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

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为学习指明方向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是教育领域中常见的两个概念,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学大纲是指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而课程大纲则是具体课程的安排和内容要求。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定义、作用以及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定义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它涵盖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
教学大纲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
课程大纲是具体课程的安排和内容要求,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课程大纲一般包括课程的名称、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框架和纲要。
二、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作用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有助于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精力。
其次,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和有序。
而课程大纲则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和依据。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了解到学习的要求和标准,有助于他们进行自我评估和提高。
三、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设计原则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首先,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设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有效管理和评估。
最后,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1. 课程名称:xxxxx2. 课程代码:xxxxx3. 学分:xx4. 适用年级:xxx5. 课程负责人:xxxxx6. 授课教师:xxxxx二、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xxxxx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xxxxx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xxxxx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重要研究领域。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xxxxx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了解xxxxx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2. 能力培养:通过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通过课程内容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四、课程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将分为以下模块进行教学:1. 模块一:xxxxx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学习内容:xxxxx的定义、xxxxx的基本原理、xxxxx的相关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分析- 授课时数:x学时2. 模块二:xxxxx的应用领域- 学习内容:xxxxx在xxxxx领域的应用案例、xxxxx在xxxxx领域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授课时数:x学时3. 模块三:xxxxx实践项目- 学习内容:学生分组进行xxxxx实践项目,包括xxxxx的设计、xxxxx的实施和xxxxx的评估- 教学方式:实践项目指导、实地考察- 授课时数:x学时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占比:30%- 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估。
2. 期中考试占比:30%3. 期末考试占比:40%- 期末考试内容包括对xxxxx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六、参考教材1. 主教材:xxxxx2. 辅助教材:xxxxx七、其他要求1. 学生必须按时上交作业和实践项目报告,并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2. 课程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有重要影响。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和探讨相关法律领域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以提供学生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
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XXXXX、XXXXX、XXXXX。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将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其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领域的核心理论和概念;2.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该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推理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对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XXXXX- XXXXX概述- 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 关键案例分析第二单元:XXXXX- XXXXX概述- 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 关键案例分析第三单元:XXXXX- XXXXX概述- 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 关键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相关理论和案例,引导学生对法律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实践能力。
评估方式-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 小组项目:学生需以小组形式完成相关项目,评估其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与课程相关的研究论文,评估其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 XXXXX- XXXXX- XXXXX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欢迎大家参与课堂讨论和积极互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祝大家学习愉快!。
课程教学大纲怎么写

课程教学大纲怎么写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文件,它具有指导性、计划性和审查性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大纲能够明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写好课程教学大纲。
一、明确课程设置在编写教学大纲时,首先要明确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课程性质等方面的内容。
在确定课程名称时,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反映课程内容和特点。
学时和学分是评价课程难度和深度的重要指标,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资源合理确定。
此外,课程性质也是教学大纲中需要注意的一点,不同性质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确保目标明确、具体,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还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方面,要全面考虑,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规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学范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求等内容。
在规划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深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教学任务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四、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制定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大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
在制定教学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和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实验、讨论、课堂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
在教育体系中,教学大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教师教学的指南,也是学生学习的路标。
教学大纲的编写与设计对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与目的教学大纲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系统化、有组织的总结和规划的文件。
它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蓝图,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指南。
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同时,教学大纲也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大纲的编写与设计教学大纲的编写与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学大纲应该与教育目标和教学理念相一致。
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学理念则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教学大纲应该根据这些基本原则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其次,教学大纲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知识点和技能应该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教学大纲应该将各个知识点和技能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
教学大纲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学大纲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
三、教学大纲的作用与意义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使学习更加有条理和高效。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相关章节的基本概念,如XXX(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描述其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如YYY(具体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如ZZZ(具体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PPT制作、网络搜索等,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合作、尊重他人等。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该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章节内容概述:对课本中相关章节进行梳理,明确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和相互联系。
2. 教学内容安排:(1)基本概念与定义:包括XXX、YYY等基本概念,阐述其内涵和特点。
(2)原理与规律:介绍ZZZ原理,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进度安排:(1)第1课时:导入课程,介绍课程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
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课程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白话文翻译基本知识掌握白话文翻译的基本定义、特点、规范及其对应的中文思维方式。
2. 简单场景的白话文翻译针对日常生活、工作等简单场景,通过练习和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白话文翻译能力。
3. 复杂场景的白话文翻译针对较为复杂的场景和文本,如商务、技术、法律等专业领域,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4. 白话文翻译质量评估与提升通过对常见翻译错误及其原因的分析,探讨提高翻译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时数及安排本课程为48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 第1-2周:知识背景及基本概念介绍,共4学时。
2. 第3-10周:简单场景的白话文翻译实践,共32学时。
3. 第11-14周:复杂场景的白话文翻译实践,共16学时。
4. 第15周:翻译质量评估与提升,共4学时。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1. 教材:《白话文翻译基础教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参考资料:(1)《白话文翻译指南》,商务印书馆。
(2)《白话文翻译案例分析》,人民出版社。
(3)《白话文翻译质量管理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主要介绍相关知识和技能。
2. 组织优秀作品分享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外翻译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提高白话文翻译能力。
4. 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切实提高其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书面作业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10%。
2. 期末考试(60%):主要考核学生白话文翻译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目标1. 掌握白话文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能够应对日常生活、工作等场景下的白话文翻译需求。
3. 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术语和语言,在商务、法律、技术等领域完成相关文本的翻译。
课程教学大纲范例

引言:课程教学大纲是一份指导教师教学并提供学生学习导向的重要文件。
它相当于教学计划的框架,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以某个特定课程的教学大纲范例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概述:本文所使用的教学大纲范例是一个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该教学大纲包含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法以及资源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正文:一、课程概述1.1课程目标1.2课程背景1.3课程学分与学时1.4课程前置要求二、课程内容2.1主要教学内容2.2课程重点与难点2.3教材与参考书目2.4在线资源与学习平台2.5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3.1授课方式3.2讲授与互动3.3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3.4实验与实践3.5个性化学习支持四、评估方法与标准4.1课堂表现评估4.2作业与实验报告评估4.3期中和期末考试4.4课程总评与绩点计算4.5学生反馈与评估改进五、资源需求5.1教师资源5.2教室与设备资源5.3图书与资料资源5.4实践与实验资源5.5学生支持与辅导资源总结:课程教学大纲是一份重要的教育文件,它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本文以一个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的课程的教学大纲范例为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学大纲中包含了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法以及资源需求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教学大纲还需要不断进行反馈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佛教研究英文:Buddhism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1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试方式:学期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中国哲学、文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3学分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先修课程要求:先修《佛经导读》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印度佛教16学时,中国佛教48学时,藏传佛教8学时参考文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著),《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印度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编制人:陈坚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日本宗教研究中文日本宗教研究英文 Japanese Religion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2任课教师及职称:牛建科教授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试方式: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历史学总学时和学分:54、3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日本神道教以及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梳理神佛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交流的特点与意义;加深研究生对东方宗教文化之间以及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和范式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儒学、佛教、基督教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二章:日本的古代信仰3课时第三章:佛教及其传入3课时第四章:山岳佛教与乡间佛教3课时第五章:新佛教的首倡6课时第六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6课时第七章:儒教与“家”的宗教3课时第八章:神道教概说18课时第九章:新时代的宗教6课时参考文献1、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7月2、铃木范久著、牛建科译《宗教与日本社会》,中华书局,2005年3月3、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4、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5、王守华、卞崇道著《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6、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7、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8、范景武著《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9、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10、张大柘著《当代神道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编制人:牛建科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博士研究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基督教神学研究英文 Christian Theological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2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考试方式:研究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了解基督教思想及实践先修课程要求:基督教历史,旧约概论,新约概论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基督教神学信条(4学时);旧约神学(4学时);新约神学(4学时);保罗神学(8学时);新教神学(12学时);19世纪的宗教经验(12学时);20世纪神学讨论(12学时);系统神学问题(8学时);第三世界神学(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参考文献:1.《圣经》2.《海德堡信条》;《西敏寺信条》3.《路德文集》4.加尔文:《基督教原理》5.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编制人:谢文郁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宗教哲学英文 Philosophy of Religion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3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考试方式:研究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分析宗教的基本问题及其回答先修课程要求:西方哲学史,宗教学原理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宗教情怀(4学时);近代理性主义宗教观(4学时);信仰和理性(8学时);宗教语言问题(8学时);上帝存在论证(12学时);罪恶问题(8学时);超越问题(12学时);宗教比较和宗教对话(8学时);分析哲学和宗教研究(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参考文献:1,《中庸》;《圣经》;《古兰经》2,普兰丁格:《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邢滔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康德:《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李秋零译、邓晓芒校,香港,1997年。
5,希克:《宗教哲学》,何光沪译,北京三联,1988年。
6,单纯:《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编制人:谢文郁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基督教研究英文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2任课教师及职称:刘新利教授教学方式:授课考试方式:定题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先修课程要求:欧洲历史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4学时);耶稣基督及其训导(24学时);《新约圣经》的主要内容(8学时);基督教会与主要教派(24学时);近来以来基督教的发展(8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参考文献:1,《新旧约全书》2,麦格拉斯:《基督教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雪莱:《基督教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编制人:刘新利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宗教学研究英文 Religion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1任课教师及职称:赵杰副教授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研讨考试方式:提交研究报告适合专业:宗教学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宗教学研究作为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了解宗教学兴起以来三大研究类型(哲学的、神学的、及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状况及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宗教研究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研究方向。
先修课程要求:宗教基础知识、宗教学概论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授课部分分四个单元:一、宗教学的历史及研究现状;二、宗教传统的分类及其主要经典与文献研究;三、宗教学研究的神学进路及其成果反思;四、宗教学研究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思参考文献《宗教学史》、《信仰的法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编制人:赵杰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博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中西方宗教比较研究英文 Sino-western Comparative Religion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秋学期任课教师及职称:赵杰副教授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研讨考试方式:提交学术研究报告适合专业:宗教学专业一年级博士研究生总学时和学分:课程作用与任务:中西方宗教比较研究是为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宗教比较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需要,和目前宗教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特别开设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课程,不单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更是为了培训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先修课程要求:宗教学研究、宗教思想史研究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授课部分分三个单元:一、中国宗教传统及中国宗教发展的主要问题;二、基督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性质及其主要传统;三、比较研究方法论参考文献《基督教思想史》《基督教教会史》《中国宗教通史》编制人:赵杰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博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基督教历史英文 Church History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1任课教师及职称:刘新利教授教学方式:授课考试方式:定题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先修课程要求:欧洲历史、基督教知识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4学时);历史上的耶稣(8学时);使徒、护教士与早期基督教会(8学时);新约正典与教父(12学时);罗马教会与欧洲历史(12学时);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12学时);宗教改革运动(8学时);近代以来的基督教发展(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参考文献:1,《新旧约全书》2,麦格拉斯:《基督教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雪莱:《基督教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编制人:刘新利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博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佛教哲学英文 Buddhism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1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教学方式:授课考试方式:定题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了解佛教的主要哲学流派,包括小乘的部派哲学和大乘的中观和唯识哲学先修课程要求:佛教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小乘部派哲学24学时,中观24学时,唯识24学时参考文献:《俱舍论》、《成实论》、《中论》《成唯识论》编制人:陈坚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博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英文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1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教学方式:授课考试方式:定题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了解中国佛教史上儒佛道三教之间的互相关系。
先修课程要求:中国佛教史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24学时,隋唐三教关系24学时,宋元明清三教关系24学时参考文献:《弘明集》、《广弘明集》、《辅教编》、《周易禅解》编制人:陈坚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犹太教经典研究英文 Studies in Jewish Classic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1任课教师及职称:爱理克教授教学方式:授课考试方式:定题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系统介绍《希伯来圣经》和《塔木德》等犹太教经典,着重讲授《摩西五经》之《创世记》、《出埃及记》和部分《先知书》的内容,以及《塔木德》中的《密西那》部分。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把握犹太教经典产生的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问题和主要成果,从而加深对犹太教的认识。
先修课程要求:犹太教史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参考文献:《希伯来圣经》、《密西纳》,Who Wrote the Bible, The Hebrew Bible, A Socio-literary Introduction编制人:傅有得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博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犹太思想研究英文 Studies in Jewish Thought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1任课教师及职称:傅有得教授教学方式:授课考试方式:定题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系统介绍犹太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着重阐述斐洛、萨阿底、迈蒙尼德、布伯、罗森茨维格、海舍尔、列维那斯等犹太哲学家的思想,在理清犹太思想发展脉络和线索的同时,着重把握主要犹太哲学家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以及犹太思想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