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二物理下册第二学期中考试试题

人教初二物理下册第二学期中考试试题
人教初二物理下册第二学期中考试试题

人教初二物理下册第二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一只氢气球下系一重为G的物体P,由于氢气球产生了举力,结果吊着P在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和风力的影响,物体恰能沿MN方向(如图所示箭头指向)斜线上升,图中OO′为竖直方向,则图中氢气球和物体P所处的情况正确的是( )

A.B.C.D.

2.如图所示,A、B为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分别盛有7cm、5cm深的水,A、B之间用导管连接。若将阀门K打开,最后A、B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之比为

A.3:7B.2:3C.5:7D.1:1

3.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同一细沙面上,已知乙的重力为10牛、边长为0.1米,沙面凹陷程度如图所示,则甲的

A.压强可能大于1000帕B.压强一定小于1000帕

C.重力一定小于10牛D.重力一定大于10牛

4.如图所示,是a、b两种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a、b两种物质分别制成边长相同的实心正方体甲、乙,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甲、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A.8:1 B.4:3 C.2:1 D.1:2

5.如图所示,乒乓球是我国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自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兵乓球被击出后,仍受到球拍的弹力作用

B.击球时球拍对乒乓球的力大于乒乓球对球拍的力

C.乒乓球在空中飞行时不受力的作用

D.运动的乒乓球在碰到桌面后会改变运动方向,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弹力

C.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D.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7.如图所示,物体在木板小车上,随车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则对物体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只受重力

B.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摩擦力

C.受重力和支持力

D.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左摩擦力

8.如图所示,同一木块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先后以不同的速度被匀速拉动.甲图中速度为v1,乙图中速度为v2,丙图中木块上叠放一重物,共同速度为v3,且v1

A.F甲F乙>F丙

C.F甲=F乙

9.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甲与乙放在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木板上,随木板一起以水平向右的相同速度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板突然停止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m1>m2,甲将与乙发生碰撞

B.若m1

C.只有当m1=m2,甲与乙才不会碰撞

D.无论甲与乙的质量关系如何,它们始终不会碰撞

10.如图是常见的小汽车,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小汽车高速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受到惯性作用还能继续向前行驶

D.汽车静止在水平路面上受到的支持力和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11.现实当中,人们的许多活动、做法都跟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有关,下列对涉及压强和浮力的事例论述不正确的是()

A.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嘴里,其实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B.石头扔进河里会沉入水底说明石头在水中不受浮力

C.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加大使液体(锅内的水)的沸点升高

D.拦河坝坝堤筑成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坝里的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12.如图,关于液体中a、b、c、d四点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点的压强最大

B.b点的压强最大

C.c点的压强最大

D.d点的压强最大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盛有水的薄壁杯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杯子重为1N,高为9cm,底面积为30cm2;杯内水重为2N,水深为6cm,水的密度为1.0×103kg/m3,g取10N/kg.则: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为____________N,水对杯底的压强为______________Pa,水对杯底的压力为_____________N.

14.在公式G=mg中,常数g=______,质量是100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是____牛顿,受重力是196牛顿的物体,质量是_________千克。

15.如图在水平地面上用甲、乙两个弹簧秤分别向左、右两边拉物体M,使M匀速向右运动,如果甲的示数为10N,乙的示数为15N,则M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方向是______(选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

16.用力F =40N,按住一重10N的木块,如图所示,当木块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滑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______N,摩擦力的方向______.

17.如图所示,MQ是相同水平地面,物体在M点受到5N的水平推力,推不动;增大推力为10N,仍然推不动,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大小为 _________N。增大推力使物体开始运动,当运动到N点时物体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受到推力为12N。到达P点时,撤去推力,施加8N水平向左的拉力,物体最后静止在Q点。请问物体在PQ段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方向_________。

18.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李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小唐则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

(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___。

(2)小唐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两种液体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认为图(甲)烧杯中盛的是酒精。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

________相同。

(3)小唐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深,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

________,表示液体的压强________。

(4)小唐还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________ (选填“不变"或“变化")。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

19.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实心柱形物体A、B,它们高度都相同,A和B密度之比为1∶3,底面积之比为1∶2,则A、B的质量之比为______,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

______,压强之比为______。

20.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

________,减小对路面的______________。

21.公安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因为一旦发生碰撞,车身停止运动,而乘客身体由于__________继续向前运动,此时安全带会阻碍人体向前运动,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22.如图所示,老师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时大气压相当于________mmHg产生的压强;若玻璃管的顶端混入了部分空气,实验测得气压值________实际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水银柱高度会________(选填“升

高”“降低”或“不变”).

三、作图题

23.如图所示请画出斜面受到的压力和物体A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_____)

24.把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1)请在图甲中画出烧杯对桌面的压力F.

(____)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烧杯和水总重为3.6N,请在图乙中画出测力计静止时指针的正确位置.(轻质细线重力不计)

(____)

(3)若要使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_____;②_____.

25.如图所示,重50N物体A在15N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______)

四、实验题

26.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小明利用矿泉水瓶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

(1)双手挤压矿泉水瓶可以使瓶子变形,如果施加的力增大,瓶子变形程度就加大,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_____有关;瓶盖外缘常有一些竖条纹可以增大与手指间

___________________力。

(2)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并立即盖紧瓶盖,过一会儿发现瓶子慢

慢向内凹陷,这证明了_______________的存在;

(3)如图甲,将空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它的侧面吹气它会滚动,但用同样的力向它的底部吹气它却不容易滑动,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乙,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钻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了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更急,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如图丙所示,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来改变F l 与F2的大小,当F1=F2时,硬纸片应该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用手将硬纸片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硬纸片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_____(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___.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___运动.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_______.

(5)在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____(“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6)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____(只要求写出一种即可).

28.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将卡片上的两根线跨放在支架的滑轮上,并在两个线端分别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当卡片平衡时,从钩码质量看,卡片两边所受的拉力__________。

(2)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可用手将卡片__________,释放时观察其是否保持平衡。

(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

(4)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选用较轻卡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

29.小明利用木块和砝码探究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下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7.2N,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若拉力增大到7.5N,木块将做_______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______(填“左”或“右”),若用图丁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0.小伟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的大小。

接下来小伟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操作验证他的猜想:

(1)实验中小伟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______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这样做是根据______的原理测出木块受到的______的大小的。

(2)如果小伟要探究猜想②,他应该选择______ 两幅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得出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 ,滑动摩擦力越大。

(3)小伟要探究猜想③,他将木块切去一半,重复甲的操作过程,如图丁所示。他比较甲和丁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可靠吗?

答:_______ 。小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重物在空中沿MN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和风力影响,氢气球也要随着该重物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运动中它们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氢气球和重物应该在同一条竖直线上.

从题中给出的四个图示中,只有B图符合这一情况.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力和重力的方向的理解和掌握,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打开阀门后,两容器中的液面会相平,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根据图中的条件求出两液面的高度,进而根据公式p=ρgh求出压强之比。

【详解】

由图知,若将阀门K 打开后,AB 构成连通器,水从容器A 向容器B 流动,在水不流动时,两容器中液面高度是相同的;

已知A 、B 为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且原来两水面的高度差△h =7cm+2cm ﹣5cm =4cm , 所以打开阀门后,两容器中的液面会相平,A 液面下降2cm ,变为h A =5cm ,B 液面上升2cm ,变为h B =7cm ,

最后A 、B 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之比为:A B p p =A B gh gh ρρ=A B h h =57cm cm =57

。 故选:C 。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1)利用F

p S

=求出乙对沙面的压强,然后结合图示判断甲对沙面的压强与乙对沙面的压强的关系.

(2)首先根据图示判断甲乙对沙面的压强大小,然后根据F

p S

=

分析甲乙对沙面的压力的大小,再结合甲乙对沙面的压力等于其自身重力判断甲的重力大小; 【详解】

AB 、乙对沙面的压强1010000.10.1F G N p Pa S S m m

=

===?乙乙乙乙乙,由图可知,乙的作用效果比甲显著,说明乙对沙面的压强大于甲对沙面的压强,所以,甲对沙面的压强一定小于1000Pa .故A 错误,B 正确.

CD 、由图可知,乙的作用效果比甲显著,说明乙对沙面的压强大于甲对沙面的压强,

而乙的底面积小于甲的底面积,根据F

p S

=

可知,甲对沙面的压力可能小于乙,可能等于乙,而甲乙对沙面的压力等于其自身重力,乙的重力为10N ,故CD 错误; 故选B 【点睛】

掌握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4.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当V a =V b =1.0cm 3

时,m a =8.0g ,m b =4.0g ,

由ρ=可得,a 、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

(2)因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ρgh,

所以,等高的正方体甲、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

===.

故选C.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乒乓球被击出,不受球拍的作用力,由于惯性而继续飞行,故A错误。

B、击球时球拍对乒乓球的力和乒乓球对球拍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力大小相等,故B 错误。

C、乒乓球在空中飞行时受重力的作用,故C错误;

D、运动的乒乓球在碰到桌边后,受到了桌边给的力后改变了运动方向,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6.D

解析:D

【解析】

A、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故A错;

B、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能发生弹性形变,所以不存在弹力.故B错;

C、由力的概念可知,物体间要产生力,物体间必须要发生作用.如果只接触但不发生作用,就不会产生力,故C错;

D、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如重力和磁体间的磁力,故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车此时的状态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利用平衡状态的条件,对力进行分析,判断此力的有无.

解:小车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处于平衡状态,

先分析竖直方向,物体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这是一对平衡力;再分析水平方向,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摩擦力,

假若有摩擦力,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若只有摩擦力,那么水平方向便不能平衡,物体便不是处于平衡状态了,

所以水平方向没有摩擦力.

故选C.

8.C

解析:C

【详解】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由于甲乙丙三图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甲乙对水平面的压力相同,丙稍大,故摩擦力f甲=f乙

9.D

解析:D

【详解】

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物块甲与乙放在上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木板上,光滑说明物体跟长木板没有摩擦力,当两个物体随木板一起以水平向右的相同速度沿同一直线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木板突然停止时,由于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它们将一直运动下去,且始终不会碰撞。

故选D。

10.B

解析:B

【详解】

A.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故A项错误;

B.小汽车在高速行驶时,车身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慢、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升力,所以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故B项正确;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行驶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但不能说是汽车受到惯性的作用,故C项错误;

D.汽车静止在路面时,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地面和汽车上,不是同一物体,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项错误。

故选B

11.B

解析:B

【详解】

A.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嘴里,其实是大气压强的作用,A正确;

B.石头扔进河里会沉入水底,石头仍受到浮力作用,B错误;

C.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加大使液体(锅内的水)的沸点升高,C正确;D.拦河坝坝堤筑成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坝里的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D正确。故选B。

12.B

解析:B

【详解】

由图中可以看出,a 、c 两点的深度相同,b 、d 两点的深度相同,但盐水的密度大于纯净水的密度,根据公式p gh ρ=可知,a 点的压强大于c 点的压强;b 点的压强大于d 点的压强;又因为b 点的深度大于a 点的深度,所以b 点的压强最大。 故选B 。

二、填空题

13.600 1.8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水杯对桌面的压力是:F=G 杯+G 水=1N+2N=3N ,水对杯底的压强是:p=ρgh=1.0×103 kg/m3 ×10N/kg×0.0

解析:600 1.8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水杯对桌面的压力是:F=G 杯+G 水=1N+2N=3N ,水对杯底的压强是:p=ρgh=1.0×103 kg/m 3 ×10N/kg×0.06m=600Pa ;由F

p S

= 知道,水对杯底的压力是:F=pS =600Pa×30×10-4 m 2 =1.8N .

14.8N/kg 980 20 【解析】 【详解】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为:G =mg ;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

质量为100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解析:8N/kg 980 20 【解析】 【详解】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为:;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N ;

质量为100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重力为196N 的物体质量为:

15.平衡 5 水平向左 【分析】

(1)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详

解析:平衡 5 水平向左

【分析】

(1)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详解】

[1]因为物体M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M受力平衡。

[2][3]物体M受到两个拉力的合力

F=F乙-F甲=15N-10N=5N

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也为5N。16.10N 竖直向上

【详解】

(1)木块下滑,相对于墙壁向下运动,墙壁会给它一个向上的摩擦力.由于木块是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滑,其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

解析:10N 竖直向上

【详解】

(1)木块下滑,相对于墙壁向下运动,墙壁会给它一个向上的摩擦力.由于木块是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滑,其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2)木块受到的重力是10N,由于摩擦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大小也等于10N,方向竖直向上.

17.12 水平向左

【解析】

【详解】

[1]增大推力为10N,仍然推不动,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推力为10N;

[2]当运动到N点时物体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

解析:12 水平向左

【解析】

【详解】

[1]增大推力为10N,仍然推不动,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推力为10N;

[2]当运动到N点时物体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推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12N;到达P点时,撤去推力,施加8N水平向左的拉力,物体仍然继续向右运动,物体的压力没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不变,仍为12N;

[3]到达P点时,撤去推力,施加8N水平向左的拉力,物体仍然继续向右运动,所以物体在PQ段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18.小相平深度大大不变相等

【分析】

(1)液体压强计就是利用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体现压强的,压强越大,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

(2)压强计测量

解析:小相平深度大大不变相等

【分析】

(1)液体压强计就是利用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体现压强的,压强越大,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

(2)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时,就是通过橡皮膜来感知压强的,通过橡胶管中气体压强的变化来改变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若液体压强计漏气,U形管中的液面就不会变化;

(3)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在探究与其中的一个因素时,就要控制另一个因素一定。

【详解】

(1)[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就会有漏气现象,因此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小;

[2]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橡皮膜不受液体的压强,因此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

(2)[3]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实验中没有控制金属盒浸入的深度相同,因此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3)[4][5]液体密度相同时,压强与深度有关,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深,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大。

(4)[6][7]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因此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变。

19.1∶6 1∶6 1∶3

【详解】

[1]已知A、B的高度相同,底面积之比为1∶2

由V=Sh可得,A和B体积之比为

VA:VB=SAh:SBh=1∶2

由可得A和B的质量之比为

解析:1∶6 1∶6 1∶3

【详解】

[1]已知A、B的高度相同,底面积之比为1∶2

由V=Sh可得,A和B体积之比为

V A:V B=S A h:S B h=1∶2

由m

V

ρ=

可得A 和B 的质量之比为 111

326

A A A

B B B m V m V ρρ==?= [2]因为A 、B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所以它们对地面的压力之比

16

A A A

B B B F G m F G m === [3]均匀实心柱形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F G mg Vg Shg p hg S S S S S

ρρρ=

===== 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111

313

A A A

B B B p gh p gh ρρ==?= 20.受力面积 压强

【解析】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根据压强公式,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了压

强。

解析: 受力面积 压强

【解析】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根据压强公式P F

S

=

,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 21.惯性 运动状态 【详解】

当汽车突然刹车时,由于阻力作用,车身停止运动,而乘客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在车内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而向前飞出车外,因此驾驶

解析:惯性 运动状态 【详解】

当汽车突然刹车时,由于阻力作用,车身停止运动,而乘客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在车内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而向前飞出车外,因此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会阻碍人体向前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2.小于 不变 【解析】 【详解】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大气压等于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产生的压强,所以如图所示,当时大气压相当于755mmHg 产生的压强;

试管的顶端混入了部分空气,这些空气

解析:小于不变

【解析】

【详解】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大气压等于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产生的压强,所以如图所示,当时大气压相当于755mmHg产生的压强;

试管的顶端混入了部分空气,这些空气会对管内水银柱有个向下的压强,会导致管内水银柱高度减小,实验测得气压值小于实际值;

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长度将增大,高度不变为755mm.

三、作图题

23.

【解析】

【详解】

过物体重心画带箭头的线段,方向竖直向下,符号为G;在斜面上选取物体与接触面的中点为压力的作用点,过压力作用点画垂直于斜面、带箭头的线段,符号为F;如图所示:

24.往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往杯中放入一

个物体.

【解析】

(1)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受力物体是桌面,作用点在桌面上,方向垂直于桌面向下.从力

的作用点起,沿垂直于桌面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上符号F.如图所示:

(2)图乙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3.6N应在3N以下第三个格的位置,如图所示:

(3)①由压强公式P=ρgh可知,若要使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可增加水的深度,往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深度h增大,水的密度不变,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

②向杯中加盐,深度不变,液体密度变大,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

25.

【解析】

【详解】

物体A在拉力作用下向右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和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都等于15N,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6.大小摩擦大气压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平衡不能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解析】

【详解】

第一空.施加的力越大,矿泉水瓶的形变程度增加,施加的力增大,瓶子变形程度就加大,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第二空.瓶盖外缘常有一些竖条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手指间的摩擦力;

第三空.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此时瓶内空气大部分被水蒸气排出瓶外,立即盖紧瓶盖,过一会儿,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水,使瓶内的气压减小,而瓶外大气压不变,则瓶子在瓶外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瘪,瓶子慢慢向内凹陷,这个现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第四空.用力向矿泉水瓶的侧面吹气,矿泉水瓶会滚动,此时矿泉水瓶受到摩擦力是滚动摩擦力;用同样的力向矿泉水瓶底部吹气,矿泉水瓶却不滑动,此时矿泉水瓶受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由此可见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第五空.由图b可知,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更急说明同一液体内,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第六空.实验中,两侧的拉力平衡,硬纸片处于平衡状态;

第七空.将硬纸片扭转一个角度,硬纸片受到的力F1和F2不在一条直线上,硬纸片受到的不再是一对平衡力,松手后硬纸片不能平衡,因此会转动,

第八空.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27.b 远匀速直线速度相同不是控制变量法

【详解】

(1)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应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则b步骤错误,因为在斜面上铺上棉布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就不能保持初速度相同了;

(2)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由图示可知,木板的表面最光滑,则小车在木板表面受到阻力最小,运动的距离最长;

(3)由实验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4)实验中每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5)在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因为不满足平衡力的条件: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6)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8.相等旋转一定角度必须在同一物体上卡片重力可以忽略

【分析】

(1)钩码由于重力的作用,会对小卡片施加一个拉力的作用,左端的钩码对小卡片施加一个向左的拉力,右端的钩码对小卡片施加了一个向右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

(2)要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是否平衡,可以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上受到的两个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在同一物体上。

(4)实验中,用到了小卡片,是因为小卡片的质量很小,其重力远小于卡片受到的拉力,重力可以忽略。

【详解】

(1)[1]当卡片平衡时,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从钩码质量看,卡片两边所受的拉力大小相等。

(2)[2]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可用手将卡片旋转一个角度,释放时观察其是否保持平衡,若不平衡,则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3)[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此时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4]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选用较轻卡片的目的是卡片重力可忽略(忽略次要因素)。29.二力平衡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7.2加速直线不变

左木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均匀

【解析】

【详解】

(1)实验时,由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知识知道,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比较甲、丙两组数据知道,压力相同,丙中接触面粗糙,滑动摩擦力大,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由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7.2N,由二力平衡知道,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7.2N.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不变,若拉力增大到7.5N,则木块将做加速运动;

(4)根据题意知道,实验中,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当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测力计的拉力作用时,由二力平衡知道,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若用图丁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若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则是由于木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均匀.

30.匀速直线二力平衡摩擦力甲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不可靠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

【解析】

【详解】

(1)实验中应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知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

(2)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需使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应选择甲图和丙图;

由图知,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的关系,需使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而小伟将木块切去一半,则在接触面积变化的同时,压力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得出错误结论,不可靠;正确而又简便的操作应是:将切下的木块叠放在被拉木块上面,重复甲的操作过程,比较它和甲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12安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2012凉山)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 C.弦柱D.空气 4.(2012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5.(2012白银)春节联合会上,有一名节目主持人出场时,“闻其声,而知其人”,张华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著名主持人朱军的声音,这是他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6.(2012泰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超声波、次声波是入耳听不

到的声音 7.(2012益阳)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2012广东)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一定不同 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9.(2012梅州)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周和小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10.(2012眉山)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11.(2012东营)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12.(2012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13. (2011内江)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 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二章单元分析、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单元分析 单元概述 光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如:激光掘进、平面镜、潜望镜、太阳灶、海市蜃楼、人体热谱图、验钞机、夜视镜、神奇魔术等等,大量光学知识贯穿其中,使物理学习充满魅力、充满活力,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 本章的内容涉及的都是光学基础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色散现象,以及看不见的光等。这些都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传统内容。 由于本章的内容有“贴近生活、易于实验、知识浅、规律性强”的特点,大部分适宜在教学中设计成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准确的概念、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章节分析 第一节光的传播 本节是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学生对光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为此,要做好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特别是光在玻璃和水中)的演示实验或设计成学生实验探究。 本节要交待“光线”是为了表征光的传播路径而引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理想模型,不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节光的反射 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本实验是学生碰到的第一个探究数量关系的实验。教师要做好探究的计划,明确每个探究步骤地主要活动内容,要告诉学生应及时记录实验数据,不要等实验结束后才去回忆实验数据,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光路可逆是光学中十分重要的原理,教学中要充分予以重视。最好做一下实验,让学生看到现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本节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计.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教学准备】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

瓶)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温度 温度单位:摄氏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结构原理使用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教学准备】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Summary of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second c hapter of physics in junior high school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 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 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 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 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 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 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 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计44分) 1.(山西)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湖北黄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3.(杭州)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 4.(广东深圳)“神十”上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5.(河北广阳区一模)有些成语来源于声现象,以下几个成语中,与声音的音色相关的是() A.人声鼎沸 B.绕梁三日 C.晨钟暮鼓 D.声振屋瓦 6.(安徽)下列图1中各项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7.(成都)如图2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8.(哈尔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A.发声的音叉 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 越响,乒乓球被弹开 德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 度变短,振动时声音 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 气,听到罩内的铃声 减小 A.动物之间可以通过 声音传递信息 B.控制公路噪声的唯 一路径是减少鸣笛 C.海豚只能接收超 声波 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 器音色完全相同 图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01知识梳理 1.温度 (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温度计: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使用时要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_和________,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________和________;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________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3)体温计: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在使用前要把水银柱甩下去.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凝固. (2)特点:物质熔化时________热,凝固时________热. (3)固体分类: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它们的区别. (4)熔点和凝固点:晶体________时的温度为熔点;________形成晶体时的温度为凝固点. (5)晶体熔化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先达到________,然后继续________. 3.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 (2)特点:物质汽化时________热,液化时________热. (3)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沸腾是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在____________下都能进行的,只发生在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 (4)沸点:液体________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________,同一液体的沸点还与________有关. (5)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凝华. (2)特点:升华过程要________热,凝华过程要________热. 02知识对比 1.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与体温计 2. 3.蒸发和沸腾 第1 页共1 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知识识记单 一、长度测量 ㈠、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 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3km 1m=10dm 1dm=10-1m 1dm=10cm 1cm=10-1dm 1cm=10mm 1mm=10-1cm 1mm=103μm 1μm=10-3m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 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 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 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 线长度)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 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 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㈡、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 够避免的。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 g 、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知识识 记单 一、长度测量 ㈠、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3km 1m=10dm 1dm=10-1 m 1dm=10cm 1cm=10-1dm 1cm=10mm 1mm=10-1cm 1mm=103μm 1μm=10-3mm 1m=106μm 1m=109 n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 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 、课桌高0.7m 、篮球直径24cm 、指甲宽度 1cm 、 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 张纸的厚度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 ,则细铜丝直径为L/n 。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 ,而另一卷上标 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 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 1和N 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 2=0.3N 1/N 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 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 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 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 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 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 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 度值。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㈡、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4分) 1.(山西)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湖北黄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3.(杭州)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A.声音的音调B.声音的响度C.声音的频率D.传播声音的物质 4.(广东深圳)“神十”上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5.(河北广阳区一模)有些成语来源于声现象,以下几个成语中,与声音的音色相关的是() A.人声鼎沸B.绕梁三日C.晨钟暮鼓D.声振屋瓦 6.(安徽)下列图1中各项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 7.(成都)如图2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8.(哈尔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A.发声的音叉 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 越响,乒乓球被弹开 德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 度变短,振动时声音 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 气,听到罩内的铃声 减小 A.动物之间可以通 过声音传递信息 B.控制公路噪声的唯 一路径是减少鸣笛 C.海豚只能接收超 声波 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 器音色完全相同 图1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人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 测量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3、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 4、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0 和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代表1℃。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4.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 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 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6.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6、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使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离开人体后,体温计仍能准确地显示人体的温度。 7、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温度计的区别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4、 凝固:物质从液太变成固态: 5、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6、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7、 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特点(1)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初二物理第二章考试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必记 姓名:完成情况: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人、动物——声带振动 打击乐器——鼓面、锣面振动 弦乐器——琴弦振动 管乐器笛子等——空气柱振动 炮仗、气球爆炸——空气振动 水流声、煮开水水声——水振动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及真空中速度为0m/s 【除了地球以外的环境,都是真空环境,都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音的速度——声速 1、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介质的种类 ②介质的温度 2、两个规律: ▲不同介质,声速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相同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知识点四:回声及回声测距 ?声音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可以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如果小于0.1s,无法区分,此时回声能加强原声 s声=v声t 声音走过的距离 s距离=1/2 s声=1/2v声t

2.2声音的特性——知识点必记 姓名:完成情况:知识点一:特性①——音色 ▲影响因素: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 ▲关键词:辨别声音(分辨不同的人、动物或乐器) 闻其声而知其人 模仿秀者模仿的就是音色 清脆悦耳、声音嘈杂 ▲波形图:波的形状不同 知识点二:特性②——音调 ▲影响因素:频率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 ◎定义: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听到回声时s回=1/2 (s声- s船) 发出声音时s发=1/2 (s声+ s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3×3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 B.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3.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 4.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 5.要改变音叉的音调,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把敲击音叉的橡皮锤改为小铁锤 B.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 C.用橡皮锤敲击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 D.捏住音叉的下面部分后再敲击 6.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影响()A.汽车挡风玻璃上装有一层膜B.小汽车要求其密封性很好 C.汽车的排气管上要求装上消声器D.工厂的工人在车间带上耳罩 7.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8.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 9.小聪同学在使用复读机时,先将自己的声音录了下来,再摁了快放键,则此时播放的声音和他原来的声音相比较() A.音调变低B.音调变高 C.响度变小D.响度变大 10.下列关于振动和声波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声波时就一定有振动B.有振动时就一定有声波 C.有声波时就没有振动D.有振动时就没有声波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 温度 一、温度 (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 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 (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 Ⅲ.寒暑表:-35℃~50℃、1℃. 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 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10 20 40 30 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五、体温计 1. 量程:35℃~42℃;分度值:0.1℃. 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否则只升不降) ☆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 -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 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3. 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大 一些,玻璃管的直径 小 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 小 一些。(填“大”或“小”) 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 填写在下面的答题卡内. 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 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 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m;1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

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图1 2.如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图2 3.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 ) A.10° B.15° C.30° D.60° 4.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4 m处,若人向镜移动1 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与像的距离为( ) A.变大 6 m B.变大 5 m C.不变 6 m D.不变8 m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眼睛能看到实像,也能看到虚像 B.可用光屏承接的像一定是实像 C.光的折射产生的像都是虚像 D.平面镜中的像都是虚像 6.把一瓶矿泉水放在物理课本前,看到的情景如图3所示。下列光学设备中,成像性质与它相同的是( ) 图3

A.放大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近视眼镜 7.如图4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有关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8.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 cm处,如图5所示。在蜡烛从10 cm处逐渐移至45 cm处的过程中,烛焰成像的变化情况是( ) 图5 A.一直变大 B.先变小后变大 C.先成实像后成虚像 D.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9.张宁用如图6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凸透镜的焦距是40 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的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初二物理第二章新课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完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控制和危害》的教学任务。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养成动手动脑的能力,能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学会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乐音和噪声这些物理概念的能力,会总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的特性、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等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之乐与探索自然和生活物理现象中的物理道理,从而获得物理知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通过噪声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重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的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的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关键点:注重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4、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二、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了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常识。本章将在学生已经有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的认识很了解。 三、具体措施: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提供的器材:音叉、皮筋、自制琴弦、纸盆扬声器或音箱,让学生感受或体验,这些发声的物体有和特征。 2、音调跟频率有关,但频率概念学生很陌生,频率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因此在探究音调跟谁有关时,必须先介绍频率概念。介绍频率概念要有一定的方

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第二章知识点汇总及习题册(含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 1. 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μm 、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 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 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 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 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点4.实验误差 (1)误差与错误: 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2)误差产生的原因 3种: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办法: 3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