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治疗急性腰扭伤验方

伸等方法,但 疗 效 不 一. 中 药 熏 洗 是 中 医 特 色 外 治 法
之一,其治疗作用与热 作 用 和 透 皮 吸 收 有 关,通 过 热 效
应,促进局部 血 液 循 环,有 利 于 药 物 透 皮 吸 收,发 挥 治
J]
国 际 医 药 卫 生 导 报,
2006,
12(
9):
31
G
32
[
2]张风华 舒筋洗药外敷治疗骨折后关节僵直的临床研究[
J]
中
国基层医药,
2
0
0
6,
1
3(
6):
1
0
2
7
G
1
0
2
8
分析:方中 麻 黄 祛 邪 于 外;肉 桂 温 阳 通 经 于 内;延
胡索行气活 血 止 痛;白 芍、甘 草 缓 急 止 痛,二 者 酸 甘 化
张英杰 ,刘元梅
(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山东 潍坊 262500)
组成:肉桂6g,麻黄9g,白芍30g,延胡索15g,甘
草片 6g.
功效:止痛散寒,行气活血.
腕关节掌 屈 及 背 伸 角 度,临 床 疗 效 显 著. 表 明 舒 筋 洗
适应证: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
药联合功能锻炼治疗 桡 骨 下 端 骨 折 小 夹 板 术 后 腕 关 节
疗作用 [9].桡骨下端骨 折 小 夹 板 术 后 腕 关 节 僵 硬 患 者
骨折后经脉 受 损,气 血 离 经,气 滞 血 瘀,故 应 配 合 活 血
化瘀药物,以祛瘀生新,促进骨折愈合.
本研究 所 用 舒 筋 洗 药 主 要 由 威 灵 仙、苏 木、透 骨
急性腰扭伤验方

急性腰扭伤验方今日一个大学同学在我们同学群里发了一个治疗治疗腰扭伤的验案,患者是一个在校学生,经当地医师应用中药治疗无效,同学给予针灸两个穴位(人中、腰痛点),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患者不能直立的腰躯即刻就可以活动自如!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个人经验。
急性腰扭伤针灸方:委中、人中、后溪、腰痛点、睛明、三间、阿是穴,任选一到两穴针灸,采用运动针法一般可以立竿见影。
腰扭伤验方:杜仲10克,当归身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小茴香3克,苏木4.5克,乌药4.5克,木通4.5克,水酒各半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兼外感者加川独活3克;年老肾虚加枸杞子4.5克,淮山4.5克。
栀子雄黄乌药散:栀子15克,雄黄3.5克,乌药7.5克,共为极细末,加适量面粉,酒调敷患处。
腰扭伤外敷方:生姜60克(捣碎绞汁),大黄30克(研细末),冰片1.5克(研细末),调和均匀,贴敷患处,一日一换。
土元方:土鳖虫3只,焙黄研末,白酒兑服,一次可愈。
四味麻黄方:麻黄、黄芩、车前子(包煎)、甘草各12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1~3剂可愈。
闪腰岔气方:青皮9克,瓜蒌仁9克,共为极细末,元酒冲服,日二次。
闪筋骨方:归尾9克,南星6克,红花9克,白芷6克,防风9克,土虫6克,川断9克。
上肢加桂枝9克,下肢加牛膝9克,腰部加杜仲9克、桃仁9克。
元酒(或童便)为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瓜皮散:西瓜青皮阴干研末,盐酒调敷9克/次。
腰伤方:刘寄奴、五灵脂、石菖蒲、红花、砂仁、香附、桃仁、蒲黄、杜仲、枳壳、归尾、五加皮、广皮,水煎服,酒为引,日一剂,早晚温服。
黄芪汤:黄芪30克,甘草6克,水煎一碗,加黄酒一盅,趁热饮用即睡,微汗即愈。
偷鸡散:当归、桃仁、生山栀、白芥子、山柰,共研细末,陈酒冲泡,隔水蒸熟服下。
腰扭伤洗方:羌活、独活、地鳖虫、五加皮各9克,水煎外洗。
民间方:鸽粪煎水洗患处。
吹鼻散:木香1钱、麝香3分,共为极细末,搐对侧鼻内,按揉患处,一次可愈。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X线片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改变,椎间隙可能变窄,边缘可有骨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①多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
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下腰段为好发部位。
③腰骶部有明显疼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2)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凸畸形,活动受限。
(3)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根据外伤后腰骶部疼痛、肌痉挛。
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
X线平片常无明显阳性发现等可确定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腰部有外伤史,腰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痛处拒按,腰部板硬,活动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2.湿热内蕴证:伤后腰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理筋手法①松腰法:包括掌根揉按、肘点腰骶、推散法等。
②俯卧位扳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两手从胸背部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揉按,以缓解腰肌紧张和痉挛。
然后按压揉摩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次髎等穴,以镇静止痛。
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住患侧大腿,摇晃拔伸数次后,用力作反向扳动。
2.正骨手法斜扳法: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
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腰扭伤(ICD-10编码:S33.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腰扭伤临床常见证候:血瘀气滞证湿热内蕴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腰扭伤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严重肌肉、韧带撕裂、骶髂关节脱位、腰椎关节脱位等,不进入本门诊治疗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腰椎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腰椎CT或MRI和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检查。
(八)治疗方法1.手法治疗。
2.敷贴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2)湿热内蕴证:清湿利热,化瘀止痛。
4.针灸疗法。
5.封闭疗法。
6.物理疗法。
7.其他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1.腰痛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2.腰部活动、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神经损害症状,需要延长门诊时间,门诊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腰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症和其他系统疾病者,门诊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急性腰扭伤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门诊综合治疗中心急性腰扭伤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因劳动或运动时,腰部肌肉,筋膜和韧带承受超负荷活动引起不同程度的纤维断裂,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急性腰扭伤。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常因动作不协调而发病。
急性腰扭伤男性多见,患者多有抬重物、弯腰、转身、失足、滑跌等扭伤史,有的伴腰部断裂感或撕裂声,重者即刻不能活动,也有的当时不重,但次晨因组织水肿、疼痛重而不能起床或活动、咳嗽、喷嚏,甚至笑都可使痛加重,卧床不能完全缓解。
临床症状:腰部剧痛,患侧腰大肌紧张、痉挛、僵硬,呈板状,并向一侧倾斜。
轻者腰部活动时疼痛、受限或障碍;重者腰部功能障碍或丧失卧床,卧床翻身或做下肢运动时,疼痛加剧,但没有腰腿部神经牵涉症状。
病因病理急性腰肌扭拉伤,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其发病原因来于以下三种不同情况:1、不适应病人因休息,腰肌和腰椎间韧带及其他组织均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患者在没有进行腰部活动或活动量较小时,因腰部肌肉收缩和舒张力量不足,以及支配腰部肌肉的有关神经仍未达到最佳状态,加之腰或两侧肌肉、韧带收缩牵拉不相互配合、支持或协调,相反相互抵抗、约束或限制,在此种情况下,患者腰部突然扭转、前屈、后伸或打喷嚏腰肌收缩或牵拉时均可造成腰肌损伤,腰部肌肉强度痉挛,腰部呈板状,向一侧倾斜、僵硬,致使腰部疼痛,功能受限或障碍。
2、超负荷当病人腰部肌肉随着运动和体力劳动强度的进行而适应时,患者蹲下或弯腰搬抬扭转,‘因准备不充足,精力不集中,姿势不良或超重均可造成腰部肌肉或韧带损伤,而造成腰部突发性剧痛,腰一侧肌肉强度痉挛并向一侧倾斜,致使腰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
3、慢性发作患者腰部以上两种损伤后,因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致使损伤的局部纤维瘢痕组织挛缩,痉挛的肌肉相互粘连和瘀血水肿未及时吸收,在局部机化粘连而使腰;的肌肉和收缩力及伸展性功能减弱,并长期有隐痛、压痛、不适感,腰部功能受限或不灵便,另外加之职业性劳损,腰肌出现程度不同的痉挛,机化增生的结缔组织结节和粘连的条索,影响腰肌的收缩、伸展和牵拉功能。
中医科治疗急性腰扭伤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急性腰扭伤分析专题报告杨某,男,32岁,2012年11月15日初诊。
3天前搬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致腰部疼痛,站立、行走困难,咳嗽、翻身时疼痛加重,查腰部肌肉僵硬,腰椎向左侧弯畸形,腰3、4椎体左侧缘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舌质紫黯,脉弦涩。
腰椎X线检查示腰椎屈度变直、侧弯,余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中医诊断为腰部伤筋病(气血瘀滞型)。
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活络效灵丹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乳香6g,没药6g,白芍20g,炙甘草6g,香附15g,炒枳壳12g。
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饭后温服。
同时针刺双手经外奇穴腰痛穴及腰部阿是穴,用泻法,每日1次。
治疗5天后腰痛消失,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筋伤”范畴。
外伤致腰部肌肉、筋脉损伤,血溢于脉外,瘀血内生,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病机为筋脉受损,气滞血瘀。
活络效灵丹方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消肿定痛。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和血益血、缓急止痛,加香附、炒枳壳行气。
诸药合用共达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腰痛穴属于经外奇穴,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经验穴,刺之腰部疼痛可缓解。
配合针刺腰部阿是穴,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
针刺能使内源性阿片物质强啡呔的含量升高,在脊髓背角以突触前抑制方式抑制P物质的释放,针刺信息与伤害信息在脊髓发生了整合,从而抑制疼痛伤害信息向高位中枢的传导,发挥内源性镇痛作用。
另一方面,针刺可激活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提高患部的痛阈值,减低患者对疼痛的情绪反应达到了以痛止痛的效果,起到局部消炎镇痛的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固定和练功等治疗。
一、理筋手法1、患者俯卧位,术者用两手在脊柱两侧的骶棘肌,自上而下进行按揉、拿捏手法,以松懈肌肉的紧张、痉挛;2、接着按压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等穴,以静止痛;3、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拖住患侧大腿,同时用力做反方向扳动,并加以摇晃拔伸数次。
如腰两侧俱痛者,可将两腿同时向背侧扳动。
在整个手法过程中,痛点应作为施术重点区,急性期症状严重者可每日推拿一次,轻者隔日一次。
二、脊柱旋转复位法:对椎间小关节错缝或滑膜嵌顿者,用脊柱旋转复位法。
但本法具有一定难度,如不熟练,不得轻易使用。
1、坐位脊柱旋转复位法。
①患者端坐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以右侧为例,助手面对患者,用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以维持固定患者的正坐姿势。
②术者坐或立于患者之后右侧,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绕过颈后,手指挟在对侧肩颈部,左手拇指推按在偏右棘突的后下角。
当右手臂使患者身体前屈60°~到90°,再向右旋转45°,并加以后仰时,左拇指用力推按棘突向左,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或可闻及复位的响声。
③最后使患者恢复正坐,术者用拇示指自上而下理顺棘上韧带及腰肌。
2、斜扳法:对患者不能坐位施术者,可用斜扳法。
①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髋、膝关节屈曲,健侧在下,髋、膝关节神直,腰部尽量放松。
②术者立于患者前侧或背侧,一手置于肩部,另一手置于臀部,两手相对用力,使上身和臀部作反向旋转,即肩部旋前,活动到最大程度时,用力作一稳定推扳动作,此时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腰痛一般可随之缓解。
三、三联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技术1、三联疗法通过毫针刺、刺络拔灌、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
2、特色:方法简单、效果立竿见影、经济方便;无副作用,无并发症,无痛苦,适应症广;能迅速被患者感知。
3、治疗方法:(1)毫针刺:取穴腰痛穴,腰痛穴在手背侧,位于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一手两穴。
骨伤科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腰扭伤本病系指急性腰部软组织扭挫伤。
临床上很常见,发生的原因很多,例如劳动时由于身体姿势不正,用力不当,或倾跌、剧烈运动、腰部遭到撞击等,另外,弯腰拔鞋、咳嗽等亦可引起,因腰部经络肌肉在闪、挫中受到损伤,致气血循行障碍,突然发生腰痛、腰部强直等症状。
【诊断】1扭伤后腰部一侧或两侧立即发生疼痛,有的当时不明显,半天或一天后即显著加重。
疼痛剧烈时,不能前俯后仰和左右转侧,甚至不能行走,坐卧均痛。
翻身、咳嗽均受限。
2.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但无明显瘀肿,压痛点或广泛、或局限、或感深部痛,不易清楚触知。
3.由撞击、挫压引起的挫伤,局部可见肿胀或青紫瘀斑,疼痛及压痛均较明显。
严重的挫压伤,要排除骨折和内脏损伤。
4.腰扭伤或腰挫伤,如不及时治愈,或再受伤,拖延日久,则可转为慢性腰痛。
因此,伤腰后应积极治疗,避免重复损伤,防止演变为慢性腰痛。
【治疗】一、推拿疗法1点按腰阳关、肾俞、八醪部、痛点。
5.揉摩腰部两侧及痛区,拿捏腰部患侧肌筋,再作揉抹。
6.运腰协助患者作俯仰、转侧腰部、下蹲等运动10余次。
力量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轻重适宜。
以上为对腰部扭伤之常用手法。
7.腰部挫伤以轻摩轻抹手法为主。
二、针灸疗法体针人中、委中、昆仑,并可在腰部两侧、环跳处拔火罐。
术后鼓励扭伤病人作弯腰、后仰、下蹲等动作,可以提高疗效。
个别腰部急性扭伤病人,自觉腰痛重,不能转侧,不敢站立及行走,可针刺两手背第4、5掌骨间稍靠近掌骨基底侧,边捻针,边鼓励病员下床站立。
站立时要两腿直立,腰肌放松,直立后再鼓励患者作室内行走,常可使腰痛得到迅速缓解。
耳针腰、腰椎、神门、皮质下。
三、辨证论治扭伤病人,气滞失宣,经络痞塞,治宜利气和络。
青木香、制香附、泽兰、延胡索、制乳香各IOg,桑寄生12g,红花6g,甘草3g。
挫伤病人,瘀肿作痛,筋膜损伤,治宜活血通络。
当归、泽兰、川牛膝、炒赤芍、络石藤各10g,红花6g,续断、制狗脊、丹参各10g。
慢性腰背痛【诊断】1慢性腰背痛临床十分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X线片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改变,椎间隙可能变窄,边缘可有骨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
①多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
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下腰段为好发部位。
③腰骶部有明显疼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2)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凸畸形,活动受限。
(3)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根据外伤后腰骶部疼痛、肌痉挛。
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
X线平片常无明显阳性发现等可确定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腰部有外伤史,腰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痛处拒按,腰部板硬,活动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2.湿热内蕴证:伤后腰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治疗
1.理筋手法
①松腰法:包括掌根揉按、肘点腰骶、推散法等。
②俯卧位扳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两手从胸背部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揉按,以缓解腰肌紧张和痉挛。
然后按压揉摩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次髎等穴,以镇静止痛。
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住患侧大腿,摇晃拔伸数次后,用力作反向扳动。
2.正骨手法
斜扳法: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
医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进行推拉(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到“咯”的一声。
然后患者改为另一侧侧卧位,按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手法告毕。
(二)敷贴:应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类中药膏药等敷贴患处。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方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香附、牛膝、地龙、血竭、甘草等。
中成药:七厘胶囊、回生第一散等。
2.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湿利热,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加味二妙丸方加减。
苍术、黄柏、山桅子、川断、鸡血藤、双花、川芎、丹参、香附、薏苡仁、甘草等。
中成药:二妙散、腰痹通等。
(四)针灸疗法:按照体针定位及取穴方法,根据病情虚实酌情使用。
(五)封闭疗法:有明显的局限性痛点可行封闭治疗。
(六)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物理疗法。
(七)其他疗法
1.根据病情可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
(1)腰椎电动牵引:适用于伴有腰肌紧张、腰曲变直、侧弯等情况的患者。
(2)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中药离子导入、经络治疗仪、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2.其他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熏蒸、涂擦、拔罐、针刀疗法等外治法。
3.功能锻练:早期卧床休息,后期功能锻炼,如采用五点式法:取仰卧位,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五个点作为支撑点,用力向上挺腰抬臀,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和损伤。
(七)对症治疗:疼痛剧烈时可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肌松类药物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标准
总分值12分,表中每项正常为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如下表:
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前屈90060-90030-600300以下
后伸30020-30010-200100以下
侧屈30020-30010-200100以下
旋转30020-30010-200100以下
分值0 1 2 3
腰部活动范围参考《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腰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积分下降百分率计算公式: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优:减少大于或等于90%;
良:大于或等于70%,小于90%;
可:大于或等于30%,小于70%;
差:减少小于30%。
(二)评价方法
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10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评定疼痛程度,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大程度疼痛。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止痛(分为睡眠时、起床时、翻身时、体位改变时、前屈后仰时腰痛)和活动痛(步行时腰痛)的疼痛程度,计算其平均数作为患者疼痛的评分值。
2.腰部活动障碍评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障碍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