中的浓度。
9.保存水样方法有( )。
A.冷藏或冷冻,加入化学试剂 B.冷藏或冷冻,加入氧化剂C.冷冻,调节pH值 D.冷藏或冷冻,加入还原剂(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B、C和D三个选项均不够全面。
10.常用的水样预处理方法有( )。
A.湿式消解法和干灰化法 B.消解、富集和分离C.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 D.过滤、挥发、蒸馏(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A选项属于消解法;C和D选项属于富集和分离法。
1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规定要求测定项目为( )。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灰尘自然沉降量、硫酸盐化速率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飘尘、硫酸盐化速率C.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灰尘自然沉降量、硫酸盐化速率D.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总悬浮颗粒物、飘尘、硫酸盐化速率(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例行监测项目中连续采样实验室分析项目中没有飘尘、一氧化氮、氮氧化物。
12.大气采样点的布设方法中,扇形布点法适用于( )。
A.区域性常规监测B.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C.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D.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A选项适用于功能区布点法;B选项适用于网格布点法;C选项适用于同心圆布点法。
13.大气采样时,属于富集采样的方法为( )。
A.球胆采样 B.采气管采样 C.滤料采样法 D.采样瓶采样(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A选项、B选项和D选项均属于直接采样法。
14.城市生活垃圾的混合浓缩采用的方法为( )。
A.堆锥法 B.环锥法 C.圆锥四分法 D.掀角法(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A选项、B选项和D选项均属于工业固体废物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混合方法。
15.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以分为( )。
A.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外部协作试验B.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C.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现场评价考核D.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外部合作交流(分数:1.00)A.B. √C.D.解析:16.未经任何处理的清洁水样最长存放时间为( )。
A.24h B.48h C.72h D.96h(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最大储存时间一般是:清洁水样为72h,轻污染水样为48h,严重污染水样为12h。
水样的运输时间不得超过24h。
17.准确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分析结果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准确度用( )。
A.绝对偏差或相对偏差表示 B.绝对误差或绝对偏差表示C.相对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D.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用来表示精密度大小。
18.某采样点温度为27℃,大气压力为100kPa,现用溶液吸收法测定SO2的小时平均浓度,采样时间1h,采样流量0.50L/min,吸收液定容至50.00mL,取5.00mL用分光光度法测知SO2为1.0μg,该采样点大气在标准状态下的SO2小时平均浓度为( )mg/m3。
A.1.0 B.0.20 C.0.33 D.0.37(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先求采样体积V t=0.5L/min×1h=0.5×60L=30L再求全部吸收液中SO2的含量:19.有一COD的标准水样,浓度为20mg/L,用重铬酸钾测定5次,其值为202、205、198、203、199(mg/L),几何均数为( )mg/L。
A.201.4 B.202 C.200 D.203(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20.一组测定值由小到大顺序排列为:18.31、18.33、18.36、18.39、18.40、18.46,已知n=6时,狄克逊检验临界值q v0.05=0.560,q v0.01=0.698,则根据狄克逊检验法检验最大值18.46为( )。
A.正常值 B.偏离值 C.离群值 D.非正常值(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当n=6q v0.05=0.560,所以Q<Q0.05根据狄克逊检验法,则若Q≤Q0.05,则可疑值为正常值;若Q0.05<Q≤Q0.01则可疑值为偏离值;若Q>Q0.01,则可疑值为离群值。
故最大值18.46为正常值。
21.进行大气污染监测点布设时,对于面源或多个点源,在其分布较均匀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的监测点布设方法是( )。
A.网格布点法 B.扇形布点法C.同心圆(放射式)布点法 D.功能区布点法(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扇形布点法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同心圆(放射式)布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区。
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先将监测区域划分成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不同功能区,再按功能区的地形、气象、人口密度及建筑密度等,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采样点。
22.对某耕地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监测地面积中等,田块土壤不均匀,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该采用( )。
A.对角线布点采样法 B.梅花形布点采样法C.棋盘式布点采样法 D.蛇形布点采样法(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污水灌溉及废水污染造成的土地污染;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田块面积小、地形平坦、土壤均匀的田地;蛇形布点法适用于田块面积大、地形不平坦、土壤不均匀的田地。
23.采集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样品时,第一类污染物的采样点应设在( )。
A.企业的总排放口 B.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C.接纳废水的市政排水管道或河渠的入口处D.污水处理池中(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一类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六价铬的无机化合物及有机氯化合物和强致癌物质等。
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二类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的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及苯胺类等。
24.对于江、河水体,当水深为7m时,应该在( )布设采样点。
A.水的表面B.1/2水深处C.水面以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各一点D.水的上、中、下层各一点(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当水深小于或等于5m时,只在水面下0.3~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以上约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5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3~0.5m处设一点,河底以上约0.5m处设一点,1/2水深处设一点;水深超过50m时,应酌情增加采样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