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C9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径 、评 价 指标 、实践 探 索等 方面 的研 究 ,概 括 起来 主 要
集 中在 以下几 点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1 4 4( 2 0 1 4 )一 0 6 — 2 6( 6 )
1 . 1 对 新 型城镇 化概 念的 解析
引擎 、厘 清新型城镇化 的相关研 究现 状与成 果,对于更加 系统 、科 学地深入认 识新型城镇化 的理论与 实践 发展 ,推
动 新 型 城 镇 化 进 程 有 着 重要 意 义 。
关 键 词 :新型城 镇化 ;研 究综述
新型城 镇 化 的内涵 、特 征 、动 力机 制 、发展 路径 与模 式

( 1 2 C J Y { 1 2 6 );教育部人 文社科青年基金 项 目 “ 基于新制度 经济 学视 角的长株 潭同城 化 研 究” ( 1 l Y J C Z H 2 2 2 )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C i t y f R e s e a r c h o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城 镇化 经验 的 总结 与创 新 ,指 在科 学发 展观 的 指导下 ,
以全面 提升 城镇 化质 量 和水 平 为 目标 ,强调 以人为 本 、
城 乡统 筹 、集 约发 展 、规模 结 构合 理 、环境 友 好 、社 会
作者 简 介
曾群 华 ,湖南科技 大学建 筑与城 乡 规 划 学 院讲 师 ,湖 南省社 会
中国名城 I 城镇化研究
新~ 一 m ~ ㈣ 一 一 ~ . 坩 一


曾群 华
徐 长乐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引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同时,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环境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部分: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1. 城镇化背景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流动和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城镇化成为社会的新趋势。

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6.1%,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2. 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城镇化带来了许多挑战,如城市扩张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超大城市的社会问题、农村空心化等。

这些问题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关键。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1. 合理规划和布局城镇化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城市失衡。

应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城市规划,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2.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城市竞争力新型城镇化需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加大对城市交通、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第三部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和方案1.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建立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确保城市居民享有公民权益和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化的有效推进。

2. 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目前我国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格局与发展模式1. 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环境过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2. 探索城市群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有机的城市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民生保障1. 改善住房条件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大对住房保障工作的力度,确保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充分发挥住房金融市场的作用,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基于公共品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

基于公共品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

的供给问题 。吴永健主要研究 了农村公共 品 的供 给 , 他 首先对 农 村公共 品进行 了分类 , 将农村公共 品分为农村 纯公共 品和 准公共 品。同时 , 结合西方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管理学和政策科学 等相关 思想 和理论 , 他提出了运用市场 机制供 给农 村公 共品 的观点 。国 内学 者关 于公共 品理论 的研究文献很 多 , 但 专门研究某个 区域或 某省 区公共 品供给 的文 献稀少 。而且 , 在提 出的解决 城乡公 共 品 供给差异 的政策措施上 , 带有一些理想化 的成分 , 没有提出特别具 体 的、 可 以直接操 作的措施 。
体界定及城乡财政支 出结 构优化 等方式方法 。笔者认 为 , 仅 依靠 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来实现城镇化 , 短期难 以奏效 , 容易导致城镇
化建设 的虚假繁荣 , 无 法真正缩 小城 乡差距 。因此需 要将城 乡差 距、 乡村公共品的供给 、 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与新型城镇化纳入一个 分析框架 , 从 公共 品的供给人手探索城 乡公共资源 的均衡 配置 , 缩 小 城 乡差 距 、 推进 城镇 化建 设 。
就地城镇化。仇保 兴认 为 中国城 镇化发展必 须坚持 生态优 先 , 以 人为本 , 对环境负责 的原则 , 同时又有较高竞争力的城镇化模式。
二、 有 关 公 共 品 理 论 的 研 究 ( 一) 国外公共 品的研究进展 与述评 。有关公 共品 的界 定 、 分 类及提供方式品这一
存在很多的弊端 , 在新科 技革 命 和信息 化 的时代 背景下 , 王 勇认 为, 我 国应该走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他指 出 , 要实现 新型城镇化 , 应该建立城乡居 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体 制 , 切实有效推 动人的城镇化 ; 通过工业化 、 农业现代化 , 因地 制宜 , 实现农村人 口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让各族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改造重点。

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合理确定改造内容,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完整居住社区。

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施策。

科学确定改造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合理制定改造方案,体现小区特点,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坚持居民自愿,调动各方参与。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小区关联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传承。

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展现城镇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坚持建管并重,加强长效管理。

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坚持和谐共建,促进交流交融。

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在社会管理“最后一公里”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形成嵌入式居住环境,建设和谐安定、安全保障、环境宜居的住宅小区。

我们将在2023年底基本完成我县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3年底基本完成2000—2005年建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4年底基本完成2005年以后建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计划于2025年初步判定老旧小区五年工作考核细则,巩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设目标。

对功能完善的老旧小区,实现基本补齐居住社区短板的建设目标。

最终对改造成果明显的城镇居住社区进行整体验收,基本形成老旧小区运营管理机制,制定物业托管方案,健全改造完成老旧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Forum学术论坛 2018年5月173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5.173新型城镇化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①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张杰摘 要:从城镇化的一般理论、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诸多方面综述了近几十年,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成果,为新型城镇化,尤其是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综述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173-03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引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3年,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市群的经济辐射效应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

但伴随着传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

如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部分地区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片面追求“量”的扩大,而没有重视城镇化“质”的提高,“空城”的现象已有发生;有关研究表明,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已有住房去库存化大约需要6.5年,大量的住房库存与“半城镇化”状态导致“伪城镇化”的出现;此外,土地利用效率低、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民工社会融入难等都是当前新型城镇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

1 城镇化的一般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城镇化一般理论的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涵盖内容广泛,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位理论(J ·H ·Thünen ,1986;A ·Losch ,1995;W ·Christaller,2010)、城乡结构理论(W ·A ·Lewis ,1954;M ·P ·Tordaro,1969)、非均衡增长理论(F ·Perroux ,1950;A ·D ·Hirsthman ,1958)、人口迁移理论(Colin ·Clark ,1940)。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新型城镇化综述

新型城镇化综述
发展战略l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R A T E G Y
新型城镇化综述
雷聪仪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 系统专业
0 7 1 0 0 2
【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中国特 色社会 的基本国情提 出的特殊要求 ,
是未来较长时期 国内城乡发展 建设的关键指导 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 济工作会 议上 强调 , 有序推 进城镇化 , 是中国现 代建设的重要任 务, 也 是
解决城 镇化 发展过 程 中的诸多矛盾, 解决 人 口转移、 资 源合理配 置等 问
题。
4 . 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关于如何 选择 新型城镇 化 的道 路 问题 , 一度 出现优 先发 展大 城市
的观 点, 但 随着大城 市 问题 愈发严重 , 又 出现 了 小 城镇发展 观 点。 通 过 分析 、 探 索后 , 关于道 路 选择 问题 现 已形成 了较 为成熟 的 的核心内涵、 主导 因素以及实施 路径 , 是实现新型城镇 化这一美好愿景 反复 的争论 、 观 点, 即新型 城镇化建设 道 路应该是 : 因地制宜 地发展 城镇化 , 各地 从 的基 本前紧 缺问题并存 , 亟待解 决 ; 传统 资源被 过度依
赖和消耗 , 致使 能源 、 材料濒临 枯竭 , 缺乏环 境保 护 意识和环 境监管力
度, 致使 “ 三高”问题长期存在 。 2 0 1 4 年爆 发的雾霾天使全 国半 数省区、
中国经济发展 和扩大内需最 主要 的潜力所在 。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 的概念、 3 0 余个城 市深 受迫害, 严重 影响了人民群 众的安 全健 康。 为此 , 新型城 核心内涵、 主导与路径 、 存在 问 题 等方面 进行了 综合阐述 , 以期更加清晰深 镇化必 须以质量效 益型为主 , 必须 坚持健 康城镇化 , 坚 持走绿 色低碳 、 刻地 了 解新 型城镇化, 为今后 的深入研 究作参考。 [ 关键 词】 新型城镇化; 核心内 涵; 主导路径

关于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有利于拉动国内的内需,缓解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同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此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扩大内需、四化推进、人口城镇化角度,对近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成果进展进行整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四化同步;土地改革1、引言2012年2月开始,李克强总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取得试点性成果,如成都模式、温州模式、广大模式与苏南模式。

但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组合不同,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推进城镇化,因此,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不同的研究。

2、关于新型城镇化与扩大内需、四化同步等研究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辉振(2010)认为面对当前国内产能过剩、地方财政赤字、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情况下,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创造城镇居民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农村的市场需求[1]。

潘峰(2011)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并且存在着不完全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拉动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消费、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以及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务必完善分配体制改革,消除体制障碍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

马荣成(2013)从扩大消费需求角度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村消息闭塞、经济落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引导资本投入农村的各项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农民居民“网络化”,促进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和谐发展[3]。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2010)提出以扩大内需为内核的方法,可以抵御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带来的冲击,推进中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居民市民化与农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4]。

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推进新型城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作者:丁雨佳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6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提出的特殊要求,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从新型城镇化的水平衡量、面临问题和经济影响三方面综述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以期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水平;衡量;面临问题;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174-02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内需不足的问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提出的要求,是深刻而长期的社会变革,是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全面转变的过程。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地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做出简要评述。

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衡量
要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经济价值,首先要对其水平进行衡量。

在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之前,国内外都用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的水平。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单一衡量指标,过于强调城镇人口的比重,已经不能全面地衡量新型城镇化的真实水平,纷纷寻找新的衡量指标。

简新华、黄锟(2010)针对城镇化发展快慢问题,分别用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以及非农化水平等几个指标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滞后状态。

杜帼男、蔡继明(2013)将中国衡量城镇化的主要方法: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单一指标法过于单一和偏颇,不能反映真实的城镇化水平;而综合指标法虽然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测量城镇化,但是应用性较弱,不具有普适性;因此文章提出用“市民化程度”指标,计算城镇人口享受包括绿化、科技、文化等市民待遇的程度,以一标多维地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张丽琴、陈烈(2013)以河北省为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衡量因素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制度安排角度分,多层次全方位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2014)具体结合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系统整理了1980—2010年三十年间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变化,并指出其范围
界定、指标选取、静态性等不足,认为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一套新的城镇化的评价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与问题
中国的传统城镇化过程出现过许多问题:李强、陈宇琳、刘精明(2012)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认为政府主导机制是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及动力机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与欧美国家城镇化最主要的区别,并认为,自上而下的主导力量拥有创新性、集中资源和良好监督等优势,但也应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有效的发挥市场的作用。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2013)比较分析各国的城镇化进程,并结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要规划城市群规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李佐军、盛三化(2014)认为,城镇化造成城镇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加重,导致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并引发污染物向农村转移与扩散、农村水环境、植被环境破坏加大。

杨迎春、刘江华(2014)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理念一直片面追求做大做强,忽视能源利用问题,用能源粗放型经济推动城镇化。

辜胜阻、刘江日、曹誉波(2014)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民间资本的参与,这不仅能提高城镇化水平,也能提高自身运作效率,而以GDP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通过加剧城乡资源的配置失衡,使农业资源过度流失,降低了农业经营规模,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边缘化,结果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研究上述问题,有利于在中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避免重走老路,更加顺利地达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影响
国外学者方面:可能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进程远远早于中国,所以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

James C.Davis and J.Vernon Henderson(2003)选取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等1960—199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OLS回归,研究城镇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文章认为,虽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城镇化往往是随着农业转移而产生发展的,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受到经济政策和贸易的影响会更大。

但也有学者肯定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Ronald L.Moomaw(1996)运用面板数据,从城市个数比例、城市集中程度以及城市主导地位三个方面衡量城镇化,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果发现,城市的人口比例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以及出口倾向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对于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的重要性对城市人口的集中有相同的正影响。

国内学者方面:覃丽平(2013)从理论的角度,坚定的认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

彭翀、常黎丽(2013)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不然,并利用CEG模型模拟城镇化过程中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投入对劳动收入有正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第三产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王江涛(2013)以湖北省为例,采用非参数方法,发现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递增的趋势。

在对居民收
入消费方面:程斌开、林毅夫(2013)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反而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章元、万广华(2013)基于亚洲发展中国家1993—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谷物贸易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而非谷物贸易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说明城镇化的进程更加促进了农业消费。

宋汉光(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趋势一致但程度不尽相同,并通过VAR模型得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正向促进的结论。

四、结论
从以上的文献概述中可以看出,国内外的文献对于城镇化在各方面做了充分的研究,成果显著,为综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结来看,目前,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第一,将城镇化的研究与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提倡以人文本的城镇化。

第二,在城镇化水平的衡量上,开始从单一指标向综合体系过度。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明确合理的衡量体系,避免之前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重现,才能做到民生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兼顾。

参考文献:
[1] Ronald L.Moomaw.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J].1996,
40,13-37.
[2] James C.Davis and,J.Vernon Henderson.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J].
2003,53:98-125.
[3]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4] 程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206.
[5] 覃丽平.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8.
[6] 宋汉光.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3,(9):147-158.
[7] 杜帼男,蔡继明.城市化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31-40.
[8] 章元,万广华.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洲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65-84.
[9] 刘洪,王江涛.基于非参数方法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2):92-94.
[10] 李佐军,盛三化.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J].经济纵横,2014,(1):39-43.
[11]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12] 辜胜阻,刘江日,曹誉波.民间资本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4,(2):5-11.
[责任编辑吴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