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施今墨特效经验方 防己 配对临床应用 名医经验方对

名医施今墨特效经验方 防己 配对临床应用 名医经验方对
名医施今墨特效经验方 防己 配对临床应用 名医经验方对

名医施今墨特效经验方防己配对临床应用名医经验方对名医施今墨特效经验方防己配对临床应

用名医经验方对

防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防己如险健之人,幸灾乐祸,能首为乱阶,若善用之,亦可御敌。”而得名。味苦辛而性寒,归膀胱、肺经。主要功效为,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本品辛以散风,苦以泄湿,寒能清热,善走下行,既能祛筋骨间风湿而通经络止痛,又能泄脏腑之水湿而消水肿,故有祛风湿止痛,利水退肿之功效。凡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等均可应用。此外,《名医别录》谓本品能“散痈肿恶结,诸莴疥癣虫疮”。

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有多种生物碱,汉防己含汉防己甲素(汉防己碱)及汉防己乙素、汉防己丙素、汉防己B6、黄酮甙、酚类、有机酸、挥发油等。汉防己有明显的镇痛、解热、消炎、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抗癌、抗矽肺、抗过敏、平喘、松弛横纹肌等多种作用。木防已有解热、消炎、降血压作用。汉、木防己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汉防己甲素,对体外培养的人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具有逆转作用,对阿霉素或长春新碱耐药株人癌细胞有逆转抗药性作用,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体外证明有某些抗菌、抗真菌作用。汉防己煎剂、流浸膏及汉防己总碱、甲素、乙素、丙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对循环系统有显著的降压及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降压时心收缩

力仅有短暂的削弱,心率及传导无显著变化,其降压原理是它对血管的直接扩张与拟M一样作用,以及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中枢所致;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轻微的舒张作用,高浓度则收缩之;对横纹肌也有松弛作厢;因而可用作中药麻醉的辅助剂。

防己——秦艽

【配对奥妙】防己苦寒泄降,利水清热,兼可祛风,善泻下焦血分湿热,为利水祛风,通络止痛之品;秦艽辛散苦泄,长于祛风胜湿,舒筋和血,止痹痛,且能清湿热,常用于周身骨节疼痛,风湿热痹。二者相伍,防己佐秦艽疏泄湿热,增强其通湿热,散热结,舒筋络,利关节之功。

【临床应用】 1(风寒湿邪为患,腰腿肌肉拘挛疼痛,关节肿胀不利,或兼发热,或兼小便不利等湿热痹证。

2(湿热黄疸之湿偏胜者。

【用量用法】防己:5,10克;秦艽:6,12克。

【名医经验】高学敏秦艽善祛风湿通络止痛,为治痹证常用药,风湿痹证,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随证配伍应用。其性微寒,兼有清热作用,故痹证属热者尤为适宜,可配防己、赤芍、丹皮、络石藤等。 (《中药学》) 【使用禁忌】汉防己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素虚、阴虚、无湿热者慎用。

防己——黄芪

【配对奥妙】防己辛苦性寒,辛以散风,苦以泄湿,寒以清热,善走下行,泻下焦血分湿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行水。二者相使配对,防己以降为要,黄芪以升为主,二药一补一泻,一升一降,益气升提与降泄通行并行,外宣内达,通行诸经,降泄而不耗正,共奏益气利水消肿之功。另防己可祛风除湿,得黄芪为引,又可走表行水。

【临床应用】1(风水,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

2(湿痹为患,肢体沉重、麻木、关节痹痛等。

3(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诸症,证属气虚湿盛者。

【用量用法】防己:6,10克;黄芪:10,15克。

【名医经验】 1(熊魁梧用此对药治疗肾虚水泛之局部黑斑,尤其是目眶周围

黑斑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86,(5):197)2(张海峰用二药加入爵床子20,40

克(为末冲服),对消除水肿、蛋白尿有较好疗效,一般服用十余剂可见效。(《新

中医》1986,(4):6)

3(张纲钢治疗肾积水合并绿脓杆菌感染,用黄芪30克,防已12 克,金荞麦

20克,乌梅15克等为主组方,水煎服,每日l剂。(《常用中草药新用途手册》) 4(高学敏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用《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其小防己、桂

枝、甘草、生地,数倍于常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发热,关节疼痛而肿,

或有汗,或口渴,脉象数,结果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中药学》

摘自《新中医》198l,(12):36)

5(李汉章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甘遂乌头汤(甘遂2克, (研末清晨至腹

米汤送下),汉防已各15克,黄芪、白芍各30克,制川乌、

制革乌、麻黄各10克,独活、秦艽、伸筋草、乌梢蛇各20克,鸡血藤 25

克,大枣5枚。随证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1,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关节

肿大38例,显效21例,好转15例,无效2例。(《北京中医》1988,(6):33) 【使用禁忌】防己苦寒,易伤胃气,脾胃素虚及阴伤者慎用;脾肾阳虚型水肿

忌用。

防己——泽兰

【配对奥妙】防己苦辛而寒,功能利水消肿,祛风通络;泽兰苦辛而微温,善

舒肝脾之郁,以活』0L祛瘀行水,具有散邪通经而不伤正的特点,为妇科常用

药。二者伍用,利水消肿之效增强,且不伤正,又有行血通络之功效。

【临床应用】妇女经期、产后小便淋沥,腹痛,身面浮肿,以及肝硬化腹水

等。

【用量用法】防已:5,10克;泽兰:6,12克。

【名医经验】1(王焘防己与泽兰等份共制散剂服用,治产后水肿。(《外台

秘要》)。

2(高学敏泽兰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消肿,对淤血阻滞,水瘀互结之水肿尤为

适宜。如治产后小便淋漓,身面浮肿,可配防己同用。 (《中药学》) 【使用禁忌】血虚及无瘀滞者慎用。

防己——葶苈子

【配对奥妙】防己与葶苈子,二者均苦辛而寒,利水消肿。然防己长于去下

焦湿邪,葶苈子长于清泻肺气,行水消肿。二药合用,上下二焦同治,相得益

彰,共奏清泻肺热,开上源,利下窍,行水消肿之功。

【临床应用】痰湿水饮证,咳喘胸闷痰多,水肿尿少。

【用量用法】防己:5,10克;葶苈子:10,15克。

【名医经验】 1(赵锡武二药配伍,泻肺行水,有极妙之处,用于治疗老年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水饮上凌心肺,症见咳喘心悸,下肢浮肿,或兼腹水

者,有一定的疗效。(《巾医杂志》(8):16,1980)

2(李永新治疗肝硬化腹水,以己椒苈黄丸(以防己、葶苈子为主)加减,治疗

此病22例,腹水消退20例,2例无效。(《I}】西医结合杂志》1983,3(3):158) 【使用禁忌】二药配伍后,其性泄利易伤正,只宜于实证,故凡肺虚喘咳、

脾虚肿满,膀胱气虚,小便不利者,均当忌用。

防己——防风

【配对奥妙】防己宣通上下,祛风除湿,宣壅滞,通经络;防风辛廿温而升

散,祛风胜湿,通血淋,升清而调肠胃。二药合用,疏通宣行,相得益彰,内宣

外达,宣行表里水湿之功益增。

【临床应用】水肿风湿壅滞肌肤经络,周身上下水肿。

【用量用法】防己:6,10克;防风:5,10克。

【名医经验】 1(肖森茂等急慢性。纾炎、肾病综合征之水肿,有风湿之邪留滞肌肤关节者,用之较宜,对消除水肿、蛋白尿有裨益。 (《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

2(贾王海等以防己、防风、羌活、秦艽、桂枝、当归各10克,水煎服,治疗风湿痹痛、肩背酸痛。(《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一版,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3,268)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阴虚者慎用。

防己——生地

【配对奥妙】防己辛苦性寒,寒以清热,苦以泄邪,辛以通窍;生地黄甘苦性寒,寒与防己相合,以清心中之热;苦与防己相合,以泄邪定狂而和心;甘与防己辛相用,养阴生津而凉血清虚热,二药合用,养心清热,清心而不伤阳。

【临床应用】心虚热发狂证。发狂而精神萎沉,善动妄行而困乏,视物模糊而似鬼状,无人则独语不休,而见人则止,无寒热,舌淡红,

脉虚。

【用量用法】防己:6,10克;生地:30,50克。

【名医经验】 1(张仲景防己地黄汤,以防己一分,生地黄二:斤,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体,无寒热,其脉浮。(《金匮要略》)。

2(高学敏用《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生地、桂枝、防风、甘草,数倍于常用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发热,关节疼痛而肿,或有汗,或口渴,脉象数。结果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 (《中药学》) 【使用禁忌】防己苦寒伤胃,生地甘寒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食少腹满便溏者不宜用。

防己——茯苓

【配对奥妙】防己苦寒降泄,善走下行,降泄以利湿,走行以散水,疗水肿尤为专长;茯苓淡渗健脾利水。与防已相合,健脾利水消肿作

用得以增强。

【临床应用】脾虚水泛,四肢浮肿沉重,手足不温,体倦身困,四肢肌肉跳动,甚至面目浮肿,按之凹陷,腹满腹胀,小便少,肌肤色泽光亮等症。

【用置用法】防己:6,lO克;茯苓:15,18克。

【名医经验】1(张仲景防己茯苓汤,以防已三两,茯苓六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水煎温服,治疗皮水为病,四肢肿,肌肉有轻微跳动者。

2(雷载权等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补脾,淡能渗透泄,药性平和,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各类型水肿证。用于皮水,四肢肿,以之与防己、黄芪、桂枝同用,本品能助防己、桂枝、黄芪以祛四肢肌肤之水湿。(《中华临床中药学》) 【使用禁忌】二药合用,其性下行,利水伤阴,故阴不足者慎用。

防己——椒目

【配对奥妙】防己辛苦性寒,善走下行,利水饮之邪,清湿热而利大小便,使水气、湿热之邪从大小便而去,为治水气之要药;椒目利水而消饮,使水饮之邪从小便出而消胀满。二药配对,辛宣苦降,分消水饮,导饮下趋。

【临床应用】大肠水结证。腹满,腹中有水声,口干舌燥,但欲饮水,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黄赤,或腹痛,或浮肿。

【用量用法】防己:6,10克;椒目:3,5克。

【名医经验】 1(张仲景己椒苈黄丸方,以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各一两,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1丸,每日3服,治疗痰饮水走肠问,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不能上承,浊阴不能下降之腹满,口舌干燥。 (《金匮要略》) 2(李文艳用白术消臌汤(生白术60,90克,防己5,20克,椒目6,9克,茯苓、泽泻、牛膝各5,20克,大腹皮、车前子各20,30 克,赤芍40,50克,二丑

(研末冲服)6,9克,黑大豆30克),每日1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同时服虫草

化瘀散,治疗硬化腹水69例,临床治愈35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为91(3,,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甘肃中医》,1995(1):19) 【使用禁忌】防己、椒目均辛苦性寒,易伤脾胃,且椒目有小毒,故脾胃虚

寒及阴虚实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防己——桂枝

【配对奥妙】木防己苦寒降泄,善走下,利水清热,味辛能散,兼可祛风,

更善泄下焦血分湿热,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出,为利水祛风通络止痛之要药;桂枝

辛温性宣,善通阳气,走窜通经,能温通经络,除痹止痛,又能温阳化气,利水

除湿。木防己与桂枝相合,二者一苦一辛,相使相助,既可行水饮而散结气,通

阳化饮,消散心下痞坚,使利水消肿之功倍增,又可增强其祛风除湿、除痹止痛

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支饮痞坚,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胸闷而满,心烦,

气喘,心下痞硬而坚,面色黧黑,短气乏力,舌红,苔黄而腻,脉沉紧。‘2(着痹,即下肢疼痛重着兼有肿胀者。

3(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所致的痹证。

【用量用法】木防己:6,10克;桂枝:6,10克。

【名医经验】1(张仲景木防己汤,以木防己三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石

膏十二枚鸡子大,治疗膈问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之证。

服药后若痞坚虚软,为水去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愈;若仍痞坚结实,为水停气阻,病情仍多复发,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金匮要略》)。

2(尤怡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合用能行水气而散结气。(《金匮要略心典》)。

3(鞠文翰以加味葛根汤(葛根30克,防己30克,桂枝10克,自芍30克,辛夷、甘草各15克,大枣5枚)治疗1例强直性痉挛性持续颈斜9个月患者,共服12剂而愈。(《四川中医》1992,(5):40)

4(贾王海等以防己、防风、羌活、秦艽、桂枝、当归各10克,水煎服,治疗风湿痹痛、肩背酸痛。(《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一版,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3,268)

【使用禁忌】膈间寒饮者忌用。

【用药指归】

1(防己配对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脚气胫肿、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之湿偏胜、肠间水气等方面,围绕“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二大功效展开的。

2(防己有汉防己、木防己之分,二者均有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之效,用于风湿痹证及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然汉防己主水气,而长于利水消肿,治下焦湿热,下半身水肿,湿脚气多用;木防己主风气、宣通,而偏于祛风湿止痛,多用于风湿痹痛及上半身水肿等证。正如《本草求真》所言:“治风须用木防己,治水须用汉防己”。二者各有偏颇,时宜鉴别选用。

3(现代临床常用本品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神经性疼痛、矽肺、肺癌、白血病、急慢性肾炎、四肢浮肿、脚气及真菌所致的皮肤疾病等。

4(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故对于胃气虚弱,饮食不佳,阴虚内无湿邪滞留者,均不宜使用。若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便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者,虽有下焦湿热,亦宜忌用。

5(凡水肿、腹水、脚气浮肿之实证,宜生用;若属虚证,则炒制用; 湿热痹痛,应生用;寒湿痹痛,宜炒用或白洒炒用。

6(防己用量过大,可引起恶心、呕吐、震颤、共济失调,四肢瘫痪,肌肉紧

张性增加,四肢麻痹,呼吸抑制,阵孪性惊厥或强直性痉挛,同时有面色苍白,

出冷汗,心悸,而后出现木僵和不省人事,最后死于呼吸麻痹,窒息,心肌受

损。防己的中毒剂量为30,90毫克,中毒早期 (20,30分钟),可洗胃、摧吐、导

泻。如有惊厥,可缓慢注射苯巴比妥钠O(1,O(2克;呼吸困难时,可注射呼吸中枢

兴奋药,必要时吸氧和人工呼吸。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 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山西长治:张志立 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包头市:王严明 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 用猪苦胆内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 (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22、脸上黑痣点去掉法:洛阳:赵建林 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23、牛皮癣:兰州市医生:朱军记 (1)用自己的尿洗7天即愈。 (2)用刀砍榆树流出的水连抹七天。 24、妇女不孕症:(源于广东惠阳新医大学彰肖维秘方) 当归六钱、白芍七钱、川芎三钱、红花二钱、桃仁四钱、泽兰四钱、杞子一两。穿山甲四钱,生地八钱,香附四钱,水煎服,月经干净后每天一剂,连服三剂。 25、闭经:青海名医:陈月严 益母草一两,煎药一碗加黄酒服下即愈。 26、月经不调:西安名医:黄百铜 月季花十朵,煎水加红糖,酒引连服半月愈。 27、经疼:南京名医:徐志雄 棉籽一把,新瓦焙干碾粉服三钱立即止疼。(特效) 28、白带:南京名医:高西庆 白果十五个,炖江米稀饭食,每天一次,七天痊愈。 29、下奶奇法:上海名医:李爱义 黑皂角籽七个生的研沫开水送下,一小时自下。

我家的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3个月的呕心沥血)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地xx县人氏。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 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

北京当代著名针灸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

1立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中医,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医学,-----曾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伟大贡献,但今天再次面临危机,------作为一名中医,深感自豪的只是历史,而面对的却是严峻的现实。”——杨俏田 不少有识之士看到这种危险,全国一些重要的省、市、自治区医药学界纷纷把记录、整理、研究和继承他们的经验列入重要的医学科研内容,例如北京建立了“焦树德经验科研组”、“祝谌予经验科研组”,上海建立了“裘沛然经验科研组”;不少高等中医药院校组织专门班子,探索应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记录和研究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大量的中医药科技期刊为整理研究老中医经验开辟了专栏,发表了大量论文;不少有关老中医经验的专著陆续问世。这些努力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党和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一些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反复研究和酝酿,1990年6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关于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国遴选出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对象,采取独特的师承形式和制订相关的特殊政策,抢救这一面临失传危险的民族文化精萃,这一重大决策深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组织一批中医药专家建立科研小组,收集北京的大量有关资料,经过认真整理研究和反复讨论。决定着手对中国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最有代表性的学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使它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给祖国医药学界奉献一部高水平的当代中医各家学说,为祖国医学史记录下当代中医药学家的独特贡献。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长远的意义,不仅需要全体科研小组成员付出若干年艰辛的劳动,更需要得到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的鼎力相助,还必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步骤 21组建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小组1991年夏我们确定进行此项工作后,决定由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邱德文教授领衔,组织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地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能力并热心于中医经验整理继承工作的中医药专家,组成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小组。我们要求小组成员应全部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学科涵盖面包括中医、中药各中西医临床和基础各个学科,还有从事科技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资深编辑。除了考虑以上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覆盖面的因素以外,还特别注意把学风严谨、知识面宽、对学术问题采取客观公正态度,并有较高文字能力作为重要条件。经过精心挑选,并征求本人同意,组成了20余人的科研小组,基本上达到了预定要求,为了工作方便,贵州的中医药专家较多,有10人。 22确定较高的工作目标科研小组收集了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有关老中医经验整理工作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分头进行阅读、研究、分析,发现全国各地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普遍是分散的、零星的,系统、全面整理的并不多。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组织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介绍了部分名老中医成长的经历。贵州组织出版了《医林拔萃》,初步整理了贵州16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做了一些工作。随着国家两部一局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各地也正酝酿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经过科研小组多次反复讨论,我们对自己开展此项工作确定了较高的工作目标。首先是起点要高,要在全国和我们过去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不仅要把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原原本本地记录保存下来,而且要帮助他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 作者:医坛怪手全国名老中医冷方南治再障贫血经验全国名老中医蒲辅周治肾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白细胞减少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慢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骨痹”经验 中医专家林教授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江履秋治风湿顽痹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绍琴治失眠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血精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之文治头痛眩晕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不射精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男性死精不育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李寿山治劳淋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徐振盛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早泄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韦文贵治眼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风湿热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谢海洲治颅脑损伤后遗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谢海洲治三叉神经痛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水气”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风湿痹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金铎治失眠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周济民治痔疮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皮肤瘙痒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姚五达治高血压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治冠心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方药中治慢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更年期综合征经验全国名老中医武明钦治高脂血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痛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视神经萎缩经验全国名老中医路志正治阳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徐福松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遗精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阴囊湿疹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治瘀血痹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金铎治头痛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治支气管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关幼波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魏长春治慢性胃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赞臣治鼻窦炎经验

老中医罗元恺医疗经验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 罗颂平张玉珍整理 编者按:罗元恺,广东南海人,1914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顾问。曾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本文系统介绍罗氏在学术上以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博学笃行,业精于专;因材施教,医教相长;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的治学风格和理论精华。临证特色则主要介绍他对妇科诊法首重望诊,妇科用药特点,以及对崩漏、胎动、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的治疗经验。所选录的医案及医论医话,进一步反应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入选的五首经验方是罗氏毕身医疗经验的结晶。全文前后呼应,理技相通,文笔流畅,细读之后,定能大有收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罗元恺,男,出生于1914年阴历10月,祖籍广东南海。其父棣华公,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后参加北伐,善治热病,对温病颇有研究。罗氏幼承庭训,诵读方书,随父侍诊,立志以医为业。及长,乃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考取广州市中医师执照,开始其医学生涯。他以总成绩第一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医师,后兼任该校《金匮要略》课教师。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停办,其间曾在粤北地区行医,并开设中医讲习所。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任教,1949年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1年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该院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批中医教授,1979~1982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1983年由卫生部任命为该院顾问。 罗元恺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精于妇科。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和1978年均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1991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其学术继承人张玉珍、罗颂平在1994年结业出师。 第五卷585他勤于研习医经,终生致力于临床,并潜心于中医教学和科研。在学术上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还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曾获1983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1986年广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指导研究生探讨“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广东省名老中医电脑诊疗系统”获1991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6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丁甘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

丁甘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 丁甘仁(公元1865—1926),字泽周,江苏武进孟河镇人,为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一起被称为孟河四大家,孟河四大家代表了孟河医派。与费、马二位成名于孟河不同的是丁甘仁成名于上海,是四大家中成名最晚的一位医家然而又是对中医事业发展最有影响的医家之一。 他对近代中医药学术的主要贡献是在继承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破除门户之见,多方拜师,虚心请教,互相交流,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丁氏学派”,尤其在外感热病、喉痧的治疗上颇具特色。丁氏对近代中医事业发展杰出的贡献是改变了培养中医师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然而,对这样一位中医临床大家、中医教育家的人生轨迹、学术思想特点和丰富临床经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虽然在他逝世后弟子门人等研究与纪念文章不绝于世,初步统计从60年代至今学术论文共有近50篇,这些文章有的是纪念丁甘仁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文章,其中虽然也有介绍丁氏生平事略的内容,但对丁氏一生中重要的医事活动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很难让后学者全面了解丁氏的成名经历,因而也就无法领悟到成为中医临床大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另外在研究丁氏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类文章方面,如黄文东先生的“丁甘仁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对丁氏的学术思想及其在外感病方面的成就、在疑难重症方面的临床经验等进行了总结。 再如郑氏等的“《丁甘仁医案》治脾胃十四法”;职氏的“丁甘仁治疗中风方法的研究”;方氏的“《丁甘仁医案》肿胀证治试析”;管氏的“丁甘仁治痢五法”等等,从上述研究情况可以看到,这些文章基本都是研究丁甘仁某一方面学术思

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让你受益一生的养生保健智慧全书_第十八课 向名医学习,做按摩高手

穴位就像是一个个小机关,联系着我们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随着指尖在肌肤上轻轻起舞,各种不适症状也慢慢消失。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朋友们可以长期进行穴位按摩锻炼,它对于调节全身的气血通畅,防病治病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给您的医疗保健设下了第一道防线。找准穴位,人人都能成为按摩高手。 按摩合谷穴,治疗头上病 合谷穴,又称为虎口,容谷,合骨或含口,是四总穴之一。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它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而得名。合谷穴的具体位置是: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 合谷穴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穴位。大体上说,合谷穴是止痛的特效穴,在我国古代拔牙时都在此穴针灸为麻醉之用。对于牙痛、咽痛、腹痛、头痛等症状,采用指压合谷穴均有缓解作用。 这个穴位主要的作用是止痛,特别是头面部的疼痛情况。《灵枢·杂病篇》记载:“齿痛……恶清饮,取手阳明。”《针灸甲乙经》写道: “齿龋痛,合谷主之。”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等不少用本穴治头面五官疼痛的记载。根据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经验,现在的人在临床上也屡试不爽。常用于齿痛,牙龈舯痛,头痛以及上颌窦手术后疼痛,咽喉类,扁桃体类等疾病。根据本脉之循行。该穴也可止上肢疼痛。在历代不少歌赋中,有着这方面的记载:如《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这些都是古代医书中有关合谷穴止痛的详细记载,对现代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合谷穴还具有解表清热、利气活血和回阳的作用。如果有轻微感冒时,可以按合谷穴,左右各按摩十分钟,按摩完后再喝一杯热开水,出出汗,感冒就可以缓解。感冒乃百病之母,按压合谷穴最大的好处就是预防感冒。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常常按压合谷,如果有耐心,持之以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扁桃体炎患者可以将大蒜(紫皮者佳)捣烂如糊状,敷于双虎口(即合谷穴),时间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为度。 古书中也有记载关于古人用合谷穴治疗热病的情况。《备既千金药方》中写道:“……主热病汗不出”,《时后赋》中:“当汗不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临床上多用与治感冒风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以及阑尾炎,扁桃体类引起的发热、热泻等。 按摩合谷穴可以起到利气活血的作用。《类经图翼》中写道:“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堕胎。”就上述记载看来,耳鸣、耳聋、经闭、痛经、死胎不下等症与气血失调有关。根椐合谷利气活血的特点,现在的人用来治疗高血压、耳聋、耳鸣、经闭、痛经、催乳引产等。道理就在于合谷穴可以补上泻下、补气泻血,使血气下行,达到治疗上症的目的。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

论坛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 徐春波白桦顾晓静陶有青包文虎李文杰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9号,100101) 摘要以传承名医经验、发展中医学术、创新中医理论为目的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在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间,通过研究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治则治法、特色诊疗技术、特色有效方药的传承方法,研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采集与传承应用的国家服务平台,重点解决传承与应用的方法问题,将进一步提升传承效果,促进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 关键词名老中医;传承方法;应用研究 Passing on and Inheriting Academic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of TCM and Application Method Xu chunbo,Bai hua,Gu xiaojing,Tao youqing,Bao wenhu,Li wenji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 To inherit clinical experience,develop academic medicine,innov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for the purpose of the"Passing on and Inheriting Academic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of TCM"in the national"Tenth Five"research program,"Eleventh Five-Year"plan to support,which has been made fruitful results."Twelve Five"period,by studying the famous doctor of TCM dialectical method unique,specialty therapeutic principle,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prescription methods,developed Famous Doctor of TCM academic experience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service platform,focused on solving Inheritanc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applications,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 of herit-age,and promote academ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Famous Doctor of TCM;Passing on and Inheriting method;Application research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3.09.013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传承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政府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立项启动,将使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应用走向深入。 1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中医药事业的长期战略任务,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等研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中医传承研究”列入优先领域,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的总结研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2011年12月24-25日,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以“名老中医传承战略方式和模式研究”为主题,讨论如何进一步深化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十五”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以抢救性、原汁原味的采集名老中医第一手资料为主要特点。以108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下设纵向课题组88个,横向课题组10个。纵向课题采集诊疗病例、典型医案、整理经验、总结思辨特点和成才轨迹等。横向课题主要完成顶层设计、质量控制、搭建平台、方法探索等项任务。“十一五”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以扩大样本量、增加养生保健等采集范围、总结名老中医个体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特色疗法为主要特点。以102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下设纵向课题组102个,学术流派、养生保健、民间医药等横向课题6个。继续完善平台,探索方法,对流派和民间方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进行试点。“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 6301 ·WORLD CHINESE MEDICINE September.2013,Vol.8,No.9

名医经验——陆渊雷

学术观点 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 施××,女。初诊:六月十五日。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柴胡9g 白芍9g 厚朴3g 炒枳实45g 生姜9g 枣仁12g 麻仁9g(杵) 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 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1帖 二诊:6月26日。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柴胡9g 太子参12g 姜半夏9g 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 炙甘草2.4g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 生姜9g 红枣4枚。2帖 例二发热 谢××,女。初诊:七月七日。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柴胡9g 半夏9g 当归6g 淡黄芩6g 太子参12g 象贝母9g 桔梗4.5g 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 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柴胡9g 淡黄芩9g 姜半夏9g 太子参9g 淡干姜2.1g 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

老中医娄多峰医疗经验

立虚邪瘀说的治痹名家娄多峰 娄高峰娄玉钤整理 编者按:娄多峰,现年65岁,河南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载入《世界名人词典》。 娄氏致力痹病研究已40多年。他躬身实践、博学深思、争时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提高和创新。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致病内因,“邪侵”是致病条件,“不通”是病理关键,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是痹病发展、变化的内涵,从而建立虚邪瘀病因病理学说。接着提出痹病辨证当紧绕体表上下、脏腑组织、经络循行等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新病久病、轻重缓急、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这样便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在上述思想和特色总结中,造就娄多峰的丰硕成果:数十年来,他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使众多濒于畸残的顽痹病人得以康复,其医疗事迹声振国内外;1982年写出我国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1992年又主审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出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等多种有效中成药,其中有的已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人之为学也,专则精。 ———杨山《伤寒温瘟条辨·序》 博学、深思、争时、立新。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自序》 娄多峰,男,1929年3月10日生,汉族,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娄宗海,清末民初名医,擅治内科、温热杂证,名噪豫北数县。娄多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岐黄之术,矢志习医。少年诵读医经诸典,16岁代祖父出诊,18岁独立悬壶,治内科、温热杂证也渐有名气。1950年任原阳县七区区联会主席。随人民对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温热等传染病得第二卷370以控制,以肢体疼痛为主的痹病成为临床常见病种,尤其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固难愈,甚则造成骨节畸残,严重危害劳动人民的健康。娄多峰则留心治痹,为拓宽视野,1958年考入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深得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高云峰院长钟爱,口传手教,授以郭氏正骨秘诀,历经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娄多峰致力痹病临床治疗研究40余载,在学术上,藉祖传治疗内科、温热杂证之经验,取郭氏正骨之精华,经长期探索、总结,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

名医特效秘方治百病

名医特效秘方治百病 所载秘方均根据多年搜集整理汇总和病人反馈,有的效果很明显,有的效果一般,不建议作为治病的主要依据,可在就医服药的同时,作为辅助治疗之用,有些中药成分可在药店购买时询问用途后服用。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山西长治:张志立。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包头市:王严明。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用猪苦胆内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

点穴绝技医疗

点穴绝技医疗 1、脏腑病在俞穴的反应: 心脏病的反应点在心俞穴:肝脏病的反位点在肝俞穴;胃脏病的反应点胃俞与隔俞穴;肺脏病的反应点在肺俞穴;肾脏病的反应在肾俞穴;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俞穴;癌症的反应点在隔俞穴。 2、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一一足三里 伸展一切经脉一一申脉 一切筋病一一承筋 一切骨病一一绝骨 内外伤一一承山 一切疹病一一百虫窝 头痛一一百会 鼻病一一风门 尿多一一小指第一关节上 更年期病一一隐白 咳喘一一定喘阑尾病一一阑尾穴 37 主升一切一一百66;会 主降一切------涌泉 胆襄炎一一胆襄穴 面瘫一一迁正 (牵正) 3、古今医家最重视的穴位 四大古穴:足三里、委申、列缺、合谷 四大今穴:三阴交、悬钟、胰俞、隔俞 (血压三阴交,悬钟中风抛,胰俞糖尿病,肿瘤隔俞瞧。) 未来四穴:血逗领血潮,擅虫气可消,全肛阴阳论,全身在大 解毒三穴:开窍宁神在侠莲,大鹰;汹涌势不移,奎生善痊宿痛 久,急时拈来效自奇。 养生三穴: 劳宫穴心包经 4、万金难买的名医秘验 :掌握任何一技一穴皆自成特色 、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男科病亦有反应。 2、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应。 4、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应。在 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俞附近多有错位。 5、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环跳穴也有压痛则可确诊: 6、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

7、肠胃病在足三里有反应。 8、印堂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阳、头维、凤池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 效,对美尼尔氏病大都一次可以治愈66;。 10、中府穴是肺经脏属病变廿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11、坐骨神经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压痛点。 13、心脏疾病用青灵穴配内关有特效。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中冲、至阳三穴 12、心脏病突发危急,叫病人仰卧,一手指头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内关、中郄门穴5-10分钟即可恢复。有急救作用(特效) 14、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泽,重按肩井对头痛有特效 15、腰痛取腹部对应点,用揉法,揉至热力自腹部深处透到腰部患处,腰痛可缓解,此时再治腰、事半功倍。 16、指压飞扬穴(外踝上7寸后1寸)对感冒头痛发热有特效。回阳救醒新穴:足心穴,在脚掌底(脚趾除开)长度足中线和宽度足中线之交*点即是,此穴回阳复苏快过人中,一般一分钟即醒。按摩涌泉各36次手抚膝部36次可治膝部疼痛及臀部疼痛。 19、温灸肝俞、足三里治肝炎有特效(一日一次),针阴上穴(阳陵泉上1.5寸)平补平泻、针尖向上斜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日一次,留针5分钟后叫病人做前臂外旋并握拳动作,效果良好。 20、女人肩膀酸痛特效穴:附分、膏肓。 21、肩中治疗瘫疾、肌肉痿缩、小儿麻痹疗效好过肩耦。 22、男人肩膀酸痛特效穴:天柱、肩井。 23、足跟痛:取涌泉按30秒左右即可。 24、腰痛重点按压、大肠俞、肾俞,20-30秒,一天3次,几天即可--过量的饮食可引起腰痛!!! 25、阳萎、早泄:取命门、不容、中脘、天枢、关元、进行按压每穴3-5分钟。早泄按压:内关及会阴,每穴10分钟。 26、糖尿病重点取背俞穴及找出硬结推散,背部为脾、胰、肝、肾、三焦俞。 27、三阳络透郡门,能使脑部m肉和神经瞬间失去知觉,放松肌肉。 28、下关穴牙痛的克星,对上牙痛有特效。 29、内脏病在腰背的反射痛表现:心肺疾患以后背沉重疼痛。肝 胆疾病右背侧重度不适,胃病后背疼痛。胰腺 (脾)病后背横行疼痛。 子宫卵巢病腰髓部沉重酸痛。66; 30、中风失语特效术:病人张口,医生用左手将病人舌头牵出唇 外,右手用28号3寸针在距舌尖约1厘米处沿瘫侧舌体肌层,顺舌静脉走行万向,用舌尖向舌根平刺66;266;5寸,壬补平泻,当病人有气感或用力 拽舌或喊啊宇时出针。语门穴位于舌体腹侧:此亢澡作安全,治疗 中风失语痛苦小见效快。胆或胃十二指肠疼痛时茁噎脾部世有麻胀痛, 扒、肩脾骨内上荒魁点对肩周炎有特效, 、牙痛点在大鱼际外侧代表上齿,内厕代秉下齿,牙痛时可茁 相应的区域内寻找阳性物,一般呈浅红色或紫红色的反应点,男取左 手,*人取右手,急性牙痛时,用三棱针利出血, 3lto、痔疮点按长强、66;孔最、承山7-14天有效可兔手术。 34、风湿点:膝关节内侧间隙处 (内膝眼内厕旁开2寸j,上水 区点:骸骨上缘稍外万凹限处,主治风湿。 35、涌泉与完骨可治失眠。 06、龙点 (委中下四横指处),主治颈椎病及高血压,早期效果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方案

附件1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织开展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下简称第六批继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遴选800名指导老师,培养1600名继承人。为做好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根据原人事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国人部发…2008?32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通过为期3年的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继承人较好地继承掌握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技术专长,成长为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坚持中医原创思维、临床(实践)能力较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二、遴选条件 (一)指导老师。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受聘担任主任医师、主任药师等正高级职称的老中医药(含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专家; 2.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累计满30年(时间截止到2017年5月31日,时间截止点下同); 3.有丰富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本专业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或专科专病的知名专家,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得到同行公认; 4.身体健康,坚持临床(实践),能够保证每周不少于 1.5个工作日的带教时间,保证教学计划和带教任务的完成。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优先入选。符合遴选条件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并在本省(区、市)申报人员中各占一定比例。极少数评聘为副高级职称、在全国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老中医药专家(含民族医药专家),符合指导老师其他各项条件的,也可作为指导老师的遴选对象。 (二)继承人。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年龄45岁及以下; 2.爱岗敬业,品学兼优,有志于继承和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并勇于创新; 3.从事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受聘担任主治医师、主管药师等中级职称满2年; 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可优先

名医家传秘方

名医家传秘方 家藏方愈咳散秘方 愈咳散:麻黄、陈皮、生甘草各6克、杏仁、白前、枇杷叶、黄芩各9克.每天一剂,水煎两次分2服。发散风寒、止咳化痰。专治感冒、急性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疗效很好,一般服一剂药当天咳嗽明显好转,三剂而愈。外感风寒,风寒束表,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肺气不能肃降则发为咳嗽。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同时又可以宣发肺气,杏仁、白前、枇杷叶肃降肺气,一宣三降,降大于升,则肺气可降,而咳自能安。又用黄芩清风寒导致的郁热,用陈皮化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恢复正常,安有不愈哉?愈咳散是家传数百年的秘验方,疗效很好。 神奇的头痛秘方: 头痛立效鼻嗅散:川芎18克、白芷、细辛、蒿本、羌活各9克、牙皂6克、樟脑、冰片各3克。碾粉瓶装备用 .取少许药粉吸入鼻中,左边头痛吸右鼻,右边头痛吸左鼻,通窍止痛。治偏头痛、血管神经头痛立效。方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善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主各种头痛而为君药,又善治少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蒿本善治厥阴经头痛。四药合用共为臣药,牙皂化痰通络,醒脑开窍,樟脑、冰片芳香走窜,清热止痛三药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凑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祛风止痛之效. 杜国庆,男,49岁,偏头痛多年,三日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疼痛难忍,痛苦异常。在本村卫生室用药后未见好转,随来就诊。右侧头痛给予本药左边鼻孔吸入,用药后不足一分钟疼痛缓解。病人惊为“神药”,赞叹不已!本方是身怀绝技师父所传,疗效神奇. 这是家传的秘方。

低血压经验方——升压汤 升压汤:黄芪30克、白术18克、人参、当归、五味子各9克、桔梗、陈皮各3克、炙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低血压主要是因为气血不足所致。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补气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增强,气血生化自然源源不绝,故共为君药。当归补血养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为臣药。五味子收敛精气,防止气血散失,妙用少量桔梗引气血上行直达巅顶。补气之品容易壅滞气机,用少量陈皮燥湿理气,三药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合用有明显升高血压作用。禁食白萝卜。这是多年临床经验方。 冠心病秘验良方: 心痛汤:瓜蒌60克,薤白、桂枝,半夏、丹参、水蛭、川芎各9克、枳实、人参、降香各6克,元胡15克、三七3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禁食油腻。冠心病的病理改变是心脉不通,其病机有二,一是心气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脉运行,不荣则痛。二是痰淤阻滞心脉,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则当一方面补其不足,一方面通其淤滞。本方以治疗心病的名方,张仲景的半夏薤白瓜蒌汤为基础脱化而来。方中薤白、桂枝温通心阳,半夏、瓜蒌宽胸理气,燥湿化痰,枳实破气行气,寓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消。丹参、水蛭、川芎、元胡、三七散瘀止痛。降香芳香以开心窍,引诸药直达病所. 这是经验方。 五代祖传骨科秘方 骨伤消肿止痛方:山栀子、元胡各15克、大黄、苏木、泽兰、骨碎补、土鳖虫各9克、乌药、木香各6克、乳香、没药各5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

浅析当前感冒类中成药的市场销售状况

浅析当前感冒类中成药的市场销售状况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1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相应的需求也有所 增加,药物需求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感冒类中成药的需求最为迫切,因为感冒是常见的多发 病症,这类中成药就更为人们所需。随着感冒类中成药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销售走势也在 逐渐的上涨,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难以与西药产品抗衡等等。为此,针对当前感 冒类中成药的市场销售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感冒类;中成药;市场销售 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在销售中有着特殊的要求与制度需要遵守,但是近几年来药品市场的问 题逐渐增多,尤其是销售环节,因为市场监管、西药冲击、种类丰富等各种因素的出现,导 致感冒类中成药的销量受到阻碍,但中成药品在疗效与副作用上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势,相信 的随着市场宏观调控手段的执行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1市场日渐扩大 首先,感冒是现代民众最常见的病情,并且也是市场中一直处于紧销状态的药品类型,。根 据调查资料可知,我国感冒患者在治疗疾病时,平均医药费在10~50元之间,并且感冒病症 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感冒药的市场份额一直伴随着人口的不断攀升而增加,而感冒类 中成药的市场也仍旧具备极大的发挥空间。例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重感冒传染环境中,板 蓝根、抗病毒口服液一直是患者选购的重点,因其不但能够有效治疗感冒病症,同时更能够 提供较好的防护,以避免民众遭受感冒折磨。 其次,在药品市场,感冒药一直是一块令人看好的大蛋糕。这是因为,感冒药销量较大的季 节往往是冬季和春季,除了冬春季是感冒高发季节外,其他季节中,感冒也是一种常见病。 而且,感冒还是普通百姓进行自我药疗频次最高的一种常见病。因此,感冒药市场空间巨大。最后,纯中药制剂的地位将逐步上升。由于人们对于中药抗病毒、抗菌功效的逐步认识,传 统的中药抗感冒药制剂将会逐渐替代有一定副作用的西药制剂。专家预测,中药感冒药地位 会有所上升。 2无法与西药类产品相较量 感冒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也不属于较难治疗的慢性病,但是由于感冒的种类较多,风寒、 风热、病毒性感冒等种类较多,所以有很多药品与感冒的种类一一对应,加上药品市场中 西药、中药、中成药的种类也较多,因此感冒药品市场一直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尤其是西药,由于治疗效果好、见效快等优势的存在让西药的市场不断扩张,这给中成药的市场份额 占据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加上西药的研发机构与生产厂家看到了隐藏的商机与市场空隙,开始不断对西药感冒药的种 类进行丰富,并采用营销手段对市场进行占领,在药品质量与销售手段上进行竞争力累积。 3 中药感冒药市场空间广阔 3 中药感冒药市场空间广阔 3.1 感冒药市场吸引力大 感冒药种类多,消费群体庞大,整体销售额多,很多零售药店都有提供感冒药的服务,制备 感冒药的企业已经超过了6000家,功能相似的感冒药以及咳嗽药等已经超过了100余种, 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因此可知更多的零售药店等销售主体试图进入到感冒药的销售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