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概述[返回]操作名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返回]别名VSD封堵术[返回]适应证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用于:1.膜周部VSD(1)年龄通常≥3岁。

(2)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单纯VSD。

(3)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

(4)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VSD及主动脉瓣反流。

2.肌部VSD,通常直径>5mm。

3.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返回]准备[返回]方法刺股动脉插入猪尾形导管行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VSD直径,了解其形态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

然后行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

2.操作步骤静脉推注肝素100U/kg体重。

选择超滑导丝从动脉途径经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通过VSD入右心室,再更换“面条”导丝入主肺动脉。

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至主肺动脉内将“面条”导丝头端抓住,将其拉出股静脉,从而建立股静脉-右心室-VSD-左心室-股动脉轨道。

沿“面条”导丝将输送鞘管自股静脉送入左室内。

选择适宜的Amplat zer封堵器(较造影所测VSD直径>1~2mm)经输送鞘管送至左室内,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先打开封堵器的左室侧盘,回撤至VSD的左室侧,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侧伞的位置及形态满意后,固定推送导管及输送导丝,继续回撤鞘管打开封堵器的右室侧盘。

经透视及超声下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满意(Amplatzer膜部非对称VSD封堵器在输送过程中始终保持封堵器左室侧盘的铂金标志朝向心尖),且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反流时,重复左室及升主动脉造影。

若无残余分流或仅有微量残余分流且无主动脉瓣反流时,可松开推送导管尾端的固定器,逆时针旋转操纵柄,然后固定推送导管,轻轻推送输送鞘管释放封堵器。

撤出鞘管,压迫止血。

3.术后处理(1)穿刺侧肢体制动8h,卧床20h,局部沙袋压迫6h。

(2)术后肝素抗凝24h。

[返回]注意事项1.小直径的VSD(<3mm)的处理VSD直径<3mm者左向右分流量很少,一般不会造成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及肺动脉高压,病人也多无临床症状,可不干预,定期随访者仍可继续随访至成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超声观察要点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超声观察要点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通过封堵心脏室间隔缺损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减轻症状。

超声观察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选择合适的封堵装置,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情况,以及评估手术后的疗效。

下面将从超声观察的要点出发,对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方法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超声检查,以确定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和形态,评估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检查动脉导管和肺动脉的情况,以及排除其他伴随畸形。

常用的超声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经食管心脏超声、三维超声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二、评估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态在超声检查中,需要准确地测量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态,包括室间隔缺损的口径、长度和面积等参数。

这些数据对于选择合适的封堵装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还需要评估室间隔缺损的形态特点,如有无突出的膜状结构、有无附壁动脉导管等,这些能够影响封堵装置的选择和放置位置。

三、评估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室间隔缺损会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的增加和右心室的容量负荷的增加,长期存在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在超声检查中,需要对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左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等指标,以及右心室的舒张功能和肺动脉压力等参数。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室间隔缺损对心脏的影响,以及手术后的疗效。

四、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情况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超声检查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情况。

可以引导封堵装置的放置,确保在正确的位置和方向。

可以观察手术过程中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

还可以评估封堵装置的位置和密合度,保证封堵效果。

五、评估手术后的疗效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需要进行定期的超声检查,评估手术后的疗效。

主要包括评估封堵装置的位置、稳定性和功能,观察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的变化,检查有无残余室间隔通道和影响心脏功能的并发症等。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心尖四腔心
胸骨旁大动脉短轴
大动脉短轴切面
ASD介入治疗简史
作者
King
年代
1974
封堵器
双伞状
输送鞘
23F
ASD直径
<20mm
Rashkind 1983
Lock Sideris Amplaz 1989 1990 1997
双面伞
蚌状夹 钮扣式 双盘+腰
16F
11F 7-11F 6-12F
<10mm
X线表现:当缺损小,分流量少
时,心大小和形状正常或改变 不明显。缺损较大即有以下改 变(图): ①心呈二尖瓣型,常有中度增大; ②右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尤以右 心房显著增大为心房间隔缺损 的主要特征性改变; ③肺动脉段突出,搏动增强,肺 门血管扩张,常有“肺门舞蹈” 现象; ④左心房一般不增大,二孔型左 心室和主动脉球变小,而一孔 型左心室增大; ⑤肺充血,后期可出现肺动脉分流而 有青紫,形成艾森曼格综合征。 原发孔缺损:活动后感心悸、气短,易发生 呼吸道感染。 共同心房症状出现早且严重,进展快。 伴有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者,早期可出现心 力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等症状。

临床表现—体征
左胸廓常稍隆起,心搏增强。 最典型的体征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 进呈固定分裂,并可闻及Ⅱ--Ⅲ级收缩 期喷射性杂音,此系肺动脉血流增加, 肺动脉瓣关闭延迟并相对性狭窄所致。
疗效评价
术后多普勒检查左向右分流信号: 无 < 1 mm 1-2 mm 2-4 mm 佳 微量 少量 中量
> 4 mm
大量
术后处理

卧床6~8小时 静脉给予抗生素3天 观察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 24小时内肝素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q12h) 24小时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脏正位及左侧位片 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每日50~150mg, 3-6月 1,3,6,12月复查TTE

pfo封堵术指南

pfo封堵术指南

pfo封堵术指南摘要:1.PFO 封堵术简介2.PFO 封堵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PFO 封堵术的操作步骤4.PFO 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处理5.PFO 封堵术的注意事项正文:【PFO 封堵术简介】PFO 封堵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心房间隔缺损(PFO)的微创介入手术。

PFO 是指心脏房间隔膜的一个小开口,这种缺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影响。

PFO 封堵术通过在缺损处放置一个封堵器,以闭合缺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PFO 封堵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PFO 封堵术的适应症主要为:患者存在心房间隔缺损,且缺损大小适中,封堵器可顺利通过。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病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用PFO 封堵术。

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未控制的心律失常、心脏内血栓形成等。

此外,孕妇和年龄过小的患者也不适宜进行PFO 封堵术。

【PFO 封堵术的操作步骤】PFO 封堵术通常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

手术过程如下:1.穿刺股静脉,将导管送入心脏。

2.通过导管放置一个伞状封堵器在心房间隔缺损处。

3.调整封堵器位置,确保封堵器完全覆盖缺损。

4.释放封堵器,使其固定在缺损处。

5.拔除导管,结束手术。

【PFO 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处理】PFO 封堵术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封堵器脱落、移位、血栓形成、心脏瓣膜损伤等。

一旦发生并发症,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重新放置封堵器、抗凝治疗、心脏瓣膜修复等。

【PFO 封堵术的注意事项】1.术后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

3.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就诊。

4.定期随访,评估心脏功能及封堵器情况。

总之,PFO 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对于心房间隔缺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pfo封堵术指南

pfo封堵术指南

pfo封堵术指南摘要:一、引言二、PFO封堵术简介1.PFO的定义2.PFO封堵术的作用3.PFO封堵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三、PFO封堵术的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2.手术过程a.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b.穿刺血管c.导入导管d.定位PFOe.释放封堵器f.术后处理四、PFO封堵术的疗效与安全性1.封堵效果2.并发症3.长期疗效五、PFO封堵术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1.我国PFO封堵术的发展2.国际上的研究进展3.未来发展趋势六、PFO封堵术的推广与普及1.公众教育2.专业培训3.政策支持七、结语正文:一、引言PFO(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一种治疗心脏房间隔缺损的微创手术,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关于PFO封堵术的全面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

二、PFO封堵术简介1.PFO的定义房间隔缺损(PFO)是指心脏房间隔存在一处缺损,导致左右心房间的血液混合。

PFO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

2.PFO封堵术的作用PFO封堵术是通过微创手段,将特制的封堵器植入心脏,封闭房间隔缺损,从而改善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3.PFO封堵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中、大型PFO,尤其是有症状的患者;PFO合并其他心脏畸形需同期手术治疗的患者。

禁忌症:严重的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等。

三、PFO封堵术的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病情和确定封堵器的大小。

2.手术过程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后,穿刺血管,导入导管,定位PFO,释放封堵器,术后处理。

具体步骤:a.患者平卧,消毒皮肤,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b.穿刺股动静脉或肱动静脉,引入导管。

c.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达PFO处,准确释放。

d.观察封堵效果,如满意,结束手术。

如有需要,可调整封堵器位置或重新植入。

e.术后抗感染、抗凝治疗,定期复查。

四、PFO封堵术的疗效与安全性1.封堵效果研究表明,PFO封堵术的封堵成功率高达95%以上,且疗效持久。

pfo封堵原理

pfo封堵原理

pfo封堵原理摘要:1.PFO 封堵原理的背景和意义2.PFO 封堵原理的定义和相关概念3.PFO 封堵原理的工作原理和流程4.PFO 封堵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实际案例5.PFO 封堵原理的优势和局限性正文:【1.PFO 封堵原理的背景和意义】PFO 封堵原理,全称为“专利性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针对心脏疾病——房室间隔缺损(PFO)的先进治疗技术。

该技术自20 世纪90 年代起逐渐在临床应用,目前已经成为治疗PFO 的首选方法。

相较于传统的开胸手术,PFO 封堵原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PFO 封堵原理的定义和相关概念】PFO 封堵原理是指通过介入手段,在患者的心脏内部完成房室间隔缺损的封堵,以达到治疗目的。

房室间隔缺损(PFO)是指心脏的房室间隔存在缺损,导致心脏的左右两侧出现异常分流,影响心脏功能。

PFO 封堵术主要通过输送系统将封堵器送入心脏,在缺损部位释放并展开封堵器,从而实现缺损部位的封堵。

【3.PFO 封堵原理的工作原理和流程】PFO 封堵原理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封堵器上的伞状结构,在心脏内部完成对缺损部位的封堵。

具体流程如下:(1)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了解心脏缺损的大小、位置等信息,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在局麻或全麻下,医生通过患者的股静脉或肱静脉将封堵器送入心脏。

(3)在X 光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医生将封堵器精确定位至缺损部位,并释放伞状结构。

(4)伞状结构在心脏内部展开,紧紧贴合在缺损部位的两侧,从而实现封堵。

(5)医生对封堵效果进行检查,确认封堵成功后,结束手术。

【4.PFO 封堵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实际案例】PFO 封堵原理主要适用于年龄在18-70 岁之间,患有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缺损部位较小、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等,PFO 封堵原理也可以考虑应用。

实际案例方面,PFO 封堵原理已经成功治愈了大量患者。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隔缺损封堵术(VSD)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

该手术常用于婴儿和儿童,通过在心脏中创建一个小孔来修补室间隔缺损,保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手术后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工作,防止术后并发症和促进患者的恢复。

本文将就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进行探讨。

术前准备在手术之前,护士需要完成以下工作:1.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手术目的,安排好手术前的各项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2.评估患者的术前身体状况,必要时采取措施控制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过敏等慢性病的病情;3.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情况并了解其家庭情况,以便术后的护理工作;4.帮助患者排便,保持膀胱为空;5.在手术前按照规定接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术中护理在手术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意外情况;同时协助医生进行手术。

1.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等指标,并及时记录;2.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预防术中意外发生;3.为患者提供管路畅通,包括氧气管、导管、输液管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4.在医生操作手术时,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和患者的病情,使患者保持镇定和信心。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状态,及时察觉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1.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及时记录并汇报医生;2.按照医生的要求管理患者的疼痛,注意避免术后恶心、呕吐等晕厥症状的发生;3.帮助患者左侧卧位休息,促进康复;4.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输液、口服药等治疗;5.监测患者排便和膀胱情况,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6.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鼓励其进行身体锻炼,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模式。

感染预防在手术后的护理中,预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为患者提供清洁和整齐的病房环境,消毒和清洁病房和床单;2.吸氧和呼吸机管路的清洁,避免呼吸道感染;3.不适当的应激反应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护士需要切实正确处理患者的情绪状态。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步骤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步骤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步骤1.麻醉手术开始前,患者将接受全身麻醉,以确保手术期间患者没有疼痛感觉和意识。

2.手术准备患者将被安置在手术床上,然后接受穿刺部位的外科准备,通常是在大腿或锁骨区域。

一旦准备就绪,手术区域将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然后用无菌巾包裹以保持无菌环境。

3.插管和导丝医生将会插入一根细的插管到病人的血管中(通常是在大腿或锁骨区域),然后通过插管将导丝引入血管。

导丝被用于确保手术期间医生可以准确地导航导管到心脏。

4.选择性导管造影通过导丝,在X光或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医生将导管引入到心脏的位置。

这是为了观察室间隔缺损的具体位置和大小。

一旦确保定位准确,医生将在心脏部位注入造影剂,并进行血管造影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图像。

5.引导导管医生将放置一根封闭器械导管通过导丝导入室间隔缺损区域。

该器械的尖部会位于缺损位置,其中一侧具有特殊的封闭装置。

6.封堵缺损一旦器械导管被放置,并确认位置正确,医生然后会将封闭装置逐渐排出到室间隔缺损处。

该装置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开并形成一个封堵器,密封缺损。

7.接触时间确认接下来,医生会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再次进行血管造影,以确认封堵装置的牢固性和缺损是否成功关闭。

8.封堵器械的移除一旦确认封堵成功,医生会轻轻地将导管和封堵器械从患者的体内移除。

9.结束手术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穿刺部位进行清洁,并覆盖伤口,然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物和抗生素。

10.恢复患者将被转移到恢复室,在那里他们将得到密切的监护和护理。

一旦患者的状况稳定,他们将被送回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恢复。

总结: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在不开胸的情况下解决心脏室间隔缺损问题。

这种手术的步骤包括麻醉、手术准备、插管和导丝、选择性导管造影、引导导管、封堵缺损、接触时间确认、封堵器械的移除、结束手术和恢复。

这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心脏外科医生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发表时间:2011-04-07 发表者:孟庆智 (访问人次:94)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证及禁忌征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征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1)年龄:要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常≥3岁;
(2)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3)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瓣返流。

2.肌部室缺,通常≥5mm。

3.手术外科后残余分流。

4.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术进行关闭术。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禁忌证
1.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引起菌血症的其他感染。

2.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3.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4.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方法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准备
1.心导管术前常规。

2.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相关化验检查。

4.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1天静脉注射抗生素一剂。

术前1天口服阿司匹林,小儿3~5mg/(Kg.d),成人3mg/(Kg.d)。

(二)常规诊断性导管术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1.左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
局麻或全麻下做股静脉及股动脉插管,常规给予肝素100U/Kg,先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压力及血氧,检测肺动脉压力及Qp/Qs。

以猪尾巴导管经股动脉达主动脉及左室侧压,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瓣的距离,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返流。

2.经胸超声(TTE)或经食道超声(TTE)检查
评价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与瓣膜的关系,膜部室间隔缺损需测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距离,膜部室隔瘤形成等。

近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脱垂及返流。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方法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目前最常用的为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封堵术。

(1)建立动静脉轨道:通常应用右冠导管或其他导管经桡动脉、主动脉至左室,经探查导管头端经室间隔缺损入右室,然后将0.035英寸(1英寸=2.54cm)的软头长交换导丝经导管插入右室并推送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然后由股静脉经端孔导管插入圈套器,套住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的导丝,由股静脉拉出,以建立股静脉—右房—右室—左室—股动脉轨道。

(2)由股静脉端沿轨道插入合适的长鞘至右房与右冠导管相接(接触式导管技术),将长鞘及扩张管一起沿导丝插至主动脉弓部,后撤长鞘内扩张管,然后缓缓回撤输送厂鞘之左室流出道,有动脉端推送交换导丝及右冠导管达左室尖端,该时置左室内的长鞘头端则顺势指向头尖,然后动脉端换猪尾巴导管,插至左室,撤去交换导丝。

(3)封堵器安放:选择合适大小的封堵器连接专用的输送导丝和递送导管,使封堵器维持在不对称位。

然后经长鞘插入输送系统将封堵器送达长鞘末端,在TEE/TTE导引下结合X 线透视,回撤长鞘使左盘释放并与室间隔相贴,确定位置良好后,封堵器腰部镶入室间隔缺损,后撤长鞘,释放右盘。

在TEE/TTE监视下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分流和瓣膜返流,随后作左室造影确认位置是否恰当及分流情况,并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返流及主动脉瓣形态。

(4)释放封堵器:在X线及超声检查效果满意后即可释放封堵器,撤出长鞘及导管后压迫止血。

2.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
(1)建立经室间隔缺损的动静脉轨道:由于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位于室间隔中部或接近心尖,在技术上与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塞术不尽相同。

通常建立左股动脉、主动脉、左室、右室、右颈内静脉(或右股静脉)的轨道。

(2)封堵器的安置与释放:①顺向途径:长鞘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入右室,经室间隔缺损达左室然后按常规安置封堵器;②逆向途径:当肌部室间隔缺损接近心尖,右室面肌小梁多或右室面缺损较小难以顺向途径插入者。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疗效评价
封堵器安置后在TTE/TEE及左室造影下观察,效果良好:封堵器安置位置恰当;无或仅有微~少量分流;无明显主动脉瓣及房室瓣返流。

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处理及随访
1.术后置病房监护,临床及心电图监测,24小时内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后观察5~7天后情况良好,出院随访。

2.手术后24小时肝素化,抗生素静脉应用3天。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小儿3~5mg/(Kg.d),成人3mg/(Kg.d),共6个月。

4.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

五、并发症
1.心导管术并发症。

2.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可延迟发生。

3.封堵器脱落、栓塞。

4.主动脉或三尖瓣瓣膜返流。

5.残余分流。

6.溶血。

7.心脏及血管穿孔。

8.神经系统并发症:头痛、中风等。

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出现局部血栓形成及周围血管栓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