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具有适应性广、发展潜力大、营养丰富和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同时,玉米是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次实验主要目的为:

1.掌握玉米产量的构成因素;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这些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为玉米的一生。它经过种子萌动、发芽、拔节、孕穗、抽雄开花、吐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玉米完成其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光照、温度、种植密度等。

玉米为喜光作物,属于C4植物,同时,玉米是短日照植物,若其长期处于短日照条件下,发育加快、植株矮小、提前抽雄开花而降低产量,若长期处于长日照条件下,植株增高、茎叶繁茂、抽雄开花期延迟甚至不能开花结实。一般要求日照时数播种至乳熟每天需要7-9h,乳熟至成熟需要每天至少大于8小时。

玉米喜温,其生物零点温度为10℃,在整个生育期只有达到品种的有效积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成熟。

此外,种植密度也与产量息息相关,种植过稀,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养分和阳光,虽然单株生长发育良好、穗大、子粒饱满,但单位面积总产不高。种植过密,通风透气不良、全田荫蔽,容易造成空杆、倒伏、穗小、粒轻,也降低了单位面积总产。

实验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也增加,呈渐近线关系,穗粒数降低,百千粒重降低。但产量是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的函数,任何一个因素离开另外两个都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因此,合理密植才能增产。

此外,玉米产量还与施肥量、灌溉量、土壤条件、整地技术、播种技术及田间管理等相关。

由于玉米籽粒产量受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千)粒种、穗粒重、穗重、苞叶重和穗轴重等许多数量性状的共同影响,而这些数量性状间又彼此相关,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大小各不相同,所以探讨玉米高产杂交种的产量组成模式,一直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协调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产育种的方向,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在不同的生态条件和产量水平下,玉米高产杂交种模式是有差异的。本次实验以黄淮地区和宁夏中卫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遗传分析,并进一步阐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在玉米籽粒产量组成中的重要性。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在黄淮玉米生态区,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千)粒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其次是穗粗。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在陕西泾阳地区,除穗行数外,其余4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穗粗和行粒数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而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都是负值。高产育种时要重视选择果穗每穗行数多、果穗长的类型,适当注意穗位高、穗粗和行粒数的选育,对千粒重的选择可适当放宽。这可能与玉米生态区的不同有关。因此此次对宁夏中卫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分析对当地玉米的高产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天平、烧杯、游标卡尺、千分尺、烘箱

四、实验步骤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测量

1.用游标卡尺分别测出随机采样的三根玉米的测穗长和秃尖长并记录;

2.用千分尺测这三根玉米的穗粗并记录;

3.用天平测这三根玉米的苞叶重、穗轴重、穗重、穗粒重并记录;

4.数出这三根玉米的穗行数和行粒数并记录;

5.将三根玉米自励混合,分别用天平测出三个百粒重并记录。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测量

1.分别用天平测出每一组各个大豆单株地上部分干重并记录;

2.分别数出每一组各个大豆单株的种子总粒数并记录;

3.把这一组的各个单株的种子混合并用天平称出三个百粒重并记录。

五、实验总结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量玉米和大豆产量因素的方法,并知道了各个产量因素对玉米和

大豆产量的大致影响。在此次结果出来之后,可以对该地区玉米的高产育种起指导作用,2.选育品种时,要注意到的是各农艺性状间的正、负相关性,把杂交种的各农艺性状协调

到最佳程度,选育出性状优良的高产杂交种。

参考文献:徐占宏, 朴淙鹤, 郭凤兰.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1986, 01期.

广成, 薛雁, 何代元,等. 玉米11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J]. 杂粮作物, 2003, 第1期:9-13.

DOI:doi:10.3969/j.issn.2095-0896.2003.01.003.

王启柏, 李杰文, 王守义,等.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 杂粮作物, 2002, 第3

期:129-130. DOI:doi:10.3969/j.issn.2095-0896.2002.03.002.

陈发辉, 郑常祥.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07, 02期:47-48.

DOI:doi:10.3969/j.issn.1001-3601.2007.0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