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随着科技的进步,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项技术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或器械送达特定的血管部位,用于治疗各种血管性疾病。
为了保证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制定管理规范,并加强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首先,对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规范,需要明确技术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只有在明确适应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介入治疗,例如脑卒中后遗症、脑动脉瘤等。
同时,也需要注意禁忌症的存在,例如严重的心脏疾病、未解决的感染等情况下不能进行该技术治疗。
其次,需要建立严格的医疗器械的选择和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的选择应当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和器械。
而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则需要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器械采购、验收、存储以及使用后的处置等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接下来,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中,需要加强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对技术操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其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知情同意和安全保护。
在进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告知治疗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效果等,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护理,确保其安全。
特别是一些高风险的手术,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的准备。
最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建立还需要与其他科室和专业进行合作。
例如与影像科合作进行影像的采集和解读,与麻醉科合作进行术前术中麻醉的管理等。
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和协同,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提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品质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建立对于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管理规程,并加强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全文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全文一、前言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械对神经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为了保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诊疗质量,制定本操作规程。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护人员。
二、操作准备1. 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过程及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等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
2. 器械准备:准备神经血管介入所需的导管、导丝、支架、球囊等器械,并确保器械的质量和功能正常。
3.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方式,准备相应的抗凝、抗血小板、抗过敏、止痛等药物。
4. 手术室准备:确保手术室的清洁、消毒,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三、操作步骤1. 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局部麻醉。
2. 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
3. 在影像学引导下,将导管送至病变部位。
4.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内栓塞等。
5. 治疗结束后,撤出器械,局部压迫止血。
6.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7. 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
四、操作注意事项1.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3.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4. 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 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如翻身、饮食、排便等,确保患者的舒适和恢复。
五、术后处理1. 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出院指导,如饮食、运动、药物使用等。
3. 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
肺动脉栓塞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法2024(全文)

肺动脉栓塞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法2024(全文)肺动脉栓塞(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十分凶险的急重症,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其中,肺血栓栓塞是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
近年来我国对肺栓塞的预防高度重视,各大医院均打造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控体系,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然而对千已经出现的大面积肺栓塞,目前仍然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
肺栓塞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经皮导管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肺栓塞的抗凝、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同时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一旦明确急性肺栓塞,宜尽早启动抗凝治疗。
目前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分为胃肠外抗凝药物和口服抗凝药物。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小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室功能,减少严重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死率和复发率。
溶栓的时间窗一般定为14d以内,但鉴千可能存在血栓的动态形成过程,对溶栓的时间窗不作严格规定。
肺栓塞的外科手术治疗抗凝在治疗急性中高危PTE患者时不能迅速解除患者严重的右心室功能障碍,溶栓可能有较大的出血风险,外科手术治疗一般作为替代补救措施,因此,对千出血风险高且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介入治疗成为了最佳治疗方案。
肺栓塞的介入治疗导管定向溶栓导管定向溶栓指通过导管定向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肺动脉循环(而不是通过外周静脉给药)来进行药物溶栓。
CDL的目标是通过多侧孔输注导管将总剂量明显较低的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从而达到与全身溶栓相似或更好的疗效,并降低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导管定向溶栓治疗最长需持续7天,其主要并发症是各个部位出血,比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较严重的是脑出血。
如果出现脑出血,需要立即停止溶栓。
通常采用小剂量溶栓,局部灌注治疗,这样可以降低出血并发症,提高溶栓疗效。
全文版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管理规范

全文版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管理规范一、引言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是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械对神经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该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管理规范。
二、组织管理1. 成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小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心血管科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技术操作,成员负责协助和参与治疗。
2. 设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中心:具备完善的设备设施、独立的治疗室、术后观察室等。
治疗中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照明、消毒等条件。
3. 制定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相关制度:包括操作规程、应急预案、质控措施等。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技术操作1. 术前准备:a. 患者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包括心、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有无出血倾向等。
b. 知情同意: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取得书面同意。
c. 器械准备:检查导管、导丝、支架等器械是否完好,有效期内使用。
d. 药物准备:备好抗凝、抗血小板、抗过敏等药物,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
2. 操作过程:a. 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局部麻醉。
b. 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
c. 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至靶血管,进行造影检查。
d. 根据病变情况,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溶栓、取栓等。
e. 治疗结束后,拔除导管鞘,压迫穿刺点,沙袋压迫6-8小时,观察有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3. 术后管理:a.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出血、血栓、过敏等并发症。
b. 指导患者饮食、活动、用药等,如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
c. 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四、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1.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2. 影像学质量控制:保证影像学图像清晰,满足诊断和治疗需求。
血管介入治疗中的超声成像技术

血管介入治疗中的超声成像技术1. 引言血管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等技术将治疗器械送入血管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然而,由于血管内器械与血管内壁相对静止,难以观察治疗过程,因此需要借助图像学技术来辅助操作。
超声成像技术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超声成像技术的原理、应用、优缺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2. 原理超声成像技术是利用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性质,获取生物组织内部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血管介入治疗中,超声探头通过向体内发送超声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图像。
超声成像技术按照信号回传的不同,可分为B超、血流成像、三维成像等多种模式。
其中B超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式,通过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内部的情况。
血流成像可以实时观察血流速度,从而评估狭窄程度、血管瘤的血供情况等。
三维成像则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展示血管内部的情况,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3. 应用血管介入治疗中,超声成像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般而言,超声技术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导管的放置、病变诊断以及治疗监测。
导管的放置导管放置是血管介入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实时跟踪导管的位置,避免误刺和损伤血管壁,确保导管放置的成功率。
病变诊断超声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内部的情况,对于血管狭窄、血管瘤等病变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治疗监测治疗是血管介入治疗的重点环节之一。
超声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治疗的进展情况,例如使用封堵剂治疗动脉瘤时,可以通过超声成像监测封堵剂的输送过程。
4. 优缺点超声成像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无需放射线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非放射性诊断技术,不会对生物组织产生辐射影响,对患者安全性高。
(2) 实时性强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实时显示血管内部的情况,方便操作人员及时做出决策。
(3) 入侵性小超声探头的直径仅有几毫米,与导管相比较轻便,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血管介入 技术要点

血管介入技术要点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通过血管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血管介入技术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血管介入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血管介入技术的要点,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血管介入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原理:血管介入技术是通过在体内引入导管和介入器械,通过血管内径路进行治疗和诊断的一种技术。
它包括导管插入、介入器械应用以及血管内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方法。
2. 血管介入技术的应用范围:血管介入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脑血管、周围血管等多个领域。
比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TCA)、介入性心脏充血技术、肺栓塞介入治疗、动脉瘤栓塞和栓塞栓塞等。
3. 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介入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管介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从最初的血管造影,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经皮经肝胆管镜胆道镜术,再到今天的血管支架植入技术,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逐步完善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血管介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 创新性诊断和治疗手段:血管介入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发现和治疗血管内疾病,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治疗效率。
2. 微创治疗优势: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血管介入技术具有微创治疗的优势,患者的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
3. 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手段:血管介入技术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包括心内科医生、外科医生、介入医学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等,这种多学科合作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4.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血管介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血管介入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它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简述血管介入技术的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

简述血管介入技术的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
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通过导丝、导管、球囊等工具在血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它通过经皮或经血管途径进入体内,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管介入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血管造影、血管扩张术、血管栓塞术和血管支架植入等。
血管造影是血管介入技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
它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到血管内,利用X射线透视技术观察血管的形态和功能,以确定血管病变的位置、程度和范围。
血管造影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肾动脉造影等,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管扩张术是血管介入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放置导丝和导管,再将球囊导管送至病变部位,通过充气扩张球囊来扩张血管。
血管扩张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血管狭窄病变,可以显著改善血液供应,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血管栓塞术是血管介入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它通过在血管内放置栓塞物,堵塞病变血管,阻止血液流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血管栓塞术广泛应用于肝癌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等,可以有效控制病变的生长和扩散,减轻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血管支架植入也是血管介入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放置金属支架,保持血管的通畅,防止再狭窄或再闭塞。
血管支架植入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等,可以显著改善血液供应,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血管介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恢复时间。
其次,血管介入技术具有准确性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可以精确地定位和处理血管病变,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
此外,血管介入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经皮或经血管途径进入体内,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治疗总结

介入治疗总结:
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使用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血管、神经、肿瘤等。
以下是对介入治疗的一般总结:
一、优点
精准度高:通过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可以精确地将治疗设备送达到病变部位,提高治疗的精准度。
创伤小:介入治疗通常只需通过细小的穿刺针或导管进行,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恢复较快。
效果显著:介入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时甚至可以替代传统手术。
二、缺点
费用较高:由于介入治疗需要使用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和治疗设备,因此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技术要求高:介入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因此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存在风险:虽然介入治疗创伤小,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三、应用领域
血管介入:用于治疗血管狭窄、血栓等疾病,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等。
神经介入: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如脑动脉瘤栓塞、颅内肿瘤栓塞等。
肿瘤介入: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如肝癌、肺癌等。
四、总结
介入治疗是一种高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实施介入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技术,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发表时间:2012-07-17T08:40:40.1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马飞虹郝鹏殷文娟[导读] 统计表明,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最低,患者在术中取仰卧位,比较自然,故配合较好。
马飞虹郝鹏殷文娟(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54007)
1 经皮血管穿刺术
1.1 操作技术
1.1.1 Seldinger技术 Seldinger技术是指用带芯的穿刺针经皮穿透血管的前后壁,退出针芯,缓缓向外拔针,至见血液从针尾喷出,立即引入导丝,退针,沿导丝引入扩张器和导管鞘,再送入导管进行血管造影。
患者通常仰卧于造影台上,术者一般站在患者右侧,以左手中、环指按在皮肤穿刺处的头侧,左食指在穿刺处的足侧,手指深处为穿刺血管,动脉穿刺时手指能感觉到动脉搏动。
所有患者(除不能配合的患者和婴幼儿作全麻外)均采用局部麻醉,一般应用2%利多卡因2ml逐层麻醉到血管鞘周围,注射麻醉药前应回抽确保针尖不在血管内。
用尖刀片挑开皮肤约2mm,皮肤开口一定要在血管正上方,以便以后的操作均在与血管同一斜面上进行。
穿刺过程参考Seldinger技术,穿刺针以30°~40°角向血管穿刺,穿刺针的斜面应始终向上,动作要轻柔,可平衡缓慢进针,方向要始终一致,不能上下左右扭曲,以免以后导丝及导管在皮下扭曲,使操作困难。
1.1.2 股动脉穿刺术股动脉在腹股沟附近,管径较粗,位置表浅,相对固定,周围无重要器官,足穿刺的最佳部位,也是各种介入诊疗最常用的穿刺部位。
统计表明,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最低,患者在术中取仰卧位,比较自然,故配合较好。
在腹股沟韧带的中点可以触及强有力的搏动,即为股动脉,皮肤穿刺点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下2cm处,约在腹股沟皮肤皱褶处。
穿刺位置太高,如在腹股沟韧带以上,股动脉位置较深,拔管后不易压迫止血。
而位置过低可能穿入股深动脉,引起插管困难。
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介入诊疗做逆行性股动脉穿刺,但如果有特殊的诊断或治疗需要,也可行顺行性股动脉穿刺,此时皮肤穿刺点应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计算好通过穿刺点能将针尖刺至腹股沟韧带稍下方即可。
正常仰卧位穿刺过程中导丝比较容易进入股深动脉,应在透视下送入导丝,或在喷血后注入造影剂示踪,股深动脉分支较多,而股浅动脉无分支。
或者采用蛙式位(外展外旋位),股浅动脉转至股深动脉的外侧,导丝比较容易进入股浅动脉。
2 经导管局部溶栓术
2.1 操作方法
2.1.1 尿激酶的用量尿激酶灌注方案有三种:①高剂量:导管到位后先行团注量灌注,15分钟内注入25万IU尿激酶,继而以每小时25万IU速率,连续灌注4小时,以后,剂量减为每小时12.5万IU灌注;②低剂量:先行团注量注射,15分钟内注入5万IU尿激酶,然后,以每小时5万IU的速率灌注;③中等剂量:先予以团注量灌注,15分钟内注入10万IU,然后,以每小时10万IU的速率连续灌注。
尿激酶灌注用量范围为140~1,600万IU,平均用量为400万IU左右。
于动脉闭塞的病例,灌注时间为4小时~9天,平均为3.5天。
尿激酶的另一灌注方案:即以每分钟4000IU速率连续灌注,直至顺行性血流建立,然后以每分钟2000IU速率连续灌注,直至血栓完全溶解,溶栓成功率可达88%(75/85)。
2.1.2 肝素的用量一般先经灌注导管给予团注量注射,即一次性注入肝素5000IU,然后,经静脉途径持续滴注肝素,每小时800~1000IU。
2.1.3 溶栓治疗步骤
(1)血管造影:血管穿刺部位可为对侧或同侧股动脉,亦可采用腋动脉,依据血栓形成部位不同而异。
若闭塞部位在髂动脉或股总动脉时,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动脉造影;若闭塞部位在股总动脉以下,可行同侧顺行性穿刺股总动脉插管造影;若闭塞部位系主动脉一股动脉或股动脉一胭动脉搭桥移植血管,可经腋动脉穿刺插管行动脉造影。
(2)送入灌注导管或灌注导丝:在血管造影明确动脉血栓闭塞部位后,即经造影导管送入超滑型导丝,贯通血栓闭塞部位,然后交换灌注导管埋入血栓中进行灌注。
若同时使用灌注导丝,可把灌注导丝插入血栓闭塞部位远端,灌注导管置入血栓闭塞部位近端,同时灌注尿激酶。
若导丝难以穿通血栓闭塞部位,则留置灌注导管并嵌入血栓闭塞部位近端进行灌注,其效果相对较差。
当出现血栓溶解后,需把导管进一部深入到残留的血栓中,连续进行灌注尿激酶。
为防止导管污染,在连续灌注48小时后需更换灌注导管。
通常对于小腿缺血的患者,导管的置入应达胭动脉远端,以便使胫前后动脉和腓动脉三根主要分支都能得到灌注。
对于伴有上肢缺血的患者,灌注导管应安放在肱动脉的远端。
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3.1 操作技术
3.1.1 麻醉及穿刺入路选择一般选择局麻,如头颈部疾病合并意识障碍者可选择全麻。
常规选择股动脉入路,次选肱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胭动脉等可视病情需要来选用;静脉系统穿刺选择雷同,首选股静脉。
3.1.2 血管造影穿刺成功后,首先经导丝置入4~7F导管鞘,继而送入4~5F猪尾导管到病变处行非选择性造影,再次明确病变的性质及程度。
3.1.3 局部溶栓若病变局部有附壁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闭塞,可试行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
将溶栓导管或猪尾导管置于栓子中,首次溶栓用药方案为:尿激酶50万IU、肝素3000~5000IU(亦可单独静脉推注)加至100ml生理盐水中,以1万IU/min的速率缓慢推注或经高压注射器注入;溶栓结束后再次行造影检查,若溶栓见效,可调整导管位置,重复上述治疗;若无效或残余狭窄仍大于50%,则终止溶栓治疗。
3.2 并发症及防治
3.2.1 穿刺部位血肿由于术中、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致使穿刺部位血肿较为常见,尤其是经颈动脉、肱动脉或腋动脉途径,延迟拔管时间可减少血肿出现的几率;若出现血肿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必要时可请外科会诊。
3.2.2 远端血管栓塞扩张过程中栓子脱落易沿着循环血流漂至血管末梢,产生远端缺血或瘀血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肺的致命性梗死;如出现此类情况,应立即将导管超选择置入相应血管,进行大剂量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惠恺.硬膜外导管穿入血管内的报道[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2]蒋廷波.血管内超声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1年.
[3]牟传珍.介入疗法抢救急性肺动脉栓塞[N].健康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