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自由曲线曲面算法实验(2)

实验四 自由曲线曲面算法实验(2)
实验四 自由曲线曲面算法实验(2)

实验四 自由曲线曲面算法实验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3D 游戏图形学

实验计划学时:3学时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自由曲线和曲面的生成原理;

2. 掌握并实现Bezier 曲线和B 样条曲线的生成算法;

3. 实现Bezier 曲面的生成算法。

二、 实验原理

1. Bezier 曲线是通过一组多边形折线的顶点来定义的。如果折线的顶点固定不变,则由其定义的Bezier 曲线是唯一的。在折线的各顶点中,只有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在曲线上且作为曲线的起始处和终止处,其他的点用于控制曲线的形状及阶次。曲线的形状趋向于多边形折线的形状,要修改曲线,只要修改折线的各顶点就可以了。因此,多边形折线又称Bezier 曲线的控制多边形,其顶点称为控制点。

三次多项式,有四个控制点,如图1所示,

其数学表示如下:

,300.31 1.32 2.33 3.30

()()()()()()i i i Q t PB t P B t PB t P B t P B t ===+++∑

32230123(1)3(1)3(1),[0,1]t P t t P t t P t P t =-+-+-+∈

(1)

其矩阵形式为

01322313313630()(1),[0,1]33001000P P Q t t t t t P P --????????-????=∈????-????????

(2)

2. B 样条曲线保留了Bezier 曲线的优点,对Bezier 曲线进行了拓广,用B 样条基代替Bernstein 基,克服了Bezier 曲线由于整体表示带来的不具备局部性质的缺点。B 样条曲线的数学定义为

0n k k,m k p(t)P B (t)

==∑

(3)

式中,(0,1

,,)k P k n = 为n+1个控制点,由控制点顺序连成的折线称为B 样条控制多边形。m 是一个阶参数,可以取2到控制顶点个数n+1之间的任一整数,m-1是B 样条曲线的次数。参数t 的选取取决于B 样条结点矢量的选取。k,m B (t)是B 样条基函数,

()()k 1,1,,11,111

1 ()0 ()k k k k m k m k m k m k m k k m k t t t B t t t t t B t B t B t t t t t ++-+-+-++≤

从式(3)和(4)可以看出,仅仅给定控制点和参数m 还不足以完全表达B 样条曲线,还需要给定结点矢量并使用公式(4)来获得基函数。

对于三次均匀周期性B 样条曲线,m=4,如果用4个控制点来拟合三次曲线,则n=3。假设结点矢量(0,1,2,3,4,5,6,7)T =,于是得到基函数计算式为:

()(),1,,11,11 1()0 ()11

k k m k m k m k t k B t t k k m t B t B t B t m m -+-≤<+?=??-+-=+--其他 (5)

最终得到该B 样条曲线的矩阵形式为

,0010414243423013223()1331363011

303061

410 t [0,1)

n

k k m

k ,,,,B B p t P B P P B (t)B (t)B (t)B (t)P P P P t t t P P T M G ==??????=???????????

--????????-??????=?????????-????????=??∈∑ (6) 三、 实验内容

1.下面的代码用来生成三次Bezier 曲线,将代码补充完整,编译运行;修改代码,利用OpenGL 函数生成三次Bezier 曲线。

参考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Point{

int x, y;

};

Point pt[4],bz[11];

vector vpt;

bool bDraw;

int nInput;

void CaleBZPoints()

{

添加代码;生成Bezier 曲线上的点;

}

void ControlPoint(vector vpt)

{

glPointSize(2);

for(int i=0;i

{

glBegin(GL_POINTS);

glColor3f(1.0f,0.0f,0.0f); glVertex2i(vpt[i].x,vpt[i].y);

glEnd();

}

}

void PolylineGL(Point * pt, int num)

{

glBegin(GL_LINE_STRIP);

for(int i=0;i

{

glColor3f(1.0f,1.0f,1.0f);

glVertex2i(pt[i].x,pt[i].y);

}

glEnd();

}

void myDisplay()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glColor3f(1.0f,1.0f,1.0f);

if(vpt.size()>0)

{

ControlPoint(vpt);

}

if(bDraw)

{

PolylineGL(pt, 4);

CaleBZPoints();

PolylineGL(bz,11);

}

glFlush();

}

void Init()

{

glClearColor(0.0,0.0,0.0,0.0);

glShadeModel(GL_SMOOTH);

printf("Please Click left button of mouse to input control point of Bezier Curve!\n");

}

void Reshape(int w, int h)

{

glViewport(0,0,(GLsizei)w,(GLsizei)h);

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

glLoadIdentity();

gluOrtho2D(0.0,(GLdouble)w,0.0,(GLdouble)h);

}

void mouse(int button, int state, int x, int y)

{

switch(button)

{

case GLUT_LEFT_BUTTON:

if(state==GLUT_DOWN)

{

if(nInput==0)

{

pt[0].x=x;

pt[0].y=480-y;

nInput=1;

vpt.clear();

vpt.push_back(pt[0]);

bDraw=false;

glutPostRedisplay();

}

else if(nInput==1)

{

pt[1].x=x;

pt[1].y=480-y;

vpt.push_back(pt[1]);

nInput=2;

glutPostRedisplay();

}

else if(nInput==2)

{

pt[2].x=x;

pt[2].y=480-y;

vpt.push_back(pt[2]);

nInput=3;

glutPostRedisplay();

}

else if(nInput==3)

{

pt[3].x=x;

pt[3].y=480-y;

bDraw=true;

vpt.push_back(pt[3]);

nInput=0;

glutPostRedisplay();

}

}

break;

default:

break;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 argv[])

{

glutInit(&argc, argv);

glutInitDisplayMode(GLUT_RGB|GLUT_SINGLE);

glutInitWindowPosition(100,100);

glutInitWindowSize(640,480);

glutCreateWindow("Hello World!");

Init();

glutDisplayFunc(myDisplay);

glutReshapeFunc(Reshape);

glutMouseFunc(mouse);

glutMainLoop();

return 0;

}

2. 改写教材P241程序8-1,实现三次均匀周期性B样条曲线的生成算法,并利用OpenGL函数生成同样的三次周期性B样条曲线。

参考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lass Pt3D{

public:

GLfloat x,y,z;

};

void GetCnk(GLint n, GLint *c)

{

GLint i,k;

for(k=0;k<=n;k++){

c[k]=1;

for(i=n;i>=k+1;i--) c[k]=c[k]*i;

for(i=n-k;i>=2;i--) c[k]=c[k]/i;

}

}

void GetPointPr( GLint *c, GLfloat t, Pt3D *Pt, int ControlN, Pt3D *ControlP)

{

GLint k,n=ControlN-1;

GLfloat Bernstein;

Pt->x=0.0; Pt->y=0.0; Pt->z=0.0;

for(k=0; k

Bernstein=c[k]*pow(t,k)*pow(1-t,n-k);

Pt->x += ControlP[k].x*Bernstein;

Pt->y += ControlP[k].y*Bernstein;

Pt->z += ControlP[k].z*Bernstein;

}

}

void BezierCurve(GLint m, GLint ControlN, Pt3D *ControlP)

{

GLint *C,i;

Pt3D CurvePt;

C = new GLint[ControlN];

GetCnk(ControlN-1, C);

glBegin (GL_POINTS);

for(i=0;i

GetPointPr(C,(GLfloat)i/(GLfloat)m, &CurvePt, ControlN, ControlP);

glVertex2f(CurvePt.x, CurvePt.y);

}

glEnd();

delete [] C;

}

void initial(void)

{

glClearColor (1.0, 1.0, 1.0, 0.0);

// pNurb=gluNewNurbsRenderer();

}

void Display(void)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GLint ControlN=4,m=500;

Pt3D

ControlP[4]={{-80.0,-40.0,0.0},{-10.0,90.0,0.0},{10.0,-90.0,0.0},{80. 0,40.0,0.0}};

glColor3f(0.0, 0.0, 0.0);

BezierCurve(m,ControlN,ControlP);

// gluBeginCurve(pNurb);

for(GLint i=0;i<4;i++)

glVertex3f(ControlP[i].x,ControlP[i].y,ControlP[i].z);

glEnd();

glFlush();

}

void Reshape(GLint newWidth, GLint newHeight)

{

glViewport(0,0,newWidth,newHeight);

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

glLoadIdentity();

gluOrtho2D(-100.0,100.0,-100.0,100.0);

}

void main(void)

{

glutInitDisplayMode(GLUT_SINGLE | GLUT_RGB);

glutInitWindowPosition(100, 100);

glutInitWindowSize(400, 400);

glutCreateWindow("Bezier曲线");

initial();

glutDisplayFunc(Display);

glutReshapeFunc(Reshape);

glutMainLoop();

}

3. 利用OpenGL函数实现Bezier曲面的生成算法。

实验三 自由曲线的生成

实验三 Bezier曲线生成 一、实验目的 1. 理解并会自己编程实现二维Bezier曲线的画图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选择自己熟悉的任何编程语言, 建议使用VB,VC或JAVA。 2.创建良好的用户界面,包括菜单,参数输入区域和图形显示区域。 3.实现二维2、3、4阶Bezier曲线的描画。 4.将生成算法以菜单或按钮形式集成到用户界面上。 5.坐标参数可以用鼠标或键盘输入。 三.实验报告 1.用户界面的设计思想和框图。 2.各种实现算法的算法思想。 3.算法验证例子。 4.上交源程序。 四.Bezier曲线生成程序设计的步骤如下: 1.创建工程名称为“Test”单文档应用程序框架 (1)启动VC,选择“文件”|“新建”菜单命令,并在弹出的新建对话框中单击“工程”标签。 (2)选择MFC AppWizard(exe),在“工程名称”编辑框中输入“Test”作为工程名称,单击“确定”按钮,出现Step 1对话框。 (3)选择“单个文档”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出现Step 2对话框。 (4)接受默认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在出现的Step 3~Step 5对话框中,接受默认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 (5)在Step 6对话框中单击“完成”按钮,即完成“Test”应用程序的所有选项,随后出现工程信息对话框(记录以上步骤各选项选择情况),如图1-2所示,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应用程序框架的创建。

图1-2 信息程序基本 2.编辑菜单资源 设计如图1-1所示的菜单项。在工作区的ResourceView标签中,单击Menu项左边“+”,然后双击其子项IDR_MAINFRAME,并根据表1-1中的定义编辑菜单资源。此时VC已自动建好程序框架,如图1-2所示。 表1-1菜单资源表 3.添加消息处理函数 利用ClassWizard(建立类向导)为应用程序添加与菜单项相关的消息处理函数,ClassName栏中选择CTestView,根据表1-2建立如下的消息映射函数,ClassWizard会自动完成有关的函数声明。 表1-2菜单项的消息处理函数 onRButtonDown()。

实验一自由沉降实验讲解

实验一自由沉降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自由沉降过程; 2、通过沉降实验学会绘制E~t 关系曲线和E~u 关系曲线; 3、能正确运用数据求解总去除率E T 。 二、实验原理 在含有离散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若试验柱内有效水深为H ,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 ,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u ,u=H/t 。如以p 0表示沉速u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所属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 院 系: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教师: 本实验项目成绩: 教师签字: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 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 Stokes 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要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 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 D ≥100mm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E 与截留速度u0、颗粒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实验开始时,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 ),此时去除率E=0。 实验开始后,悬浮物在筒内的分布变得不均匀。不同沉淀时间ti ,颗粒下沉到池底的最小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u i =H/t i 。此时为t i 时间内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i ,则颗粒总去除率: 00011C C C C C P E i i i -=-= -=。

计算机图形学 编程生成“三次贝塞尔”曲线

集美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教程 实验名称实验五、编程生成“三次贝塞尔”曲 线 实验类型设计型 学号 日期12月12日地点 成绩教师

一、实验目的: 一方面,让学生对自由曲线的生成算法有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曲线的逼近,能够通过实验编程来验证书上所提供的算法思想:另一方面,在图形程序设计方法(如设计各种各样的图形)、绘图函数的使用以及C和C++语言编程环境、程序的调试和测试方面受到比较系统和严格的训练。 二、实验内容: 运用所学的三次贝塞尔曲线生成的算法,根据以下数据点[x, y]:[50, 100] [80, 230] [100, 270] [140, 160] [180, 50] [240, 65] [270, 120] [330, 230] [380, 230] [430, 150]计算出结果,并实现三段贝塞尔在屏幕上显示的功能 三、实验要求: (1)3段三次贝塞尔曲线在衔接点上要连续,曲线整体效果要光滑。 (2)整个图形轮廓要清晰,色彩要分明 四、实验环境: 1.PC,CPU:P4 2.0GHz以上,内存:512M,硬盘:40GB以上; 2.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 /2003/XP; 3.软件:VC或JAVA等。 五、实验内容及完成情况: #include "graphics.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stdio.h" typedef struct { double x,y; } DPOINT; //定义结构体

class Bezier //定义Bezier类 { private: DPOINT* bP; int m_maxIndex; void drawFrame(); void drawCurve(); void drawCurve(int p0,int p1,int p2,int p3); public: Bezier(DPOINT* p,int len); //定义构造函数 void draw(); }; Bezier::Bezier(DPOINT* p,int len) //构造函数的实现{ this ->bP=p; m_maxIndex=len-1; } void Bezier::draw() //通过公有函数调用私有函数{

自由曲线曲面的基本原理(上)

自由曲线曲面的基本原理(上) 浙江黄岩华日(集团)公司梁建国 浙江大学单岩 1 前言 曲面造型是三维造型中的高级技术,也是逆向造型(三坐标点测绘)的基础。作为一个高水平的三维造型工程师,有必要了解一些自由曲线和曲面的基本常识,主要是因为:(1)可以帮助了解CAD/CAM软件中曲面造型功能选项的意义,以便正确选择使用;(2)可以帮助处理在曲面造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自由曲线和自由曲面涉及的较强的几何知识背景,因此一般造型人员往往无法了解其内在的原理,在使用软件中的曲(线)面造型功能时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难以有效提高技术水平。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向读者介绍自由曲线(面)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CAD/CAM软件中若干曲面造型功能的使用作一简单说明,使读者初步体会到背景知识对造型技术的促进作用。 2 曲线(面)的参数化表达 一般情况下,我们表达曲线(面)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显式表达 曲线的显式表达为y=f(x),其中x坐标为自变量,y坐标是x坐标的函数。曲面的显式表达为z=f(x,y)。在显式表达中,各个坐标之间的关系非常直观明了。如在曲线表达中,只要确定了自变量x,则y的值可立即得到。如图1所示的直线和正弦曲线的表达式就是显式的。

曲线的隐式表达为f(x,y)=0,曲面的隐式表达为f(x,y,z)=0。显然,这里各个坐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直观。如在曲线的隐式表达中确定其中一个坐标(如x )的值并不一定能轻易地得到另外一个(如y )的值。图2所示的圆和椭圆曲线的表达式就是隐式的。 图2 (3) 参数化表达 曲线的参数表达为x=f(t);y=g(t)。曲面的参数表达为x=f(u,v);y=g(u,v);z=g(u,v)。这时各个坐标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不明显了,它们是通过一个(t )或几个(u,v )中间变量来间接地确定其间的关系。这些中间变量就称为参数,它们的取值范围就叫参数域。 显然,所有的显式表达都可以转化为参数表达,如在图1所示的直线表达式中令x=t 则立即可有y=t 。于是完成了显式表达到参数化表达的转换。由此,我 y 2 x 2/a

自由沉降试验及其沉降曲线问题解析

1:自由沉降试验及其沉降曲线 自由沉降适用于悬浮固体浓度较低,且为非絮凝性或弱絮凝性的水质状况。试验是在设有一个取样口的透明沉降柱中进行的。柱的内径为100mm,有效高度为1.5~2.0m。取样口可设在工作水深为H的低部,也可设在H/2的中部,二者分别称为底部取样和中部取样。目前趋向于采用中点取样法,这是因为: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沉降柱内的悬浮固体浓度势必形成上稀下浓的线形不均匀分布态势,而我们要测定的是沉降柱内整个水层的残留SS浓度,用H/2处的SS浓度代表柱内的SS平均浓度,能减小采用底部取样带来的沉降效率的负偏差。 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绘制的方法 (1)将水样在试验装置内循环搅拌均匀后,从取样口取两份100mL水样,用重量法测定初始SS浓度C0; (2)将柱内水位迅速调整至溢流口处,开始记时; (3)当累计沉降历时为t1、t2、t3…tn(常取5、10、30、60、90和120min) 时,各取100mL水样两份,用来测定对应沉降时间的残留SS浓度C1、C2、C3…Cn,同时记录各次取样后的水面累计下降高度Δh1、Δh2、Δh3…Δhn-1; (4)列表计算与各沉降时间对应的沉降效率E; (5)在标准计算纸上绘制E-t和E-u沉降曲线。 目前常用的沉降试验数据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规计算法,另一种是Camp图解积分法。前者计算简单,但误差较大,得到的E-t和E-u曲线;后者比较复杂,但结果精确,得到的是ET-t和ET-u曲线。 (一)常规计算法 (1)由沉降时间t(h)和对应的工作水深H(m),按公式u=H/t计算 沉降速度u(m/h)式中的工作水深H是指由水面到柱底零断面的实际高度,而与取样口位置无关。 工作水深随沉降历时的变化情况如图3-5。由图可见,在[t0,tn]区间内,H随t呈跳跃式的不连续变化。如忽略[t0,ti]范围内所经历的各次水深变化,则工作水深可按下式近似计算。2: 自由沉淀中颗粒沉速受颗粒大小的影响,特别是小颗粒在布朗运动作用下不沉淀。絮凝沉淀完全克服了布朗运动的影响;因为絮凝剂形成的矾花越大,颗粒密度与溶液密度的差越大,沉降越快。 自由沉淀的颗粒,彼此互不干扰,也不受容器壁的干扰,只受颗粒在水中的重力作用。絮凝沉淀的颗粒,其尺寸、沉速都会逐渐增大 自由沉降是物理过程,是针对水中较大颗粒物;而混凝沉降是借助混凝剂.助凝剂,通过脱稳.电中和,桥联,网捕卷扫作用,是不易沉淀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相互凝结长大,然后自由沉降,是一个化学物理过程. 水处理中没有纯粹的自由沉淀,也没有纯粹的絮凝沉淀。象初沉池和终沉池中,两种沉淀作用都有。只不过为了达到好的沉淀效果和节省占地面积,一般会采取一些措施增强絮凝沉淀作用:如设计合理的沉淀池中心桶中可发生絮凝作用。至于化学混凝和絮凝则另当别论。在自由沉降中,由于悬浮物固体浓度低,而且颗粒之间不发生凝聚,因此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粒径和密度都保持不变,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完成匀速沉降过程.固体颗粒在沉砂池及初次沉淀池内的初期沉降就属于自由沉降. 絮凝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接触碰撞势能相互凝聚为较大的絮体,颗粒粒径和沉降速度随沉降时间的延续而增大. 投入的药量应根据胶体浓度及无机金属盐水解产物的分子形态、荷电性质和荷电量等确定。

电机特性曲线

电机特性曲线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如何绘制性能曲线图 作者:刘小鑫 性能曲线图的四个要点 1、空载转速(N0)—指电机不受任何机械阻力或负载时的电压,在轴枝上测得的速度,单位为rpm(每分钟内旋转的圈数)。 2、空载载电流(I0)—指在电机无任何负载的情况下测得的电流量。 3、堵转转矩(Ts)—指因加载引致电机停止旋转时测得的转矩。但建议阁下不要如此操作,因“退磁”或过载可能损坏电机。 4、堵转电流(Is)—指在电机因过载而停止旋转时测得的电流量。 绘制性能曲线图 1、速度曲线—是连接N0(空载转速)点及Ts(堵转转矩)点的曲线,其标示出电机在不同情况下的速度。 2、电流曲线—是连接I0(空载电流)点及Is(堵转电流)点的曲线,其标示出电机在不同情况下的电流量。 3、输出功率曲线—用以表示电机的输出功率,并可用以下公式计算:P=(速度x转矩)/9500(速度单位为rpm,转矩单位为mNm)。

4、效率曲线—用以表示电机的效率,可用以下公式计算:Eff(%)=(输出功率/(电压x 电流))x100 影响电机性能的主要因素 1、输入电压—在保持I0不变的情况下,输入电压增大会令N0、Is及I0增大。 2、串接电阻—在保持N0不变的情况下,串接电阻增大会令Ts及Is减小。 3、绕组的匝数—在保持Ts不变的情况下,绕组匝数增加将令N0、I0及Is增大。 4、绕组的线径—在保持I0及N0不变的情况下,绕组直径增大将令Ts及Is增大。 5、磁通量—在保持Is不变的情况下,磁通量增大将令N0及I0减小。 6、温度—在Is及Ts 减小的情况下,环境温度的上升将令N0及I0增大。

cad画缓和曲线方法

在AutoCAD中缓和曲线的几种画法 2011-06-25 20:32 在AutoCAD中画缓和曲线比较困难,目前常用的画法有AutoLISP 程序法(需要已知曲线要素)、坐标脚本法(需事先计算好各特征点及其他点为的坐标)、曲线命令法(需事先准备各特征点坐标),现分别介绍如下: 画法一:缓和曲线AutoLISP 应用程序 一、制作缓和曲线AutoLISP 应用程序 复制AutoLISP程序源代码,打开“记事本”,粘贴进去后,另存为文件名“缓和曲线.LSP”,保存类型为“所有文件”(AutoLISP程序源代码见附件) 二、加载缓和曲线AutoLISP应用程序 在命令行输入“appload”打开自动加载对话框。在对话框的“查找范围”里找到“缓和曲线.LSP”的那个程序,选中后,点击【加载】,显示“已成功加载缓和曲线.LSP”后,关闭对话框,ok你那个程序自动启动加载了。 三、在CAD中画出切线长

四、运行程序在命令行中输入hh回车

五、选择两条切线,然后输入曲线半径如:2204.5回车

六、输入缓和曲线长,如270,绘图完成!

画法二:坐标脚本法 1.现做一个CAD脚本,会的人跳过(用Windows 文本另存为“.scr”文件) 2.脚本编辑输入“SPLINE+空格键+Y坐标+,+X坐标+空格键+Y坐标+,+X坐标……” 以此类推!点输的越密,线条越平滑。也可以用EXCEL算出各个点的坐标后粘贴进去,然后按照“SPLINE+空格键+Y坐标+,+X坐标+空格键+Y坐标+,+X坐标……”格式编辑。 3.进入CAD,运行脚本,就行了! 注意:你可能输入了100个点,而出现的确只有几个点,这个很正常,你把图像删除了,多运行几次就行,一般不超过4次。 画法三:使用真样条曲线命令 举例如下: 输入导线:pline命令绘制1、2、3各点,其对应坐标如下

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 掌握颗粒白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公层流区符合Stokes(斯托克斯)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E与截留速度u o、颗粒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E=1?P0+ u s u0 dp P0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2-1所示。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此时去除率E=0。

图2-1 自由沉淀示意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i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 i相应为 u i=H i 此即为t i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而 C0?C i C0=1? C i C0 =1?P i P i=E0 此时去除率E0,表示具有沉速u≥u i(粒径d≥d i)的颗粒去除率,而 P i=C i C0 则反映了t i时,未被去除之颗粒即d<d i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实际上沉淀时间t i内,由水中沉至池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u≥u i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池底;除此之外.颗粒沉速u0<u i的那一部分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至池底。这是因为,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u0<u i,但是这部分颗粒并不都在水面,而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沉淀柱的高度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能少于或等于具有沉速u i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 i,那么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 沉速u0<u i的那部分颗粒虽然有一部分能从水中去除,但其中也是粒径大的沉到池底的多,粒径小的沉到池底的少.各种粒径颗粒去除率并不相同。因此若能分别求出各种粒径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并求出该粒径颗粒在时间t i内能沉至池底的颗粒占本粒径颗粒的百分比,则二者乘积即为此种粒径颗粒在全部颗

MATLAB的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绘制方法程序

%不同转速下的燃油消耗率与扭矩的曲线拟合 clear all be1=[222.8,220.4,232.4,228.5,227.8,232.6,248.5,245.9,272.4,329.7]; Ttq1=[399.8,354.1,318.5,278.1,236.2,203.6,185.3,157.2,117.2,80.8]; T1=80:320/9:400;%转换矩阵格式 Be1=interp1(Ttq1,be1,T1,'spline');%n=1400r/min时燃油消耗率与扭矩的曲线拟合 be2=[222.0,221.7,235.4,226.5,230.5,236.8,249.1,276.1,407.9,487.0]; Ttq2=[409.1,365.7,328.3,284.1,243.7,203.2,164.3,123.9,83.5,39.7]; T2=39:371/9:410; Be2=interp1(Ttq2,be2,T2,'spline'); be3=[226.0,225.3,226.4,233.9,242.1,283.3,253.9,271.4,323.5,468.6]; Ttq3=[408.3,368.3,328.3,289.0,244.4,208.8,167.7,132.1,89.5,46.1]; T3=46:363/9:409; Be3=interp1(Ttq3,be3,T3,'spline'); be4=[206.5,231.1,231.1,233.0,242.0,244.9,265.0,299.8,398.0,596.8]; Ttq4=[425.6,380.3,332.7,290.9,244.4,205.1,160.2,114.5,68.8,30.7]; T4=30:396/9:426; Be4=interp1(Ttq4,be4,T4,'spline'); be5=[234.7,259.8,235.5,237.6,242.8,292.3,277.9,308.7,396.2,605.9]; Ttq5=[420.7,379.6,334.6,291.6,244.4,202.8,157.5,116.0,74.1,37.8]; T5=37:384/9:421; Be5=interp1(Ttq5,be5,T5,'spline'); be6=[174.2,242.2,252.1,287.4,253.6,263.6,290.6,316.8,378.0,518.8]; Ttq6=[404.6,360.5,322.7,283.0,243.3,205.5,162.1,124.7,86.8,52.4]; T6=52:353/9:405; Be6=interp1(Ttq6,be6,T6,'spline'); be7=[256.9,253.7,253.5,260.0,303.8,280.7,300.6,346.6,435.6,812.9]; Ttq7=[378.0,344.7,310.3,264.3,226.1,186.8,154.2,115.3,76.3,34.1]; T7=34:344/9:378; Be7=interp1(Ttq7,be7,T7,'spline'); be8=[257.9,295.3,282.4,288.7,301.9,329.7,357.0,475.4,580.3,1080.1]; Ttq8=[315.6,275.5,242.5,210.3,178.5,145.6,118.6,72.6,52.8,22.4]; T8=22:294/9:316; Be8=interp1(Ttq8,be8,T8,'spline'); B=[Be1';Be2';Be3';Be4';Be5';Be6';Be7';Be8']; N=[1400*ones(10,1);1600*ones(10,1);1800*ones(10,1);2000*ones(10,1);2200*ones(10,1);2400*ones (10,1);2600*ones(10,1);2800*ones(10,1)]; Ttqn=[T1';T2';T3';T4';T5';T6';T7';T8']; G=[ones(80,1),N,Ttqn,N.^2,N.*Ttqn,Ttqn.^2]; A=G\B;%A为6*1矩阵 [n,Ttq]=meshgrid(1400:2800,100:600);%生成n-Ttq平面上的自变量“格点”矩阵 be=A(1)+n.*A(2)++Ttq*A(3)+n.^2*A(4)+n.*Ttq*A(5)+Ttq.^2*A(6); Pe=Ttq.*n/9550;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 实验报告

实验1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是研究浓度较低时的单颗粒的沉淀规律。一般是通过沉淀柱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淀曲线。它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是给水排水处理工程中沉砂池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低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斯托克斯)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内径D ≥100mm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η与截留沉速u 0剩余颗粒重量百分率P 的关系如下: ()dP P u u P s ?+-=00 001η ( 1 )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 0(mg/L ),此时去除率η=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i ,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 i i t H u = ( 2 ) 此即为t i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 ,而: 00 0011η=-=-=-i i i P C C C C C ( 3 ) 此时去除率η0,表示u ≥u i (d ≥d i )的颗粒除去率,而:

风力发电机组功率曲线考核初探

风力发电机组功率曲线考核初探 汕头华能南澳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张秋生 摘要:当前全国风电事业蓬勃发展,众多实力雄厚 的大公司正在投资或正准备投资大型风电场。面对 国际风电市场纷乱复杂的风机产品,在引进的过程 中应特别注意机组性能考核办法的谈判。本文就风 力发电机组安装现场进行性能考核的一些问题作了 粗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在国内风电界尽快形成 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象大多数电厂一样,发电机组效率曲线的考核是整个电厂考核验收的重点。在考核过程中,火力发电机组较容易控制一个特定功率点所对应的工况条件,对那些有如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燃料热值之类的参数也可以简便地从非标准状态折算成标准状态。总的来说,火力发电机组的效率曲线考核较为简单明了。 同样,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曲线的考核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它是衡量整台机组经济技术水平的最佳尺度。所谓功率曲线,就是一条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随风速变化的关系曲线。然而,要在风机安装现场较准确地考核机组的功率曲线却不是那么容易。而对任何一个投资商来说,

这恰恰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也就是说,他们投资购买的设备的性能指标是否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下面就影响风力发电机功率曲线测绘的一些因素谈几点粗浅看法: 1、风力发电机自身测绘的功率曲线的偏差 一般上风向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的机舱尾部都装有风速计,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其计算机根据这个风速计测得的十分钟平均风速和相对应的十分钟平均有功功率自动绘制生成该机组的功率曲线。 众所周知,功率曲线的确切含义是表征风机风轮前远方的来风风速V1与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的关系。而风力机上安装的风速计测得的风速却是来风V1在风轮上做功后气流流速降低的风速。风通过风轮后风速减弱的机理实质是来风损失了动能而风轮获得了机械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来风V1通过风轮后的气流流速肯定降低。所以用尾流绘制的功率曲线一定存在较大偏差。 要知道这个偏差值有多大,首先要弄清楚风轮前远方风速V1同风轮后远方风速V2以及气流通过风轮时的风速V′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风能同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风速的微小偏差会造成功率的很大偏差。在此如果不加修正就用风机上风速计测得的风速进行功率分析,那么得到的功率曲线一定比实际上好得多。下面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实验四 自由曲线曲面算法实验(2)

实验四 自由曲线曲面算法实验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3D 游戏图形学 实验计划学时:3学时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自由曲线和曲面的生成原理; 2. 掌握并实现Bezier 曲线和B 样条曲线的生成算法; 3. 实现Bezier 曲面的生成算法。 二、 实验原理 1. Bezier 曲线是通过一组多边形折线的顶点来定义的。如果折线的顶点固定不变,则由其定义的Bezier 曲线是唯一的。在折线的各顶点中,只有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在曲线上且作为曲线的起始处和终止处,其他的点用于控制曲线的形状及阶次。曲线的形状趋向于多边形折线的形状,要修改曲线,只要修改折线的各顶点就可以了。因此,多边形折线又称Bezier 曲线的控制多边形,其顶点称为控制点。 三次多项式,有四个控制点,如图1所示, 其数学表示如下: ,300.31 1.32 2.33 3.30 ()()()()()()i i i Q t PB t P B t PB t P B t P B t ===+++∑

32230123(1)3(1)3(1),[0,1]t P t t P t t P t P t =-+-+-+∈ (1) 其矩阵形式为 01322313313630()(1),[0,1]33001000P P Q t t t t t P P --????????-????=∈????-???????? (2) 2. B 样条曲线保留了Bezier 曲线的优点,对Bezier 曲线进行了拓广,用B 样条基代替Bernstein 基,克服了Bezier 曲线由于整体表示带来的不具备局部性质的缺点。B 样条曲线的数学定义为 0n k k,m k p(t)P B (t) ==∑ (3) 式中,(0,1 ,,)k P k n = 为n+1个控制点,由控制点顺序连成的折线称为B 样条控制多边形。m 是一个阶参数,可以取2到控制顶点个数n+1之间的任一整数,m-1是B 样条曲线的次数。参数t 的选取取决于B 样条结点矢量的选取。k,m B (t)是B 样条基函数, ()()k 1,1,,11,111 1 ()0 ()k k k k m k m k m k m k m k k m k t t t B t t t t t B t B t B t t t t t ++-+-+-++≤

自由曲线及曲面word版

第九章自由曲线及曲面的加工 第一节概述 经数学处理 直线或圆弧 逼近 第二节曲线、曲面加工的基础知识一、基点和节点 基点——零件上各几何元素间的连接点(宏观)节点——被分割的逼近线段间的交点或切点(微观)求节点坐标值:求分割后逼近线段间的交点或切点坐标值,是粗插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精插补运算的依据。精确计算节点坐标值,才能按要求走出预期的轨迹。 [注] 数据采样法中圆弧插补时的分割线段是等长均布的。

二、非圆曲线节点坐标的计算 非圆曲线——除直线和圆弧之外,可以用数学方程 式表达的平面轮廓曲线。 非圆曲线的计算步骤: 1)选择插补形式 直线段逼近——数学处理简单、加工精度较低; 圆弧段逼近——数学处理较复杂、加工精度较高。2)确定编程允许误差 取零件公差的1/5 ~ 1/10 。 3)确定计算方法 即后面将提及的计算方法的确定。 4)画计算机处理流程图 5)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完成计算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处理平面非轮廓曲线的方法: 1.弦线逼近法 对于弦线逼近曲线而言,弦线越短,则逼近误差越小,但弦线越短,弦线数量则越多;若弦线长度不变,则曲率越大处逼近误差越大。

(1)等插补段法(等步长法) 如上a)图,以确保最大曲率处精度为原则,将各插补段长度取得相等,这使得线段处理上比较简单,但插补工作量较大。 插补工作量增大,意味着成本提高。同时,此法使精度提高,但是,这个提高,是超过要求的提高,这是需要引起设计人员注意的。 (2)等插补误差法 如上b)图,按照规定的精度要求,使各插补段的误差相等,这就使插补段长度不等,显然,插补段数是减少的。 大型零件的插补工作量极大,这时减少插补段数意义重大。 2.圆弧逼近法 先采用弦线逼近法求出节点坐标,再利用节点做圆,使逼近线段不是直线而是圆弧。 此法显然比弦线逼近法具有更高的精度,但线段处理比较复杂。

第4章 自由曲线与曲面建模

CAD/CAM
CAD/CAM
典型机械零件
CAD/CAM技术基础 —第4章 自由曲线与自由曲面建模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 陈永亮
曲线曲面
1
曲线曲面
2
CAD/CAM
典型机构
CAD/CAM
圆柱齿轮
曲线曲面
3
曲线曲面
4
CAD/CAM
蜗轮蜗杆
CAD/CAM
锥齿轮
弧齿锥齿轮
摆线锥齿轮
曲线曲面
5
面齿轮
曲线曲面
6
1

CAD/CAM
? ? ? ? 齿轮类零件 涡轮类零件 凸轮类零件 叶轮叶片类零件
离心压缩机叶轮
CAD/CAM
曲线曲面
7
曲线曲面
8
CAD/CAM
? ? ? ? ? ? ? ? ? ? ?
圆的参数方程
? ? ? ? ? ? ? ?
曲线曲面
9
CAD/CAM
渐开线的参数方程
例1:圆 参数方程文件:Rel.ptd /* 为笛卡儿坐标系输入参数方程 /*根据t (将从0变到1) 对x, y和z /* 例如:对在 x-y平面的一个圆,中心在原点 /* 半径 = 50,参数方程将是: db=100 rb=db/2 x = rb * cos ( t * 360 ) y = rb* sin ( t * 360 ) z=0
例2:渐开线 1)采用直角坐标系 db=100 rb=db/2 u =t* 45 x=rb*cos(u)+rb* sin(u)*u* pi/180 y=rb* sin(u)-rb*cos(u)* u* pi/180 z=0
曲线曲面 10
CAD/CAM
渐开线的参数方程
CAD/CAM
渐开线的参数方程
rb-基圆半径 u=45t t-参数 ,[0,1]
曲线曲面 11
db=100 rb=db/2 u =t* 45 x=rb*cos(u)+rb* sin(u)*u* pi/180 y=rb* sin(u)-rb*cos(u)* u* pi/180 z=0
曲线曲面 12
2

实验三自由沉降实验

实验三 自由沉降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自由沉降的概念、特点、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沉降速度分布曲线。 二、实验原理 沉淀就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与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与压缩沉淀等4类。颗粒在自由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互不结合,其形状、尺寸、密度等物理性质均不改变,下沉速度恒定,在水流中的沉降轨迹就是直线。自由沉降多发生在悬浮物浓度不高情况下,如沉砂池及初沉池中的初期沉降。为便于分析,假定:①沉降颗粒为球形,其大小、形状及质量在沉降过程中均不发生变化;②水处于静止状态,且为稀悬浮液。自由沉降过程可以由斯托克公式进行描述,即 2118s g u gd ρρμ -=?? 式中 u ——颗粒的沉速; ρg——颗粒的密度; ρ——液体的密度; μ——液体的粘滞系数; g ——重力加速度; d ——颗粒的直径; 废水中悬浮物组成十分复杂,颗粒形式多样,粒径不均匀,密度也有差异,采用斯托克公式计算颗粒的沉速十分困难,因而对沉降效率、特性的研究,通常要通过沉降实验来实现。实验可以在沉降柱中进行,方法如下:

取一定直径、一定高度的沉降柱,在沉降柱中下部设有取样口,如图所示,将已知悬浮物浓度C0的水样注入沉降柱,取样口上水深(取样口与液面间的高度)为h0,在搅拌均匀后开始沉降实验,并开始计时,经沉降时间t1,t2,…、ti 从取样口取一定体积水样,分别计下取样口高度h,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C2,…、、Ci ,同时计算: ①残余悬浮物量Pi=Ci/C0, 式中Ci——ti时刻悬浮物质量浓度(mg/L), C0——原水样悬浮物的浓度(mg/L); ②沉降速度Ui=H/ti H——取样口高度(m); U——沉降速度(cm/min); ti——沉降时间(min); 注意问题: 1、每从管中取一次水样,管中水面就要下降一定高度,所以,在求沉降速度时要按实际的取样口上水深来计算。 2、实际上,在经过时间ti后,取样口上h高水深内颗粒沉到取样口下,应由两个部分组成,即:①u≥u0=h/ti的这部分颗粒,经时间ti将全部去除,而h高水深内不再包含u≥u0这部分颗粒;②除此之外,u﹤u0=h/ti的那一部分颗粒也会有一部分颗

最新整理ppt中怎么画自由曲线

p p t中怎么画自由曲线 有时我们在做流程图或者栏目总览时候会用到自 由曲线,但是一些用户不知道怎么制作。具体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对这些问题探讨下,希望能对大家有点用吧。 p p t画自由曲线的方法 打开p p t,内容版式空白,自选图形线条直线。按住s h i f t键拖动鼠标画出一条水平线,右键点击线条,编辑顶点。 2右键点击左边的端点,选择角部顶点。 3这时出现了一条蓝色线条,蓝色线条的一段连接直线左边的端点,一段是黑色边框、内部白色的正方形为端点,鼠标单击该正方形不松手,向右下方向拖动。由于下面多次要说线条,我们这里说蓝色调节的线叫调节线,这里的线条是指原本我画的那个直线。 4同样,对线条右边的端点进行角度顶点编辑,如下图,左上方向拖动。我们得到一条曲线。 5下图中我们对调节线拖动,在我们没有松手的时候,存在着红色直点线,还有一条红色的曲点线。红色直点线表示这时我们松开鼠标后,调节线所要变化到的

位置,也就说是所蓝色的调节线将要被我们调节到此处,红色曲点线表示线条被我们所调节后的形状,当我们看到线条的效果满意时就可以松开鼠标。 6如下图,一样是在调节线条的左边端点,蓝色调节线向左水平拉伸,左边弧度的中心向左超越了线条的左端点,红色的调节线向右水平拉伸,红色的曲线表示了原本左边的弧度。 7换个方法来做一下,画一条直线,倾斜度跨垂直三个网格,如红色箭头所示,右键单击线条,编辑顶点,在红色圆圈内(也就是线条中心)右键添加顶点。 调节好弧度,这时应该注意到线条的两端,弧度不协调。 试着调整线条的端点,使它整体协调,尽量的把调节线缩短,并向着线条拖动。 选中线条,c t r l+d进行复制,多按几次。使用w p s 的朋友,c t r l+c复制,然后连续按c t r l+v。 我们先把白色正方形拖动到一条竖立的网格线上,松开鼠标,然后继续拖动该端点,沿着该网格线向下平滑,注意保证我们既没有向左偏离也没有向右偏移,我们看到左边弧度中心向下移动了,但是中心的水平位置

基于MATLAB的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绘制方法_2_图文(精)

【设计研究】 基于 M AT LAB 的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绘制方法 周广猛 1 , 郝志刚 2 , 刘瑞林 1 , 陈东 3 , 管金发 1 , 张春海 4 (1. 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工程系 , 天津 300161;2. 军事交通学院训练部 , 天津300161; 3. 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 , 天津 300161;4. 兰州军区军械汽车技工训练大队 , 陕西 710111 摘要 :利用 MAT LAB 数学运算能力 , , , 有曲线直观明了 , 把等燃油消耗率曲线、 , 拟合程度较高。 关键词 ; :A文章编号 :1673-6397(2009 02-0034-03 U 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Curve Plotting Method based on MAT LAB Z H O U G uang -m eng 1 ,H A O Z hi -gang 2 , L I U Rui -lin 1 ,CHE N D ong 3

,G U A N Jin -fa 1 ,Z H A NG Chun -hai 4 (1. Autom obil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 Academy of Military T ransportation , T ianjin 300161,China ; 2. T raining Department ,Academy of Military T ransportation , T ianjin 300161,China ; 3. G eneral C ourse Department , Academy of Military T ransportation , T ianjin 300161,China ; 4. Ordnance Mechanic T raining Brigade , Lan Zhou Theater , X i ’ an 710111,China Abstract :Taking advantage of MAT LAB mathematic operation , data from engine characteristic test was processed , the method is sim ple and credible ,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curve plotted is intuitionistic and perspicuous ,and was in g ood fit with data g ot in test. K ey Words :MATLAB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Curve ;Plot 作者简介 :周广猛 (1984- , 男 , 山东邹城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力机械特殊环境适应性。引言 为了能全面反映发动机的性能 , 把发动机的多 个参数画在一张图上而形成的多参数的特性曲线叫做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曲线[1] , 传统用作图法制取万有特性曲线是将不同转速下的负荷特性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坐标图上 , 形成曲线簇 , 然后从曲线簇上把等油耗点逐一投影到万有特性图上 , 并圆滑地连接成等油耗曲线 , 再做出等功率曲线 , 画出外特性曲线 , 进而得到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曲线 , 这种万有特性曲线的手工绘制方法费时费力 , 难以保证数据和图形 的精度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