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公开课-小班科学-课件教案《好听的声音》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完整课件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身边的声音》,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辨别不同声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辨别不同声音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声音,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多样性。
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辨别不同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各种乐器、振动演示器、录音机、磁带。
学具:小鼓、铃铛、沙锤等小型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并描述他们听到哪些声音。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用音响、话筒等教具,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演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并说出乐器的名称。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种乐器,模仿教师演示的声音,让其他组员辨别。
5. 游戏互动(10分钟)教师组织“听声音,猜物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声音辨别物品。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多样性。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介质3. 声音的多样性:音调、音量、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身边的声音请学生放学后,观察并记录家里的声音,明天课堂上分享。
2. 答案示例:声音1:洗衣机脱水时发出的声音。
音调:中;音量:大;音色:沉闷。
声音2:冰箱启动时的声音。
音调:高;音量:小;音色:清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多样性。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关注声音,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幼儿园小班精品课件《好听的声音》.

幼儿园小班精品课件《好听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教材《好玩的声音》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声音,如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等;了解声音的来源,初步感知声音的传播;通过模仿和创造,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区分各种不同的声音,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2. 了解声音的来源,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通过模仿和创造声音,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的模仿和创造。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的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音响、各种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等音频素材。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各种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通过实例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传播。
3. 模仿:播放各种声音,让幼儿模仿,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达声音的特点。
4. 创造:分组让幼儿用画笔、彩纸等学具,创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声音场景。
5. 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模仿作品中的声音。
7.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笔和彩纸创作一个声音场景,并模仿其中的声音。
六、板书设计1. 《好听的声音》2. 内容:声音的来源:动物、交通工具、大自然等声音的传播:空气、振动声音的特点:高低、长短、强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声音场景,并模仿其中的声音。
答案示例:小猫喵喵叫,河流哗哗响。
2. 作业要求:画面清晰,声音模仿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声音的导入、讲解、模仿、创造等环节,让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的声音感知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和记录喜欢的声音,与家长分享,增强亲子互动。
鼓励幼儿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比赛获奖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
”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
”(幼儿集体摇动套桶。
)“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
(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
小班课件《好听的声音》(幼儿园课件)

2023小班课件《好听的声音》(幼儿园课件)•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及过程目录•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评价与反思01教学目标与内容1教学目标23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并能够初步了解几种不同的乐器。
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观察、表演等多种方式,幼儿们能够体验到不同声音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一通过多媒体播放儿歌《小星星》,引导幼儿们聆听、学唱这首儿歌,并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力度来表现儿歌中的不同情感。
教学内容与计划活动二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幼儿们了解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方法,并让他们尝试演奏一些简单的节奏。
活动三通过表演唱的方式,引导幼儿们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两只老虎》,并让他们自由发挥表演动作。
适用对象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
学时本课件共分为三个课时,每个课时约为30分钟。
适用对象与学时02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幼儿了解不同的声音,如动物声音、乐器声音等,并尝试模仿和表达。
培养幼儿对音乐和声音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以及表达和创造能力。
如何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和声音的感受和理解。
如何让幼儿了解不同声音的特点和属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教学方法与手段23使用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声音。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声音的变化和特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
引导幼儿通过模仿、表达和创造等方式来培养语言、动作和表情能力。
03教学内容及过程03总结: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都会发出好听的声音,比如小动物的叫声、乐器发出的音乐声等。
导入新课01引导语:今天,我们要去寻找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发出好听的声音。
02展示各种动物和物体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耳朵仔细听。
1新课教学23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不同类型的声音,如拍手、跺脚、嘴巴发出声音等。
小班优质课件《好听的声音》幼儿园优质课件

小班优质课件《好听声音》幼儿园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好听声音》这节课程主要围绕幼儿园小班教材中“声音世界”章节展开,详细内容包括声音来源、声音辨识、声音分类以及如何用自己声音表达情感。
具体涉及教材第3章和第4章,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解声音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辨识不同声音,并能够用自己话语描述。
2. 培养孩子们对声音敏感度,提高他们听觉辨识能力。
3. 引导孩子们用声音表达自己情感,发展他们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让孩子们理解声音多样性以及如何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则是声音辨识和描述,以及情感表达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能发出声音小玩具、录音机、音乐CD、各种动物图片。
2. 学具:画纸、水彩笔、画板、小鼓等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声音录音,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专心听,并尝试说出他们所听到声音。
2. 例题讲解:展示各种小玩具,发出声音让孩子们辨识,并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
a. 提问:这个声音是哪种小动物发出来?b. 解答:这是小猫“喵喵”声,这是小狗“汪汪”声。
3. 随堂练习: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有动物图片卡片,让他们模仿该动物声音,并鼓励组内其他成员猜测。
4. 情感表达:通过故事讲解,引导孩子们解声音可以表达不同情感,如快乐、悲伤等,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上各种小动物,旁边标注它们声音。
2. 列出声音分类表,如自然界声音、动物声音、乐器声音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所喜欢声音,并描述它。
答案示例:我喜欢河流声音,它像是在唱歌,温柔又欢快。
2.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不同声音,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主要针对孩子们对声音辨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进行评估,针对不同孩子表现给予个别指导。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孩子们去户外,实地聆听自然界声音,增强他们实际体验。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完整课件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好听的声音》选自幼儿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和辨别生活中不同物体的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初步学习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与音乐的基础区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声音,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培养幼儿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学重点:声音的辨别和描述,以及声音与音乐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铃铛、小木鱼等发声物品,以及用于传播声音的气球、绳子等。
学具:彩笔、画纸,用于记录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音响播放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猜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和感知声音的差异。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幼儿猜测的声音,教师展示相应的物体,并解释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敲击鼓、摇铃铛等动作,让幼儿观察声音的产生。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个发声物品,观察和记录这个物品的声音特点,并与同伴分享。
4. 声音传播实验(10分钟):利用气球和绳子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让幼儿拉紧绳子,将气球贴近耳朵,观察声音在绳子中的传播。
5. 声音与音乐区分(10分钟):教师播放简单的音乐和纯声音,让幼儿辨别并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让幼儿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今天学到的声音,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1. 《好听的声音》2. 内容:声音产生的物体:鼓、铃铛、小木鱼等声音传播:气球、绳子声音与音乐的区别:音乐有节奏,声音无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作业要求: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这些声音的来源,并尝试用画笔进行表达。
2. 答案示例:声音来源:闹钟、水流、汽车、鸟叫等画面描述:闹钟的声音像滴答滴答的小雨,水流的声音像轻柔的风,汽车的声音像远处的火车,鸟叫的声音像欢快的歌声。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优质课件.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质、以及我们周围生活中常见的好听声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分辨不同声音特质的能力,如高低、大小、长短等。
3. 提高学生对好听声音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质的分辨。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质以及好听声音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鼓、铃铛、尺子等。
学具:小鼓、小铃铛、小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演示振动鼓面产生声音,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教师用话筒和小音箱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声音的特质:教师分别演示高低、大小、长短等不同特质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并描述。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教具,模仿教师演示的声音,让其他组同学分辨是哪种声音。
4. 认识好听的声音教师播放生活中的一些好听声音,如鸟鸣、流水声等,让学生感受并说出这些声音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传播3. 声音的特质:高低、大小、长短等4. 好听的声音:鸟鸣、流水声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好听声音,记录下来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如鸟鸣声、流水声、琴声等,描述它们分别是清脆、悠扬、悦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声音特质的分辨还有待加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中声音特质的分辨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使用直观的教具,如振动鼓面,让学生亲眼看到声音的产生。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完整课件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辨别不同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学会用语言描述。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的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橡皮筋、小鼓、铃铛、纸杯电话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话筒、橡皮筋、小鼓、铃铛、纸杯电话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学生模仿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如电话铃声、敲门声等。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产生。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振动橡皮筋、敲击小鼓等,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利用纸杯电话,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的。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
(2)让学生用话筒、音响等设备录制自己的声音,并互相分享。
4. 知识拓展(1)介绍声音的多样性,如高音、低音、响度等。
(2)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信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3. 声音的多样性:高音、低音、响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示例:汽车喇叭声,高音、响亮,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声音的多样性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音乐、通信等领域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邀请学生模仿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听的声音》
一、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二、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三、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
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
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