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一度》读后感.doc

合集下载

《零下一度》读后感

《零下一度》读后感

《零下一度》读后感韩寒的《零下一度》是一部充满着青春与叛逆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靳西风的成长故事。

这部小说是韩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年仅18岁时所写。

这个韩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社会、对人世、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怎么看?通过他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和态度,以及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靳西风是一个叛逆的高中生,他对于学校和家庭的约束感到厌倦,渴望自由和独立。

他和他的朋友们常常在夜里逃学,到街头巷尾游荡,体验着一种自由和刺激。

在这样的生活中,他遇到了许多人和事,也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迷茫。

他和他的女友小燕子的感情也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以分手而告终。

在这样的情况下,靳西风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能深刻地反映出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

作者通过描写靳西风的思想变化和情感变化,表达出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迷惑,以及对于未来的渴望和憧憬。

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的情谊也很深厚,他们虽然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烦恼,但却能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下一起成长。

小说的结尾处,靳西风选择了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虽然他的生活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

韩寒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表现出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小说的情节虽然不复杂,但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同时,这部小说也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反思。

作为一个留级生,韩寒的小说中流露出的叛逆和不安,也反映了现代教育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和规范行为。

总之,韩寒的《零下一度》是一部充满着青春和叛逆的小说,它深刻地反映出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表现出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小说的情节虽然不复杂,但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这部小说值得一读。

读《零下一度》有感

读《零下一度》有感

读《零下一度》有感
《零下一度》是一部由加拿大作家伊夫·贝尔里哀所写的小说,它以一个年轻人在严寒
的寒冷天气中苦苦挣扎求生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主人公被困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几乎没有人类存在的迹象。

他经历了种种
磨难和困苦,但是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坚持和渴望。

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细腻
的情感表达,让读者与主人公一同感受到了孤独、恐惧和绝望。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它提醒我,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乐观的心态是多么重要。

就像主人公一样,我们也许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
希望、勇气和坚持,就能够战胜困境,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零下一度》还向我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当主人公感到无助和绝望时,他遇
到了一位慷慨的陌生人,这位陌生人为他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这种善良和同情心让我
相信,无论在何种困境中,我们身边总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总的来说,读完《零下一度》让我对人性和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通过描绘一
个孤独、困苦的求生故事,向读者传达了坚韧、勇气和希望的重要性。

它让我意识到,在逆境中保持心态的重要性,并且相信在困境中总有人愿意帮助我们。

读《零下一度有感》有感

读《零下一度有感》有感

读《零下一度有感》有感
读《零下一度有感》有感范文
读《零下一度有感》有感范文
韩寒,第一次接触你,认识你是在《零下一度》。

你老成手笔和不合世俗的目光与态度确实让我为之一震。

在你笔下,我们的制度似乎早已一文不值,它带给我们的似乎只有痛苦而丝毫无半点生趣。

这样的.想法似乎很合乎现在所提倡的“减负”。

但我想:作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要任务,而不是像你一样当作生活调味剂或者是负担。

你不喜欢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认为那是对天性的一种束缚。

那么没有严格的督促,我们学生能有那么高的学习自觉性吗?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哪一个不是经过寒窗苦读,然后才登上成功的巅峰的?或许,其中确实有些束缚人的东西,但你能确保一个无人管束的孩子是一种幸运吗?我想不能,即使能,也只是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畸形人才。

我发现你看人的目光总是与众不同。

我看不出你会对哪种人产生好感或是敬佩之情,你似乎对别人只有冷嘲热讽,或是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难道现实生活中的同伴就那么让你讨厌吗?
当你对老师说:“今后一百年,我们初中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超过韩某人!”想一想,就是爱因斯坦这样一位千年不遇的伟大科学家尚未说出此类话,你又怎样开如此尊口呢?。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范文.doc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范文.doc

韩寒的作品大胆、幽默、深刻、尖锐、辛辣、真诚、率直,当然,不可否认的,其文也确实有些过于偏激和不成熟之感,在此就不多说了,自己去看。

《零下一度》中印象很深的是韩寒的《只说一点点》、《眼中》,其次就是最后的代编者话——刘如溪的《韩寒三思》。

本来呢,从题目四字的字面意思看刘如溪是苦口婆心地劝韩寒三思,但是到了最后却来这么一句: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

似乎是点睛之笔,升华一下思想高度和文学意义嘛。

说实话,我不是什么韩寒,我是我自己,也不曾有什么与韩寒情况类似,我与自己情况类似,更没有以韩寒为什么榜样,我以自己为榜样(不过需要一提:我绝不崇拜韩寒,但我欣赏韩寒),只是觉得此文中有些话说得牵强了。

比如,那个什么关于韩寒说学数学只要学到初二的,人家不是说了嘛,那只是对他自己而言,他有说:如果你将来想去设计个把火箭玩玩,就别信他那一套。

这就对了嘛,那一套是他的,拜托,人家的,告诉我谁叫你去抢的?再说了那韩寒说的话又不是真理,亦不是圣旨,你当放个屁,大可以不听、大可以不信、大可以不闻。

其实说这些本来就是多余,不能因为韩寒是文坛的名人了,创造了“韩寒现象”就把他的一个观点拿出来小题大作。

试问,如果是大街上一个乞丐说数学只要学到小学毕业,或者他饿得难受心情不爽干脆就说地球人都不要学数学,谁会理他吗?扫街的大妈?——叫他滚远点!环保工人?——别破环市容!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没人学数学自然有人学数学,至少韩寒《眼中》那些人的拥护者肯定会拼了老命的学数学学微积分,气死你韩寒!韩寒觉得大多数人学了微积分一辈子用不上几次,那么,肯定有这么个人认为学中国古典文学赶不上新时代潮流。

中国拥有一个数理化三科总分不及格亮七门红灯的韩寒,那么,中国必定拥有一个把他吊着打往死里打都不肯学一句语文的人才。

我想劝慰刘如溪先生,倒不如多发发功夫去劝劝那些誓死不学文学的同学“三思”,为他们去“无比担忧”吧。

话又说回来,无论《韩寒三思》再牵强那一套也是刘如溪先生的,我无权评论,所以也不能老扯着这个话题不放,仅仅关于“数学到底该学多还是学少“,这是个多么稚气的话题,根本不成问题,看罢全书却看到书中有多处提起,这么多人凑热闹,我也只是稚气些过来凑凑热闹发表一下自己的一套愚见罢了。

《零下一度》读后感

《零下一度》读后感

《零下一度》读后感篇一:《零下一度》读后感初读到韩寒的作品《零下一度》我认为此人非常猖狂。

但不得又叫人非常羡慕――他的性情中虽然透露出孩子率真与顽烈,但那些尖锐的辞藻又是多么的发人深省。

我承认他玩弄文字的深沉,烈目看世的愤然,并且我本人也崇拜他如此的潇洒。

但你不怕后世的唾液会把“您”淹死,所谓的“奇怪水果”把你给砸死。

您的一段话至今是我感触颇深:上午去逛书店,发现又有一些平庸、俗气、随流的小毛孩子和老毛孩子出书了。

于是我信心大增――等着,我韩寒来了,你们闪一边去。

年轻人不要太猖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就是真理实践。

《杯中窥人》于我来说太过老练,不得不让人佩服您的才华,他流露的真实情感您对教育制度的抨击使我门小辈更为大快,您的作品屡读不爽。

我夸您功高盖古,会有人说我肤浅,老的真理还我这么人都肤浅的出来,下面就可想而知。

你烧烧烧――烧什么烧,像韩寒这样的小毛孩子紧快闪一边去,等着――我李辉扬来了。

篇二:《零下一度》读后感前几天,在姐姐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本很不想读却又很想读的书《零下一度》,看了一下日期,也算是古董了吧。

涉略了一下,发现韩寒的文笔最推出的就是幽默,用幽默来批判,铿锵有力。

简直就是单纯的很直接,不过真的,他的学生时代的随笔很能勾起人的共鸣,尤其是学生的共鸣,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更特别的是很会思考的学生。

现在的80后的,我想现在应该在为事业打拼,我很羡慕,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像现在处于被动的地位。

正如韩寒说的“我看过许多初中高中生的应试作文,很纳闷,难道他们就结晶出了这些东西?真正的结晶在不应试的随笔之中。

我最近关注和思考的是我究竟应该关注和思考些什么。

”我很不同意又很同意他,正如我,很会想,我甚至觉得我自己都可能成为思想家该关注的,该思考的我都想过了,连高中毕业后的三个月都计划好了,在别人看来很单纯,我想也对,很单纯但是我文笔很差,写了半天不知所云,语无伦次,就差提笔忘字了。

《零下一度》读后感

《零下一度》读后感

《零下一度》读后感《零下一度》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所著的心理悬疑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谜团和复杂人际关系的故事。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也对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我想谈谈书中的人物塑造。

每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动机,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主人公小田切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冷静和智慧在解决谜团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每个人物都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让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张的情绪。

其次,书中的情节设置十分巧妙。

作者通过不断的反转和伏笔的设置,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在读到最后一刻,我仍然无法猜透故事的真相,这种紧张的感觉让我一直无法放下书本。

而故事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更是让人热血沸腾,让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了更深的情感共鸣。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所探讨的主题。

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变化,作者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境,而作品中的人物所经历的挑战和抉择,也让我对自己的处境和选择有了更深的思考。

同时,作品中对于友情、爱情和家庭关系的描绘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零下一度》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心理悬疑小说。

通过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精心描绘,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个充满谜团和挑战的世界,让读者在其中沉浸、思考、感悟。

这本书不仅让我度过了美好的阅读时光,更让我在阅读之后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启发。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读韩寒的《零下一度》有感

读韩寒的《零下一度》有感

读韩寒的《零下一度》有感零下一度读后感篇一:零下一度>读后感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寒,是个学生。

韩寒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为突出的语文写作才能。

他的文笔流畅、自然,而且老练。

韩寒行文自然流畅,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舒展自如,无矫饰带涩之状。

这正应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句话。

当然韩寒还年少,“破万卷”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断定,他一定是读过不少书的。

韩寒喜欢用一些幽默的话语,解读生,评说是非。

如:一次长请保存此标记跑比赛,一向长跑不及格的我被-逼去跑,由于前一天莫名其妙被罚站了四节课,站得我脚无知觉,竟一路领先,捧得冠军。

幽默不是技巧,而是一个的天生禀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的素质、智慧的自然展现,它是学不来的,也是强求不得的。

幽默的力量在于自然,含蓄,耐寻味。

施展过分和可以追求那么往往会失之于矫饰和浅保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其本并不幽默的,却在其作品中故作幽默状,那简直比东施效颦还更令感到难受。

这本书真好看。

篇二:零下一度读后感第一次读韩寒的《零下一度》已是三年前的事了,现在又一次捧起它,依旧深深的被其诙谐幽默的语言、独到锋利的思想及犀利的笔触折服。

虽只薄薄的一本书,却有好几方面的想法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也不禁想要在此说上一说。

首先,是“玩”的问题。

这样说,似乎有点大。

但思来想去,也不知详细的该用个什么表述,只好用一个“玩”字将就,详细的且听我下面慢慢道来。

童年时人的一生中最纯洁、最好玩的黄金时段。

人们常说,玩是孩子的天性。

可是,在当下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天地里,人心也变得刚硬不化,四班的脑筋老是转不过弯儿来。

孩子四、五岁,甚至是两、三岁便将祖先留下的所谓“博大精深”的文化拿来让他们学、练,并以此来度量孩子的聪明与否、智商上下,这不是摧残有效地心灵吗?沾这种破烂思想的光,想在的幼儿类综艺节目可谓是平步青云。

节目里一个个话语不通、思考不多、脚步刚稳,甚至是不稳的小孩儿“动情”地唱着自己不明所以的歌儿,流利地说着自己感到莫名奇怪的书面语,装酷地跳着使自己晕头转向的舞。

《零下一度》读後感

《零下一度》读後感

《零下一度》读後感你的《零下一度》与《三重门》文笔不一样?」他在《零下一度》的自序里写道:【我曾想用和《三重门》一样的文字来写《零下一度》,不幸发现自己暂时失去了那种翻来覆去玩文字的能力。

我敢说论玩文字,基本上没有哪部小说回赶得上《三重门》,但《三重门》里玩过了头,到最后自己在写些什么都不知道了。

所以,《零下一度》更可能代表韩寒。

】同时也预知了会有人问他《三重门》书中的内容,他在上述引文中回答道:【到最後自己在写些什么都不知道了。

】写完就忘掉了,你们何必再问。

自序中说【文集收录了以前我的一些稚作(尤为有代表性的是后两篇小说《傻子》与《夕阳依旧美丽》),这些发表过的文章大多是读初二时写的,后来越写越幼稚,停笔一年。

再用一年写了个长篇,又停笔一年。

然后,就有了《零下一度》。

】循着这段话,先找到《傻子》来读。

韩寒在这篇小说附了一段话,告诉我们这是发表在九七年《少年文艺》上。

编辑正是饶雪漫,难怪饶雪漫在质疑韩寒的初期出来挺他。

韩寒把读者带到了一处乡村小学,从安徽来了一户人家,儿子一直没有上学,放在一年级嫌大,就直接放在四年级,反正他是个傻子,就让他早点小学毕业好了。

这个情节是不太合理的,我也在乡村长大,一旦家中有个智商差点的小孩,把他送到学校去,就是让他识几个字,是不是小学毕业,往往是不看中的,那小孩往往会把每个年级读两次,实在读不下去了,读完小学四年级,岁数也就大了,可以回家帮忙了。

例如,电视剧《傻春》就是读完小学四年级就回家带弟弟妹妹了。

韩寒笔下的傻子最後在救落水的同学,因体力不支沉在水中溺死了。

读完韩寒的处女作,怀疑韩寒的念头打消一半。

我在《猫眼看人》读到这样内容的文章,隔几天就就找不着这篇文章。

那篇文章说:【班长是我们班极少的几个男干部之一,本以为职务最高,不料一物降一物,还有一个团支书在他头上。

其实班长的实权还没有寝室长大,甚至还没有管电视机的大。

班长的惟一任务是参加学校里形形色色的会议,作好详细笔录,以便转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零下一度》读后感
韩寒作为一个少年成名的偏才,不是被人捧上天,就是被人踩到地狱。

大家有读过他的《零下一度》这本书吗?那么大家知道《零下一度》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零下一度》读后感”,供您参考,()查看。

《零下一度》读后感【一】
看到明天的天气预报,最低温度达零下一度了,突然想到韩寒的《零下一度》。

里面有一篇《穿着棉袄洗澡》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

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

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这是韩寒的想法,然而社会上许多人都否认这个看法。

中国的教育界依旧口口声声地要培养全才,就拿江苏省的高考方案来讲吧,非要你门门都好,有一门拖后腿就会“一尸多命”,拿什么补救都不行。

然而,这毕竟是应试教育,除了会做题,考生一无所知,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社会……
韩寒作为一个少年成名的偏才,不是被人捧上天,就是被人踩到地狱。

我觉得这对他很不公平,少年成名不是他的错,而是正如韩寒所说,这个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而韩寒就是文学人才。

况且,相比那些学习成绩好,却碌碌终身的人,韩寒可谓是“全才”了,除了在文坛响彻云霄,也涉足了娱乐圈,赛车玩的也很棒……
我们不能过多的要求韩寒,非要什么都好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正如我们不能要求庖丁去相马,伯乐去解牛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也许有人是大器晚成型的,也许有人属于少年得志型的,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大器晚成一定优于少年得志,所谓各有千秋嘛!
“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专于一类的,当然我们也要有各科的基础,不能从小学一年级就专攻什么,为直达目的扔掉一切,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
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但也不能穿了棉袄洗澡……所以,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


在我看来,我们该做且能做的不是批评过去的,而是正视现在,再次审视现在的教育,审视自我!
气温会骤降至零下一度,但希望不要冰封我们的心!
《零下一度》读后感【二】
《零下一度》这本书是韩寒写的。

大家都知道,韩寒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人,但是他写了很多文章都被报刊登出了,现在是一个有名气的作家了。

他在1999年3月开始写小说《三重门》,出版后至今销量已逾190万多册。

他不但会写作,而且是职业赛车手、《独唱团》的杂志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

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国最具影响力100人”。

《零下一度》是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说。

《零下一度》里有一片短文是《头发》,主要讲的是韩寒他觉得头是“人之元”,头发便是“元之元”,所以他剪了一个当时非常流行郭富城的对分。

他说理发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地处偏僻但装潢豪华的地方一般别去,除非你真把钱当做身外之物:地处偏僻但装潢比地更贫瘠的地方一般也别去,除非你把脑袋当身外之物。

有了好店,还要有个好人。

理发师一个5分钟的头发要剪一般要剪20分钟,这样才能显示出时间上的体面和要价时的方便。

韩寒有一个晚上去理发,但被老板娘赶了出来,后来就那么留着了,不赶潮流了。

最后经过了几次的发型流行,最新的乱发流行,他竟成了流行的先驱。

韩寒在追赶时尚理发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火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最不上的。

《零下一度》读后感【三】
久闻韩寒这个名字,他算是文坛的后起之秀吧。

他的作品之前我没看过,但听说他在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却不可小视。

前不久去新华书店看到韩寒的《零下一度》就顺便买了回来。

看他的这集,我确实亲眼见识了韩寒独特的魅力,知道韩寒为什么如此受青年一代的欢迎与亲睐了。

在中国文坛只怕难得再找得出这么个韩寒,尤其在当今的文坛与当今人文缺失的社会。

韩寒的作品大胆、幽默、深刻、尖锐、辛辣、真诚、率直,当然,不可否认的,其文也确实有些过于偏激和不成熟之感,在此就不多说了,自己去看。

《零下一度》中印象很深的是韩寒的《只说一点点》、《眼中》,其次就是最后的代编者话——刘如溪的《韩寒三思》。

本来呢,从题目四字的字面意思看刘如溪是苦口婆心地劝韩寒三思,但是到了最后却来这么一句: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

似乎是点睛之笔,升华一下思想高度和文学意义嘛。

说实话,我不是什么韩寒,我是我自己,也不曾有什么与韩寒情况类似,我与自己情况类似,更没有以韩寒为什么榜样,我以自己为榜样(不过需要一提:我绝不崇拜韩寒,但我欣赏韩寒),只是觉得此文中有些话说得牵强了。

比如,那个什么关于韩寒说学数学只要学到初二的,人家不是说了嘛,那只是对他自己而言,他有说:如果你将来想去设计个把火箭玩玩,就别信他那一套。

这就对了嘛,那一套是他的,拜托,人家的,告诉我谁叫你去抢的?再说了那韩寒说的话又不是真理,亦不是圣旨,你当放个屁,大可以不听、大可以不信、大可以不闻。

其实说这些本来就是多余,不能因为韩寒是文坛的名人了,创造了“韩寒现象”就把他的一个观点拿出来小题大作。

试问,如果是大街上一个乞丐说数学只要学到小学毕业,或者他饿得难受心情不爽干脆就说地球人都不要学数学,谁会理他吗?扫街的大妈?——叫他滚远点!环保工人?——别破环市容!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没人学数学自然有人学数学,至少韩寒《眼中》那些人的拥护者肯定会拼了老命的学数学学微积分,气死你韩寒!韩寒觉
得大多数人学了微积分一辈子用不上几次,那么,肯定有这么个人认为学中国古典文学赶不上新时代潮流。

中国拥有一个数理化三科总分不及格亮七门红灯的韩寒,那么,中国必定拥有一个把他吊着打往死里打都不肯学一句语文的人才。

我想劝慰刘如溪先生,倒不如多发发功夫去劝劝那些誓死不学文学的同学“三思”,为他们去“无比担忧”吧。

话又说回来,无论《韩寒三思》再牵强那一套也是刘如溪先生的,我无权评论,所以也不能老扯着这个话题不放,仅仅关于“数学到底该学多还是学少“,这是个多么稚气的话题,根本不成问题,看罢全书却看到书中有多处提起,这么多人凑热闹,我也只是稚气些过来凑凑热闹发表一下自己的一套愚见罢了。

不!是读后感——读了《零下一度》:有此韩寒,文坛有幸!
其实说到这些担忧啊那些热闹什么的,突然觉得令人担忧的其实更是现今中国的文坛,因为中国文坛太过于平静,太过于低迷,没有热闹,没有激情。

不过,亦如他的《零下一度》,韩寒势必会惊起一湖涟漪一滩鸥鹭,令锈腐的文坛焕发几许光辉充满几许生机。

还有,如果你没打算凑热闹,也千万别信我以上这一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