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是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和分 析能力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新经济 地理学能够产生,其原因:
第一,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近年来,主流派 的经济学者之所以对“空间”问题产生兴趣,是因为 很多人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现代经济问题时的局 限性。经济学理论一般都忽视现实的空间,认为生产 要素不需要费用瞬间可以从一个活动空间转移到另一 个活动空问,不考虑运费的影响,而20世纪60年代以 后,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主流经 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发展时遇到的困难越来越突 出。此外,传统均衡论的经济学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 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分析,但许多事实证明了 这一前提假设并不能完全成立,特别是在当今新经济 潮流的作用下,由于知识信息具有可共享性、外溢性、 扩散性,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领域边际收益递增取 代边际收益递减成为新经济的特点。
在一个引入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世界, 经济活动的演化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由非线性动 态所支配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所呈现出的循 环累积因果关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线性的 蛛网图吗?假定存在足够强的规模经济,任何厂 商都会选择一个单个的区位来为一国的市场提供 服务。为使运输成本最小,他无疑会选择一个有 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 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 需求。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 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这 就是布赖恩· 亚瑟所谓的集聚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t)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 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 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 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 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 (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 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 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 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 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 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2)社会物理学 克鲁格曼所说的社会物理学是指通过对统 计数据进行分析,将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鲜明 的实证规律性进行模型描述的一系列成果。 如关于城市规模的齐普夫定律(Zip’s law,又 称位次-规模法则),描述了一种城市间的相 互影响与人口、城市间距离关系的“重力定 律”,以及市场潜力指数对厂商定位和城市 发展的影响等。这些成果都与现实情况能够 很好的吻合,有很强的解释力,并且为进一 步的实证研究和构建均衡模型奠定了基础, 但是它们的工作仅仅描述了社会现象是什么 样的,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规律却不能给 出解释。
上述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报酬递增、运输 费用、要素流动性以及这三者之间通过市场 而传导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与传统经 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有许多相重合的地方。 这类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对新增长与新贸易理 论构成相当的挑战。
由于新增长与新贸易理论不能将运输成本内生,主流派经济学 家不得不将研究的触角进一步扩展到经济地理学领域,以期从 新的视角得出一些新的启示。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及由此引 发的一些投资、贸易、要素流动和区域政策问题也对经济地理 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 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借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 垄断竞争模型(简称D—S模型)和新贸易、新增长理论研究的三次 波涛的强大推动,作为经济学领域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第四波 迅速成长。如果说,赫尔普曼(Helpman)与克鲁格曼(1985)关于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著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和格罗 斯曼(Grossman)与赫尔普曼(1991)关于内生增长的著作《世界经 济中的创新和增长》促成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形成并为其发 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克鲁格曼(1991)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 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和藤田(Fujita,1988)在《区域科 学和城市经济学》上发表的《空间集聚的垄断竞争模型:细分 产品方法》,则完成了对D—S模型空间意义的解释,可被视为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新经济Baidu Nhomakorabea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 础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 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 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 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 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 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 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 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 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 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 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 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1 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2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 ·3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 ·4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5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主要新经济地理学动态模型及其理论含义 ·7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含义 ·8 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
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克 鲁格曼对空间经济研究的传统进行了分析, 并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德国几何学、社会 物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以及 地租和土地利用。
(1)德国几何学 这一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阿尔弗 雷德· 韦伯(Weber A)的区位理论,另一个 是中心地方理论。韦伯的区位理论,又 被称为“最小运输成本理论”,运用运 费差异和原材料失重特性两个指标,以 费用等值线圈、结果圈作为分析工具, 研究不同类型企业选择的最优区位。但 是,由于它对如何做出合理决策以及行 动者的决策会产生什么结果等,都没有 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其看起来更似一个 在两维平面上的区位几何学。
(4)当地外部经济 关于外部经济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Smith, 1776),但是,外部理论的概念是由新古典经 济学的完成者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1)首次准确的表达出来的。马歇尔所 说的外部经济的含义与后来的经济学家的想 法并不完全一致。在40年代和50年代,经济 学家们开始明确区分技术外部性(纯粹的溢出 效应)和以市场为媒介的金融外部经济,它们 两者的差异只存在于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里, 通常市场规模导致的外部经济与技术溢出效 应是同时存在的。
2、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 不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以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假设为基 础。按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 预测,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最终将沿 空间均匀分布。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近求远的区位抉择提 供了解释。但是,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在 现实世界却屡见不鲜,甚至连20世纪初的马歇尔也不曾回避这现 象。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基本假设之一, 他只好用“外部经济”一词来笼统地解释各种生产活动的集聚。 这种外部经济表现为公司水平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 递增。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外部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产业集聚,但是,人们却仍不清楚这种外部经济来源于 何方。而且,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用外部经济解释产业集聚本身,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感到,对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的有 效性其实大有进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 经济学家们来说都是难以驾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 和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用数学模型形式 化之后,关于报酬递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经济学界掀起一 场实质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设,消费种类和生 产分工程度内生于市场规模。一方面,一个经济中的消 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因而,消费品种类越多,效用水 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费品的生产具有厂商层次上的规 模经济,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 间的两难冲突。如果人口规模或可用资源增加,则有更 大酌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为满足消费需求实 行进一步分工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 品种选择,效用亦随之上升。D—S模型也为解决复杂的 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
中心地方理论分析了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中心 的定位和作用,这些中心服务于假设均匀分布 的农业人口。奥古斯特· 廖什(August Losch) 把工业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认为市场范 围的排列网络中必定有一个大城市,其周边则 环绕着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将中心地理论 与工业区位理论结合起来,探讨工业及其市场 区最优分布问题即形成一种“经济景观”。瓦 尔特·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提出了 “城市区位论”,揭示了城市的规模、功能和 等级效应,并且将城市的规模与等级的关系概 括为正六边形模型,提出了中心地系统与服务 业最优布局模式。
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 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 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进行了新的探讨
•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 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 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 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 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 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 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 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 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 例进行实证分析。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 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 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 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 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 化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 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 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 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 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 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此外, 它将工业发展描述成是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逐渐且同时发生的,而事实上工业化 常常采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业化的波浪中产业从一个国家依次向另一个国 家扩散。
(3)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首先用地区的例子阐述他的“积累循环因 果关系”的概念,它表明数量微小的优势如何扩展, 把这一概念明确应用于地区增长问题的是艾伦· 普里 德(Alan Pred,1966)。积累因果关系说明,任何一 种形式的循环,或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都是积累 的,从而也是失衡的。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在 经过一次波动之后,会迅速的收敛到最初的稳定均 衡,或收敛到其他的稳定均衡点。而且这种相互作 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最初的偶然事件发生 大而持久的影响的就是累积过程。但是累积过程是 动态的,一系列事件之问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变化 而变化,均衡点可能从一个转向另一个,这一动态 的累积过程充分的说明了预期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