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黄精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得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得组合,探索人类活动得一般空间法则,其中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构成了经济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得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最佳区位。

另一层与前面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活动得作家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理论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以两种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此时土地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种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得场所,此时,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典型的是,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

②原料原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对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原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代性、自身价值极其在产品红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世家影响。

③能源能源是经济活动得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量消耗能与那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必然需要接近脸颊的能源供应地。

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④资本固定资本存在地理惯性,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由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是的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可进入性等。

4、交通运输:指人或货物借助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

5、地租曲线: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边界)的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6、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各级城市。

7、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带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8、工业布局(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是指工业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布局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9、商业:是以专门从事商品流通而获取经济回报的国民经济部门,是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买与卖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媒介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让渡。

10、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1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增长极: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13、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导言经济地理学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并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区位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核心-边缘模型等,这些理论在实例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位论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研究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选择所在区位的原理和规律。

根据区位论,企业会选择离供应市场和消费市场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以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同时,区位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企业决策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例如地形、气候、交通等,都会对企业的选择产生影响。

实例1:深圳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深圳经济特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深圳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区位优势。

首先,深圳接近香港,这为深圳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方便了货物的进出口。

其次,深圳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非常近,该区域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为深圳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此外,深圳还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来深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例2:亚马逊的配送中心选择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在选择配送中心时,亚马逊会参考区位论的原理。

首先,亚马逊会选择离消费市场近的地方建立配送中心,以便能够快速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其次,亚马逊会考虑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确保商品能够迅速高效地配送出去。

此外,亚马逊还会根据所在地的资源情况和竞争环境做出决策。

例如,在美国亚马逊的配送中心分布广泛,覆盖了全国各地,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

中心与边缘理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另一项基本理论。

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规律。

根据中心与边缘理论,经济活动会在中心地区集中,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中心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资本。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述评摘要:新经济地理学正在为我国地理界熟悉,也引起了争论。

本文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对它的主要批评意见。

进而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最后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和4个问题: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溢出的地理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一体化溢出聚集1前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在最近几年新经济地理学逐渐被介绍到中国(李小建,2002,顾朝林,2002,王铮等,2002)[1-3]。

介绍者对新经济地理学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不过否定的意见居多,在一些非公开场合,一些中国学者表示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强烈反对,出现了热烈的争论。

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我们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它。

本文首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其次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最后提出我们关于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2.1基本出发点:一个多区域世界一些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是报酬递增;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报酬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依赖的新增长理论的基础,它导致了新增长理论,没有出现为特殊的地理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出发点是引用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

在这里部门已经化成区域,形成多区域理论,这与传统区位论、区域科学强调一个中心的习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有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分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韦伯在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是如何分三个阶段构建工业区位理论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理论。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理论。

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和为最小的区位。

它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使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5. 如果你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公司创始人,你认为应如何进行空间扩张才能实现你的跨国公司之梦?阶段Ⅰ首先由于公司规模小,企业形式比较简单,生产产品单一,拥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建立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

经济地理学整理[1]

经济地理学整理[1]

掌握: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瞧瞧,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2章工业经济区位论1.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全然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A区位因子:是指碍事区位主体分布的缘故。

B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不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不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C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韦伯分三个时期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No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的区位〕。

No2:劳动费指向,能够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当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

No3:集聚指向,能够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

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革新〔本钞票学派〕帕兰德: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提出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认为企业应当布局在生产的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胡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和线路运输费两个局部,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而不是直线。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
成本—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不仅研究了企业 布局问题,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和总体产业布局。
返 回 16
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态度和由其决定的人 的行为当做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一学派重视心 理文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产业空间活动的影响,主 张寻求最满意的区位而非最佳的区位。
其基本思想是:前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 上会影响着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具有非常明显的 空间结构特征。
返 回 20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新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
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术的溢出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 增长模式等。
13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
运输区位论的建立对区位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仅仅用运费来说明产业布局的指向,存在很多问题。
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的研究,加 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返 回 14
7
你能用此图说明 K=3系统有什么 特点吗?
图2.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8
K 1 1 2 6 4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9
返 回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10
现代区位理论
背景:195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产生了 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区域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方 面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区位研究对象扩大为区 域的国民经济体系,区位布局的目的是寻求经济活动
3
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
4
因集聚利益而 节约的成本相 等的运费增加 额曲线,即临 界等费用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地租 E:单位面积产量 p:农产品市场价格 a:农产品生产成本 f:运输费率(农产 品单位重量· 距离的 运输费) k:距离
农业区位论
• 杜能环(同心圆)
– 城市附近:不便运输的作物,重量大,易烂,保鲜要求高 – 随着距离增加,种植农产品价格运输费所占比重小的作物 – 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企业区位选择 —从区位论到空间经济学—
石敏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mjshi@
内容提要
• • • • 经济区位论 空间竞争 空间经济学 企业区位选择
区位论
• 成本最小化的区位理论
– 农业区位论:杜能 – 工业区位论:韦伯
• 利润最大化的区位理论
–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 市场区位论:廖什
– – – –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廖什(区位经济学) 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商品流动需要运输成本 市场是外生的
• 区域科学
– 艾萨德:区位论的集大成,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 – 没有市场结构和经济主体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 贸易理论:异质空间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如果设在南方
4+4=8 (销给北方工人和农民) 0+4=4 (销给北方农民) 1+4=5 (销给北方工人和农民)
简化二区域模型的含义
• 累积效应
–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一个地区比另一个地区吸引了更多厂 商投资,新厂商将会跟随其他厂商选择大多数厂商所在 地区投资 – 如果所有厂商都在北方设厂使得运输成本最低,新的厂 商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会选择北方
– 全球尺度上的中心-外围结构:NAFTA与EU – 国内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城市等级 – 小尺度上,集聚发生在城市内部:CBD
• 向心力
– 规模经济,关联效应,市场规模,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
• 离心力 – 要素不可流动性,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 •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是怎样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 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k
W j [ k Yk (Tk e
Dlk
) 1 ]
1
( 1 ) l E h T X j , h ( j ) l 1 h 1 n { W ( k ) T ( k , h )} k k X k 1
– 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每个企业有一个以产地为圆心、最 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销售范围 – 在竞争中随着更多新的企业进入,圆与圆之间的空当会被新的竞 争者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以六边形市场区位为单位 的蜂巢网络体系。 – 市场是外生的
• 现代区位论的市场学派:帕兰德区位论,市场潜力
空间竞争
简化二区域模型
不同地区分布下的销售额(市场分布)
所有工厂设在北方 所有工厂设在南方 25%在北方,75%在南方
北方的销售额 4+4=8 0+4=4 1+4=5
南方的销售额 0+2=2 4+2=6 3+2=5
总销售额 10 10 10
新厂商选址的运输成本 如果设在北方
所有工厂设在北方 所有工厂设在南方 25%在北方,75% 在南方 0+2=2 (销给南方农民) 4+2=6 (销给南方工人和农民) 3+2=5 (销给南方工人和农民)
– 空间竞争是局部的,直接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相邻企业
• 空间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
– 空间因素起到了垄断竞争的作用:企业层面的报酬递增防止了空 间的完全竞争,消费者的区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交通成本差异会 带来市场支配力。企业不再是价格受容者,而是价格制定者。 – 空间中企业的数量取决于报酬递增和交通成本的权衡:报酬递增 降低了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但也增加了企业的交通成本。
• 供给邻近 • 交通通达性的重要性 • 市场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
区域科学
• 艾萨德(Isad,1960) • 区位论的集大成者 – 均质空间的分析:强调空间,突出应用 –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 • 区域系统 – 区域竞争,区域冲突,区域协调
• 区域分析和空间分析
– 强调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
h 1 h 1 l l
E hTX ( 1)
n {P
k 1 k
l
X
(k )TX (k , h)}
{1W j
1
( j ) }( 1) ( j )
( 1 ) l E h T X j , h ( j ) l 1 h 1 n { W ( k ) T ( k , h )} k k X k 1
市场拥挤效应:
企业过于集中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不完全竞争企业倾向于选 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
循环累积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 内生的非对称性:初始对称的两个区域,随着贸易成本逐 渐降低,最终导致区域间的非对称。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 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机制 –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 市场是内生的 – 本地市场效应 – 产业关联效应 • 要素流动性:资本和劳动力的空间流动 – 跨国时要素流动性受到限制 • 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 – 市场邻近与供给邻近 • 向心力(集聚力)与离心力(扩散力)
• 艾萨德区域科学的局限
– 缺乏经济主体行为的微观经济学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刻画
区域科学
• 区域科学的发展
– – – – – – 区位论和区域分析 城市经济学: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区位论到空间经济学
• 区位论:均质空间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M= ������������ ������
– M为企业数量,t为去企业的交通成本,f为固定生产成本,N为工 人数量
• 企业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空间集聚
通达性
• 市场邻近
– Harris的市场潜力:市场规模和距离倒数的乘积之和 – Krugman和Fujita的市场潜力
M j Yk g ( D jk )
• 多重均衡
– 所有厂商在南方或北方集聚都是均衡。厂商会在哪儿集 聚要由先决条件决定 – 均衡可能稳定,也可能不稳定
• 如果一个新厂商决定重新选址,将对其他厂商的选址带来影响, 形成滚雪球效应
– 稳定的均衡可能不是最优
简化二区域模型的含义
• 集聚与贸易流
– 所有工业在某一个地区生产,地区间贸易在行业之间 进行 – 如果两个地区都有厂商,就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中心-外围模型的涵义
本地市场效应:
如果某种外生冲击改变原有需求的空间分布,扩大了某一区 域的需求,则大量的企业将改变原来的区位,向该区域集中。 也称为市场接近效应。
价格指数效应:
企业聚集使得该地区商品价格较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较低, 即使名义工资不变,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也称为生活成本效 应。
• 本地市场效应
– 运输成本使得厂商集聚到更大规模的市场附近并对更 小市场出口将导致工业收益递增。厂商倾向于选择市 场需求大的地区,因此市场规模大的地区会吸引越来 越多的厂商,形成地区优势。 – 拥有优势的地区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已拥有本地 市场的工业品纯出口地区。
从二区域模型到中心-外围模型
• 中心-外围格局形成的条件 – 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意味着足够大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 运输成本足够低 – 制造业的差异化产品种类足够多 • 规模经济的作用 – 规模经济足够大时,新建工厂的固定资本过大,会诱使企 业将生产集中于某一地区 – 如果规模经济小,企业选择在一个地区生产,产品运到另 一个地区的成本会下降,资本家会考虑在接近市场的地方 新建工厂
1%
2%
3%
-2%
-2%
-1%
产业转移:从沿海核心区向沿海欠发达区域 和中西部地区转移
• 相互作用的区位论
– 空间竞争理论:Hotelling, Kaldor
农业区位论
• 杜能的孤立国(1826)
– 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 – 地租随距离城市远近而变化,地租差异(级差地租,区位地租)是 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
R = E ������ − ������ − ������������������
• Hotelling模型(1929)
– – – – 同一商品在不同区位可以有不同的价格存在 厂商可以通过移动位置或通过降价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均衡时2个厂商背靠背聚集在市场中央,各自分得一半的市场 均衡时p1=p2=cl,c为运输成本,l为市场需求数量
空间竞争
• Hotelling(1929)和Kaldor(1935)
– 向心力占上风时,经济活动趋向集聚 – 离心力占上风时,经济活动趋向分散
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 企业区位选择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 生产成本:要素成本 – 市场潜力:市场邻近 – 中间产品成本:供给邻近
• Hamaguchi&Fujita model
D X ( j ) c X (h j ) PX ( j ) ( 1)
• 工业区位的3阶段
– 运输费用指向 – 劳动费用指向 – 集聚指向
• 韦伯提出了成本最小的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
•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 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 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 是一个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 市场区位论(廖什)
• 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 首次在经济活动引入空间因素的分析:区位引起级差地租 – 均质空间的分析: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 冰山运输成本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