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否定表现意识看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
关于日中否定表达的研究——以词汇与特殊形式为焦点的委婉否定

关于日中否定表达的研究——以词汇与特殊形式为焦点的委婉否定摘要:否定是各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否定表达存在着复杂性与多样性。
显性的否定是通过特定的标志词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听者能够很轻松地了解说话者的意图。
然而含蓄间接的隐性否定,需要听话人进一步地分析才能判断说话者的意图。
本文以词汇和特殊形式为焦点,对日中两种语言的委婉否定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日汉否定;语言比较;委婉语语用否定一直是语言学习中备受关注的语用现象。
语用否定分为显性语用否定和隐性语用否定。
显性语用否定通常是使用特定的否定标志语形式,表达说话人的否定态度。
这种类型的否定语用现象使听者容易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而隐性否定是指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形式,只有凭借语境、特定的语气、特定的句法等才能分析出否定的隐含意义。
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使用直接的否定会伤害到他人。
通过委婉的否定表达,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能保全他们的面子维护说话人自身的礼仪。
一、以词汇为焦点的显性否定在日语中,有一部分词汇从文字表面来看、并没有包含否定词标志词「ない、不、無、ノー」,但是这样的词本身却包含着否定的语义。
例如「忘れる」「やめる」「そこなう」「違う」「反する」「否認する」「異なる」「控える」「打消し」「手遅れ」「留守」「無理」「だめ」等等。
请看以下例句:例1:昨日買ったケーキがだめになった。
昨天买的蛋糕不能吃了。
例2:約束したことと違う。
和之前约定好的不一样。
例3:いつもとは異なった態度。
与平时不同的态度。
例4:忙しくて、母に電話をかけることを忘れた。
忙着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
例5:写真はご遠慮ください。
请勿拍照!例6:噂を打ち消します。
否定传闻。
例7[1]:林さんは掃除するのをやめました。
林先生不做扫除了。
例8:病気が手遅れになりました。
病情耽误了。
例9[2]:もうそのことはいいから。
それより今からどうしたらいいかを考えましょう。
这件事就不要再提了,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摘要:中日价值观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却不尽相同。
如果不好好把握和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本文选取了同为中日价值观核心的三个方面: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在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之处,并在此之上对日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让学习者理解母语与目标语更深层次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关键词:价值观集团意识面子人情日语教学一.引言关于价值观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
michael pro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观”。
贾玉新(1997)认为“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不管你意识到与否,价值观都在无形地支配着人们,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想要脱离价值观而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注重集团主义,轻视个人主义,注重和谐、注重人情、注重内外有别等。
这些条目都频繁出现于对中日价值观的研究中,然而看似相同的条目,它们的实质也相同吗?这里,本稿想从中日价值观中都比较突出的三个方面,即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间的异同之处。
二.中日价值观的几点异同之处1.集团意识人类学学者kluckhohn(1961)认为所有的文化都共有5个基本问题:人类观、自然观、时间观、人生观、社会观。
这里的社会观主要就是指的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纵向型、横向型与个人型。
换而言之,文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这种文化中的地位。
hofstede(1980)经过大量数据的考证,也认为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考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尺度。
说起日本人的价值观,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集团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同样及其重视集团主义,在对外汉语的研究中,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集体等要素也是被反复提及的,不过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集团主义还是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

从否定表现意识看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目次1はじめに1.1题目解读1.2调查动机1.3调查方法2日本人的否定表现意识2.1日本人的否定表达方法2.2日本人的否定表现意识3中国人的否定表现意识3.1中国人的否定表达方式3.2中国人的否定表现意识4中日否定异同4.1中日否定表达意识相同点及其原因4.2中日否定表达意识不同点及其原因5終りに5.1总结5.2今后发展6参考文献一:はじめ1:题目解读:每个民族或国家所形成的文化都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笔者认为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是孕育、成长在该文化氛围中的人民的思想言行,每个人的表达和与人沟通方式是深受文化背景影响的。
其中,否定表现意识必然受该国的文化,会话原则的影响,体现着其文化特色。
2:动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为了避免相互间因语言、文化等的差异产生误解或是交流障碍, 了解对方社会的交涉原理、并熟悉采用与之相对的语言行为是有必要的。
学习语言不仅要研究语言本身,还要熟悉它的文化。
语言绝不是单纯的社会存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本调查就是想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到(1):中日在否定表达时有何异同点。
(2):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分别有哪些3:调查方法(1)先查阅文献,详细了解有关中国和日本关于否定表达意识方面的内容(2)在平时生活中举出中日拒绝的例子,从中分析中日不同的文化内涵(3)在这些基础上对其相关性做出自己的理解二:日本人的否定意识1:日本人的否定表现(1)附和式: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常常能听到日本人不断地说“はい”。
但这并不是完全赞同对方的想法。
之所以这样的赞同语气出现频率高,是因为日本人在与人谈话时,乐与对方的心情保持一致。
即使不能接受,也很少像中国人那样直接回答“不行”或西方人说“NO”,而是尽可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仅如此,日本人在会话时,还会借助点头、哈腰等非语言行为,来配合语言行为,达到附和的效果。
为什么日本人不如中国人自信?

为什么日本人不如中国人自信?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东京)2014年9~11月,对中国、日本、韩国、美国4个国家的7761高中生进行了意识调查,今年8月28日发表了调查结果。
这个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是不行的人”的比例,日本最高,为72.5%;中国为56.4%;美国为45.1%;韩国为35.2%。
而在回答“自己是否有普通的能力”这一提问时,回答“有”的中国和美国学生都超过9成,韩国为67.8%,日本停留了在55.7%。
这种调查进行过不只一次,每次调查的结果都差不多,而且这可能不仅是高中生的问题,如果调查成人,结果也会差不多。
为什么日本学生没有中国学生有自信呢?这当然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等都有关系,但是我认为最主要是由于文化的不同。
【讨厌“一枝独秀”的日本人】日本人不喜欢在集团中“一枝独秀”的人,在学校里,学习成绩特别突出,往往会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人们不认可一个人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本人有才能,而是认为这是集团“共同协助”的结果,甚至在国际赛场上的世界冠军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许多国家的选手都获得了金牌。
他们在夺冠军后,面对记者谈自己的感想时内容各异,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日本选手的侧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感谢”,对所有的一切都感谢,感谢教练,感谢家庭,感谢声援的观众,感谢冥冥上苍……夺得两块金牌的“蛙王”北岛康介下场第一句话就是“感谢”。
他说,没有周围的人支持培养他的人们,他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获得70公斤级女子柔道奥运会两连霸的上野雅惠得金后说,因为有各种各样支持我的人,我才有今天,我觉的这是奖励给那些支持我的人们的金牌,我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获得63公斤级女子柔道奥运会两连霸的谷本步实夺金后,满眼含着热泪望着会场声援她的观众说,我只有无尽的感谢。
获得男子66公斤级柔道金牌的内柴正人得金后说: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
从冠军致谢的小细节,可以看到日本文化的一个特征。
日本是个强调集团性的社会,而从文化心理上来说,日本人并不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也不认为个人是集团的主体。
马克思讲稿以辩证的角度看中日比较

马克思讲稿:以辩证的角度看中日比较不是说日本什么都比我们好,比较客观地去看待日本比我们做得好的地方。
民族魂:为了荣誉感与自豪感,每一个日本人都努力不去做破坏自己家园的事情,不去做让自己国家民族蒙羞的事情。
90%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教育:从教育方面,日本在战后投入了极大地财力去培养人才,以至于为后面的兴起奠定基础。
日本引进西方文明时,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1)大量延聘外国的专家学者到日本来,或担任政府部门的施政顾问,或在各工厂传授技术,或到各大学任教,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奖西方文明移植到日本。
(2)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各国留学。
(3)派遣政府官员到西方各国考察。
(4)由少部分已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社会精英,通过文字媒体的传播,对社会大众作启蒙教育,将社会大众从“封建人”启蒙成“现代人”。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日本人在对外来的文化方面,只认是否比自己先进,是否对自己的有利,而根本不考虑是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日本人对一切比自己先进的东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持一种完全开放吸纳的态度,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使得日本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表现了与中国人强烈的排外心理很大的不同。
日本的大学教育是兴趣爱好教育,经济:企业文化日本企业可以形容为:敏到捷。
敏就是说信息灵通。
对市场反应灵敏捷就是说开发机制快速。
盗取情报非常灵敏,(善于学习)日本不辞退人---- --家的感觉这一点完全不同与中国西方企业员工的心理行为,中国文化下的个人被模糊了,集体的色彩被赋予更神圣的形象。
心理需求的归属感缺失心理。
中国对比国情不允许---国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服务:比如日本人不会随手给自己的环境乱丢一点垃圾,不会因为自己的马虎做一个不合格的产品,而让自己的公司蒙羞,他们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社会添麻烦。
所谓给社会添麻烦,也就是给别人添加麻烦。
如果有这样的事情不幸发生了,那么日本人立即就会感觉非常不安,那时道歉就会接而连三而来,即使你已经原谅了他,他也会再三感觉诚惶诚恐。
中日两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与特征

中日两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与特征(一)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复兴于20世界90年代,是当时国内外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理性,认为国家可以通过任何手段来获取和维护其利益。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坚持国家本位,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愿望和诉求;例如,打砸日车、诋毁使用日货的群众等行为,都是将自己的民族主义热情置于他人追求较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之上的表现;1第二,内容的空洞化。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以普通民众(尤其是广大网民)为主力军,他们倾向于在各种平台上喊口号树志气,动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大国颜面”等词挂在嘴边,但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具体指什么却一无所知;他们的热情往往昙花一现,对国家事务的情绪性评论远多于对民族和国家长久利益的思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普通民众自身相关知识匮乏所致,另一方面,便是民族主义内容空洞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2第三,应激性。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往往是间歇性的,即其集中爆发往往是伴随着特定的国际关系时间出现。
比如,当越南民众燃烧中国国旗的图片传到网上,中国民众怒不可遏;当听闻日本国会主张购买钓鱼岛,诸多网民在网上疯狂传播要集体筹资“购买”整个日本的言论。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不是基于共同的信仰或意识形态产生且稳固存在的,它的爆发是被特定事件刺激所致,这决定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短暂、激烈、不理智的特性。
正是基于这些特点,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否定性民族主义上升。
随着中国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国内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外的世界,由此,相当一部分国民产生“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想法,并进而以爱国求变的名义攻击当今中国,批判中国的政治体制、鄙弃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宣传社会黑暗、国家前途暗淡的言论。
从表面看,此类行为仅是个人喜好导致的崇洋媚外,但深究起来,可以发现在这种思想下暗藏的是其躁动、矛盾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方面,厌恶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能够真正在各方面赶超西方。
中国比日本差在哪里

中国比日本差在哪里来源:第一线教育网作者:魏勇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19 世纪中叶,有个美国人叫佩里,他率领四艘蒸汽铁甲舰侵略了一个东方国家,迫使这个国家开放通商口岸,签定了不平等的《安政条约》,美国在这个国家享有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治外法权。
从此,这个国家遭殃了,其他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也强迫日本签定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
故事到这里并不奇怪,无非是另一场鸦片战争的翻版,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国家不但不仇恨他的敌人,反而为他的敌人树碑立传。
这个国家在当年和美国签定不平等条约的地方——神奈川,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园。
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陆的地点,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
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明白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在遭受了侵略之后,日本和中国所做出的反应截然相反。
日本人的做法,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简直是丢人到家了,别人欺负了你,你还要感谢人家。
用中国话来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难道侵略有功吗?19 世纪中叶,我们中国也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也有纪念,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口村南面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内,我们修建了“鸦片战争博物馆”,陈列了一批抗英时用过的大炮、炮子、火药缸、大刀、长矛及当年缴获英军的洋枪、洋炮等。
与日本不同的是,我们纪念的是自己的“英勇斗争”,通过牢记敌人犯下的滔天罪恶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面对挑战,看来中日两国的区别在于,中国式纪念活动是进行情感教育,而日本式的纪念活动则体现为理性的自负。
于是,中国在排外和羡慕外国的矛盾心情中挣扎了一个多世纪,至今步履蹒跚;而日本义无返顾的投入到西方文化的怀抱,迅速崛起为亚洲第一强国。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同学坐不住了,难道我们就不要民族气节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丧失了民族气节,这个国家都不可能强盛。
透过中日语言差异看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
而两国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合作,友好交流,正是因为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作用。
翻译在这之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语言的转换,其实质是两个国家文化的交流。
要想汉日翻译顺利的进行,就必须对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体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对两国的语言特点有深入的研究,乃至对两种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信,达,雅”的标准,将不同的文化很好的传达给不同的民族。
本文将从中日语言的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巧妙的进行汉日转化。
关键词:中日两国;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一、日语语言的特点(一)暧昧性1.ちょっと的用法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
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
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
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
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
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
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
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否定表现意识看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
目次
1はじめに
1.1题目解读
1.2调查动机
1.3调查方法
2日本人的否定表现意识
2.1日本人的否定表达方法
2.2日本人的否定表现意识
3中国人的否定表现意识
3.1中国人的否定表达方式
3.2中国人的否定表现意识
4中日否定异同
4.1中日否定表达意识相同点及其原因
4.2中日否定表达意识不同点及其原因
5終りに
5.1总结
5.2今后发展
6参考文献
一:はじめ
1:题目解读:每个民族或国家所形成的文化都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笔者认为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是孕育、成长在该文化氛围中的人民的思想言行,每个人的表达和与人沟通方式是深受文化背景影响的。
其中,否定表现意识必然受该国的文化,会话原则的影响,体现着其文化特色。
2:动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为了避免相互间因语言、文化等的差异产生误解或是交流障碍, 了解对方社会的交涉原理、并熟悉采用与之相对的语言行为是有必要的。
学习语言不仅要研究语言本身,还要熟悉它的文化。
语言绝不是单纯的社会存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本调查就是想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到(1):中日在否定表达时有何异同点。
(2):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分别有哪些3:调查方法
(1)先查阅文献,详细了解有关中国和日本关于否定表达意识方面的内容
(2)在平时生活中举出中日拒绝的例子,从中分析中日不同的文化内涵
(3)在这些基础上对其相关性做出自己的理解
二:日本人的否定意识
1:日本人的否定表现
(1)附和式: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常常能听到日本人不断地说“はい”。
但这并不是完全赞同对方的想法。
之所以这样的赞同语气出现频率高,是因为日本人在与人谈话时,乐与对方的心情保持一致。
即使不能接受,也很少像中国人那样直接回答“不行”或西方人说“NO”,而是尽可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仅如此,日本人在会话时,还会借助点头、哈腰等非语
言行为,来配合语言行为,达到附和的效果。
(2)省略式:省略是日语常见的一种形式。
这是日本人不愿与别人冲突的体现。
尤其是在拒绝对方时。
面对朋友的盛情邀请,日本人觉得很难直接拒绝,就会违心地说“行きたいですが、ちょっと……”这样拒绝的内容就被省略掉了,日本人会认为维护了对方的面子。
(3)被动式:日语中的被动态经常被日本人频繁挂在嘴边。
一句“上役にそう言われましたが……”,就能让对方体会到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苦处。
(4)拖延型:当场不明确表态, 说诸如「考えておく」等话, 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 但言外之意却是拒绝。
是一种让被拒绝方逐渐体会出否定意思的回绝策略。
“今度うちで説明会を聞きますので、よろしければ、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か?”
“そうですね、まあ、考えておきます”
2:否定意识
以和为贵,以心传心。
日语中大量的暧昧表现是在日本的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的,这与日本岛国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前所述,日本多半国土被森林、水域所覆盖,可供居面积极少,人们居住相对集中,且赖以生存的耕种形式单一,于是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甚至思想言行趋于一致。
这样人们语言交际隔阂少,常常不需明讲,彼此之间即可意会。
长期以来,人们就习惯了这种“以心伝心”的交流方式,认为可以避免因太直截了当而引起的不快、被拒,甚至冲突,从而保持一团和气,也就有了日本民族“和”的精神。
在一团和气的思想影响下,模糊、委婉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会话基本原则。
三:中国人的否定意识
1:否定表现
(1)规约拒绝:以道歉作为开场白,如“很抱歉”、“对不起”等表达方式,尤其是社会地位低的人向社会地位高的人表达拒绝更是要采取这种方式,还有一些人也采用先认同,后出于无奈而拒绝的表达方式,如“我也很想……,可惜……”等等
(2)间接拒绝:相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人更加体谅别人的感受,尽量避免出现语言交流方面的冲突,因此中国人在表达拒绝含义时,更多的是采取间接的拒绝表达方式。
人际交往中,会话双方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运用间接的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真实意图,从而出现了字面意义和会话含义的不一致,也就是会话含义。
请求者和被请求者为了不伤及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表达请求和拒绝。
例如:A“最近我真是忙得焦头烂额,手头还有好几篇文章没翻译呢,可是时间又来不及了,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
B:“你真是太能干了,我要像你这样,早就应付不了了。
”
2:否定意识
中庸之道。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将面子看得非常重要。
维护他人和自己的面子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人认为直接拒绝别人是很不给人面子的,是对别人极大的不尊重中国人讲究深藏不露和韬光养晦,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不鼓励个人表现主义,经常会出现群起攻击才华突出的人的现象。
只有含蓄内敛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好感,以后才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中国人讲究个体之间的平衡,所以个体都崇尚表面行为的中庸,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群起攻击。
四:中日异同
1:相同点
(1)日本有句谚语“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意思与我们中国的“枪打出头鸟”大致相
同。
中国和日本人都不愿直抒己见,不愿露锋芒。
(2)“面子”。
都注意给对方保有面子,拒绝前先对对方有礼貌的表示感谢或某种程度上的认可,以营造融洽的气氛,给拒绝对方留下缓冲的余地。
2:差别表现及产生差别的原因
(1)日本:日本人的“让朋友代为转告”这种表达方式比起当面直接拒绝对方的表达方式更能保全对方的面子。
中国:直接告知。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看,“当面说清”这种表达方式更显得尊重对方。
(2)表达要素。
两国最大的差异是, 日本人表示拒绝时的表达要素要比中国人多, 特别是在感谢邀请、提及邀请、前一次约定、表明期待、表达遗憾之情等要素的使用方面, 日本人占压倒性的多数。
究其原因, 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 拒绝的时候, 告知对方事情的要点是至关重要的, 但对日本人来说, 尽量不让对方感到不快, 损害到和对方的关系这些方面却是最重要的。
因此, 先说明前一次的约定及表明自己想出席的心情,再表达希望和对方继续保持联系的期待之意应作为首要考虑对象。
即对于日本人来说, 从他们表示歉意, 遗憾之情和期待之意这些要素可以得出他们在拒绝对方时, 他们首先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但对日本人的这种思考方式, 在中国人看来, 却是迂回曲折, 不清楚的。
五:終わり
不同点相同点
表达方式表达要素考虑到对方心情
用词委婉
维护人际关系
中国当面侧重拒绝
日本转达侧重感谢
或遗憾心情
今后发展方向:
中国的儒家文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对日本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和谐和共同体的精神,渗透了现代日本的人文理念,并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正因为如此,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而生存的日本人生活中,听不到“是”或“不是”的声音,而暧昧的语言比较多。
但是,随着掌握国际商业习惯的商人越来越多,他们正朝着断然地肯定和否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龙臻.日本岛国文化与日语教学[J].福建论坛,2009,(6):179-180.
[2]罗传伟.概说日语会话原则[J].外语研究,2003,(6):15-18.
[3]王瑞林.省略———日本文化在语言中的表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1):29-34.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赵刚.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及其功能.日语学习与研究第二期[J].2001.
[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赵刚.间接言语行为的日汉对比研究.日语研究第二期[J].商务印书馆,
2004.
[9] 横山杉子. 日本語における『日本人の日本人に対するの断り』と『日本人のアメリカ人に対する断り』[M ].日本語教育81 号,1993.
[10]森山卓郎.断りの方略[M ].特集.現代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1990.
[11] 刘金培.浅谈言语交际中拒绝语义的表达技巧[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第3 期。
[12] 王燕.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实施原因变项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7 第2 期。
[13] 郑梅.谈格赖斯合作原则的有意违反及会话隐含[J]新疆大学学报2008 第3 期。
[14]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