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二轮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二轮文言文翻译复习教学设计:步洪涛【一轮诊断】经过一轮复习,同学们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一轮复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❶翻译过于僵化,不懂得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不会使两者融会贯通。
❷不善于灵活运用调、换、删、补、并等翻译的一些基本手段。
❸对古代一些具有专业语体性质的词汇还掌握不够,如“致仕”、“乞骸骨”等尚不理解,造成翻译失分严重。
【二轮定向】在一轮复习掌握了初步解题思路的情况下,要完成二轮复习的升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❶文言文的翻译是学生难以得高分的部分,鉴于此本节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❷教会学生在翻译时要养成“得分点”意识,训练学生确切地把握文意,融会贯通上下文,准确地把握一系列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确保翻译不“失真”。
❸学会运用对照、代入等方法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要点是否全面,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语病等。
二轮文言文翻译应注意:1、要有语境意识,不要孤立地去翻译句子本身。
2、采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
翻译方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居庙堂之高……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有些句子用了修辞手法(如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等)的,在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译为:()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可翻译为:()(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完整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完整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
作为高考的第二轮复,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
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
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复效率。
课堂导入:1.明确本课研究目标。
2.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第一:忠于原文,力求做到字字落实。
第二:字字落实包括: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明白,句式翻译要恰当,语气翻译要妥帖。
2)提问: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是什么?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③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④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⑤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惯。
⑥选:根据文意选,选用文言词恰当的意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2文言文翻译一、预习案1、复习目标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2、复习要点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3、达标练习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是。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2、问题展示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关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儿卓荦,初读《诗》日,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或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兒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兒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兒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兒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3篇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3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1一、教学目标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复习巩固热身训练:翻译下列课内文言语句。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文言句子翻译,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虚词用法判断、文言句式识别、文章大意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而它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赋分常为8-10分,由于它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得分往往不高。
究其原因,我觉得学生对翻译文言的的要求不明白,方法不正确,解题随意性大,功夫做得不细,翻出的句子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为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文言文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我建议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1、一种意识--踩分意识。
总结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均是在关键词句上赋分,那么文言文翻译需要关注哪些得分之点呢?主要有以下:关键单音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双音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例如20xx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要求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二轮复习文言翻译教案

二轮复习文言翻译【考点剖析】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是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知识梳理】译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一、【方法归纳】1、保留法(留):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屈原列传》)④对曰:“将以衅钟。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予:斯:徒:记:明:匹夫:社稷: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
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
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精讲PPT教案学习

第4页/共34页
翻译口诀
专有名词留,单音节词添, 古今异义换;倒装句子调, 省略成分补,无义虚词删。
第5页/共34页
二、月考题回头看
第6页/共34页
文言文翻译题 得失分情
况
全班文言文翻译(第13题)均 分4.5分。
文言文翻译6分以上的有望明 志 (8分)
持禄位固宠幸。 解析:责、救正、持禄固宠各1分,句意表达2分。
第13页/共34页
练习: 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 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以嫁时之衣”属于介词短语后置,翻译时应调整为 “以嫁时之衣殓(之)”(此句还要注意补出宾语 )。 而“甚矣吾贫”是主谓倒装,应该还原为“吾贫甚 矣”后再翻译。
3.增强联想推断意识 。
第29页/共34页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 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 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 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 乎?”
(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第14页/共34页
【示例】 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类 型做判断,有句式标志词的指出来。
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 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 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 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 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 何恃?”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第5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第五课时教学要点:掌握文言文的五种句式的翻译要领教学重点:倒装句式的翻译教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言文五种句式的基本知识。
〔一〕判断句。
1、用“者、也〞来判断。
有“…者,…也〞“…也〞“…者也〞等形式。
2、用副词“乃〞“即〞“那么〞“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1、“为〞“为……所〞表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用于动词前指代“我〞。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又如现代汉语中“见谅〞也为此用法。
3、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来表被动。
如: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4、意念上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三〕倒装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②彼且奚适也?③沛公安在?〔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奚以知其然也?“之〞和“者〞是常见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于〞和“以〞是常见标志。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将军战〔于〕某某,臣战〔于〕某某。
〔“于〞常被省略。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省主语〕②“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提高翻译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3.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3. 案例分析: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翻译练习: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课后复习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翻译练习,检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掌握程度;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3.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文言文翻译题目,评估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进步情况。
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2. 文言文翻译练习题;3.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教学时间安排:1. 章节一: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讲解(2课时);2. 章节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2课时);3. 章节三: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2课时);4. 章节四:翻译练习和解答(2课时);5. 章节五:总结和复习(1课时)。
六、教学内容:1.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分析;2. 针对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型的专项训练;3. 提高文言文翻译准确性的策略。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2. 采用模拟测试法,进行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型的专项训练;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提高翻译准确性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09.04
统备个备【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
强踩点得分意识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
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
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
第二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
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
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
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
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
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
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
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课堂导入
?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
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字字落实包括: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明白,句式翻译要恰
当,语气翻译要妥帖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
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
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③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
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
陪衬的词应删去。
?④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
词。
?⑤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
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选:根据文意选, 选用文言词恰当的意项
二、请你当解题者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规律,得出文言文翻译步骤一: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1)高考题回顾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
纺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
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
这里指通过婚
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参考答案
?①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
这门婚事(亲事)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
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思考:命题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做翻译题?从中你得出了什么样的解题规律?
?明确:命题者往往选择含有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词语、
句式的句子来作为翻译题。
(3)出示以上题目的评分标准,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
定评分细则的?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
“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
“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纺”1分,绑)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
“欲”1分,想要;宾语前
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明确: 评分细则的拟订会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处。
?①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
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②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包
括固定句式)
?(4)得出规律:
?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
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
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
三、请你当命题者
(1)学以致用:
试给下面文段命三道翻译题,附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共8分)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
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
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
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
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
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2)对照评分标准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
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3分。
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
就是这样。
(3分。
两个“之”各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3分。
译出大意1分;“箪”1分;“师”1分。
)
(3)讨论:一些同学在拟参考答案时出现错误了,反映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
遇到疑难的解决办法----要善于借助积累: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
抓关键词语:旬、举
要善于借助:旬——十月中旬(借助成语、词语判断);
旬---五十岁?五月?五年?五个月?(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分)(抓关键词语、关键
句式)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分)
抓关键词语:箪、师
要善于借助:如:箪(借助字形判断);箪食壶浆(借助语法结
构推断)
(4)总结规律: 文言文翻译步骤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
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四、课堂总结
?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步骤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依托: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夯实基础。
五、巩固练习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丁氏·穿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
参考答案: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
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的家里打井时,他告诉别
人说:“我打井得一人。
”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
”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者件事。
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
姓丁的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
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
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
受呢?
③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
盛气凌人。
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