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学概论教学大纲

治安学概论教学大纲
治安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南政法大学教学大纲审批表单位:(盖章)

《治安学概论教学大纲》

编写者:治安教研室王玉宝

编写及使用说明

一、课程简介

《治安学概论》是治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安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二是治安实践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三是有关治安学学科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显然是治安学的基础,也是治安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治安实践的理论导向。由于治安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尚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因此,在高等院校所设置的治安专业中开设此门课程,必须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把治安学的基本内容理顺,并明确基本的体系。所以该课内容就包括了:一、治安学的基本理论;二、治安实践的基本经验;三、治安业务基础知识;四、治安活动基本技能。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可以使得学生比较全面的理解治安学学科体系及相关知识构成,为把握整个治安专业涵盖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从而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和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任务与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明确治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治安理论对治安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了解治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价值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治安秩序的规律和对策、治安管理法律关系、治安执法程序、治安手段方法以及治安监督的要求。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安排

本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必修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全课程学时以68 学时为宜,具体学时分配,详见各章安排。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治安学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成果,与其有关的学科和课程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四大学科这些学科的的理论构成了治安学的理论基础。具体的有关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行政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治安学必须借鉴和运用的知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卫之民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1月;

2、《新编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李健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中国人民警察简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4、《评价社会治安状况概论》,王智民著,群众出版社,1994年1月;

5、《行政法学》,王连昌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6、《行政执法概论》,杨惠基著,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7、《警察业务实用全书》,蒋先进等主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6月;

8、《治安学理论研究综述》,李健和主编,群众出版社,1998年2月。

六、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教师课堂讲授,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和现代媒体演示的手段,使得课程内容容易位学生所理解。

七、本课程由侦查学院开设并负责组织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负责人为王玉宝副教授。教学大纲编写后由侦查学院统一审定。

第一编治安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治安学概述

本章内容为:治安学的基本范畴及相关概念、治安学的学科体系、历史发展和与其它法学学科的关系,治安学的研究方法,借助于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欧方法,介绍学习治安学应当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治安学基本范畴及相关概念、治安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治安学的基本问题有比较详尽的了解和掌握。

本章讲授学时安排为8学时。

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及相关概念

要点如下:

1、治安的含义及其实质;

2、现代治安的属性和特征;

3、治安管理的概念;

4、治安学的概念;

难点如下:

1、现代治安的含义及属性;

2、治安的定义所表现出来治安的特征。

第二节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

要点如下:

1、治安学的研究对象;

2、治安学的历史发展;

3、治安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4、治安学的课程结构。

难点如下:

1、治安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

2、治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研究和学习治安学的意义及方法

要点如下:

1、科学抽象法

2、系统学习法;

3、借鉴移植法。

难点如下:

学习任何课程都需要好的学习方法,尽管对上述三种主要学习方法作了介绍,但应当不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才是理想的学习和思考的好办法。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治安”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其含义有哪些?

2、现代治安的定义以及其属性。

3、治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法学学科中的地位;

4、治安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治安的功能和任务

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的功能概述及治安的功能介绍,在此基础上来阐述治安的任务。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明确了治安的概念基础上,了解和把握治安作为一项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之所以对社会和人、物、事起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并通过这些功能的具体发挥来实现其任务。

本章讲授学时为6学时

第一节治安的功能

讲授要点:

1、治安的功能概述:

2、治安的规范功能;

3、治安的社会功能;

4、治安的指引功能。

5、治安功能的局限性。

难点如下

1、治安功能的实质的认识与理解;

2、治安功能在治安实践中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治安的任务

1、治安的任务概述;

2、治安的任务的外在表现形式;

3、治安的任务的内容。

难点如下

1、治安任务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内涵的把握;

2、治安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准确把握治安的功能在治安实践中的外在表现

2、正确认识治安功能的局限性。

3、治安任务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4、治安任务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治安主体

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主体的含义、构成和特性;治安管理组织和治安管理人员的特点及要求。

学习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治安活动过程中总是由相对的双方的动态作用,来对治安发生影响。其中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动作用。据此,来理解主体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本章讲授课时为6学时

第一节主体的含义和构成

讲授要点:

1、治安主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2、治安主体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

3、治安主体外在的特性。

难点如下:

1、治安主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所具备的特性;

2、对治安主体构成内涵的法律要求的把握。

第二节治安组织与人员

讲授要点如下:

1、治安管理组织作为治安主体其特征及职责;

2、治安管理组织形态和其合理结构;

3、治安管理组织的设置;

4、治安管理人员内在和外在要求。

难点如下:

1、治安管理组织的合理结构是保障治安实践良好运行的基础,合理结构的配置要求;

2、治安管理人员作为个人主体自身素质的要求。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治安主体的构成形式;

2、治安主体的特性。

3、治安过程中治安管理组织的运行要求;

4、治安管理人员与治安管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治安客体

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客体的含义和构成,社会治安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治安客体是与治安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它与主体共同构成治安过程,并且要了解客体在治安过程中的客观表现及其规律。从而为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治安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法律关系打下基础。

本章讲授课时为4学时

第一节治安管理的含义和构成

讲授要点如下:

1、治安管理客体的概念和构成;

2、治安管理客体的形态;

3、治安管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难点在于:

1、对治安管理客体形态的认识;

2、治安管理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现实问题的认识。

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

讲授重点如下:

1、社会治安问题的含义及分类;

2、社会治安问题的特点和成因;

3、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条件;

难点如下:

1、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正确认识;

2、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的突出问题。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治安客体的表现形态及其特征;

2、治安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

3、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的突出问题。

第五章治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主体与客体之间表现出来的矛盾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主客体矛盾关系的实质和表现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治安活动在实践中的客观表现是治安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安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治安管理过程的实质,从而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基本属性。

本章课堂讲授为4学时

第一节主客体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讲授要点如下

1、治安主客体的同一性;

2、主客体同一性的表现形式;

3、主客体的斗争性;

4、主客体斗争性的表现形式。

难点如下:

1、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抽象的矛盾的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第二节认识主客体关系的意义

讲授重点如下:

1、同一性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

2、斗争性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

3、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治安管理不断发展;

4、治安主客体关系的意义。

难点如下:

1、准确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治安管理的推动作用;

2、主客体矛盾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主客体之间的斗争性的内容;

2、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的内容。

3、认识社会现象应当坚持的原则;

4、为什么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作用会推动治安管理的发展。

第二编治安法律行为

第六章治安法律行为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法律行为的法律依据;治安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件;治安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治安法律行为的监督机制;治安行政执法程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把握了治安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对治安法律行为的具体内容有比较充分的理性认识,从而明确本专业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运用,并且能够从法律规定和具体程序来认识治安的法律属性,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章课堂讲授为14学时

第一节治安法律行为的法律依据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法律依据的含义和渊源;

2、治安法律依据的表现形式;

3、治安法律依据的效力及其冲突的解决;

难点如下:、

1、对法律法规的层次效力;

2、治安法律法规体系当中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效力问题。

3、法律法规效力冲突的解决。

第二节治安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件。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点;

2、治安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

3、治安法律关系的内容。

难点在于:

1、对治安法律关系中主体的认识;

2、治安法律关系中客体的表现形式;

3、治安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治安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

2、治安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与已经春在的治安法律法规的关系;

3、治安法律关系变更的两种情形;

4、治安法律关系消灭的两种情况。

难点在于:

1、对于治安法律关系的正确认识,因为在具体的治安实践活动中,治安法律关系会随治安法律行为的产生而产生,它往往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为人们所认识。

2、治安法律关系的变更不是随意和无序的变化。

第四节治安行政执法监督即治安法律行为的监督机制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含义和特征;

2、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原则;

3、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手段;

4、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难点在于:

1、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手段,在我国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治安行政执法进行监督,因此必须了解和把握;

2、不同的监督方式和监督主体会有不同的监督内容,监督机关不能越权。

第五节治安行政执法程序。

讲授重点如下:

1、依法去任治安法律关系;

2、采取治安强制措施;

3、实施治安行政处罚;

4、实施治安行政处罚的原则。

难点在于:

1、准确理解治安行政处罚的实质;

2、确认治安行政法律关系。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层次效力;

2、治安法律行为的特点;

3、治安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容。

4、治安法律关系在治安法律行为中的作用。

5、监督主体如何监督才能既保证监督的有效率性又可以避免干涉治安机关依法行使治安权?

6、为什么确认治安行政法律关系是治安行政执法的基础;

第三编治安法律实践

第七章治安管理的实施

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行为的具体实施及具体的治安实践行为,包括实施的类型和计划、治安行为权利和手段、实施环节和步骤、实施的控制和监督。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比较清晰的对治安实践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对实践中治安机关所实施的治安管理从模式到类型、从权利到手段、

从环节到步骤、从控制到监督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起点和基础。

本章讲授课时为20 学时

第一节治安行为的实施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行为实施的含义及方式;

2、治安行为实施的特点;

3、治安行为实施的法律后果。

难点在于:

1、治安行为实施的合法性的把握和理解;

2、准确预见治安行为实施的法律后果。

第二节治安管理实施的类型。

讲授重点如下:

1、静态管理;

2、动态管理;

3、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管理;

4、我国当前的实施模式。

难点如下:

1、对于实施模式的划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因此实践中很难找到金为分明的实施模式。

2、实施的模式仍然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观察其变化。

第三节治安行为的实施手段

讲授要点如下:

1、治安管理权力与手段的含义;

2、治安管理权力的特征;

3、治安管理手段的特征;

4、治安管理手段的意义。

难点在于:

1、对治安管理权力属性的认识;

2、治安管理手段的法律意义的理解。

第四节治安权力和手段的内容(治安行政权和手段)讲授要点如下:

1、行政命令权和手段;

2、行政决定权和手段;

3、行政决定权和手段;

4、行政控制权和手段。

难点如下:

1、上述权利的主要区别容易混淆;

2、手段的法定性的把握。

第五节治安权力和手段(治安强制权和手段)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强制权及其手段的含义;

2、人身强制权;

3、财物强制权;

4、证件强制权;

5、经营权力强制权;

6、强制执行权。

难点在于:

1、强制手段的法律控制;

2、强制权的监督。

第六节治安权及其手段(治安处罚权和手段)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处罚权的概念及特征;

2、一般治安处罚;

3、特殊治安处罚;

4、执行罚。

难点在于:

1、一般治安处罚的具体运用;

2、处罚的程序。

第七节治安权力和手段(治安紧急处置权和手段)

讲授重点如下:

1、紧急征调使用权;

2、紧急排险权;

3、紧急管制权。

难点在于:

1、紧急处置权的具体运用;

2、实施紧急处置权后对权利人的补偿。

第八节治安行为的实施过程(治安行为的实施环节和步骤)

讲授重点如下:

1、信息的获取;

2、科学预测;

3、制定计划

4、组织调配

5、监督控制。

难点如下:

一个具体的治安行为的实施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其环节、步骤会因形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需要灵活的队旗过程做出判断。

第九节治安行为的实施(治安计划)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计划的含义和特点;

2、治安计划的分类;

3、治安计划的目标和层次;

4、治安计划的原则。

难点在于:

治安计划的目标和层次的预测和确定

治安行为的实施之治安监督控制。

第十节治安行为的监督控制

讲授重点如下:

1、监督控制的含义和类型;

2、监督控制的程序;

3、监督控制的方法。

难点在于:

治安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控制是一种治安主体的自我调控,其方法有着一定的科学性;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治安行为的实施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2、治安行政权力的来源;

3、治安行政行为实施的手段为什么要求其具备法定性?

4、治安行政权的主要形式及适用对象;

5、如何保证在行使治安强制权的过程中既要实现目的有部分的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6、各项治安权力的地位和作用;

7、紧急处置权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8、治安行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控制与治安行政执法的监督控制有哪些重要区别。

第四编社会治安状况评估

第八章治安行政结果与评估

本章课程内容为:治安行政结果的概述;治安行政行为结果的考评;治安行政行为结果的奖惩兑现。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考量治安行为的方法,并用以对治安行为取得的结果进行评价,以获取治安行为的效果并找出不足,从而为评估治安状况打下基础。

本章课程讲授为6学时

第一节治安行政结果的概述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行政结果的含义;

2、治安行政结果的分类;

3、治安状况的评介。

难点在于:

1、正确认识治安行政的结果的作用与意义;

2、根据结果对治安状况做出评介。

第二节治安行政行为结果的考评

讲授要点如下:

1、治安行政结果考评的原则;

2、治安行政结果的考评内容;

3、治安行政结果的考评步骤;

4、治安行政结果的考评方法。

难点在于:

1、选择合适的考评办法;

2、考评内容的细化。

第三节治安行政行为结果的奖惩兑现

讲授重点如下

1、治安行政奖惩的兑现的概念;

2、治安行政奖惩的兑现原则;

3、治安行政奖惩的运用。

难点在于:

治安行政奖惩的运用尺度的把握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对社会治安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介;

2、治安行政行为的最终表现有哪些?

3、如何制定考评的客观依据;考评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4、如何才能使奖惩的兑现不致流于形式而要发挥作用;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ourse of linguistics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2 先修课程:英语精读、英语泛读、现代汉语、英美概况等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学习完本大纲规定的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英语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与外 语教学的关系,从而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英语语 言教学能力。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既能借助语言学理论整理和吸收 语言知识,又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语言。 二、课程教学容、形式和结业标准 1. 教学容:本课程由7章构成 (1)导论:语言学的概念和意义,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和语言学里一些重要区别性概念。 (2)语音学:语音学的概念和畴,辅音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了解发音器官和国际音标。 (3)音系学:音位学的定义,音素的区别性特征以及跟音素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超语段特征:音节、重音、音高等。 (4)形态学:形态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词素的类型,构词法种类。 (5)句法学: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生成规则;直接成分分析法,句法功能和畴。 (6)语义学:语义学的研究畴吗,各种意义关系以及意义分析的方法,历史上不同的意义观和研究语义学的方法。 (7)语用学:语用学的概念,意义和语境的关系、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

了解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8)语言和文化: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语言的变体,Sapir-Whorf假说。 2. 教学形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 结业标准: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比例计算,总评成绩60分(含)以上为合格。 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新编语言学教程》,润清,文旭,外语教学与研究 参考书: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何兆熊,外语教育2002年版。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大学2001年版。 《语言学简明教程》(英文版),胡壮麟、战子,大学2004年版。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理工学科部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一五年七月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工程造价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 1、基本建设和分类。 2、基本建设程序。 3、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基本要求: 1、熟悉基本建设和分类。 2、了解基本建设程序。 3、了解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掌握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重点:基本建设和分类、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难点: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第二章水工程造价编制与组成 课程内容: 1、投资估算。 2、设计概算。 3、施工图预算。 4、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基本要求: 掌握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本章重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本章难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第三章工程定额 课程内容: 1、定额概述。 2、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 3、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 4、单位估价表。 5、工程预算定额。 基本要求: 1、熟悉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2、掌握单位估价表。 本章重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本章难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第四章水工程概预算费用与计价程序 课程内容: 1、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水工程计价程序。 3、水工程费用计算。 4、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工程量清单计价。 基本要求: 1、熟悉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了解水工程计价程序。 3、掌握水工程费用计算。 4、了解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学会工程量清单计价。 本章重点:水工程费用与组成;水工程费用计算。 本章难点:水工程费用计算。 第五章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概述。 2、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5、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基本要求: 1、了解给水排水工程系统。 2、熟悉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掌握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本章重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本章难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第六章消防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消防工程系统概述。 2、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消防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新媒体中网络传播的类型,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发展历程,掌握web2.0特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4)

《林业技术经济学》(新版)教学大纲

《林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林学专业2007级 学时数:27 学分数:1.5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是林学专业的选修课。林业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或称边缘科学。它是对为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的科学,即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林业技术经济学也是林业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0.5学时) 要求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简单应用:简述林业技术经济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基本原理(1.5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如何处理林业生产中不同技术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 全面理解:经济效果原理。 难点分析:经济效果原理和如何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 第二章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和评价标准(2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 全面理解:评价林业技术方案的客观标准。 难点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 综合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 第三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2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的作用和设置原则。 全面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 重点掌握: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难点分析: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第四章林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3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研究的一般步骤,以及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内容。 全面理解: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盈亏平衡分析。 难点分析:因素分析。 第五章技术经济预测和决策(4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经济预测概述。 全面理解:定性预测法、回归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以及其它方法,马尔科预测技术,技术经济决策和效用曲线。 难点分析:回归预测和效用曲线的应用。 第六章线性规划(1学时) 本章内容要做好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因为其中内容涉及到数学内容的较多,难于在有限时间内讲解清

新媒体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 1404403 课程学时:30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四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刘荣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传统媒体已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作为新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色的课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理论讲解中将运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加以辅助。具体基本要求有: 1.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理解媒体发展的现状。 2、理解新媒体的发展在媒介产业的地位及对媒介产业的影响; 3、掌握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 4、理解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5、理解新媒体管理的有关问题; 6、理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Web2.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2.教学难点:新媒体的经营模式、管理需求,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老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3、基础知识与重点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第1章新媒体导论理解 2 第1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第2节新媒体的优势 第3节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第2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掌握 2

第1节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第2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3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1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第2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第3节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第2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第4章新媒体的类型理解 2 第1节网络人际传播 第2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第3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4节Web2.0 第5章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掌握 2 第1节搜索引擎 第2节门户网站 第3节垂直网站 第4节电子商务网站 第6章博客掌握 2 第1节博客的特点 第2节微博 第7章社交网站掌握 2 第1节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 第2节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 第3节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第8章视频网站掌握 2 第1节视频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第2节视频网站的发展历史 第3节视频网站对传播行业的影响 第3单元新媒体管理 第9章新媒体的宏观管理理解 2 第1节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 第2节新媒体的管理对策 第3节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双刃性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VIP专享]《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这是它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研究》、《英语》等。 四、教学进度表 章次题目教学时数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重庆高级建筑技工学校《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课教研组编写教师:魏佳强 2013年2月23日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概述。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较强。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适用对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专学生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等 教学对象:2011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二年级上学期的成专学生。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基本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并对建筑工程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初步的经济分析、科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本课程由浅入深地学习,激发学生对建筑及建筑行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成为一名技术强、能力过硬并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技术管理人才。 三、本课程与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用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既牵涉基础课,又涉及专业基础课,与其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法规》、《建筑材料》、《工程量计价》。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 四、教学方法 工程经济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方法上,要在讲清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学会工程经济规范条文的应用,熟悉各种经济指标,能熟练地运用规范进行各种基本构件的经济效果评价。 作业对熟悉基本理论和计算应用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有计划地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足够的习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规范的相关规定。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教学大纲(第2版)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教学大纲 (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16~32 计划学分:1~2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第2版)》,张向南勾俊伟编著,201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教材; 适用专业:全校公选课,本丛书适合作为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贸易、电子商务、广告学等新媒体营销课程的教材。 二、课程简介 随着移动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新媒体以相对较低的推广成本、年轻且付费意愿强的人群、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机制等优势,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平台。为了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效率,新媒体工具应运而生。本课程以新媒体运营工具实战为基础,为学生呈现完整的运营图谱,包括新媒体图片处理、新媒体图文排版、新媒体表情包、新媒体H5动画、社群运营技能、短视频处理技能等一系列内容,从而达到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有效营销效果的学习目的。 三、课程教学要求 (一)知识要求 1、了解无版权图片、信息长图、icon图标、九宫图、GIF图、二维码等 2、了解文字的视觉传达 3、了解常用的排版插件 4、了解创意字的设计

5、了解表情包的发展概述、制作方法和开发平台 6、了解HTML5概念、传播的心理因素、展现形式等 7、了解社群裂变工具、打卡工具、管理类平台等 8、了解短视频的策划与推广 (二)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掌握基本的新媒体工具使用方法,具备现有工具应用和新工具挖掘的能力,能有效地开展新媒体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处理工作。 (三)素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新媒体工具版本更新与操作优化,激发学生的迭代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四、课程教学内容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昆仑旅游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体例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建议学时数:2 学分:2 课程类别:其他课本 先修课程:基本语言学知识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数:72 (讲课:72 实验:0 实习:0) 学分数:4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期:6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 课程性质:普通语言学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 目的和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了解和掌握普通语言学有关语音、音系、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学流派等基本理论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6学时) 关于语言:语言的定义、起源、特征、功能。关于语言学: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宏观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描写与规定、共时与历时、语言和言语、能力与表现。 第二章语音(6学时) 语音学:语音的发生与感知,发音器官,国际音标,辅音,元音,语音的描写,协同发音。音系学:音位理论和音位变体、音系规则,区别特征,音节,重音,语调,声调。 第三章词汇(4学时,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词汇概说:词的含义,词的识别,词的分类。形态学:词的构成,语素,屈折,派生,义素、音素和语素的关系。词的变化。 第四章句法(6学时) 句法关系:位置关系,替换关系,同现关系。语法结构:语法结构,直接成分,内向结构、外向结构,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句法功能:主语,谓语,宾语,词类和功能的关系。语法范畴:数、性、格,一致关系。语句构成:短语,小句,语句。递归性:连接,嵌入。句法之外:句子的连接,衔接手段。 第五章语义学(6学时) 词汇语义学:“意义”的意义,指称论,涵义关系,成分分析。句子语义学:组合理论,逻辑语义学。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6学时) 什么是认知?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理解,语言的产生。认知语言学:识解,范畴化,图式理论,隐喻,转喻,整合理论。 第七章语言、文化、社会(6学时)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历史学 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 五、学分:3分 六、总学时:45学时 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八、课程简介: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

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 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大纲

《化工技术经济》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理论教案学时,实践教案学时) 学分: 基本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化学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点,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任务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化工生产的紧密结合,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工过程中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合,力求提高化工过程及设备、乃至整个工业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局部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经济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工业的特点; .通过学习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经济效益指标、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效计算、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增强经济效益观念,提高效益分析能力; .理解和应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掌握工程项目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能对生产、科研、设计等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化学工程的选修课程,可以为先学习化工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以增加了解本课程化工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优化设计。 四、本课程的教案内容 (一)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教案内容和教案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形成及作用; 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目的与要求: .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了解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 明确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 了解化工技术经济学的作用; . 明确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二)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原则; 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投资的基本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 设备折旧的计算方法; 成本及费用的估算; 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 目的与要求: . 理解经济效益的概念、评价原则和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了解投资的基本概念和项目资产的组成; . 掌握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 . 了解设备的折旧和折旧率; . 掌握设备折旧计算的基本方法; . 了解成本及费用的概念; . 掌握成本及费用的估算方法; . 理解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之间的关系。(三)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可比原则; 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衡量; 利息与利率; 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 资金等效值的概念; 资金等效值的计算方法。 目的与要求: . 了解可比原则的概念和应用;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对外汉语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审核表

语言学概论 学时数:32 学分:2 适合范围:对外汉语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语言学概论”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本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言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语言学的分类,语言学的流派;理解传统语文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差别;掌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别和主要功用。 2.语言的社会功能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3.语言是符号系统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符号,符号的构成,人类的语言能力;理解语言符号特点的内涵,语言系统的二层性的组成规则,语言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掌握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及其相互关系,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 4.语音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音的属性,国际音标的构成特点,,语音单位的分类,发音的基本原理,音位及与音素的区别联系,音位的区别特征,音节的构成;理解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及其特点,音素与音标的关系,语音不同音质的形成原因,语音的系统性特征;掌握语音的性质和属性,元音与辅音的区别,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音位及音位的划分原则,音位变体与音位的关系,分析汉语音节结构。 5.语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法的结构单位,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类的划分依据,句式变换的重要作用,人类语言的几种结构类型;理解语法的基本规则,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及其关系,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