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2023最新版)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骨病变,其特点为囊状扩张的骨结构,类似于动脉瘤的形态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二、影像学表现⒈X线检查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上呈现为囊腔性结构,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边缘清晰,可呈圆形或椭圆形。
囊内可见到钡骨小岛,骨质稀疏。
⒉CT扫描CT扫描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
囊肿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光滑清晰。
囊肿内可见类似雪花状钙化,这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典型表现。
⒊MRI检查MRI对于检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髓腔变异有很高的敏感性。
囊肿呈低信号,类似于液体,T1加权图像上囊肿内可见类似雪花状的高信号,这是由于囊肿内含有脂肪沉积引起的。
T2加权图像上囊肿呈高信号,边缘清晰。
⒋肉眼观察手术切除后,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见囊壁厚度不一,内壁光滑,囊内含有透明的黏液样物质。
三、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骨囊肿:骨囊肿常出现在骨干,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位置不同,且其囊壁较薄,内部无雪花状钙化。
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影像学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表现为骨结构的增粗和异常形态,与动脉瘤样骨囊肿有明显区别。
⒊骨肿瘤:骨肿瘤常表现为不规则形状,囊壁不光滑,且常有骨质破坏。
四、附件本文档未附带任何附件。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动脉瘤:血管病变,指血管壁异常扩张形成的囊状结构。
⒉骨囊肿:骨病变,呈囊腔状扩张的骨结构。
六、结束语。
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提供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 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
Part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STEP 02
影像学检查
STEP 01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症状、病程 等。
STEP 03
诊断过程
医生根据影像学检查和临 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X线、CT、MRI等检查结 果及图像展示。
病例分析与讨论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安全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避免外伤和过度劳累,减少骨折和关 节损伤的风险。
定期体检
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和异常情 况。
注意事项与建议
01
02
03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状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 况。
遵循医生的建议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和护理,不要随意更改治 疗方案。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局部血液 供应异常、静脉回流障碍等因素有关 。
病因
可能与遗传、创伤、感染等因素有关 。
临床表现与症状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
症状
局部疼痛、压痛、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
Part
02
影像学诊断
X线诊断
X线平片
显示病变部位骨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断裂,周围可见 钙化或骨化。
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饮食,多摄入 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Part
04
康复与预防
康复指导
康复目标
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 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按 摩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综合影像学分析

管 状 骨 , 柱 4例 , 骨 2 。3 脊 扁 例 2例 动 脉瘤 样 骨 囊 肿 主 要 表 现 为 : ) 胀 性 囊 样 骨 质 破 坏 : 片 2 1膨 平 6例 , T 1 C 7例 ,
MR I 8例 ;) 灶 周 围 骨 硬 化 : 片 1 2病 平 5例 , T 例 , I 例 ;) 灶 内骨 嵴 : 片 2 例 , T 6例 , I C 8 MR 2 3病 平 2 C MR 4例 ;) 膜 4骨 反 应 ; 片 2例 ;) 一液 平 面 : T 7 , I 平 5液 C 例 MR 5例 。 结论 动 脉 瘤 样 骨 囊肿 有 一 定 特 征 性 影 像 学 表 现 , I C MR 及 T 对 本 病 诊 断较 平 片 有 优 势 , 合 影 像 学 检 查 才 能提 高诊 断 符 合 率 。 综
李 晓芬 , 荣春 徐
( 西 省 人 民 医 院放 射 科 , 昌 3 0 O ) 江 南 3 0 6
摘 要 :目的
分析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综合诊断价值 。方法
对 3 例经病 理证 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 2
2 例 发 生 在 长 6
的影 像 学 表 现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3 例 均 摄 x线 片 ,6 做 C 扫 描 检 查 , 做 MRI 查 。 结 果 2 2例 T 8例 检
LIX io f n, a - e XU n - h n Ro g c u
( pa t n f Ra oo y, i n x o i ca o l s t l De rme t dilg J a g i o Pr v n i lPe p eHopia ,
Na c a g 3 0 0 , i a n h n 3 0 6 Ch n )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1.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骨组织中的良性病变,通常在颅骨和骨盆发生,但也可发生在其他骨骼部位。
该疾病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与其他病变的鉴别有时会很困难。
本文旨在综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2.影像学表现2.1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2.1.1 X线检查: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通常呈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也可有小的钙化灶。
2.1.2 CT扫描: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扫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域,边缘清晰,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可呈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还可有少量钙化。
2.1.3 MRI检查: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囊肿内部可有分隔,还可显示囊肿周围的软组织表现。
2.2 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2.2.1 X线检查: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通常呈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
2.2.2 CT扫描: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扫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域,边缘清晰,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可呈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还可有少量钙化。
2.2.3 MRI检查: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囊肿内部可有分隔,还可显示囊肿周围的软组织表现。
3.鉴别诊断3.1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3.1.1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上表现为多个骨质缺损,边缘不规则,周围可见斑点状或波浪状钙化。
CT扫描和MRI检查可了解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范围,有助于与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进行鉴别诊断。
3.1.2 骨转移瘤:骨转移瘤在X线片上表现为多个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可见硬化反应。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背景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人。
其特征是在骨骼系统中形成的囊状结构,而且其内部有许多小的囊样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血管瘤,所以动脉瘤样骨囊肿也被称为骨血管瘤囊性变。
由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骨肿瘤相似,因此有时候仅凭临床症状无法准确地确定其诊断结果。
而影像学诊断技术,特别是CT和MRI成像,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佳方法之一。
影像学表现CT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影像上一般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病变,其内部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囊样区域,病变区域呈均匀低密度影像。
但是,由于囊壁较薄,其CT值常与囊内容物一致,因此CT无法准确反映囊壁的状况。
此外,病变可伴有明显的骨质破坏,但边缘清晰,无明显勾角或锯齿状。
MRI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影像上的表现与CT类似。
其呈高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2WI序列相符,呈低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1WI序列相符。
MRI可很好地显示病变内部囊样区域的形态和大小,同时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诊断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影像学检查的选择目前,CT和MRI成像是最常用于诊断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
CT成像显示出色,对于详细的骨骼结构描述较好。
而MRI成像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出色,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因此,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在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中,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骨肿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
但在CT影像中,其内部多个低密度区域以及骨质破坏的特征,有助于与其他骨肿瘤鉴别。
而在MRI影像中,其实质与病变囊壁之间的T1和T2信号差异、多囊样区域的大小等特征,也是判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关键。
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情。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1. 简介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通常出现在长骨的骨干和骨盆。
它是一种膨胀性骨病变,具有动脉瘤的形态和膜的结构。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点是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因此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本文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2. 影像学表现2.1 X线摄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为腔隙状或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
破坏区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边缘呈骨质硬化带,病变内可见液平面。
2.2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病变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骨质疏松破坏、骨膜增生和囊腔内钙化影。
2.3 MRI扫描MRI扫描可帮助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准确性。
病变表现为T1加权图像呈等或稍高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囊腔内可见与动脉瘤相类似的血栓形成。
2.4 骨扫描骨扫描可帮助评估病变的活跃性。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呈中等以上放射性活动。
3. 诊断方法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通常依靠影像学表现。
根据X线摄影、CT扫描、MRI 扫描和骨扫描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可以进行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和CT表现与许多其他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转移性肿瘤等相似,因此应该谨慎区分。
4. 治疗方案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病变,因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谨慎考虑。
一般情况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适用于非活动性的病变。
对于活动性的病变,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如放疗和药物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可能较低。
5. 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化,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X线摄影、CT扫描、MRI扫描和骨扫描是目前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ppt课件

读片要点:
1、10-30岁多见,长骨以干骺端多见 2、偏心生长,长径与骨干平行 3、很少累及关节面 4、膨胀一般较明显,呈“吹出气球样”, 膨胀明显可见骨膜反应,囊间隔可有钙化
5、边缘光整伴硬化 6、多有外伤史
单纯骨囊肿鉴别,单纯性骨囊肿,多单房,无强 化,无软组织块,膨胀不如ABC明显,可逐渐向 骨干侧发展,CT上病变内密度均匀,CT值较ABC
低,一般无液一液平,合并骨折时常可见“骨片 陷落征”。
.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透明阴影, 病变局限,与正常骨质间有明显界线,骨皮质膨胀变薄
液液平面是 ABC 较为典型的特征,在临床工作及文献 相关报道中发现 ABC 大多伴有此征象。
病例一:6 岁男孩,轻微外伤后胫骨近端疼痛。
胫骨 X 线显示胫骨近端可见 偏心性溶骨性低密度灶
轴位 FS-T2WI 图像显示病灶 呈多房性生长,其内可见多 发液-液平面
病例二: 1 0 岁女孩,左肘关节疼痛,伴有排球比赛时 外伤后肿胀病史。
MRI结果显示病变呈偏心性 生长,病变主体呈长T1短T2 信号,提示病变为纤维成分,
病变边界清,周边见低信号
硬化环,周围无明显水肿信 号,肿瘤内部无液液平面
4、孤立性骨囊肿: 多见于儿童及少年(4-20岁),好发于长骨干骺 端。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疼痛和压痛,
病理性骨折可为最早症状和体征,或经X线摄片 发现病变。 位于干骺端中心和骨干的ABC需要与
化
继发于腰椎结核的ABC可见死骨 2、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ABC可能为继发性: ①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与典型ABC不同,而病变区大 部分为ABC 所占据,仅表现为ABC的征象 ②在典型的ABC 征象的基础上发现一些用ABC 难以解 释的征象或恶性征象时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可分为骨质破坏型和无骨质破坏型两种类型。
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囊状骨破坏区,边缘呈不规则或波浪状,可有骨质硬化或壁内分隔。
无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周围骨质增生,并伴有骨膜反应。
2.CT表现CT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内部结构及壁内分隔。
在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可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强化,囊内可见壁结节状强化。
3.MRI表现MRI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T1WI上囊肿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壁内分隔。
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呈明显强化。
4.PET.CT表现PET.CT扫描可帮助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恶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不具有代谢活性,PET.CT图像上囊肿区呈低代谢区域。
三、鉴别诊断1.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边缘较为规则,无分隔及壁结节。
增强扫描中,骨囊肿不强化。
2.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母细胞瘤鉴别困难。
骨母细胞瘤多呈实性,可有骨样结构及小区域钙化。
增强扫描中,骨母细胞瘤明显强化。
3.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肉瘤的鉴别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检查。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常见于骨盆和四肢长骨,其壁内可有分隔,囊肿壁呈不规则强化。
2.X线: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X射线的穿透性来观察和诊断病变。
3.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影像产生三维图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4.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
六、全文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
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
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 见液平面。
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作者单位:450006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福转葛涛);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宫风云)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表现为膨胀、溶骨型的少见的骨内良性病变,约占骨内良性肿瘤的1%,对其起源极其本质仍存在争议,在治疗上较为困难,术后易复发。
影像学对不典型的abc易误诊为其他肿瘤[1]。
回顾性分析21例ab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期为临床诊治及
评估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 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38岁,平均22岁。
病程2 d~1年不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病变靠近关节者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位于脊柱者则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四肢病变可触及肿块,5例有外伤史。
21例均行dr拍摄患部标准正侧位片,ct扫描采用aquinilion 16排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5~200 ma,层厚5~10 mm,螺距1.5,矩阵512×512。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仪,mri扫描均行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tr400 ms,te30 ms;t2wi:tr4000 ms,te90 ms,层厚5~10 mm,视野24 cm×24 cm,矩阵256×256。
所有影像资料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审阅,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钙化及软组织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组发生于长骨14例,好发部位干骺端,短管状骨及扁骨5例,腰骶椎各1例。
其中1例伴有骨囊肿,另1例伴有骨肉瘤。
长骨14例中,中心性7例,偏心性5例,骨旁性2例。
胫骨6例,股骨4例,肱骨3例,腓骨1例。
11例均表现为近骨端骨干内囊性透亮区,病灶大小不一,病灶长轴与骨干长轴一致;3例呈吹气样膨出到骨
外。
病灶内呈蜂窝状9例,10例骨皮质变薄,其中5例出现骨皮质断裂并发病理性骨折,6例出现骨膜反应,其中1例见有柯德曼氏三角形成。
伴有骨肉瘤1例囊状破坏区下方见有骨髓腔硬化,大量放射状肿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
长骨以外7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跟骨1例,距骨1例,腰骶椎各1例,均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囊状透亮区,其中1例见有条状、点状高密度影,均无明显骨膜反应。
ct表现:13例平扫见类圆形或不规则性低密度,边缘清楚,边缘轻度硬化8例,无明显硬化边缘5例,最大42 mm×30 mm,最小10 mm×6 mm,11例低密度内见有排列规则或不规则粗细不等的骨小梁间隔,2里见皂泡状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尚规则,1例腰椎体内见有溶骨性破坏且累及附件,囊内见有增粗的骨小梁,并见有液-液平面,8例见有液-液平面,3例见有散在小点,条状钙化,软组织肿块12例,椎旁软组织肿块1例。
mri表现:12例病变均呈显著膨胀性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t1wi 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大部分呈不规则的分叶状,其内由多个大小、信号强度不等的囊组成,期间为低信号的间隔线,所有囊肿的边缘在t1wi和t2wi上均呈薄而光整的低信号,其中6例tiwi 低信号区内见有混杂稍高信号,为亚急性出血所致,5例在t2wi见囊腔内液平面,液面上为高信号,下方为低信号,3例累及临近关节及血管,表现为关节面破坏,关节腔积液及增粗供血动脉的流空
效应。
3 讨论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就是除了abc的病变以外,没有发现其他伴随性病变并存,继发性就是本病常伴随其他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甚至可与恶性肿瘤并存。
本组见到2例继发性abc与其相符。
abc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特异性的病理生理结果,可能继发于外伤及非特异性的血管病变。
影像学对不典型的abc易误诊为其他肿瘤,以致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2]。
abc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始发期,活跃期。
稳定期和痊愈期,在始发期,病变是边界清晰的溶骨区,在活动期,病变迅速生长,伴有进行性骨破坏,呈特征性“吹泡状”,稳定期,出现特征性的“皂泡表现”,愈合期,出现进行性钙化和骨化,变成致密骨块。
dr对始发期诊断较困难,而ct和mri均能明确显示,但dr不能显示液-液平面。
abc内钙化或骨化,ct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累及范围和程度,mri在显示膨胀性改变,软组织肿块和特征性的液-
液平面的作用明显,液-液平面在mri上的显示率高于ct,在t1wi 上显示最佳。
液-液平面不是abc特异性征象,但对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3]。
abc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其中多数充满流动的血液,囊内主要为不凝固的血液[4],所以在t1wi 上缓慢流动的血液呈稍高于肌肉信号强度,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
信号囊腔,囊间为低信号的间隔线,此为abc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5]。
影像诊断骨骼病变的主要依据是发病年龄、病变部位、骨的改变模式、骨膜反应的模式及病变的组织特征。
如何准确充分显示骨的改变模式、骨膜反应的模式及病变的组织特征,成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虽然dr对早期敏感性较低,但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在显示骨干全貌方面优于ct和mri,dr可作为abc的首选检查和复检手段,ct对钙化及骨质细微改变敏感。
mri能显示始发期的溶骨性破坏,但对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有时不如ct。
由于mri对骨髓的改变很敏感,在mri肿瘤显示的骨髓浸润一般比dr和ct所显示的范围大得多,这对骨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价值,对疑是abc的病例应同时进行dr、ct及mri的检查,以便正确分期,给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6]。
abc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教abc晚,好发骨骺,多呈偏心性生长,病灶的长径与骨干垂直,多无骨膜反应,临床上较abc多见,另外,两者在骨科手术治疗后都有相当高的复发率。
②骨囊肿:多呈中心性生长,病灶常呈对称性膨胀,骨间隔较稀疏,膨胀不明显,不出现斑点、片状钙化,很少见于扁平骨,很少骨膜反应,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因病理骨折就诊。
③血管瘤:成年人多见,好发于脊柱和颅骨,较少见于长骨,位于脊柱者,一般具有垂直条纹为其dr特征,被破坏的颅骨见有四周放射的骨针。
④软骨母细胞瘤:好发骨骺,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多呈偏心性生长,皮质轻度膨胀,内夹杂着棉絮状或砂粒样钙化,肿瘤内无骨小梁,在肿瘤与周围正常骨之间有一层硬化缘,软组织肿块和病理骨折少见。
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病灶边缘更显扁平,密度更致密,分隔更完整,病变呈分叶状,房间隔粗大。
综上所述,依据abc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多可做出准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4):293-298.
[2] 涂建华.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9):791-794.
[3] 曹殿波,姜丽娟,王柏,等. 上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0):884.
[4] mahnken ah, nolte-ernsting cc, wildberger je, et al. aneurysmal bone cysts: valoe of mr imaging and conventional radiology. eur radion,2003,13(5):1118-1124.
[5] 常恒,王俭,袁明远,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3):210-212.
[6] 徐黎,屈辉.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3):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