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
对囊性区域、囊间隔、液-液平面等征象有诊断价值。 溶骨性骨质破坏、分隔、硬化边(分辨率较X线高)。
67Hu
液-液平面(35%),下半部密度(30-70Hu)高于上半部。
实性成分,需警惕继发性ABC,也可能是实性ABC。
囊壁和囊间隔在组织学上主要由纤维成分构成,宽窄不一,强化非常明显。
X线/CT:膨胀性分叶状溶骨性改 变。骨包壳,硬化边,轻度骨膜 反应。
MRI:病灶周围低信号环。
多发分隔及液-液平。
囊壁及分隔强化。
骨囊肿
多呈单房、中心性、沿骨干长轴生长。 多数膨胀不明显,边缘无分叶状改变,
周围可有骨质硬化,无骨膜反应,无 软组织肿块。 CT:囊内液体CT值相对较低,呈水 样密度。 MRI:信号较ABC均匀,液液平少见 病理性骨折常见,骨片陷落征。
治疗
手术治疗:经瘤切除 ( 包括刮除) 、整块切除以及辅助疗法 ( 术前栓塞、术中冷冻等)。 术前血管栓塞 ( 减少手术出血)。 局部注射治疗(硬化剂、强力霉素、降钙素和甲强龙)、放疗(当肿瘤不能充分切除时)、全身
药物治疗(二膦酸盐、地诺塞麦)。 易复发且在术后或放疗后可恶变,多为骨肉瘤。复发多发生在 治疗后 2 年内,规律复查对于。 了解治疗效果及早期发现复发非常重要。手术患者至少应随访5 年,放疗患者则应终生随访。
FF 49y 腰痛1年
考虑实体型动脉瘤样骨囊肿。
F 40y ,发现右肱骨上段肿物3月
F 5y ,发现右足肿物伴胀痛3周
F 9y ,发现右肱骨上段肿物3月
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ABC可能为继发性: 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与典型ABC不同,而病变区大部分为ABC所占据,仅表现为ABC的征象。 在典型的ABC征象的基础上发现一些用ABC难以解释的征象或恶性征象时。 当骨病变缺乏典型ABC影像学表现,而病理报告为ABC。
动脉瘤样骨囊肿免疫组化表达

动脉瘤样骨囊肿免疫组化表达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免疫组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细胞和骨母细胞:肿瘤细胞和骨母细胞在免疫组化中主要表达真骨基质蛋白(BMP),如BMP2、BMP7、BMP9和BMP12。
这些蛋白在骨母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表明它们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破骨细胞和骨样组织:免疫组化显示,破骨细胞和骨样组织中常表达RANK配体(RANKL),它是一种在骨重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
RANK配体与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受体结合,刺激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3. 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某些病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升高。
TNF是一种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但在动脉瘤样骨囊肿中,TNF可能通过刺激RANK配体的表达来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4. 细胞外基质:免疫组化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肿瘤细胞和骨母细胞能够表达多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纤维蛋白等。
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这些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和方法的影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还需结合具体的病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怎样治疗?

动脉瘤样骨囊肿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方法,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吃什么药。
*动脉瘤样骨囊肿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冷冻疗法和放射治疗等。
手术治疗:包括刮除,刮除植骨,局部大块切除(蝶形手术),段截甚至截肢等方法。
单纯刮除,刮除植骨复发率较高(20%~60%),个别病例可多次复发。
局部大块切除或段截方法操作和术后处理比较复杂,术后需要骨移植,这种方法治疗比较彻底,复发率很低。
Biesecker报道8例William(1986)报道6例均无复发,为了减少出血,可在术中应用止血带或暂时阻断大的供应动脉。
对脊柱骨盆及股骨近端的病变,应用选择性血管栓塞可达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用于术前以减少术中出血,亦可为单独的治疗方法。
冷冻疗法:即在刮除局部病变后用液氮倾入骨腔内使局部迅速降温,冷冻深度可达1~2mm,灭活残存的组织然后再植骨可减少复发率。
Biesecker治疗13例,随诊4年,1例复发。
Marcove 报道33例2例复发。
放射疗法: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它可使动脉瘤样骨囊肿停止生长,瘢痕形成,促进病变广泛骨化适用于解剖复杂手术不易彻底的部位,如脊柱。
也有报道用来控制长骨快速生长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骨盆较大的囊肿,放射治疗后复发率在10%左右,也可损伤骺软骨造成肢体畸形。
在脊柱骨盆可损伤器官还有可能引起放射性肉瘤发生。
William报道,用放射治疗4例,1例在1年后发展为纤维肉瘤,放射剂量报道不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最低剂量为宜20~50Gy(2000~5000rad)在极少数病例中,对某些骨破坏严重反复复发或手术放疗都不能控制肢体出血等病例必要时应考虑截肢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病变位于椎体附件者适合手术切除。
2.若病变位于椎体者可行刮除和植骨术。
3.若椎体出现病理性骨折成角畸形或有神经脊髓受压症状,宜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并植骨融合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哪些症状?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症状,尤其是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早期症状,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有什么表现?得了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会怎样?以及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哪些并发病症,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症状:脊髓压迫、皮肤温度升高*一、症状:本病好发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多发生在10~20岁,常位于长骨干骺端和骨干或脊柱的后部,病程较长,多数在半年以上。
其症状为局部疼痛肿胀,以及患处功能障碍。
若病骨表浅,可摸到肿物,局部温度增高,有压痛,患处偶有搏动,多不能触到搏动。
大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可闻杂音。
局部穿刺不仅可以吸出血样液体,而且内压力常很高。
长管状骨的病变邻近关节时,可造成运动障碍。
脊柱病变能引起腰背疼痛和局部肌肉痉挛。
瘤体持续长大或椎体塌陷会出现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肥皂泡沫状透亮区是本症X线照片的特征。
病变呈明显扩张,其薄壳内缘如贝壳状。
病变内可见多数不规则的细隔。
薄壳破裂者也不少见。
本病源于松质骨,但很快发展为偏心位置。
*二、诊断:根据临床表现、X线表现和病理改变特点确诊。
*以上是对于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并发症,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并发症:运动障碍疾病*一、并发病症运动障碍,疼痛和局部肌肉痉挛,脊柱病变能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症状,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诊断鉴别,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脊椎平片、骨关节及软组织CT检查、头颅正侧位片
*一、检查:
1、肉眼形态暗红色破碎膜状组织,局部切除标本为膨胀型球形肿块,表面为薄层骨壳,切开见充满血液的血腔。
2.组织形态囊壁呈宽带状,表面细胞丰富,含较多破骨细胞型巨细胞和组织细胞,后者常吞噬含铁血黄素,其下为细胞较少的纤维组织和骨样组织或骨小梁,囊壁间常充满红细胞,有时可由上述各成分组成之实区,易误诊为巨细胞瘤或其他肿瘤。
X线表现:偏于一侧的显著溶骨性病变,皮质变薄,呈吹气样,边缘有狭窄的硬化带,其中有粗或细的不规则小梁分隔成蜂窝状,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反应。
*以上是对于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
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易混淆疾病。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鉴别?:
*一、鉴别
与单房性骨囊肿相鉴别。
单发性骨囊肿是中心性膨胀,瘤性骨囊肿系偏心性扩张。
骨囊肿发生骨折后,囊内含血性液体或血凝块,每使二者的肉眼病理混淆。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在成年发病,血钙增高可资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科普知识PPT

为什么会发生动脉瘤样骨囊肿? 生长因素
由于这种囊肿通常出现在生长活跃期,生长 激素可能在其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影响的原因 。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临床检查
医生通常会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初步评估 病情。
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
动脉瘤样骨囊肿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2. 为什么会发生动脉瘤样骨囊肿? 3.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4. 如何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 5. 如何预防动脉瘤样骨囊肿?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定义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 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
它的特点是含有液体和血液,可能会影响骨骼的 结构和强度。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疼痛、肿胀或骨折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囊肿的增大而加重。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发病部位
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常见于长骨,如胫骨、股骨和 肱骨等部位。
然而,它也可以在其他骨骼中出现。
为什么会发生动脉瘤样骨囊 肿?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影像学检查
X光、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可以帮 助确定囊肿的大小和位置。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骨骼的结构变化和囊肿的特征 。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组织活检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活检以排除其他类 型的肿瘤。
活检可以提供更明确的诊断。
如何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
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囊肿。
如何预防动脉瘤样骨囊肿?
如何预防动脉瘤样骨囊肿? 健康生活方式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背景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人。
其特征是在骨骼系统中形成的囊状结构,而且其内部有许多小的囊样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血管瘤,所以动脉瘤样骨囊肿也被称为骨血管瘤囊性变。
由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骨肿瘤相似,因此有时候仅凭临床症状无法准确地确定其诊断结果。
而影像学诊断技术,特别是CT和MRI成像,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佳方法之一。
影像学表现CT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影像上一般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病变,其内部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囊样区域,病变区域呈均匀低密度影像。
但是,由于囊壁较薄,其CT值常与囊内容物一致,因此CT无法准确反映囊壁的状况。
此外,病变可伴有明显的骨质破坏,但边缘清晰,无明显勾角或锯齿状。
MRI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影像上的表现与CT类似。
其呈高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2WI序列相符,呈低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1WI序列相符。
MRI可很好地显示病变内部囊样区域的形态和大小,同时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诊断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影像学检查的选择目前,CT和MRI成像是最常用于诊断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
CT成像显示出色,对于详细的骨骼结构描述较好。
而MRI成像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出色,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因此,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在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中,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骨肿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
但在CT影像中,其内部多个低密度区域以及骨质破坏的特征,有助于与其他骨肿瘤鉴别。
而在MRI影像中,其实质与病变囊壁之间的T1和T2信号差异、多囊样区域的大小等特征,也是判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关键。
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情。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ppt课件

读片要点:
1、10-30岁多见,长骨以干骺端多见 2、偏心生长,长径与骨干平行 3、很少累及关节面 4、膨胀一般较明显,呈“吹出气球样”, 膨胀明显可见骨膜反应,囊间隔可有钙化
5、边缘光整伴硬化 6、多有外伤史
单纯骨囊肿鉴别,单纯性骨囊肿,多单房,无强 化,无软组织块,膨胀不如ABC明显,可逐渐向 骨干侧发展,CT上病变内密度均匀,CT值较ABC
低,一般无液一液平,合并骨折时常可见“骨片 陷落征”。
.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透明阴影, 病变局限,与正常骨质间有明显界线,骨皮质膨胀变薄
液液平面是 ABC 较为典型的特征,在临床工作及文献 相关报道中发现 ABC 大多伴有此征象。
病例一:6 岁男孩,轻微外伤后胫骨近端疼痛。
胫骨 X 线显示胫骨近端可见 偏心性溶骨性低密度灶
轴位 FS-T2WI 图像显示病灶 呈多房性生长,其内可见多 发液-液平面
病例二: 1 0 岁女孩,左肘关节疼痛,伴有排球比赛时 外伤后肿胀病史。
MRI结果显示病变呈偏心性 生长,病变主体呈长T1短T2 信号,提示病变为纤维成分,
病变边界清,周边见低信号
硬化环,周围无明显水肿信 号,肿瘤内部无液液平面
4、孤立性骨囊肿: 多见于儿童及少年(4-20岁),好发于长骨干骺 端。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疼痛和压痛,
病理性骨折可为最早症状和体征,或经X线摄片 发现病变。 位于干骺端中心和骨干的ABC需要与
化
继发于腰椎结核的ABC可见死骨 2、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ABC可能为继发性: ①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与典型ABC不同,而病变区大 部分为ABC 所占据,仅表现为ABC的征象 ②在典型的ABC 征象的基础上发现一些用ABC 难以解 释的征象或恶性征象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少 见的骨肿瘤样病变。
ABC最早是由Jaffe和Lichtenstein首先报告。病 因不明,可能是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引起 静脉压升高,血管床受累吸收及继发性反应性修 复性等改变所导致。可能是与外伤有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影像学表现
根据ABC的自然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期:
溶骨期:表现为病变轻度膨胀,无骨间隔。 膨胀期: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变薄,有骨膜 反应,常有骨嵴、骨间隔,形成特征性的“吹气 球”样外观, 成熟期:骨质增生硬化显著,囊壁增厚,间隔增 粗,形成致密骨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原发性ABC
ABC病灶内未发现明确的前期病灶
继发性ABC
在其他骨疾病基础上发生 良性: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纤 恶性:骨肉瘤、软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流行病学
发病年龄 10-30岁 76%患者<20岁
鉴别诊断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CMF)
MRI:实性病变,无液-液平面 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多发生干骺端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
也可出现液液平面(发生概率小) 渗透样、虫蚀样骨质破坏,移行带宽。 可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治疗与预后
刮除或切除病灶,之后植骨或骨水泥填充 栓塞疗法 放疗可能导致肉瘤样变,应避免
X线表现
偏心膨胀多房溶骨性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区与正常组织之间移行带较窄 硬化边 轻度骨膜反应 钙化少见 ABC迅速生长时骨质破坏征象与恶性骨肿瘤 相像,容易误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14岁,女性
20岁,男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CT
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菲薄,骨壳可完 整 其内可见分房状压迹及纤细骨嵴 部分病变内见液液平面,下半部密度高于上半 部,CT值约为30-70HU。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病理
大体病理 病变呈大小不等的多房或蜂窝 状囊腔,内容物为暗红色不凝 血。房与房之间为纤维骨性间 隔。病变外周有一层反应性骨 壳包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病理
光镜下可见大量充满血液的腔 隙,囊壁和囊腔间隔是由纤维 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单核 细胞组成,壁上有含铁血黄素 沉着和大量多核细胞、类骨组 织和巨细胞等。
性别 男:女=1:1.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发生部位
长管状骨:70-80% 脊柱(后柱较多):15% 多位于附件,后向椎体发展 骨盆:5-10% 手:10-1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疼痛、肿胀 发生于脊柱者 可能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 脊柱侧弯(10%) 病理性骨折20% 活动受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MRI表现
T1、T2:在不同时期信号不同
但T1多为低信号,T2可以为高、等低信号 周围水肿T2上为高信号。
病变内多发分隔,囊腔内可见液-液平面 边界清晰,呈分叶状,病变周围有低信号环 围绕。 CE:囊性成分无强化,间隔可强化(蜂房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鉴别诊断
单纯性骨囊肿 骨巨细胞瘤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鉴别诊断
单纯性骨囊肿
中心性骨质破坏,轻度或无膨胀 发生病理骨折时可见骨片陷落征
骨巨细胞瘤
多发生于20-40岁,长骨骨端 病变可扩张至关节面下 无硬化边、无骨膜反应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46岁,男性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液-液平面
有些文献道液-液平面是ABC特异性表现
有些文献认为它仅仅是ABC的一个特征,但并不特 异。其他病变只要有出血囊腔的存在,也可以出 现液-液平片。如骨巨细胞瘤、骨囊肿、毛细胞扩 张型骨肉瘤、软骨母细胞瘤等。
术后复发率报道不一,约10-5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