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韩愈的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注重上古认知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此,韩愈提出了“道统论”,又称“道统道知”,旨在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推进“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和形成独特美学文化。
具体而言,韩愈提出的道统论,聚焦于建筑艺术的根本性问题,重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的实践中,参照各种历史典籍,运用建筑学的民众性美学和生态秩序,以促进建筑物质品质的提升。
韩愈特别强调“俯仰审度”,关系到建筑设计与品质保证,改善建筑环境,表达艺术效果和感受,丰富所运用的材料和错综复杂的结构,以高的技术功底和卓越的施工质量,实现构思的精妙。
此外,韩愈还提出“钧旨”,即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更新技法,重视理论的启发性,实现更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中国建筑的艺术营造环境。
韩愈“道统论”,从历史、文化及艺术视角,重新定位设计者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体系,加深传统认知,完善既存建筑形式,促进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弘扬宏伟传统文化,以及提升生活质量,必将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进步,树立行业标杆。
韩愈与李翱的道统与人性

韩愈与李翱的道统与人性作者:来源:《管理学家》2014年第10期韩愈的管理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原理之原”的探寻上。
“五原”是韩愈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所谓五原,是《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五篇文章。
孔子老子都讲道,历代治国离不开道,到底什么是道?韩愈以《原道》来说明道的本义、引申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关系。
他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他解释了仁的本意“博爱”和义的本意“行而宜之”,凡是通向仁义的路径就是道,可以自我实现仁义而不需要外力作用就是德。
所以,仁义才是实质,而道德不过是实现仁义的工具或者路径。
道德是“虚位”而仁义才是实体。
正因为如此,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吉德和凶德。
韩愈的这一解释,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实质道义和形式道义的关系。
但同西方不一样的是,他的这一认识,奠定了中国管理思想中实质道义高于形式道义的基调,未能产生形式道义先于实质道义的逻辑推论。
这一点,是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本质轻方法的理论总结。
韩愈指出,仁义道德不仅是概念,而且通过“先王之教”有其具体表现。
表现在文献上,就是《诗》《书》《易》《春秋》;表现在制度上,就是礼乐刑政;表现在民众上,就是士农工商;表现在秩序上,就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表现在器物上,就是服饰居室食物用具。
这种道明白易懂,这种教简单易行。
由此,韩愈强调,这种道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也不是释家所说的道,而是按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条线索传下来的,这就叫做道统。
到了孟子,道统中断,荀子和扬雄没有把它弄清楚。
周公之前,传承道统的是君主,所以道统表现在政事中;周公之后,传承道统的是学者,所以道统表现在言说中。
道统说的最大意义,是以周公为界,隐含了周公以后道统不在君主这一判断。
按照韩愈的说法,三代的君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推行政教,因为他们掌握了道统;春秋以后的君主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执政,因为道统不在他们手里,需要掌握道统的学者检验政统是否符合道统。
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后世意义

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后世意义摘要:以往对于韩愈“道统论”的研究,大多数都侧重于研究"道统论"的形式意义,但是对于韩愈“道统论”中关于“道”的思想内容却很少重视。
其实,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不仅的的确确影响了以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且其思想内容以及历史性作用还具有一种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意义。
因此,总结其思想及历史性的作用,将对关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韩愈儒家思想道统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始终处在支配的地位,它深深地契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
在儒学发展史上,汉儒和宋明理学家们根据时代的社会需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
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教育家。
在学术思想中,他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首次提出了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和人文价值为核心的道统论,为之后的中国哲学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形式的可能性选择。
历史表明,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作用,不只是历史性的,而且还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理论意义。
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原道》、《原性》等作品中,本文也以《原道》、《原性》等著作为基础,概括总结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以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
一、“抵制异教,攘斥佛老”的道统论思想韩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一套“抵制异教”,重振儒学的道统论体系。
纵观中国从春秋开始之思想历史,春秋时期,孔子继承文王和周公之仁政和礼制,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之间,各国争霸,并且进行改革,都欲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应时代的思想体系来,于是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朝时吸取秦朝之经验教训,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两汉之后,中国历史又一次出现分裂的状况,由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随之带来了所谓的异教——佛教,而此之间道教也开始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开始面临严重的挑战。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开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一、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韩愈道统思想主要表达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他的道统思想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脱离了仁义而宣扬的道和德那么是小人之德,“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韩愈的思想继承了孔孟等先秦儒学家的“仁义〞思想,他指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天下大爱,是符合理义的行动,区别于其他学派所讲的仁义之说。
韩愈的道统论区别于前人所创道统思想之处,关键在于韩愈提出了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因此,从韩愈的说辞,我们不难看出,道统思想起之远古圣神,传之于孔孟,孔孟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继承孔孟的道统思想,直到韩愈的出现。
韩愈的道统论时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继承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唐统治者信佛、尊佛、崇佛的环境中,志于宣传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同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韩愈穷其一生所做的事。
二、批佛排佛,传扬儒家思想韩愈尊崇道统学说,宣扬儒家思想,在现实和行动中积极地排佛、批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迎接佛骨到京师,京师之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僧尼信徒,奔波相告,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
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非常的反感,向朝廷敬呈?论佛骨表?一文,这该文中指出了国家大肆佞佛的危害,这一行为也同样触怒了对佛教具有高涨热情的宪宗,韩愈至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道统

150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的相关文化研究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思想是从他与其他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中体现出来的。
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在唐代中叶时期韩愈等人提出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所谓学习“古文”,就是学习先秦与汉朝时期的不受拘束的形式自由的散文,摒弃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等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僵化的骈文文体。
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等人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后来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在文化方面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这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且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其中就显现了韩愈的道统意识。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韩愈的《原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这是中国儒家的教授谱系,历史性地叙述道统之传承关系。
孟子之后不传,他有接续道统之愿,“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韩愈的弟子张籍使得韩愈的道统思想道统意识展现出来。
由这些典籍可以看出韩愈的道统意识更为强调其在政治、社会层面的功用,一个逐渐抽象化的道统已经呼之欲出了。
虽然直到宋朝时期朱熹明确了道统的概念。
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韩愈的表述主要是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韩愈提出的道统的建构是通过“传道式谱系”来表现的。
韩愈的《师说》里面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很明显地看出韩愈系统地提出了师道理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韩愈道统的名词解释

韩愈道统的名词解释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许多人都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感到失望和迷茫。
为了彻底改变社会的不公平,韩愈创造了一个名为“道统”的概念,试图通过道德与文化的复兴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统是韩愈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与扩展。
在韩愈看来,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本,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然而,在唐代晚期,由于外族入侵、王朝衰退以及政治腐败等种种原因,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侵蚀。
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文化传统岌岌可危。
韩愈认为,要想挽救这一危机,就需要复兴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他提出:“道统”这一概念,强调通过道德塑造人的品格,通过文化传承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他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思想道德的尊严,才能使社会回归正常的轨道。
道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道德和文化。
韩愈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他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倡导人们恪守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
同时,文化也是韩愈道统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传统经典的学习与推广,认为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他提倡通过学习经典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他相信,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才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统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韩愈积极推动道统的实践,亲自倡导并践行道统思想。
他担任过政府职务,努力整顿政风廉政,倡导儒家道德的实践。
他在文学创作中也积极宣扬道统的理念,使之成为他文化思想的核心。
然而,虽然韩愈为推动道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理想并未能在他的时代得到充分的实现。
道统思想受到了一些当时权贵的排斥与批判。
但韩愈的思想并未在他逝世后淡化和消失,相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文化复兴运动,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对韩愈的道统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错字、漏字、多字不得分)1、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所以,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推翻清政府。
2、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3、王弼被公认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而言,成就远胜于何晏。
4、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排佛倡儒的需要提出来的。
5、张载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6、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它是王道政治的根本。
7、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儒术”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8、在充分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后,康有为又提出人性平等的资产阶级民权观。
9、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和强调自由。
10、李大钊以其言行与鲜血践行了“铁道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信条。
1916年,他发表了一文,提出当时中国青年的唯一使命,在于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创造“青春中华”,使“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我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我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我民族”。
11、西汉初年,黄老道家思想是统治阶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12、基于清静无为的原则,《淮南子》作者认为君主治理天下,需要“法宽刑缓”,不可累施刑法。
13、王阳明政治思想上继承孔孟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以“明德亲民”为核心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心学作为理论基础的。
14、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远较黄宗羲彻底经世致用成为其主张的思想前提。
15、被誉为是“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革命军》一书,教育了整整一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起到了振聋发瞶的作用。
16、王弼被公认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而言,其成就远胜于何晏。
17、张载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18、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它是王道政治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韩愈道统论的背景和目的
2.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
3.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
4.韩愈道统论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韩愈道统论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提出的一种思想,旨在强化儒学的真理性,为儒家学说在唐代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是从理论上去纠正儒学,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
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借鉴了佛教禅宗的传法系统,即祖统。
韩愈认为,儒家学说也需要这样一个传承系统,以保证其真理性的传承和发展。
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是为强化儒学的真理性而提出的学说。
他认为,只有明确道的传承关系,才能保证儒家学说的纯正性和权威性。
在唐代,儒家学说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韩愈提出道统论,旨在重振儒学的地位,确保儒家学说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韩愈道统论的影响和意义深远。
首先,它为儒家学说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世儒学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其次,它促进了唐代儒学的繁荣,使儒家学说在唐代重新焕发生机。
最后,它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