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2023最新版)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骨病变,其特点为囊状扩张的骨结构,类似于动脉瘤的形态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二、影像学表现⒈X线检查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上呈现为囊腔性结构,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边缘清晰,可呈圆形或椭圆形。
囊内可见到钡骨小岛,骨质稀疏。
⒉CT扫描CT扫描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
囊肿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光滑清晰。
囊肿内可见类似雪花状钙化,这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典型表现。
⒊MRI检查MRI对于检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髓腔变异有很高的敏感性。
囊肿呈低信号,类似于液体,T1加权图像上囊肿内可见类似雪花状的高信号,这是由于囊肿内含有脂肪沉积引起的。
T2加权图像上囊肿呈高信号,边缘清晰。
⒋肉眼观察手术切除后,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见囊壁厚度不一,内壁光滑,囊内含有透明的黏液样物质。
三、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骨囊肿:骨囊肿常出现在骨干,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位置不同,且其囊壁较薄,内部无雪花状钙化。
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影像学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表现为骨结构的增粗和异常形态,与动脉瘤样骨囊肿有明显区别。
⒊骨肿瘤:骨肿瘤常表现为不规则形状,囊壁不光滑,且常有骨质破坏。
四、附件本文档未附带任何附件。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动脉瘤:血管病变,指血管壁异常扩张形成的囊状结构。
⒉骨囊肿:骨病变,呈囊腔状扩张的骨结构。
六、结束语。
动脉瘤样骨囊肿

鉴别诊断 • 1、骨巨细胞瘤:多见于2 0一4 0岁青壮年 男性, 好发于长骨骨端, 紧邻关节面偏心性 生长的良性骨肿瘤, 多为膨胀横向生长, 呈 肥皂泡样骨质破坏, 周边硬化骨壳较薄, 一 般不出现液平, 以上征象可作鉴别。但该病 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时, 也可出现液平。 • 2、孤立性骨囊肿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破 坏区内无泡沫样骨性分隔, 密度较低,无明 显硬化带及强化 。
讨论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PA)为 WHOI级良性 肿瘤,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比较少见。是 Penfield于1937年根据肿瘤细胞两端胞突起为 细长的毛发样胶质纤维丝而命名,占颅内胶质 瘤的4.0%~5.0%. 肿瘤通常为类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 则。男女发病无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通 常 认 为,PA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 于成人,前者好发于小脑和鞍区,后者好发于 大脑半球。临床上表现为诸如头痛、头晕、呕 吐、视觉障碍等症状。
鉴别诊断 位于脑室系统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需要和室管膜瘤 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 1、室管膜瘤是一种起源于室管膜细胞的恶性程度 较低的肿瘤,好发于第四脑室,以儿童多见。肿瘤在 T1WI 中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 中以高信号为主,肿瘤 内可见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瘤周水肿较轻,增强 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2、血管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好发 于小脑蚓部,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幕下原发性肿瘤。典型 的血管母细胞瘤呈大囊小结节样改变,结节较毛细胞星 形细胞瘤小,但结节的血供要比其丰富。MRI 中囊性部 分呈长 T1 长 T2 信号,其信号高于脑脊液信号,结节呈 稍长 T1 稍长 T2 信号,T2 FLAIR 中结节呈明显高信号。 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及囊内成分不强化,此有 别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实性血管母细胞瘤多呈稍长 T1 稍长 T2 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T2WI 中可见流 空血管影。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可分为骨质破坏型和无骨质破坏型两种类型。
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囊状骨破坏区,边缘呈不规则或波浪状,可有骨质硬化或壁内分隔。
无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周围骨质增生,并伴有骨膜反应。
2·CT表现CT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内部结构及壁内分隔。
在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可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强化,囊内可见壁结节状强化。
3·MRI表现MRI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T1WI上囊肿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壁内分隔。
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呈明显强化。
4·PET-CT表现PET-CT扫描可帮助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恶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不具有代谢活性,PET-CT图像上囊肿区呈低代谢区域。
三、鉴别诊断1·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边缘较为规则,无分隔及壁结节。
增强扫描中,骨囊肿不强化。
2·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母细胞瘤鉴别困难。
骨母细胞瘤多呈实性,可有骨样结构及小区域钙化。
增强扫描中,骨母细胞瘤明显强化。
3·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肉瘤的鉴别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检查。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常见于骨盆和四肢长骨,其壁内可有分隔,囊肿壁呈不规则强化。
2·X线: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X射线的穿透性来观察和诊断病变。
3·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影像产生三维图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4·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1.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骨组织中的良性病变,通常在颅骨和骨盆发生,但也可发生在其他骨骼部位。
该疾病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与其他病变的鉴别有时会很困难。
本文旨在综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2.影像学表现2.1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2.1.1 X线检查: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通常呈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也可有小的钙化灶。
2.1.2 CT扫描: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扫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域,边缘清晰,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可呈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还可有少量钙化。
2.1.3 MRI检查: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囊肿内部可有分隔,还可显示囊肿周围的软组织表现。
2.2 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2.2.1 X线检查: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通常呈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
2.2.2 CT扫描: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扫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域,边缘清晰,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可呈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还可有少量钙化。
2.2.3 MRI检查: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囊肿内部可有分隔,还可显示囊肿周围的软组织表现。
3.鉴别诊断3.1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3.1.1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上表现为多个骨质缺损,边缘不规则,周围可见斑点状或波浪状钙化。
CT扫描和MRI检查可了解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范围,有助于与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进行鉴别诊断。
3.1.2 骨转移瘤:骨转移瘤在X线片上表现为多个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可见硬化反应。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背景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人。
其特征是在骨骼系统中形成的囊状结构,而且其内部有许多小的囊样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血管瘤,所以动脉瘤样骨囊肿也被称为骨血管瘤囊性变。
由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骨肿瘤相似,因此有时候仅凭临床症状无法准确地确定其诊断结果。
而影像学诊断技术,特别是CT和MRI成像,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佳方法之一。
影像学表现CT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影像上一般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病变,其内部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囊样区域,病变区域呈均匀低密度影像。
但是,由于囊壁较薄,其CT值常与囊内容物一致,因此CT无法准确反映囊壁的状况。
此外,病变可伴有明显的骨质破坏,但边缘清晰,无明显勾角或锯齿状。
MRI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影像上的表现与CT类似。
其呈高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2WI序列相符,呈低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1WI序列相符。
MRI可很好地显示病变内部囊样区域的形态和大小,同时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诊断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影像学检查的选择目前,CT和MRI成像是最常用于诊断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
CT成像显示出色,对于详细的骨骼结构描述较好。
而MRI成像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出色,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因此,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在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中,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骨肿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
但在CT影像中,其内部多个低密度区域以及骨质破坏的特征,有助于与其他骨肿瘤鉴别。
而在MRI影像中,其实质与病变囊壁之间的T1和T2信号差异、多囊样区域的大小等特征,也是判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关键。
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情。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1. 简介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通常出现在长骨的骨干和骨盆。
它是一种膨胀性骨病变,具有动脉瘤的形态和膜的结构。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点是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因此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本文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2. 影像学表现2.1 X线摄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为腔隙状或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
破坏区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边缘呈骨质硬化带,病变内可见液平面。
2.2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病变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骨质疏松破坏、骨膜增生和囊腔内钙化影。
2.3 MRI扫描MRI扫描可帮助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准确性。
病变表现为T1加权图像呈等或稍高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囊腔内可见与动脉瘤相类似的血栓形成。
2.4 骨扫描骨扫描可帮助评估病变的活跃性。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呈中等以上放射性活动。
3. 诊断方法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通常依靠影像学表现。
根据X线摄影、CT扫描、MRI 扫描和骨扫描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可以进行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和CT表现与许多其他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转移性肿瘤等相似,因此应该谨慎区分。
4. 治疗方案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病变,因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谨慎考虑。
一般情况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适用于非活动性的病变。
对于活动性的病变,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如放疗和药物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可能较低。
5. 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化,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X线摄影、CT扫描、MRI扫描和骨扫描是目前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ppt课件

读片要点:
1、10-30岁多见,长骨以干骺端多见 2、偏心生长,长径与骨干平行 3、很少累及关节面 4、膨胀一般较明显,呈“吹出气球样”, 膨胀明显可见骨膜反应,囊间隔可有钙化
5、边缘光整伴硬化 6、多有外伤史
单纯骨囊肿鉴别,单纯性骨囊肿,多单房,无强 化,无软组织块,膨胀不如ABC明显,可逐渐向 骨干侧发展,CT上病变内密度均匀,CT值较ABC
低,一般无液一液平,合并骨折时常可见“骨片 陷落征”。
.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透明阴影, 病变局限,与正常骨质间有明显界线,骨皮质膨胀变薄
液液平面是 ABC 较为典型的特征,在临床工作及文献 相关报道中发现 ABC 大多伴有此征象。
病例一:6 岁男孩,轻微外伤后胫骨近端疼痛。
胫骨 X 线显示胫骨近端可见 偏心性溶骨性低密度灶
轴位 FS-T2WI 图像显示病灶 呈多房性生长,其内可见多 发液-液平面
病例二: 1 0 岁女孩,左肘关节疼痛,伴有排球比赛时 外伤后肿胀病史。
MRI结果显示病变呈偏心性 生长,病变主体呈长T1短T2 信号,提示病变为纤维成分,
病变边界清,周边见低信号
硬化环,周围无明显水肿信 号,肿瘤内部无液液平面
4、孤立性骨囊肿: 多见于儿童及少年(4-20岁),好发于长骨干骺 端。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疼痛和压痛,
病理性骨折可为最早症状和体征,或经X线摄片 发现病变。 位于干骺端中心和骨干的ABC需要与
化
继发于腰椎结核的ABC可见死骨 2、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ABC可能为继发性: ①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与典型ABC不同,而病变区大 部分为ABC 所占据,仅表现为ABC的征象 ②在典型的ABC 征象的基础上发现一些用ABC 难以解 释的征象或恶性征象时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概述动脉瘤样骨囊肿(ANE)是一种少见的骨病变,通常发生在颅骨和面部骨骼,其特点是囊状扩张的骨骼缺损。
本文将介绍ANE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1、影像学表现1.1 颅骨骨质缺损ANE最常见于蝶骨,其次是上颌骨和下颌骨。
影像学表现为颅骨局限性或弥漫性骨质缺损,无囊壁或囊膜。
1.2 囊内液体ANE囊肿内可见液体密度区,通常呈明亮信号(T2加权图像中的高信号)。
此液体可以是囊液、出血、感染或凝胶状物质。
1.3 脑组织受压ANE囊肿可使邻近的脑组织受压,引起骨质侵蚀或脑沟扩大。
2、鉴别诊断2.1 滨蝶骨囊肿滨蝶骨囊肿也是一种常见的颅骨囊肿,其特点是具有囊壁。
与ANE不同,滨蝶骨囊肿通常没有骨质缺损。
2.2 非骨性囊肿非骨性囊肿是由软组织源性的囊肿引起的,通常没有骨质缺损。
2.3 骨肿瘤有些骨肿瘤,如骨软骨瘤和骨巨细胞瘤,也可呈现为颅骨骨质缺损。
鉴别时需要注意与ANE的囊壁区别。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骨质缺损:骨骼中的局部缺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2、囊壁:囊肿内部与周围组织分界的结构。
3、滨蝶骨囊肿:一种常见的颅骨囊肿,特点是具有囊壁。
与ANE不同,滨蝶骨囊肿通常没有骨质缺损。
4、骨软骨瘤: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主要由软骨组织组成。
5、骨巨细胞瘤:一种常见的骨肿瘤,主要由多核巨细胞组成。
全文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变位于骨髓腔内或位于骨皮质膨胀累及骨髓腔, 病变多大于3cm。
X线检查结果显示股 骨远端多囊状透亮区, 周围可见硬化边,邻 近骨皮质变薄,无骨 膜反应,其内未见钙
化及软组织肿块
MRI结果显示病变呈偏心 性生长,病变主体呈长T1 短T2信号,提示病变为纤 维成分,病变边界清,周 边见低信号硬化环,周围 无明显水肿信号,肿瘤内
应,未突破关节生长,局部未见软组织肿块。
2、骨肉瘤 部位 长骨干骺端,其中股骨占47%,胫骨
26.3% 年龄 11-30岁 影像特点:x线云雾状 骨质破坏、肿瘤骨、骨 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
MR显示肿块范围较CT、X线大,大多数骨肉 瘤在T1上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上表现为 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外形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液液平面是 ABC 较为典型的特征,在临床工作及 文献相关报道中发现 ABC 大多伴有此征象。
病例一:6 岁男孩,轻微外伤后胫骨近端疼痛。
胫骨 X 线显示胫骨近端可 见偏心性溶骨性低密度灶
轴位 FS-T2WI 图像显示病 灶呈多房性生长,其内可
见多发液-液平面
病例二: 1 0 岁女孩,左肘关节疼痛,伴有排球比赛 时外伤后肿胀病史。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 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亦称为骨膜下巨 细胞瘤、骨化性骨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 良性骨动脉瘤等。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充 满血液的肿瘤样病变,因其外形似动脉瘤 样的囊状膨出而得名,特征性影像表现为 静置后出现液-液平面,但此征象并不特
异。
病因
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外伤是重要诱因, 外伤、静脉血栓、动静脉瘘、血管瘤、 骨膜下囊肿或其他疾病因素导致局部血 液动力的障碍、静脉压持续升高,患骨 血管床扩张,因而受累部骨质被吸收, 并发生继发性反应性修复。好发长管状 骨的干骺端,以股骨最多,其次为肱骨、
部无液液平面
4、孤立性骨囊肿: 多见于儿童及少年(4-20岁),好发于长骨干 骺端。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疼痛和压
痛,病理性骨折可为最早症状和体征,或经X 线摄片发现病变。 位于干骺端中心和骨干的
ABC需要与单纯骨囊肿鉴别,单纯性骨囊肿, 多单房,无强化,无软组织块,膨胀不如
ABC明显,可逐渐向骨干侧发展,CT上病变 内密度均匀,CT值较ABC低,一般无液一液
部位的ABC有不同的表现 。
ABC 信号特点与囊内血肿时间不同而异 1、急性期,T1WI 上呈稍低信号,T2WI
上为稍高信号。
2、出血后数天,脱氧血红蛋白氧化为高 铁血红蛋白,T1 弛豫大大缩短,T1WI 上
呈高信号。
3、当合并病理性骨折时,部分血液含有 蛋白质,因而信号混杂,在 T1WI 及 T2WI 上呈不均匀信号。在 T1WI 及
钙
化
继发于腰椎结核的ABC可见死骨 2、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ABC可能为继发性: ①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与典型ABC不同,而病变
区大部分为ABC 所占据,仅表现为ABC的征象 ②在典型的ABC 征象的基础上发现一些用ABC 难
以解释的征象或恶性征象时
③当骨病变缺乏典型ABC影像学表现,而病理报 告为ABC
胫骨、脊柱等,年龄10-30岁(约占 62.29%)。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溶骨期:静脉受阻,骨内压增高,邻骨吸
收。 2、膨胀期:囊内压更高,骨缺损更大,穿破
骨皮质并掀起骨膜。 3、稳定期:囊内压稳定,血腔被纤维分隔,
相互沟通。 4、愈合期:囊内钙骨化,囊壁增厚,形成致
密骨块
病理学基础
该病呈膨胀性溶骨性生长,由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 血池间有包含骨小梁或纤维组织间隔,并含有破骨 样巨细胞。 其病理改变包括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骨破坏,受累 骨呈分叶状膨胀变形,常向软组织膨出,边界为壳 状的骨膜骨或无钙化的骨膜,其囊腔内含新鲜或陈 旧的血液,在影像上常常表现为液液平面。
临床表现
临床多以局部肿胀、疼痛就诊;多有外伤 史。
影像表现
一、原发性ABC的影像表现 好发于长骨干端、骨端或脊柱附件部位的偏心膨胀性 溶骨病变,呈分叶形或皂泡样,边缘有骨嵴形成,部 分病变呈卵圆形而无明显骨嵴,局部骨皮质膨胀形成 薄层或厚薄不均的骨包壳,生长较快的骨包壳局部可 中断。病灶呈分叶状或卵圆形,是由于肿瘤向各个方 向生长速度不同所致,各叶之间可见由于骨吸收相对 较慢而形成的骨嵴,呈皂泡样改变,不同时期、不同
平,合并骨折时常可见“骨片陷落征”。
.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透明阴 影,病变局限,与正常骨质间有明显界线,骨皮质膨
骨肉瘤: 右侧股骨下段干髓端骨髓腔内可异常信号影,呈稍长 T1等长T2信号影,压脂呈高信号,形态不规整,边界欠清,骨 皮质不规则增厚,周围软组织内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呈长
T1长T2信号影,部分内可见囊变坏死。
3、非骨化性纤维瘤 部位 多位于四肢长骨干骺部
年龄:8-20岁 影像特点:呈单房或多房的透亮区,边缘有硬
T2WI 上,ABC 均可显示薄的低信号环以 及低信号的间隔,增强后间隔强化。
二、继发性ABC影像表现 大约1/3 ABC可伴随其他病变存在,如骨巨细胞 瘤、软骨母细胞瘤等,这部分ABC 被定义为继
发
性ABC
1、继发于骨巨细胞瘤的ABC膨胀均较明显,并可见 到较明显的骨嵴
继发于骨囊肿的ABC均见到液-液平面 继发于软骨母细胞瘤的病变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 部位 长骨干骺端;
年龄 20-40岁; 特点:好发于骨端,横向生长,呈溶骨性膨胀改变,病灶呈
皂泡状,边界清晰,易发生病理骨折,可合并ABC。
病例-骨巨细胞瘤:右股骨内侧骨端见软组织占位,T1WI序列 低、稍高信号,T2压脂序列混杂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病灶呈 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部分皮质不连续,可见轻度骨膜反
肘关节矢状位 T2WI 图像显示尺骨近端干骺端膨 胀性病变,病变内多发分隔,囊腔内可见液-液平
面
读片要点:
1、10-30岁多见,长骨以干骺端多见 2、偏心生长,长径与骨干平行 3、很少累及关节面
4、膨胀一般较明显,呈“吹出气球样”, 膨胀明显可见骨膜反应,囊间隔可有钙化
5、边缘光整伴硬化 6、多有外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