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

合集下载

写作:论证要合理——论证方法的恰当丰富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写作:论证要合理——论证方法的恰当丰富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不妨牛刀小试一下,改改我们课前展示的那个片段。要求:用上恰当而又丰富的论证方法,让论证更合理。
片段:有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有了工作,就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养活自己,不至于流落街都。同时,有了工作就不会无所事事,不至于太过无聊。所以,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业”,也就是工作。
二、论证方法之恰当
(一)片段对比
让我们来看看两个文段对比:
片段1:
有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有了工作,就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养活自己,不至于流落街都。同时,有了工作就不会无所事事,不至于太过无聊。所以,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业”,也就是工作。
片段2:《敬业与乐业》节选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这样的论证,让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更加有说服力。
小结:论证方法的恰当就是让论证更具体、更有力、更形象、更鲜明,简而言之,就是让论证更有说服力。因此,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论证方法之丰富
既然恰当的论证方法已经可以让论证更加有说服力了,在写作过程中,为什么还要运用丰富的论证方法呢?我们还是通过课本例子来看看。
比如,在刚才所举的《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论证“有业之必要”的观点,既引用了孔子的话,又举了百丈禅师的例子。作者为什么会用两种方法来论证呢?这是因为这两种论证方法一起使用,可以让论证更合理。
从论证的角度看:这两个论证方法一个是从反面进行论证,一个是从正面进行论证;
从这两个材料的时间关系上看: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唐朝;
论证要合理——论证方法的恰当丰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

写作:论证要合理学习目标1.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学会在文章中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并能写简单的议论文;3.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

一、导入新课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论证要合理”这个问题。

二、师生探究1.明确“论证要合理”的概念。

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

2.“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1) 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2) 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同时,要通过恰当的分析,使读者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论据与论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3) 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4) 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3.论证的方法有哪些?各自起什么作用?明确: (1)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

(2) 作用: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②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③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④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⑥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⑦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4.文题例文展现文题一例文:学贵有疑学贵有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质疑。

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疑问。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论证要合理写作指导教学目标:1.通过对写作材料的点评,明确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片段的分析,尝试运用论据分析法写作。

3.通过写作练习,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合理。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论据分析法写作。

难点: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合理。

评价任务:为参加“清泉杯”主题征文——“思辨类议论文写作”,学校决定先在校内进行初选。

经过研究,九年级学生写“知足与不足”话题,要求论点清晰,论证严密。

任务一:学以致用,精准点评(目标 1)1.阅读课本内容,明确如何才能做到论证合理。

2.学以致用,针对“知足常乐”材料进行点评。

3.选择合适的事例作为“知足常乐”的论据。

任务二:名篇借鉴,尝试写作(目标 2)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总结论据分析法的三种类型。

2.尝试运用论据分析法,补写“知足常乐”片段。

写作等级评价标准A运用两种及以上的论据分析法,分析深入,语言恰当。

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联系紧密。

论证更加合理,说服力更强。

B运用一种论据分析法,语言恰当。

材料与论点之间符合逻辑,论证合理。

C论据分析不恰当,不符合逻辑。

任务三:恰当选择,思路清晰(目标 3)1.根据 PPT出示的材料,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完成主段落写作。

写作等级评价标准A 运用两种及以上的论证方法,观点明确,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说理严密,论证合理。

B 运用两种论证方法,观点明确,语言准确,层次清晰。

C 只运用一种论证方法或论证方法不恰当,文段思路不清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情境导入:为参加“清泉杯”主题征文——“思辨类议论文写作”,学校决定先在校内进行初选。

经过研究,九年级学生写“知足与不足”话题,要求论点清晰,论证严密。

(二)解读并明确学习目标。

二、活动一:学以致用,精准点评材料1:俗话说“知足常乐”。

知足,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满幻想,鼓足干劲,孜孜进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写作 论证要合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写作  论证要合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环节二写作指导一、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不当类比等,在论证时都要尽量避免。

二、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同时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例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四、要求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两种:1.层进式(又称纵贯式)。

这是议论文全文结构中最常见的,也被称作“三段式结构”。

它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将文章分为“引论(导论或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立论文是提出观点,驳论文是亮出“靶子”;第二部分中展开论证,或进行反驳;最后是作结。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具体的论证部分,逐步递进,层层深入。

2.并列式。

写作时,根据需要,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透彻,把文章的论点进行分解,这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

一种是论证过程中,几个论据之间是并列的。

环节三佳作欣曹操与刘备刍议自古以来,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种感觉——曹操不及刘备。

他们都认为:刘备仁且义,而曹操奸而残。

我却不赞同,理由如下:古人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古人是把“仁”“义”作为道德准则推崇的。

刘备却有几点称不上仁义。

其一,刘备借荆州而不还,并且欺骗老实的鲁肃;其二,刘备贪色,为了孙夫人久居东吴,不思回荆州;其三刘备不义,以借兵讨伐为名夺取徐州;其四,刘备不仁,夺宗亲的荆益之地;其五,刘备发兵攻吴,既不明智,也不义,结果大败而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新人教版
-作者还通过设置疑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接受自己的观点。
5.例题五:《高考满分作文解析》中的论证方法应用
题目:分析《高考满分作文解析》中的一篇满分作文的论证方法应用。
解答:
-满分作文中运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文章中的论证过程严谨,论据充分,论点明确。
-作者在论证中巧妙地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等技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论证结构和方法,设计启发性问题,如“什么是事实论证?请举例说明。”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阅读相关资料,理解论证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记录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提交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论衡·实知》节选分析
题目:阅读《论衡·实知》节选,分析王充在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解答:
-王充在文中使用了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他通过引用古代圣贤的话语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权威论证。
-王充还通过对比不同观点,运用对比论证来加强自己的立场。
2.例题二:《孟子·公孙丑上》节选论证技巧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共享资源。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理解论证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案例引入论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论证方法。
-组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分析范文中的论证技巧。
题目:分析《孟子·公孙丑上》节选中孟子的论证技巧。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论证要合理》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2.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3.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教学重点】1.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2.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3.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教学难点】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面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已经明白: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

除此两点外,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观点,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论证要合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技法指导(一)技法指导1.提出问题合理的论证,势必要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

那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呢?2.技法小结老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分享,我们回顾了常见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作用:(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此外还有具有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等效果。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使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6)类比论证:用具有相同属性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论证严密,使人信服。

(二)技法回顾1.提出问题回顾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所学的议论文篇目,以具体的篇目来说一说一篇好的议论文作者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的?2.成果展示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顾分享,教师展示参考答案:(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写作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写作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2.引导学生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3.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2.学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2.学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

”在学写议论文时,做到论证合理,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那如何才能做到论证合理?(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学习。

)新知探究一、学以致用【活动内容】回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两篇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与其中一处论据,并思考何为“论证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初步感知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思考什么是“论证合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写作指导【活动内容】1.下列的论证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所给出的两段文字在论证方面是否符合逻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共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

2.怎样做到“论证合理”?【设计意图】通过出示错误的论证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论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掌握做到“论证合理”的方法。

三、写作实践【活动内容】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论证。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参考范文,引导学生共同赏析并学习借鉴其中的方法。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一篇600字的议论文。

教师提示学生,应先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找到能够支持此观点的论据。

此外,还要利用拟写提纲的方法,使自己的论证结构合理清晰;运用多种论证手法,使自己的论证充分且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实践,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落实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写作 论证要合理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写作  论证要合理  教案

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课堂展示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论证要合理”这个问题。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明确“论证要合理”的概念。

明确: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

(二)“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明确:(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同时,要通过恰当的分析,使读者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论据与论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3)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4)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三)论证的方法有哪些?各自起什么作用?明确:(1)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

(2)作用: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②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③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④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⑥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⑦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四)结合例文,指导技法1.明确内容。

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以上。

2.提出要求。

(1)在标题或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3.例文导航。

知足就会常乐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写作。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如何做到论证合理。
二、写作形成。
(一)出示文题
(教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的文题,小组讨论写作思路,教师予以点拨)
(2)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3)要注意分寸。例如: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教案序号:课题:写作:论证要合理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论点要正确、鲜明。
2.论据要真实、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3.论证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4.写驳论性质的文章要做到对准靶子、抓住要害、注意分寸。
教学重点:
1.论证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2.写驳论性质的文章要做到对准靶子、抓住要害、注意分寸。
教学难点:写驳论性质的文章要做到对准靶子、抓住要害、注意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二)点拨思路
1.(1)能够围绕着“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一观点选取相关事例或名言作为论据。(2)论述时,叙述事例不要面面倶到,要做到概括、归纳。(3)对列举的事例和名言应具体分析,抓住关键,使其为论点服务。
示例:
学习完《咬文嚼字》,我总觉得文章中有些论述值得商榷,现就文本中的细节来一番“咬文嚼字”。
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誓言。
屈原,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并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并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你自己。
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他随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
2.(1)在标题或开篇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应明确自己的观点是“知足常乐”还是“知足未必常乐”。(2)要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相关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还可以选取相关的名言警句、古诗词、创意广告词等作为道理论据。这些事例或名言警句要确保真实、可靠,且具有典型性。(3)论述时,围绕着观点,对事例或道理论据进行分析,使其为观点服务。(4)要恰当地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作者引用《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也有不合适之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段引文中的“见”字用得似乎并不合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给“见”字五个解释:看见;见解、见识;表被动;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通“现”,出现。很显然引文中的“见”字应该作“看见”解。既然“看见石头”,又怎么“以为虎”?至少原文没有把当时的情况交代清楚,没有说明李广“以为虎”的原因。这段文字远不如我小学时候背诵的卢纶《塞下曲》说得形象。其诗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记得毛主席在一篇文章中举了个例子: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用刀叉高明、科学,用筷子落后,就说不通。确实,西方有许多的东西值得学习,但不能说什么都是西方的好。西方人习惯喝咖啡,中国人习惯喝茶,很难说喝咖啡的口味一定比喝茶的口味高。【点评:列举毛主席的例子,证明中国人的习惯和西方人的习惯不同,不存在谁比谁高明,一驳“美国口味”。】
1.《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2.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3.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示例:
是“黑”是“赤”皆在于“己”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又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我认为:一个人是“黑”是“赤”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
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荷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了环境的束缚。
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了是“赤”或“黑”皆在于自己。
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为匕首、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黑暗的现实、世态炎凉的现状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国人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醒黑夜中的人们。
(教师课件出示一篇例文,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例文:
由“口味”想到的
记得电视上播放过这么一条饼干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的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看完之后,我心中不是滋味,难道“口味”也是美国的好吗?【点评:故事简洁,引出自然,表明自己的疑问。】
如果环境决定人生,那么我们将同样失去一个在黑暗中清醒的伟大人物。因此,“黑”或“赤”全在于个人自己。
但丁,这个黑暗的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如果他被环境束缚,那么中世纪的黑暗还将笼罩多久?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都向世人证明同一个道理:“黑”或“赤”全在于“己”。
(三)例文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