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实用版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实用版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实用版

YF-ED-J4950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应用伤亡事故统计指标是为了便于在进行

事故统计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目前所用的指

标通常为事故伤害频率和伤害严重度。

一、我国现行计算方法

(一)事故伤害频率是一个相对指标,用

于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工受事故伤害的情况

(比率)并作为比较不同部门间伤害情况的基

准之一。

对于事故伤害频率,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方法尚不统一。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规定:

1.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伤亡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为:

(1)千人死亡率

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残废的人数。即:

千人死亡率=×10 (1)

(2)千人重伤率

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重伤造成的人数。即:

千人重伤率=×10 (2)

2.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伤害频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数之和)计算方法为:

百万工时伤害率=×10 (3)

式中实际总工时的计算,可采用精确或近

似二种算法,目前国内倾向于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1)当出勤率是对全部职工而言时

总工时数=全部职工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加班工时数(4)

(2)当出勤率仅对工人而言时

总工时数=全部工人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全部职员的工时数-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数+加班工时数(5)

具体计算过程中还须注意:

a.出勤率为劳资部门统计的结果。

b.停产期间的检修工作时间和勤杂工作时间不是非工作时间,而停产期间的学习(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时间为非工作时间。

c.正常情况下,每日工作时间按8小时计。

d.全部职工(或工人)的满勤工时数

=全部职工(或工人)人数×(日历日数-非工作日数)×每日工作时间(6)

e.加班工时数要精确计算,把工人和职员每次的加班时间相加。

f.全部职员的工时数

=全部职员满勤工时数-(全部职员的歇工日数)×每月工作时间(7)

3.在许多行(企)业里,还常利用一定量的实物生产过程中所发生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来计算死亡率及百万元产值死亡率等。常用表达式为:

百万吨死亡率=×10 (8)

万立方米木材死亡率=×10 (9)

(二)伤害严重率

伤害频率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或部门某一时期内的安全状况,但它毕竟只是企业中发生事故伤害人次的反映。因此,仅利用伤害频率来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并不十分理想,至少可以说,并不全面。譬如,两个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在某一统计时期内,甲企业发生死亡、重伤事故3人次,乙企业出现轻伤事故3人次,如仅以伤害频率作为比较指标(参数),就会轻易得出甲、乙两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相同的不合理结论。为此,人

们又引入伤害严重率这一概念。

国标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定义伤害严重率为一定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发生事故造成损失工作日的数值。即:

伤害严重率=×10 (10)

式中损失工作日数可参照GB6441—86附录B表B、B及B和本书第二章第五节中损失工作日数计算或选取方法来确定。

该计算方法对于某企业(单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而出现轻伤、重伤和死亡的多寡,即

对事故严重程度,能用损失工作日数来加以区别,从而反映出企业对严重伤害事故和一般伤害事故的控制效果。当(严重)伤害事故得以控制时,伤害严重率就会出现下降趋势。

此外,GB6441—86还引入伤害平均严重率这一概念,借以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计算式为:

伤害平均严重率= (11)

二、国际上其他各国的计算方法

国际上对伤害频率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却可分为如下三类:

1.千人死亡(重伤)率

此种算法基本与我国的千人伤亡指标相同。即:

千人死亡(重伤)率=×10 (12)

用此指标的国家有前苏联、英国、法国、南朝鲜及东欧诸国等。各国应用上式计算千人伤亡率的唯一区别在于分母,有的国家采用平均职工人数,有的则采用在册职工人数。

2.按300个工作日为一个工人数计算年千人负伤率

用此指标的国家主要有前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等。

3.按百万工时计算伤害频率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订的标准,Z16.1—1973规定将统计期间发生的事故伤害人次(指丧失劳动能力人次)乘以10(表示500名工人每年工作50周、每周工作40小时)除以同一时期内暴露于危险作业环境中的工人一小时数。即:

丧失劳动能力伤害频率=(13)

式中暴露的工人一小时数应为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若此项不易得到,可用估计小时数。按下法计算:

(1)实际暴露小时数

如有可能,应在工资单或定时器上记录,仅包括实际工作小时和实际加班小时。

(2)估算的暴露小时数

该期间内全部的人数乘以日数再乘以每天平均小时数。若各部门每天工作小时数不同,应分别估算而后相加,可得总小时数。加班小时数的估算也应被包括在内。并请指出估算的

依据。

(3)未工作小时数

是指实际的或估计的未工作小时数。休假、患病、临时差遣、住院、葬礼等项花去的时间,不应被包括进全部工作的小时数。最终的数字应尽可能接近代表实际工作的小时数,即暴露于事故危险中的小时数。

日本、瑞典和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采用了类似指标。国际劳工局(ILO)的专家们及在第十届国际劳动统计会(1962)上亦建议采用近似算法。

对伤害严重率,各国算法也不相同,美国采用下式计算:

丧失劳动能力伤害严重度=×10 (14)

第六届国际劳动统计会议(1947)则提议按

工伤事故严重率=×10 (15)

进行计算时用每1000工时为计算单位,来确定由于工伤事故而造成的各种丧失劳动能力伤害的全部损失工作日数。日本等国就是应用这种指标。但1962年的第十届国际劳动统计会议又取消了这种算法。其原因在于一些国家以

污染物排放j计算方法

工业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 一、工业污染物估算常用方法 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中对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所含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计算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即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排污系数法。 1、实测法 实测法是通过监测手段或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连续计量设施,测量废气、废水的流速、流量和废气、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用环保部门认可的测量数据来计算各种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总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G=KC i Q 式中:G——污染物产生量或排放量; Q——介质流量; C i——介质中i污染物浓度; K——单位换算系数。 浓度和流量的单位不一致时,单位换算系数K取不同的值。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单位常取mg/L,系数K取10-3;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一般取mg/L,系数K取10-6。 实测法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采集样品、分析样品而获得的。监测采集的样品是对监测的环境要素的总体而言,如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尽管测试分析很准确,不具备代表性的数据也毫无意义。 因受现有监测技术和监测条件的约束,实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目前除了重点污染源有比较准确的监测数据外,其他多数非重点污染源不能得到有效的监测;而且很多重点污染源还未实现连续监测,监测结果的代表性有待提高。 例某炼油厂年排废水2万t,废水中废油浓度C油为500mg/L,COD浓度C COD为300mg/L,水未处理直接排放。计算该厂废油和COD的年排放量。 解:G油=K C油Q =10-6×500×2×104 =10(t) G COD=K C COD Q =10-6×300×2×104 =6(t) 例某冶炼厂排气筒截面0.4m2,排气平均流速12.5m/s,实测所排废气中SO2平均浓度12mg/m3,粉尘浓度8mg/L计算该排气筒每小时SO2和粉尘的排放量。 解:每小时废气流量Q=12.5×0.4×3600 = 1.8×104(m3/h) 每小时SO2排放量Gso2 = 10—6×12×1.8×104 = 0.216(kg/h) 每小时粉尘排放量G粉尘= 10—6×8×1.8×104 = 0.144((kg/h) 2、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指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原理,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即: 投入物料量总和=产出物料量总和 =主副产品和回收及综合利用的物质量总和+排出系统外的废物质量这里的排出系统外的废物质量包括可控制与不可控制生产性废物及工艺过程的泄漏等物料流失。

科研常用的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科研常用的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而言,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是在开始论文写作之前十分常见的工作之一。但是,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哪些呢?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对应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 1、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在分类的过程中,人们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的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自动进行分类。聚类分析所使用方法的不同,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同研究者对于同一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聚类数未必一致。 2、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减少决策的困难。因子分析的方法约有10多种,如重心法、影像分析法,最大似然解、最小平方法、阿尔发抽因法、拉奥典型抽因法等等。这些方法本质上大都属近似方法,是以相关系数矩阵为基础的,所不同的是相关系数矩阵对角线上的值,采用不同的共同性□2估值。在社会学研究中,因子分析常采用以主成分分析为基础的反覆法。

3、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例如,以X和Y 分别记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或分别记每公顷施肥量与每公顷小麦产量,则X与Y显然有关系,而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就是相关关系。 4、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 型因子分析,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 5、回归分析 研究一个随机变量Y对另一个(X)或一组(X1,X2,…,Xk)变量的相依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煤炭生产统计有关指标计算办法摘编 现将《煤炭工业计划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1989年版)有关生产统计指标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办法摘编,供生产统计人员学习参考。内容重点是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回采工作面利用、掘进工作面利用、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等指标。 一、原煤产量 原煤指毛煤经过简单加工,拣除大块矸(大于50毫米)之后的煤炭。一切统计指标,都以原煤为对象。选前煤炭一般称毛煤。 原煤产量必须加工拣选,实行选后计量,即拣出50毫米以上的矸石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计算原煤产量。 (一)原煤产量的计量 1、原煤计量形式 原煤产量必须由矿井验收计量,不得按选后产品的数量倒算原煤产量。原煤计量方法由于提升运输方式不同而有不同手段。 (1)矿井采用矿车运煤、提煤时,矿车计量以实际装载量计算。计算时扣除车底积煤; (2)箕斗和罐提煤的,以容积计算,定期(季)测定罐率和容积比重。全水分超过规定在容积比重中予以扣除 (3)皮带提升的矿井安装电子(核子)称计量,定期测定比重和含矸率。 (4)回采和掘进工作面煤炭计量采用盘方计量,即按照体积和原煤容重计算。 回采产量=工作面采长×推进度×采高×原煤容重×工作面采出率

掘进产量=煤巷(半煤岩)掘进毛断面×进尺×容重×掘进出煤系数 原煤容重是本煤层实际测定的原煤比重(毛煤扣除含矸率后),与计算储量用的纯煤比重(视密度)不同。 2、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由于煤炭生产具有生产数量大且是连续性生产的特点,目前原煤计量手段都不同程度存在计算误差,必须在月末进行产量核定工作,保证原煤产量的准确性。一般采用“选前验收计量,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核定的方法:月末对原煤的实际库存量进行一次盘点,与通过本月逐日累计产销平衡关系结出原煤的账面库存进行对比。如实际库存量大于账面库存说明实际产量比逐日验收的产量大,叫“盘盈”(或称涨吨),反之叫“盘亏”(或称亏吨)。 本月核定产量=本月(逐日累计)原煤产量+(-)涨(亏)吨数量 2、涨亏吨煤的处理 (1)本月发生涨(亏)吨数量,应当在当月实际产量内进行调整,不得随意瞒报或虚报产量。如果涨亏数量不大,一般只调整原煤总产量和矿井其它产量;如果数量较大,也应适当调整采掘产量。 (2)因存放日久或保管不善等原因导致自燃、风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亏吨,不得从产量中扣除,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按批准数量注销账面库存量(国有煤矿)。 (二)原煤产量构成 原煤产量按构成(开采方式)分为矿井(露天)产量和其它产量。矿井产量又可分为回采、掘进和矿井其它产量。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及计算题目分析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 第三章统计整理 a) 组距=上限-下限 b) 组中值=(上限+下限)÷2 c)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综合指标 i. 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 现象总量指标 5.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 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 iii. 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八章 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p x 2 2 2 2 x 2 p n (1)1N (2)p 1-p p 1-p (3)p 1-p μ= μ= σσ σδδ?? ?????→??→??→??→,最基本的是:若为:乘以-若不重复抽样类型抽样整为:若为群抽样: n N R r ??→??→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煤炭生产统计有关指标计算办法摘编 现将《煤炭工业计划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1989年版)有关生产统计指标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办法摘编,供生产统计人员学习参考。内容重点是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回采工作面利用、掘进工作面利用、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等指标。 一、原煤产量 原煤指毛煤经过简单加工,拣除大块矸(大于50毫米)之后的煤炭。一切统计指标,都以原煤为对象。选前煤炭一般称毛煤。 原煤产量必须加工拣选,实行选后计量,即拣出50毫米以上的矸石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计算原煤产量。 (一)原煤产量的计量 1、原煤计量形式 原煤产量必须由矿井验收计量,不得按选后产品的数量倒算原煤产量。原煤计量方法由于提升运输方式不同而有不同手段。 (1)矿井采用矿车运煤、提煤时,矿车计量以实际装载量计算。计算时扣除车底积煤; (2)箕斗和罐提煤的,以容积计算,定期(季)测定罐率和容积比重。全水分超过规定在容积比重中予以扣除 (3)皮带提升的矿井安装电子(核子)称计量,定期测定比重和含矸率。 (4)回采和掘进工作面煤炭计量采用盘方计量,即按照体积和原煤容重计算。 回采产量=工作面采长×推进度×采高×原煤容重×工作面采出率 掘进产量=煤巷(半煤岩)掘进毛断面×进尺×容重×掘进出煤系数 原煤容重是本煤层实际测定的原煤比重(毛煤扣除含矸率后),与计算储量用的纯煤比重(视密度)不同。 2、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由于煤炭生产具有生产数量大且是连续性生产的特点,目前原煤计量手段都不同程度存在计算误差,必须在月末进行产量核定工作,保证原煤产量的准确性。一般采用“选前验收计量,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核定的方法:月末对原煤的实际库存量进行一次盘点,与通过本月逐日累计

SPC常用计算方法

SPC常用计算方法 SPC基础知识及常用计算方法 SPC基础知识 一、 SPC定义: 1、 SPC——统计制程管制:是指一套自制程中去搜集资料,并加以统计分析,从分析中去发气掘制程的异常,立即采取修正行动,使制程恢复正常的方法。 也就是说:品质不应再依赖进料及出货的抽样检验,而应该采取在生产过程中,认良好的管理方法,未获得良好的品质。 2、良好品质,必须做到下面几点: ①变异性低 ②耐用度 ③吸引力 ④合理的价格 3、变异的来源:大概来自5个方面: ①机器②材料③方法④环境⑤作业人员 应先从机器,材料方法,环境找变异,最后考虑人。 4、 SPC不是一个观念,而是要行动的 步骤一、确立制程流程——首先制程程序要明确,依据制程程序给制造流程图,并依据流程图订定工程品质管理表。 步骤二、决定管制项目——如果把所有对品质有影响的项目不论大小,轻重缓急一律列入或把客户不很重视的特性一并管制时,徒增管制成本浪费资料且得不赏失,反之如果重要的项目未加以管制时,则不能满足设计者,后工程及客户的需求,则先去管制的意义。 步骤三、实施标准化——欲求制程管制首先即得要求制程安定,例如:在风浪很大的船上比赛乒乓球,试部能否确定谁技高一筹,帮制程作业的安定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制程上影响产品口质的重要原因,应先建立作业标准,并透过教育训练使作业能经标准进行。 步骤四、制程能力调查——为了设计、生产、销售客户满意且愿意购买的产品,制造该产品的制程能力务必符合客户的要求。因此制程的能力不足时,必顺进行制程能力的改善,而且在制程能力充足后还必须能继续,所以在品质管理的系统中制程能力的掌握很重要。 步骤五、管制图运用——SPC的一个基本工具就是管制图,而管制图又分计量值管制图与计数值管制图。 步骤六、问题分析解决——制程能力调查与管制图是可筛提供问题的原因系由遇原因或非机遇原因所造成,但无法告知你确切的原因为何及如何解决决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技巧,在于依据事实找出造成变异的确切原因,并提此对策加以改善,及如何防止再发生。 步骤七、制程之继续管制——经过前6个步骤,人制程能力符合客户的要求,且管制图上的点未出管制界限时,则可将此管制界限沿有作为制程之继续管制,但当制程条件如有变动时,如机器,材料,方法等产生异动时,则须回到步骤三,不可沿原先之管制界限。 SPC的应用步骤其流程图如下: Ca制程准确度 Cp制程精密度 Cpk制程能力指数 二、管制图的运用 管制图的种类又依数值资料是计量值或计数值者,划分为二大类即计量值管制图与计数值管制图,计量值管制图不但只告诉你制程有问题了,还可以告诉你制程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是中心值产生了问题还是变异量产生了问题。而在计量值管制图应用不便或应用时,则可采用计数值

工业企业主要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一、工业总产值的定义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1.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1)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2)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二)、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1)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本年内生产,并在本年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年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内非工业部门 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则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年应实际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为了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物耗价值一致,以便同口径地计算工业增加值,规定本指标的计算原则是:凡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中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反之则不包括。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情况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项目三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组距=上限-下限 a) 组中值=(上限+下限)÷2 b)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c)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例 按完成净产值分组(万元) 10以下 缺下限: 组中值=10—10/2=5 10—20 组中值=(10+20)/2=15 20—30 组中值=(20+30)/2=25 30—40 组中值=(30+40)/2=35 40—70 组中值=(40+70)/2=55 70以上 缺上限:组中值=70+30/2=85 项目四 统计描述 i. 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 5.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 象总量指标 6.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K = 计划数 实际数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实际完成程度 7. 计划完成程度(提高率):K= %10011?++计划提高百分数实际提高百分数 计划完成程度(降低率):K= %10011?--计划提高百分数 实际提高百分数

ii. 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或 iii. 变异指标 1. 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 加权 σ= 成数的标准差(1) p p p σ=-3.标准差系数: 项目五 时间序列的构成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n a a ∑=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连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日登记):∑ ∑=f af a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月/季度/年等登记):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1 212 11 21-++++=-n a a a a a n n Λ

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

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 二〇〇六年七月

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 本次讲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主要围绕“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完成情况”月报中涉及的主要指标内容,进行分类后,逐一讲解,其目的是统一认识、统一口径,达到报表准确。 第二部分是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统计分析。主要针对影响火力发电厂产量、能耗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给出分析提纲及相关分析数据。 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主要生产统计指标 “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完成情况”月报中的主要指标分为四大类: 1、产品产量统计指标 2、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3、发电设备生产能力统计指标 4、发电负荷统计指标 第一章产品产量指标统计 1、发电量:电厂在报告期内生产的电能量。发电量是根据发电机端的电能表计量的,在统计过程中要注意电度表

的精度等级。 计算发电量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包括供应本厂厂用电发电机组的发电量,但不包括励磁机的发电量. ②新装发电机组或改进、大修后,试运转期间所发电量,凡已被本厂或用户利用的,均应计入该厂发电量中. ③发电机组临时作调相时,发电机组电量. 2、上网电量:电厂在报告期内生产和购入的电能产品中,用于输送给电网的电量。即厂、网协议确定的电厂并网点各计量关口表抄见电量,电厂关口表一般在主变高压侧,也有在电厂配出线上装表的。现在是按照产权分界处计量上网电量。 电厂电气一次系统示意图

发电厂电力平衡: ∑发电机端输出电量=上网电量+发电厂用电量+供热厂用电量+电厂主变损耗及其它耗用电量+供厂区用户电量(自办企业、非生产)-电厂外购电量 3、供热量:电厂在发电的同时,对外出售蒸汽或热水的总热量。 ①供热方式 a、生蒸汽经减温减压器供热 b、抽汽供热 (8—13公斤/厘米2、1.2—2.5公斤/厘 米2) c、抽汽加热循环水供热 d、低真空循环水供热 供热方式示意图

常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常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一、集中趋势分析 集中趋势反映一组资料中各数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资料中各数据聚集的位置或者一组数据的中心点等,可以是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也可以称作均值,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度量。 (1)简单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P2) ∑ = 求和符号 X = 每一变量 N = 样本量 例 1:已知某组织五类主要职工的月收入分别是 4000 、 5000 、 6000 、 10000 和15000 元,求这五类职工的平均月收入。 解: (元) 以上大小不等五个数值的月收入水平相互抵消的结果反映的该组织职工公众的平均月收入水平。从数据分布来看各个数据围绕 8000 元上下分布,算术平均数就是该组数据的中心值,反映了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加权算术平均数 如果是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由于分组资料中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不同,所以要用次数做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如下:

F = 权数(每一变量的次数或频率) ∑ F = N = 样本量 例 2:某组织有月收入 3000 元的公众 50 人, 5000 的 30 人, 7000 的 10 人,10000 的 8 人, 15000 的 2 人,求该组公众的平均月收入。 解: =480000/100=4800 (元) 可见该组公众的平均月收入不简单地等于(3000+5000+7000+10000+15000) /5 。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以及上例的计算过程及结果来看,算术平均数大小不仅受到各组变量数值大小的影响,而且还受各组变量权数大小的影响。 例 3:某组织公众周工资水平整理成分组资料如下表,试计算该组织公众周收入的平均值。 按工资分组工人数组中值 F M 100~200 10 150 200~300 30 250 300~400 40 350 400~500 20 450 合计 100 — 解:

工业统计

工业统计 一、工业的定义和工业生产活动包括的内容: 1、工业是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半成品等进行加工的生产事业。也就是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活动的部门。 2、工业生产活动包括的内容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森林采伐、晒盐等。 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 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 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 二、工业统计的定义: 工业统计就是对工业行业的有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三、工业统计范围 现行工业统计范围为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四、工业统计中的标识性指标及标准 1、工业行业小类: 是国民经济行业的细分类。 归类依据:由本企业所生产的主产品来确定。 小类码为4位。第一位是0的不能略去。

2、国有控股情况: 国有经济控股企业是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并且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包括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 A、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所占比例大于50%(含50%)的企业,包括纯国有企业。 B、国有相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比例不足50%,但相对大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例的企业(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份,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股权的企业(协议控股)。相对控股和协议控股都归入国有相对控股。 3、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结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本标准是以法人企业或单位作为对企业规模的划分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指标名称计算单位大型中型小型 从业人员数人2000及以上300-2000以下 300以下销售额万元 30000及以上3000-30000以下3000以下资产总额万元 40000及以上4000-40000以下4000以下 五、工业生产方面内容 1、工业总产值 2、工业销售产值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治愈率%= [治愈人数(13)/出院病人数(12)] *100% 好转率%=[好转人数(14)/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死率%=[死亡人数(16/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床周转次数(次)=出院病人数“总计”(11)/平均开放病床数(20)病床工作日(日)=实际占用总床数(21)/平均开放病床数(20) 实际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数(21)/实际开放总床数(19) 出院者平均出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22)/出院人数“总计”(11)疾病构成%=(实际数/合计总数)*100% 增减数=本次数-上次数 增减率%=(增减数/上次数)*100%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病床周转率=每月(年)出院人数/科(院)床位数 *病床使用率是反映每天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比率,即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的总床日数之比。 *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应该从每天实际占床人数中累加得到,依据于各科室每日的动态报表中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出院人数住院天数的总和,依据于出院病人病案中住院天数,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用来计算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工作日 抗生素使用强度%=所有抗菌药物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4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者数/患者总数

环境统计6

第六次作业 1、分发统一的含铜0.100mg/L的样品到六个实验室,各实验室5次测定值如表1,试比较不同实验室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6个实验室测定结果比较 实验室铜测定值(mg/L) 10.0980.0990.0980.1000.099 20.0990.1010.0990.0980.097 30.1010.1010.1010.1010.102 40.1000.1000.0970.0970.095 50.0980.0940.1020.1000.100 60.0980.0940.0980.0980.098解:单因素方差分析 (1)H0: 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存在差异 H A:. 不同实验室之间存在差异。 (2)确定显著水平α=0.05 (3)计算 进行F 检验,P=0.017 由此判断组间差异极显著 为了确定各个实验室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需要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3与1、2、4、5、6差异显著。其余差异不显著。 2、用3种方法测定水中硫酸盐含量,结果如表2,问3种方法测定结果是否有显著性差别?

表2 3种方法测定水中硫酸盐含量 甲法乙法丙法 279229210 334274285 303310117 378 198 解:组内观测次数不相等的方差分析 (1)H0: 3种方法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别 H A: 3种方法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别 (2)确定显著水平α=0.05 (3)计算 进行F 检验,P=0.212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 3、某地区通过大量饮用水源调查得知,压力井细菌总数合格率为63%,先抽查压水井水样80份,细菌总数合格的58份,合格率为72.5%。问这批抽查水样的合格率与大量调查的合格率有无显著性差别? 解:进行适合性检验 (1)H0: 这批抽查水样的合格率与大量调查的合格率无差别。 H A:.这批抽查水样的合格率与大量调查的合格率有差别。 (2)确定显著水平α=0.05 (3)计算

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

中 国 钢 铁 工 业 指生 标产 解统 释计 指 标 体 系冶金工业出版社

目录 第二节粗钢的分类 (3) 一粗钢按化学成分分类 (3) 二粗钢按冶炼方法分类 (8) 三粗钢按脱氧程度分类 (8) 四粗钢按产品状态分类 (8) 第三节粗钢产量统计指标解释 (9) 第四节炼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解释 (9) 一炼钢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9) 二转炉炼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三电炉炼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 七重熔钢生产技术指标 (17) 八连铸技术指标 (17) 第二节钢加工产品分类 (19) 一轧制、锻造钢坯 (19) 二钢材 (20) 第三节钢加工产品产量统计指标解释 (26) 一钢坯产量 (26) 二钢材产量 (27) 第四节钢加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解释 (29) 一质量类指标 (30) 二主要原料消耗指标 (31) 三主要物料消耗 (34) 四钢加工工序单位耗能........................................................................|(34)五钢加工产品主要能源实物消耗 (34) 六钢加工从业人员实物劳动生产率 (35) 七钢加工设备效用指标 (35) 八钢加工其他技术经济指标 (35)

桶内的钢水,通过中间包连续地注入结晶器中,钢液的热量被流经结晶器器壁的冷却介质迅速带走,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坯壳,接着通过拉坯机拉出结晶器,进入二次冷却区直接喷水快速冷却使坯壳内的钢液全部凝固而成钢坯,经矫直后由切割机切成一定的长度,最后由输送辊道输送到下道工序或铸坯场地。这种工艺方法有成材率和机器化程度高、铸坯质量好、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生产力高等优点。同模铸相比,连铸镇静钢的钢材综合成材率提高10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国把大力发展连铸作为优化钢铁工业结构的主要手段,使连铸得到很快发展,连铸比已从1976年的4%提高到2002年的91.15%。 连铸机机型,主要有立式、立弯式、弧形、直弧形、超低头弧形(椭圆形)和水平式等。弧形连铸机具有弧形结晶器和弧形二冷段,它具有高度低、拉速快的优点,这种机型在目前发展很并保持了领先的地位。从铸坯形状分,有板坯连铸机、薄板坯连铸机、方坯一板坯连铸机、大方坯连铸机、小方坯连铸机、圆坯连铸机和异形坯连铸机等。 近年来,以模板坯连铸为代表的近终形连铸发展很快.最典型的是德国施罗曼.西马克公司的CSP工艺和曼斯曼.德马克公司的ISP工艺,世界上已有多条生产线投入工业生产。它同电炉或转炉冶炼工艺相结合,使小钢厂得以进入钢铁联合企业的传统领域——扁平材市场,给世界钢铁工业带来深刻变化。我国邯钢、包钢和广州珠江钢厂也引进了CPS生产线,目前以建成投产。 断面厚度1~5mm的带钢连铸,各国也在极积开发之中。它能直接为冷轧机供料,可省去热轧机,大大节省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目前不带钢的薄带连铸已处于工业化生产的前沿,如日本新日铁已在建设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型,而碳钢的薄带连铸尚待进一步开发。 第二节粗钢的分类 粗钢的种类较多,常用的分类方法如下(参见图5—2—1) 一、粗钢按化学成分分类 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了新的中国《钢分类》国家标准GB/T13304—41,已于1992年10月1日实施。该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ISO4948/1和ISO4948/2,并结合国内情况编制的。参照该标准并结合钢铁统计和钢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与海关进出口统计接轨、与国际钢铁接轨的需要,本(体系)对粗钢根据其化学成分不同,分为非合金钢、合金钢、低合金钢、不锈钢四类,具体成分规定范围见表5-2-1。不锈钢就其合金元素含量而言属于合金钢范畴,在钢分类标准(GB/T13304—91)中没有作为单独的一类。但是因为不锈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和国际钢铁统计都将不锈钢作为一类特殊品种进行统计。因此本(体系)将其从合金钢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类产品进行统计,即本(体系)的合金钢中不包括不锈钢。

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二、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分述如下。 (一)积差相关系数 1. 积差相关系数又称积矩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 )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故也称皮尔逊相关。这是一种求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 积差相关系数记作XY r ,其计算公式为 ∑∑∑===----= n i i n i i n i i i XY Y y X x Y y X x r 1 2 1 2 1 ) ()() )(( (2-20) 式中i x 、i y 、X 、Y 、n 的意义均同前所述。 若记X x x i -=,Y y y i -=,则(2-20)式成为 Y X XY S nS xy r ∑= (2-21) 【 式中 n xy ∑称为协方差,n xy ∑的绝对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两列变量的一致性程 度。然而,由于X 变量与Y 变量具有不同测量单位,不能直接用它们的协方差 n xy ∑来表示两列变量的一致性,所以将各变量的离均差分别用各自的标准差 除,使之成为没有实际单位的标准分数,然后再求其协方差。即: ∑∑?= = )()(1Y X Y X XY S y S x n S nS xy r Y X Z Z n ∑?= 1 (2-22) 这样,两列具有不同测两单位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测量计算。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符合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都是等距的或等比的测量数据;(2)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必须是正态的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单峰分布;(3)两列变量必须具备一一对应关系。 2.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利用公式 (2-20)计算相关系数,应先求两列变量各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求离中差的乘积之和。在统计实践中,为方便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并利于计算机计算,一般会将(2-20)式改写为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计算XY r 的公式。即: ∑∑∑∑∑∑∑---= 2 22 2) () (i i i i i i i i XY y y n x x n y x y x n r (2-23) (二)| (三)等级相关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只要条件许可,人们都乐于使用积差相关系数来度量两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有时我们得到的数据不能满足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条件,此时就应使用其他相关系数。 等级相关也是一种相关分析方法。当测量得到的数据不是等距或等比数据,而是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者得到的数据是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但其所来自的总体分布不是正态的,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这时要求两列变量或多列变量的相关,就要用等级相关的方法。 1. 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用R r 表示,它适用于两列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总体为非正态的等距、等比数据。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基本公式如下: ) 1(612 2--=∑n n D r R (2-24) 式中: Y X R R D -=____________对偶等级之差;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 如不用对偶等级之差,而使用原始等级序数计算,则可用下式 )]1() 1(4[13+-+?-= ∑n n n R R n r Y X R (2-25) 式中: X R ___________X 变量的等级; Y R ____________Y 变量的等级;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2-25)式要求∑∑=Y X R R ,∑∑=2 2Y X R R ,从而保证22Y X S S =。在观测变量中没有相同等级出现时可以保证这一条件。但是,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搜集到的观测变量经常出现相同等级。在这种情况下,∑∑=Y X R R 的条件仍可得

环境影响评价 常用计算系数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掌握的方法 计算系数 烧一吨煤,产生1600×S%千克SO2,1万立方米废气;产生200千克烟尘。 烧一吨柴油,排放2000×S%千克SO2,1.2万立米废气;排放1千克烟尘。 烧一吨重油,排放2000×S%千克SO2,1.6万立米废气;排放2千克烟尘。 大电厂,烟尘治理好,去除率超98%,烧一吨煤,排放烟尘3-5千克。 普通企业,有治理设施的,烧一吨煤,排放烟尘10-15千克; 砖瓦生产,每万块产品排放40-80千克烟尘;12-18千克二氧化硫。 规模水泥厂,每吨水泥产品排放3-7千克粉尘;1千克二氧化硫。 乡镇小水泥厂,每吨水泥产品排放12-20千克粉尘;1千克二氧化硫。 【物料衡算公式】 1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SO2量=1600×S千克;S含硫率,一般0.6-1.5%。若燃煤的含硫率为1%,则烧1吨煤排放16公斤SO2 。 1吨燃油燃烧时产生的SO2量=2000×S千克;S含硫率,一般重油 1.5-3%,柴油0.5-0.8%。若含硫率为2%,燃烧1吨油排放40公斤SO2 。 排污系数:燃烧一吨煤,排放0.9-1.2万标立方米燃烧废气,电厂可取小值,其他小厂可取大值。燃烧一吨油,排放1.2-1.6万标立方米废气,柴油取小值,重油取大值。 【城镇排水折算系数】 0.7~0.9,即用水量的70-90%。 【生活污水排放系数】采用本地区的实测系数。。 【生活污水中COD产生系数】60g/人.日。也可用本地区的实测系数。 【生活污水中氨氮产生系数】7g/人.日。也可用本地区的实测系数。使用系数进行计算时,人口数一般指城镇人口数;在外来较多的地区,可用常住人口数或加上外来人口数。 【生活及其他烟尘排放量】 按燃用民用型煤和原煤分别采用不同的系数计算: 民用型煤:每吨型煤排放1~2公斤烟尘 原煤:每吨原煤排放8~10公斤烟尘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计算】 1.实测法 当废气排放量有实测值时,采用下式计算: Q年= Q时× B年/B时/10000 式中: Q年——全年废气排放量,万标m3/y; Q时——废气小时排放量,标m3/h;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统计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 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1957年以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1958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1980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指报告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数。 耕地面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还包括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以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面积。不包括属于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