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分析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分析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理解,将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最终求解问题。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小学数学应用题。

1. 读懂题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第一步是读懂题目。

学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和要求,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概念和条件,掌握题目所给数据的含义和单位。

2. 画图辅助对于一些需要考虑几何图形的应用题,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解决问题。

画图对于判断题目信息的有效性以及找到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3. 少设未知量尽可能减少未知量的数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和求解问题。

通过简化问题的形式,可以使问题更加清晰明确,并且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及其过程。

4. 分步骤求解对于复杂的应用题,分步骤求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容易处理。

学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分步骤处理,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然后逐步进行更深的问题分析和求解。

5. 掌握常见模型小学数学应用题眼种常见的模型,如“比例运算”、“面积和周长”、“速度、时间、距离”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常见模型的问题分析和求解方法。

在日常练习中,可以对这些模型进行大量练习,以提高对这些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6. 实际思考对于一些实际场景的数学应用题,学生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

分析问题背后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7. 看清单位在应用题中,单位通常也很重要。

学生通常需要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进行转换,以便计算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需要将距离换算成米或公里,将时间换算成小时或分钟。

总之,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成功解决,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画图辅助,少设未知量,分步骤求解,掌握常见模型,实际思考,并注意看清单位。

通过这些技巧,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地处理数学应用题,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水平。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数学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点,它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项挑战。

为了帮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更好地解题,下面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

一、认真审题在解题之前,首先要认真审题。

理解题目的意思对于正确解题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画图、划分关键词、拆解句子等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如果遇到较长的问题,可以先把问题简化,逐步分析解决。

二、确定解题思路审题之后,我们需要确定解题思路。

这个过程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选择。

常见的解题思路包括:设未知数、列方程、找规律、逆向思维等。

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三、灵活使用图表和图形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图表和图形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用图表或者图形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题的线索。

例如,可以用条形图或者折线图来表示数据,通过观察图表中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注意单位和精确度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单位和精确度的问题。

有些题目可能会涉及到将不同的单位进行转换,在计算过程中要保持一致。

同时,在结果的表达上,要注意精确到合适的位数。

这样可以避免计算错误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五、多练习,反复推敲学习数学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巩固,数学应用题也不例外。

要养成多做题、多思考的习惯。

遇到难题时,不要轻易放弃,可以多尝试,反复推敲。

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六、合理规划时间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合理规划时间也非常重要。

不要过分担心时间紧迫而草率行事,也不要浪费时间在一个问题上。

在做题之前,可以将时间分配给不同的题目,根据题目的难度和所需时间来安排解题顺序。

七、与他人讨论、交流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发现解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可以与同学、老师或者家人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经验。

八、坚持思考、不放弃在解题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一些较难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训练技巧分享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训练技巧分享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训练技巧分享在三年级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用题一直是学生们头疼的难题。

应用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小学生更好地解决应用题,下面分享一些训练技巧。

1. 读题技巧:读题是解决应用题的第一步,而且是最关键的一步。

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提炼出关键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画线、划圈等方式进行标记,有助于准确把握题意。

2. 提炼问题技巧:当读完题目后,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提炼出问题,并转化为数学模型。

例如,如果题目是关于购物的问题,学生可以将问题归纳为求总花费的问题。

通过提炼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为后续解题做好准备。

3. 构建解题思路技巧:解决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解题思路。

在构建解题思路时,可以运用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

比如,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根据关系推导出解题的步骤。

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采用逆向思维或分步思维等方法,帮助找到解题的路径。

4. 运算符号运用技巧:在解决应用题时,运算符号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运算符号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比如,"+"代表相加,"-"代表相减,"×"代表相乘,"÷"代表相除等。

正确运用运算符号可以准确地运算,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5. 检查答案技巧:在解决应用题后,学生应该养成检查答案的好习惯。

检查答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可能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修改。

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代入到求解的过程中,看是否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以确保解答的准确性。

以上是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训练技巧分享。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应用题,提高数学能力。

希望这些技巧能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们带来帮助,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的技巧与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应用的学科,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应用题。

一、弄清题意解决应用题的第一步是弄清题意,理解题目所描述的实际背景以及所要求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题目,确定问题的核心内容。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绘图、标注关键词等方式来帮助理解题意。

二、寻找已知条件掌握题目中提到的已知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解题的基础。

学生需要仔细检查题目,并将已知条件进行有序的归纳和整理。

他们可以使用画线、圈出、列出表格等方式来突出和整理已知条件,以便后续解题时更加清晰地使用。

三、确定所求在理解题意和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明确问题所要求解决的具体内容。

常见的求解内容包括:求某个物体的数量、求某地的距离、求某个对象的属性等。

通过明确所求,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思考和解答问题。

四、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在解决应用题时,有多种解题方法可供选择。

学生应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直接计算、绘制图形、使用逻辑推理等方式来解决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五、进行计算或推理一旦已经明确题意、已知条件和所求,学生可以开始进行计算或推理,来解决问题。

在进行计算时,他们可以使用适当的算术运算符、定理或算法。

在进行推理时,学生可以运用已知条件和数学规律来推断答案。

六、检查答案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时常检查自己的答案,确保其准确性。

他们可以通过反向思考、逻辑检验、代入法等方式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如果答案符合题意并且计算过程正确无误,那么解题就是正确的。

七、多做练习掌握数学应用题解题的技巧和方法需要反复练习和巩固。

学生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应用题,以提高解题的熟练度和准确性。

在练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逐渐增加题目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以更好地提升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六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六法
× × × × × ×
例2 。甲 乙 丙三人共有糖192块,第一次甲把自己的糖分给乙 丙二人,谁有多少就分 给谁多少块;第二次乙把自己的糖分给甲 丙二人,也是谁有多少就分给谁多少;第三次 丙用同样的方法把糖分给甲 乙二人,最后三人的糖数正好相等,问他们原来各有多少 糖块?
解:可从反面来进行思考,采用列表倒推的方法,由于最后每人的糖块都相等,故每 人的糖块数为:192÷3=64(块) 由此可列出下表:
四、逆向思维法
当某一思路出现障碍时,能够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 过程。 例1 有一个4行6列共4*6=24个方格的木箱,每一个方格可放置一瓶牛奶,现在有18瓶 牛奶分放进去,但要求横数为偶数,竖数也为偶数,这件事能办到吗? 解:从反面来思考,将不放牛奶的空格打上“×”,这样只要保证横、竖都为偶数即 可.如下图即是一种放法.
例2:甲、乙、丙、丁与小强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四 盘,乙赛了三盘,丙赛了两盘,丁赛了一盘,问小强赛了几盘?

4
3
乙 丙 丁
小 强
2
1
解:以五个点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和小强五个人,若两人之间比 赛过,则连结该两点, 这样,根据题意可得到右边的关系图,由图易知,小强共赛了2盘。
例2 一只青蛙在一个30米深的井底,它沿井壁每跳一次能跳3米高,但当休息时, 又沿井壁下滑2米,如果它每跳一下,都休息一会儿,问跳几次能跳到井口?
解:从最简单的情况如手来考虑问题: 1.当井深不超过3米时,青蛙跳一次就能跳到井口。 2.当井深为4米时,跳一次,实际上升一米,这时青蛙距离井口3米,再跳一次就到 了井口,因此井深4米时,只跳2次就到了井口,而不是4次。 3.当井深5米时,跳一次,实际上升一米,这时青蛙距离井口4米,由(2)知,青蛙还要 跳2次,故一共跳3次就到了井口。 同样的道理,当井深是6米时,青蛙跳4次就到了井口.由此可得,青蛙从30米深的 井底,需跳28次,才能跳到井口.

小学数学应用题13种类型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13种类型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13种类型解题方法
以下是小学数学应用题13种类型解题方法:
1. 对等关系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对等关系,例如“如果一个苹果的重量是1斤,那么两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
2. 比例关系类型:确定两个或多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一个篮球场长50米,那么120米长的篮球场需要多大?”
3. 增减关系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增减关系,例如“小明有30元钱,买了一杯奶茶,还剩多少钱?”
4. 总量平均数类型:确定总量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例如“班里有30个同学,平均每人有8本书,那么班里一共有多少本书?”
5. 比价关系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服务之间的价值比较,例如“一瓶可乐比一瓶雪碧贵3元,一瓶雪碧多少钱?”
6. 时间关系类型:确定时间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8点钟开始读书,读完4个小时,那么读书到几点钟?”
7. 容量类型:确定两个容器之间的关系,例如“一杯水有200ml,那么3杯水有多少毫升?”
8. 多项式类型:确定多项式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5x+2=17,那么x=多少?”
9. 周长关系类型:确定周长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cm,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10. 面积类型:确定两个或多个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cm,宽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11. 相似关系类型:确定两个或多个图形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那么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12. 倍数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5个苹果的价格是25元,那么一个苹果的价格是多少?”
13. 百分比类型:确定一个数值的百分比,例如“如果一个物品原价是120元,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

如何快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以及解题思路

如何快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以及解题思路

如何快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以及解题思路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很多小朋友失分最多的题,但其实,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也不是很多,所以,平时家长们可以多让孩子读题目,理解题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1、简单应用题(1) 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 解题步骤: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

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

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

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 7 ) 解答加法应用题: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应用题则是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应用题解题技巧的掌握对于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情境和条件,理解问题并进行求解。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阅读题目:首先,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问题、条件和要求,在阅读过程中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要求。

2. 提取关键信息:学生需要学会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例如数字、名词、条件等,并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和符号。

3.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目的要求,学生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和方程式。

这需要学生将问题抽象化,并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与建模。

4. 运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根据题目的特点和条件,学生需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包括列式法、图形法、逻辑推理等。

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实际问题除了阅读理解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中还涉及到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度量衡、时间等。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以下是解题技巧的几点建议:1. 建立问题意识:在生活中,学生应该培养问题意识,发现数学运用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例如,在购物时计算总价、找零钱等。

2. 学会分析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条件,在基本思路清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计算和求解。

3. 单位转换:在某些实际问题中,涉及到度量衡、时间、速度等单位的转换,学生需要熟悉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够熟练地在计算中应用。

4. 运用日常经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使用具体的图形模型、实物模型等辅助解题。

三、多项式运算在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中,多项式运算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1、顺向综合思路“直接思路”是解题中的常规思路。

它一般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题的途径。

【顺向综合思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再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要求的解为止。

这就是顺向综合思路,运用这种思路解题的方法叫“综合法”。

例1 兄弟俩骑车出外郊游,弟弟先出发,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弟弟出发5分钟后,哥哥带一条狗出发,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追赶弟弟,而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向弟弟追去,追上弟弟后,立即返回,见到哥哥后又立即向弟弟追去,直到哥哥追上弟弟,这时狗跑了多少千米?分析(按顺向综合思路探索):(1)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出发5分钟的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弟弟走了多少米,也就是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

(2)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哥哥速度为每分钟250米,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每分钟能追上弟弟多少米。

(3)通过计算后可以知道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为1000米,每分钟可追上的距离为50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赶上弟弟所需的时间。

(4)狗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不断奔跑,看起来很复杂,仔细想一想,狗跑的时间与谁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狗跑的时间与哥哥追上弟弟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

(5)已知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奔跑,直到哥哥追上弟弟为止,和哥哥追上弟弟所需的时间,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这时狗总共跑了多少距离?这个分析思路可以用下图(图2.1)表示。

例2 下面图形(图2.2)中有多少条线段?分析(仍可用综合思路考虑):我们知道,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如果我们把上面任意相邻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基本线段,那么就可以这样来计数。

(1)左端点是A的线段有哪些?有 AB AC AD AE AF AG共 6条。

(2)左端点是B的线段有哪些?有 BC、BD、BE、BF、BG共5条。

(3)左端点是C的线段有哪些?有CD、CE、CF、CG共4条。

(4)左端点是D的线段有哪些?有DE、DF、DG共3条。

(5)左端点是E的线段有哪些?有EF、EG共2条。

(6)左端点是F的线段有哪些?有FG共1条。

然后把这些线段加起来就是所要求的线段。

2、逆向分析思路【逆向分析思路】从题目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然后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未知的条件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再找出解这一个(或两个)问题所需的条件;这样逐步逆推,直到所找的条件在题里都是已知的为止,这就是逆向分析思路,运用这种思路解题的方法叫分析法。

例1 两只船分别从上游的A地和下游的B地同时相向而行,水的流速为每分钟30米,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每分钟600米,有一天,两船又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但这次水流速度为平时的2倍,所以两船相遇的地点比平时相遇点相差60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

分析(用分析思路考虑):(1)要求A、B两地间的距离,根据题意需要什么条件?需要知道两船的速度和与两船相遇的时间。

(2)要求两船的速度和,必要什么条件?两船分别的速度各是多少。

题中已告之在静水中两船都是每分钟600米,那么不论其水速是否改变,其速度和均为(600+600)米,这是因为顺水船速为:船速+水速,逆水船速为:船速-水速,故顺水船速与逆水船速的和为:船速+水速+船速-水速=2个船速(实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3)要求相遇的时间,根据题意要什么条件?两次相遇的时间因为距离相同,速度和相同,所以应该是相等的,这就是说,尽管水流的速度第二次比第一次每分钟增加了30米,仍不会改变相遇时间,只是改变了相遇地点:偏离原相遇点60米,由此可知两船相遇的时间为60÷30=2(小时)。

此分析思路可以用下图(图2.3)表示:例2 五环图由内径为4,外径为5的五个圆环组成,其中两两相交的小曲边四边形(阴影部分)的面积都相等(如图2.4),已知五个圆环盖住的总面积是122.5,求每个小曲边四边形的面积(圆周率π取3.14)分析(仍用逆向分析思路探索):(1)要求每个小曲边四边形的面积,根据题意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曲边四边形的面积,没有公式可求,但若知道8个小曲边四边形的总面积,则只要用8个曲边四边形总面积除以8,就可以得到每个小曲边四边形的面积了。

(2)要求8个小曲边四边形的总面积,根据题意需要什么条件?8个小曲边四边形恰好是圆环面积两两相交重叠一次的部分,因此只要把五个圆环的总面积减去五个圆环盖住的总面积就可以了。

(3)要求五个圆环的总面积,根据题意需要什么条件?求出一个圆环的面积,然后乘以5,就是五个圆环的总面积。

(4)要求每个圆环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已知圆环的内径(4)和外径(5),然后按圆环面积公式求就是了。

圆环面积公式为:S圆环=π(R2-r2)=π(R+r)(R-r)其思路可用下图(图2.5)表示:3、一步倒推思路【一步倒推思路】顺向综合思路和逆向分析思路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解题时,两种思路常常协同运用,一般根据问题先逆推第一步,再根据应用题的条件顺推,使双方在中间接通,我们把这种思路叫“一步倒推思路”。

这种思路简明实用。

例1 一只桶装满10千克水,另外有可装3千克和7千克水的两只空桶,利用这三只桶,怎样才能把10千克水分为5千克的两份?分析(用一步倒推思路考虑):(1)逆推第一步:把10千克水平分为5千克的两份,根据题意,关键是要找到什么条件?因为有一只可装3千克水的桶,只要在另一只桶里剩2千克水,利用3+2=5,就可以把水分成5千克一桶,所以关键是要先倒出一个2千克水。

(2)按条件顺推。

第一次:10千克水倒入7千克桶,10千克水桶剩3千克水,7千克水倒入3千克桶,7千克水桶剩4千克水,3千克水桶里有水3千克;第二次:3千克桶的水倒入10千克水桶,这时10千克水桶里有水6千克,把7千克桶里的4千克水倒入3千克水桶里,这时7千克水桶里剩水1千克,3千克水桶里有水3千克;第三次:3千克桶里的水倒入10千克桶里,这时10千克桶里有水9千克,7千克桶里的1千克水倒入3千克桶里,这时7千克桶里无水,3千克桶里有水1千克;第四次:10千克桶里的9千克水倒入7千克桶里,10千克水桶里剩下 2千克水,7千克桶里的水倒入3千克桶里(原有1千克水),只倒出2千克水,7千克桶里剩水5千克,3千克桶里有水3千克,然后把3千克桶里的3千克水倒10千克桶里,因为原有2千克水,这时也正好是5千克水了。

其思路可用下图(图2.6和图2.7)表示:问题:例2 今有长度分别为1、2、3……9厘米的线段各一条,可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从中选用若干条线段组成正方形?分析(仍可用一步倒推思路来考虑):(1)逆推第一步。

要求能用多少种不同方法,从中选用若干条线段组成正方形必须的条件是什么?根据题意,必须知道两个条件。

一是确定正方形边长的长度范围,二是每一种边长有几种组成方法。

(2)从条件顺推。

①因为九条线段的长度各不相同,所以用这些线段组成的正方形至少要7条,最多用了9条,这样就可以求出正方形边长的长度范围为(1+2+……②当边长为7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6、2+5、3+4及7组成,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③当边长为8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7、2+6、3+5及8组成,也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④当边长为9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8、2+7、3+6及9;1+8、2+7、4+5及9;2+7、3+6、4+5及9;1+8、3+6、4+5及9;1+8、2+7、3+6及4+5共5种组成方法。

⑤当边长为10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9、2+8、3+7及4+6组成,也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⑤当边长为11厘米时,各边分别由2+9、3+8、4+7及5+6组成,也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⑥将上述各种组成法相加,就是所求问题了。

此题的思路图如下(图2.8):问题:4、还原思路【还原思路】从叙述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直到解决问题,这种解题思路叫还原思路。

解这类问题,从最后结果往回算,原来加的用减、原来减的用加,原来乘的用除,原来除的用乘。

运用还原思路解题的方法叫“还原法”。

例1 一个数加上2,减去3,乘以4,除以5等于12,你猜这个数是多少?分析(用还原思路考虑):从运算结果12逐步逆推,这个数没除以5时应等于多少?没乘以4时应等于多少?不减去3时应等于多少?不加上2时又是多少?这里分别利用了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一步步倒推还原,直找到答案。

其思路图如下(图2.9):条件:例2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分析(用还原思路探索):李白打酒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一道用打油诗叙述的著名算题。

题意是:李白提壶上街买酒、喝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量增添1倍,而每次见到香花,便饮酒作诗,喝酒1斗。

这样他遇店、见花经过3次,便把所有的酒全喝光了。

问:李白的酒壶中原有酒多少?下面我们运用还原思路,从“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开始推算。

见花前——有1斗酒。

第三次:见花后——壶中酒全喝光。

第三次:遇店前——壶中有酒半斗。

第一次:见花前——壶中有酒为第二次遇店前的再加1斗。

遇店前——壶中有酒为第一次见花前的一半。

其思路图如下5、假设思路【假设思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一些重要的定理、法则、公式等,常常是在“首先提出假设、猜想,然后再进行检验、证实”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数学解题中,也离不开假设思路,尤其是在解比较复杂的题目时,如能用“假设”的办法去思考,往往比其他思路简捷、方便。

我们把先提出假设、猜想,再进行检验、证实的解题思路,叫假设思路。

例1 中山百货商店,委托运输队包运1000只花瓶,议定每只花瓶运费0.4元,如果损坏一只,不但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损失5.1元。

结果运输队获得运费382.5元。

问:损坏了花瓶多少只?分析(用假设思路考虑):(1)假设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损坏一个花瓶,那么所得的运费应该是多少?0.4×1000=400(元)。

(2)而实际只有383.5元,这当中的差额,说明损坏了花瓶,而损坏一只花瓶,不但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损失5.1元,这就是说损坏一只花瓶比不损坏一只花瓶的差额应该是多少元?0.4+5.1=5.5(元)(3)总差额中含有一个5.5元,就损坏了一只花瓶,含有几个5.5元,就是损坏了几只花瓶。

由此便可求得本题的答案。

例2 有100名学生在车站准备乘车去离车站600米的烈士纪念馆搞活动,等最后一人到达纪念馆45分钟以后,再去离纪念馆900米的公园搞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