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大同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2019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出塞》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
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生2读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生3读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
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四年级上册的课程中,有一节课是关于古诗三首的学习。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熟悉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古诗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诗一(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一,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用意。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一的内容和感受,展示讨论成果。
3. 学习古诗二(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意蕴。
•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 学习古诗三(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三,让学生跟读,并讨论古诗三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学生自由创作与古诗三相关的小作文或诗歌,展示个人文学素养。
5.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古诗学习的体会和收获,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写、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中的某一首,并写下感悟。
2.自选一首古诗或现代诗歌进行朗读或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曲,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美感和价值。
2. 学习古诗《静夜思》(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3.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4. 学习古诗《将进酒》(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诗句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本课部分新字生词。
2.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后两句诗,体会爱国情感。
背诵古诗。
默写《出塞》。
3. 关注诗人王昌龄、王翰,了解“飞将军”及其事件,学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1. 阅读单元导语。
“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怎么理解?指名说。
2. 学习“语文要素”,指名读,明确学习要求: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3. 板书:21.古诗三首。
哪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先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全班交流。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都与战争有关。
前面两首是唐朝的诗人,最后一首是宋朝的)。
二、学习《出塞》,读准读通1. (板书:出塞)指名读,“塞”是生字,怎么记住它?用熟字“赛”记忆,下面是个“土”。
“塞”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或词典,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如军事要地、边塞。
你怎么理解出塞?指名说。
在书上练写一个“塞”。
2. “出塞”在这篇课文里作为诗歌的题目,这是汉代就有的乐府诗题。
唐代的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请同学们白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师巡视)4. 全班交流。
正音。
“征”是后鼻音,形声字,右边是声旁,左边形旁,双人旁与人有关,这里是召集士兵去作战。
“秦”是前鼻音,下面“禾”的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因为上面有个长捺了。
请大家在书上各写一个。
刚才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词:人未还、飞将、不教)。
“不教”的“教”为什么要读成“jiào”呢?指名说。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能够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享学习古诗的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夏日绝句 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孩子们,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适合朗诵,更适合吟唱。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月满西楼》,请大家静静地听,用心地欣赏!(课件播放歌曲)师:听了这首古典乐曲,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生1:很动听。
生2:听得很舒服。
生3:我觉得曲调很柔。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
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
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生1: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生2:她写的词很婉约。
师:你们说得真好。
李清照的词成就很高,多是表达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之作。
这位纤弱敏感的女子也有她豪迈、刚烈的一面。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她的这首千古绝唱。
(师指课题,生读课题)二、理解课题、试读古诗师:谁能说说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夏天写的一首绝句师:你的知识面真广。
师:什么是绝句?有谁知道?生2:一种文学体裁。
师:你了解得真多。
师:下面请听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古诗。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生试读古诗)师:你们的声音真洪亮,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会表现得更出彩。
三、出示学习目标师: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理解“人杰、鬼雄”,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师:目标明确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四、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师:请同学们看学习指导一: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师读)师:同学们,开始吧。
(生自学)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来展示?(找学生读)师:谁愿意挑战?师:谁来点评?(生:读的好,读的有节奏)师:你还敢挑战吗?(生读)师:你不仅读得有节奏,而且富有感情,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出塞》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古诗新唱教学过程:一、巧设背景介绍——知人论世解诗境师: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在边塞诗中,你知道哪些?生:(自由发言)师:王昌龄的《出塞》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谁能亮开嗓子,美美地吟诵一遍?生:(读古诗)师:提到边塞,你想到哪些?(生畅所欲言)师: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进边塞的心情是越来越迫切了,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烽火连连的战场。
关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有谁与大家分享?(生根据课前资料相互交流)二、精于字词推敲——细读文本品诗意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心,牵动你魂?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吧!(生读)生2:关,边关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生3:长师: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透过这个“长”字,你仿佛看到些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生4:未师: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生1:沉重生2:凄凉生3:悲哀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人未还,心相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三首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挖掘典故,感悟情怀(教学重点)
师:项羽是秦朝末年著名的起义军领袖,曾率领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
师:在诗中,诗人李清照用了一个字直接表达了对项羽的情感,我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找出来,到底是哪个字呢?
生:思。
师: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谁能用诗句来回答?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项羽这位乱世英雄,一生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其中《霸王别姬》被拍成了电影,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课件播放:《霸王别姬》片段。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纷纷发言)
师:好一个“不肯过江东”!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逃生的,可是他不愿苟且偷生,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壮烈。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
来,咱们一起来赞颂项羽:齐读古诗。
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下面我们回到民不聊生的北宋末年!
课件展示: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掳走徽、钦二帝,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
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南宋统治者逃跑妥协的行为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在行至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这首诗。
师: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
面对这样的统治者,诗人李清照用诗句借古讽今,让我们大声齐诵《夏日绝句》!
赏析:《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
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
全诗围绕一个“思”字,借用典故,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