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艺》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的茶艺》教案

《中国的茶艺》教案

《中国的茶艺》教案阳江一职一、课题:中国的茶艺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探究和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茶艺”。

2、德育目标:向学生展示中国古老的茶艺文化,使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爱国情怀。

3、能力目标: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利用各种途径探究知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操作茶艺的程序。

三、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为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的第四章第二节《中国茶文化》中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教材内容共分四部分:一是介绍了茶文化历史,主要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拓展、曲折发展的历史。

二是阐述了中国茶的种类及名茶,要求学生掌握我国茶的命名、种类及十大名茶。

三是介绍了中国的茶艺,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探究和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茶艺”。

四是介绍了中国的茶道,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探究和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二---“茶道”。

这四部分内容联系密切,通过简述中国茶文化的产生睁开、茶的种类和名茶以及茶艺,揭示中国茶道的实质,通过展示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使学生对我国茶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爱国情怀。

本教案为其中的第三部份内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茶艺中的选茶、配具、泡茶用水、行茶等艺茶之术,深入探究和理解行茶的六道步伐:清具----置茶----冲泡----奉茶----赏茶----续水。

2、难点:从茶艺方面深刻理解我国的茶文化。

四、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学生生源较差,但经过两年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研究,已上高三的09旅行班的学生总体基础还行,有较强的研究欲望和研究能力,因此,设计本教案是可行的,不过,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加以启发和引导。

五、授课类型:专业理论课、新授课六、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一)教学设想:采用图文视频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腕,为课文的重要内容配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内容,以多媒体播放的体式格局吸收学生,指点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性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总结法、模拟训练等方法去深入探讨和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茶艺”,造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向学生展示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中,使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爱国情怀。

中华茶艺(高教版)教案:第九章茶艺的形成04(中职教育).docx

中华茶艺(高教版)教案:第九章茶艺的形成04(中职教育).docx

第四节行茶的方法一、学习要求:1.1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了解泡茶的要素,培养正确的泡茶方法。

1.2重点:1.泡茶的三要素。

2.正确的泡茶方法。

1.3难点:如” 'I泡茶每一杯茶。

1.4知识点:1.茶叶的用量。

2.水的温度。

3.浸泡的时间。

4.行茶的方法一、学习内容:行茶是指正确的泡茶方法。

在LI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喝茶、泡茶,但要喝好茶泡好茶、并非易事。

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泡茶方法。

泡好一壶茶有三人要索:第一是茶叶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温,第三是浸泡的吋间。

茶叶的用量就是放适当分量的茶叶, 水温就是适于泡茶用水的温度,冲泡茶叶时间就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然后倒出所用的时间。

2.1茶叶的用量泡茶的时候,茶叶的用量对以依各人喜好的浓度、沏泡什么样的茶|佃定。

女I陳是紧结的半球形或球形茶叶,约放壶的二分Z—或三分z—;如果是外形疏松的茶叶,用量可增多。

另外茶叶的用量取决于茶壶的大小。

人多用人壶,人少用小壶。

小壶的用茶量,以放半壶茶叶为标准,第一泡45秒钟即可倒出來,第二泡要加15秒,以此类推。

也就是第二泡以后要逐泡增加时间,这样侮泡的茶汤浓度才能够相同。

目询公认的冲泡标准公式,是用3g茶叶冲150mm的开水,浸泡5分钟。

依据这个标准加以变化即可。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当茶泡到您喜欢的浓度后,要一次就把茶汤全倒出來,否则一直泡着,原木可以泡三次的茶叶浓缩在一次茶汤里,茶汤的浓度太大了。

另外,用茶量的多少,还耍因人而界。

如果饮茶人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当加大用茶量,泡上杯浓香的茶汤;如果饮茶者是脑力劳动者,或无嗜茶习惯的人, 可适当少放一些茶叶,泡上杯清香而醇和的茶汤。

一般情况下,泡上杯浓淡适中的茶汤即可。

2. 2水的温度—•般说来,泡茶水温的髙低,与茶叶种类及制茶原料密切相关: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沸水直接冲泡;用细嫩原料加丄而成的茶叶,宜用降温以后的沸水泡茶。

中华茶艺(高教版)教案:第三章 茶艺礼仪05

中华茶艺(高教版)教案:第三章 茶艺礼仪05

第五节世界各国饮茶习俗一、学习要求1.1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了解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和礼节,掌握各国人民泡茶、品茶时的喜好,使茶艺人员进一步明确不同国家的品饮方式。

1.2重点:1.世界各国饮茶习俗和礼节。

2.各国泡茶、品茶的喜好。

1.3难点:明确不同国家的品饮方式。

1.4知识点:1.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

2.泡茶、饮茶时的喜好。

二、学习内容2.1欧洲各国饮茶习俗2.1.1荷兰饮茶习俗英国是茶叶消费。

但最初将茶叶传到欧洲的,是荷兰人。

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就凭借航海的优势,从澳门装运中国的绿茶到爪哇,再转运到欧洲。

刚开始,由于茶价非常昂贵,一般人喝不起,茶仅是宫庭贵族和豪门、世家作为养生和社交礼仪的奢侈品。

那时的人们以喝茶来炫耀风雅,争奇斗富。

一些富裕的家庭主妇,都以家中备有别致的茶室、珍贵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而自豪。

在富有的家庭,如果客人来,主人会迎至茶室,用至重的礼节接待。

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马上会打开漂亮精致的茶叶盒,取出各种茶叶,拿到每一位客人面前,任凭他们挑选自己喜爱的茶叶,放进瓷制的小茶壶中冲泡,每人一壶。

早期的荷兰人饮茶时不用杯子,而用碟子,当茶沏好以后,客人自己将茶汤倒入碟子里,喝茶时必须发出啧啧的声音,喝茶的声音愈大,主人愈高兴,因为这啧啧的声音表示了对女主人和茶叶的赞美。

随着人们追求喝茶的情趣,饮茶之风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

有一些贵妇人,迷恋喝茶,终日陶醉在饮茶的社交活动中,甚至弃家不顾,引起人们的侧目。

17世纪下半期,茶叶输入量骤增,茶价逐渐平抑,加上文人、雅士们对茶的歌颂、赞美,于是饮茶之风普及整个社会,人们还敦促商人,上书巴达维亚总督,将茶叶的输入纳入正常的贸易渠道。

到1734年,荷兰茶叶输入量已达885,567磅。

饮茶大众化后,不但以茶为生的商业性茶室、茶座应运而生。

同时,家庭中也兴起饮早茶、午茶、晚茶的风气,而且十分讲究以茶待客的礼仪,从迎客、敬茶、寒暄至辞别,都有一套严谨的礼节,既寓有东方人的谦恭美德,又含有西方的浪漫风情,融合了东西方的精神文明。

完整版茶艺教案

完整版茶艺教案

完整版茶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茶艺》的第四章“茶的冲泡技艺”以及第五章“茶艺表演”,详细内容涉及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冲泡技巧、茶艺表演的基本步骤及礼仪。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了解其冲泡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茶艺表演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增进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和茶艺表演的礼仪。

教学重点: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常见茶叶的冲泡方法;茶艺表演的基本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茶叶、茶具、茶艺表演视频、PPT。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茶叶和茶具,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接触到的茶文化现象,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常见茶叶的冲泡方法及特点。

(2)讲解茶艺表演的基本步骤和礼仪。

3. 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冲泡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茶叶的冲泡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红茶为例,讲解其冲泡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针对红茶冲泡进行练习,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6. 茶艺表演(20分钟)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学生模仿并练习基本步骤,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茶的冲泡技艺:绿茶:85℃水温,35分钟红茶:95℃水温,58分钟乌龙茶:90℃水温,510分钟2. 茶艺表演:基本步骤:备具、净具、置茶、冲泡、敬茶、品茶、收具礼仪:举止优雅、面带微笑、语言温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及特点。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段茶艺表演剧本,要求包含基本步骤和礼仪。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如茶叶品种、茶具历史等。

(2)组织茶艺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完整版茶艺上课教案

(完整版茶艺上课教案

(完整版茶艺上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茶艺》教材的第三章“茶的冲泡技艺与品鉴”。

具体内容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冲泡方法,茶具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如何品鉴茶的色、香、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四种主要茶类的冲泡方法,了解茶具的选用和使用方法,以及品鉴茶的色、香、味。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熟练冲泡一壶好茶的能力,提高品茶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温度和时间,以及品茶技巧。

教学重点:四种主要茶类的冲泡方法、茶具的使用和品鉴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茶叶、茶具、热水壶、计时器、品茶杯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品尝两杯不同茶类的茶,观察它们的颜色、闻其香气,并尝试描述茶的味道。

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对茶艺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冲泡方法,茶具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品鉴茶的色、香、味。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绿茶为例,演示冲泡过程,并讲解注意事项。

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品鉴绿茶的色、香、味。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茶类,按照所学方法进行冲泡和品鉴,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四种主要茶类的冲泡方法2. 茶具的选择和使用3. 茶的品鉴技巧七、作业设计2.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四种主要茶类的冲泡方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冲泡时间控制不准确、茶具使用不熟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茶类(如普洱茶、黄茶等)的冲泡方法和品鉴技巧,提高茶艺水平。

同时,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不同茶类的冲泡温度和时间控制。

2. 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茶艺教案(完整版

茶艺教案(完整版

茶艺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茶艺》教材第三章《绿茶的鉴赏与冲泡》以及第四章《红茶的鉴赏与冲泡》。

内容包括绿茶和红茶的起源、分类、品质特点、冲泡技巧以及茶文化的相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茶和红茶的历史背景、分类及品质特点,提高对茶叶的认知能力。

2. 掌握绿茶和红茶的冲泡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绿茶和红茶的分类、品质特点及冲泡技巧。

难点:如何辨别茶叶的品质,以及冲泡过程中水温、茶具选用等细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茶叶、茶具、投影仪、电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茶叶样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茶叶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茶叶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绿茶和红茶的历史背景、分类及品质特点。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绿茶和红茶的冲泡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冲泡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针对茶叶品质的辨别,进行实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尝,辨别不同品质的茶叶。

7. 课堂拓展:介绍茶艺表演、茶道精神等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绿茶:(1)历史背景(2)分类(3)品质特点(4)冲泡技巧2. 红茶:(1)历史背景(2)分类(3)品质特点(4)冲泡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绿茶和红茶的分类及品质特点。

(2)尝试用所学知识,为家人冲泡一杯美味的茶。

2. 答案:(1)绿茶:绿茶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四大类。

品质特点为清汤绿叶,口感鲜爽。

红茶:红茶分为全发酵和部分发酵两大类。

品质特点为红汤红叶,口感醇厚。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绿茶和红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茶叶的认知和冲泡技巧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茶艺社团、茶艺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茶艺技能和文化素养。

《中华茶艺》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华茶艺》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华茶艺授课人:【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茶艺的历史,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了解六大茶类的功效、特点及常用的茶艺器具;3.掌握茶艺基本流程和茶艺礼仪,能够熟练冲泡1-2 种茶叶;4. 传承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提高生活品质,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六大茶类的特点、常用茶器、茶艺的基本流程。

难点:六大茶类不同的功效、冲泡特点。

解决思路:使用实物对比、PAD 合作探究学习,分别从干茶的形状、颜色及茶汤的颜色、香味及口感等方面观察归纳。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演示法、观察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法【课前准备】1.每个茶桌六大茶类适量;紫砂壶、玻璃壶、功道杯各1把,闻香杯、品茗杯等茶器各1 组;2 台PAD;2 份任务单。

2.多媒体课件,《茶艺基本流程》微视频;3.汉服。

【教学过程】一、项目导入(4 分钟)调查学情:经常喝茶的请举手;喝过哪几种茶?喜欢喝什么茶?是否了解它的功效?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华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选茗、择水、备器、烹茶、礼仪、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整个品茶过程安静、美好、高雅、惬意,人们可以在茶香中放松身心,延年益寿。

2008 年,国务院批准茶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茶叶是怎么发现的?播放视频:《茶的由来》(2’10’’)从神农氏发现茶以后,秦汉时期出现简单的制茶,两晋南北朝时出现茶叶市场。

唐朝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

所以一般认为,中华茶艺形成于唐,发展于宋明,极盛于清。

今天我们主要了解茶艺文化中的以下知识:1.六大基本茶类;2.常用的茶艺器具;3.茶艺基本流程;4.茶艺基本礼仪。

二、出示项目任务及评价标准(1 分钟)“探茶”、“赏茶”、“评茶”三个环节中获得茶叶数最多的小组可获得“茶博士”小组。

1.探茶环节:本环节最多可获3 片茶叶。

(1)能够分辨茶桌摆放的茶具,正确完成连线题,计1 片茶叶;(2)能够分辨茶道六君子,正确完成连线题,计1 片茶叶;(3) 合作探究一类茶叶,归纳的结论准确、完整,计1 片茶叶。

茶艺课教学教案word文档

茶艺课教学教案word文档

茶艺课教学教案word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茶艺》教材第四章“绿茶泡饮技艺”,详细内容包括绿茶的历史文化背景、绿茶的种类及特点、绿茶的泡饮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茶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2. 让学生掌握绿茶的种类及特点,提高对茶叶的认知能力。

3. 使学生熟练掌握绿茶的泡饮方法与技巧,提升茶艺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绿茶的泡饮技巧及其对口感的影响。

重点:绿茶的种类、特点及泡饮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绿茶样品、茶具、电子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茶的历史文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绿茶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绿茶的种类及特点介绍我国常见的绿茶品种,如龙井、碧螺春、毛尖等,并分析其特点。

(2)绿茶的泡饮方法与技巧详细讲解绿茶的泡饮步骤,包括选茶、泡茶、品茶等,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选茶:让学生观察绿茶样品,分辨不同品种的绿茶。

(2)泡茶:分组进行绿茶泡饮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品茶:学生品尝自己泡制的绿茶,分析口感差异。

4. 例题讲解以“如何泡制一杯口感鲜爽的绿茶”为例,讲解泡饮绿茶的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绿茶泡饮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绿茶的历史文化2. 绿茶的种类及特点龙井碧螺春毛尖3. 绿茶的泡饮方法与技巧选茶泡茶品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泡制一杯绿茶,并描述其口感特点。

答案:根据泡饮绿茶的步骤,泡制一杯绿茶,品尝后描述其口感特点。

2. 作业题目:简述绿茶与红茶、乌龙茶的区别。

答案:绿茶、红茶、乌龙茶分别属于不同的茶类,其制作工艺、茶汤色泽、口感特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绿茶的种类、特点及泡饮方法。

课后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绿茶的文化内涵,拓展茶艺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泡饮绿茶,提升生活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茶艺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茶艺的历史,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 了解六大茶类的功效、特点及常用的茶艺器具;
3. 掌握茶艺基本流程和茶艺礼仪,能够熟练冲泡1-2 种茶叶;
4. 传承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提高生活品质,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茶类的特点、常用茶器、茶艺的基本流程。

难点:六大茶类不同的功效、冲泡特点。

解决思路:使用实物对比、PAD 合作探究学习,分别从干茶的形状、颜色及茶汤的颜色、香味及口感等方面观察归纳。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演示法、观察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法
【课前准备】
1. 每个茶桌六大茶类适量;紫砂壶、玻璃壶、功道杯各1
把,闻香杯、品茗杯等茶器各1 组;2 台PAD;2 份任务单
2. 多媒体课件,《茶艺基本流程》微视频;
3. 汉服。

教学过程】
、项目导入(4 分钟)
经常喝茶的请举手;喝过哪几种茶?喜欢喝什么茶?是否了解它的功效?
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华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选茗、择水、备器、烹茶、礼仪、环境的选
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整个品茶过程安静、美好、高雅、惬意,人们可以在茶香中放松身心,延年益寿。

2008 年,国务院批准茶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茶叶是怎么发现的?播放视频:《茶的由
来》(2'10')'
从神农氏发现茶以后,秦汉时期出现简单的制茶,两晋南北朝时出
现茶叶市场。

唐朝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

所以一般认为,中华茶艺形成于唐,发展于宋明,极盛于清。

今天我们主要了解茶艺文化中的以下知识:
1.六大基本茶类;
2.常用的茶艺器具;
3.茶艺基本流程;
4.
茶艺基本礼仪。

二、出示项目任务及评价标准(1 分钟)
“探茶”、“赏茶”、“评茶”三个环节中获得茶叶数最多的小组可获得“茶博士”小组。

1.探茶环节:本环节最多可获3 片茶叶。

(1)能够分辨茶桌摆放的茶具,正确完成连线题,计1 片茶叶;
(2)能够分辨茶道六君子,正确完成连线题,计1 片茶叶;
(3)合作探究一类茶叶,归纳的结论准确、完整,计1 片茶叶。

2.赏茶环节:本环节最多可获2 片茶叶。

(1)能够分辨六种干茶,计1 分茶叶;
(2)分工明确,全员参与茶艺练习,计1 片茶叶。

3. 评茶环节:本环节最多可获3 片茶叶。

茶艺展示B 级计1 片茶叶,A 级计2 片茶叶,有讲解计1 片茶叶。

三、项目实施过程(35 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常用的茶艺器具,了解茶叶的分类和不同功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PAD 为工具,以信息搜索、筛选技术、实物对比为手段,达成本环节目标。


茶具,古代又称茶器或茗器。

古籍中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
茶臼、茶柜等至少24 种。

现代人常用的茶具主要有茶壶、盖碗、茶杯、杯托、公道杯、茶盘、茶巾、茶荷、茶夹、茶匙、茶针、茶叶罐等饮茶用具。

任务1 :以小组为单位,对应图和实物,合作探究茶桌摆放的茶具名称及作用,完成连线题
教师补充: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喜爱。

根据材质主要分为陶土、瓷器、漆器、玻
璃、金属、竹木、搪瓷七大类茶具。

其中,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名
闻天下。

茶具在茶席上要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注重层次感。

茶具摆放有序,左右平衡,左右手不能交叉取用。

学生试一试:请按图示要求,摆放茶具。

茶艺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论茶,增进友谊,修心养性,学习礼法,陶冶情操。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诗中写道:“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说明茶具有非常显著的保健功效。

任务2 :茶叶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根据茶的发
酵程度从不发酵到全发酵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六大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绿、白、黄、青、黑、红六大茶类任
选其一,利用PAD 搜索、筛选资料,了解其功效和冲泡
特点,包括水温、冲泡时间等,提炼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记录在任务单上。

各小组展示探茶阶段成果,教师分别做补充,根据评价标准给予评价。

选茶也是一门学问,应该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茶叶。

另外,喝茶也是分季节的。

绿茶等不发酵或微发酵的茶叶比较适合春夏,黑茶、红茶等后发酵或全发酵的茶叶更适合秋冬饮用。

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了解基本的茶艺流程;通过实物对比
法,从干茶的形状、颜色及茶汤的颜色、香味及口感等方面观察归纳,分辨不同的茶叶,为猜茶做准备。

以学生动手练习、掌握茶艺技能、观察比较、讨论探究为主要手段,达成本环节目标。


中华茶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民族都拥有其特色茶艺。

另外,根据所饮茶叶不同,茶艺的流程也不同。

例如中式乌龙茶艺就包含30 多个步骤。

总体上茶艺大致有以下步骤。

1. 观看《茶艺基本流程》微视频。

教师补充讲解:
(1)备器布席。

选择合适的茶具,合理布局。

(2)温壶洗杯。

用开水冲洗茶壶、茶杯,一为消毒,二是提高壶温,这样冲泡出来的茶味道更香。

(3)赏茶投茶。

欣赏茶荷中干茶的色、形、香,用茶拨取适量茶叶放到茶壶里。

(演示如何赏茶,左手持茶荷,右手扶茶荷口,先自己低头赏茶,然后自左手边顺时针向客人转一圈,供客人赏茶,转到自己胸前,然后投茶至茶壶。


(4)醒茶。

将水倒入茶壶,让沉睡的茶叶通过与空气、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吸收天地人气,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以便于冲泡饮用。

醒茶的水可以用来洗杯。

(右手持水壶,手腕向内侧转圈倒水。


(5)泡茶。

提高水壶,让水由高处向下冲入茶壶,先低后高,使茶叶转动均匀接受水分。

(凤凰三点头还是一种礼仪。


(6)淋壶。

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提高壶温,保存茶壶里的香气。

(7)斟茶。

把泡好的茶水先倒入公道杯中,然后用公道杯依次巡回注入闻香杯中。

茶斟七分满,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8)奉茶。

将品茗杯盖在闻香杯上,把茶托双手送到客人面前,行奉茶礼或伸掌礼。

(演示斗转星移,如何翻转闻香杯,翻转后送给客人。

)(9)闻香品茗。

闻茶香,品茶味,赏茶色,论茶经。

(演示双手搓闻香杯以闻茶香。


(10)茶艺基本礼仪(伸掌礼、叩指礼)
2. 学生分组练习茶艺。

通过实物对比,注意观察每种茶叶的干茶颜色、形状以及茶汤的颜色,以便进行识别和区分。

运用探茶环节对六大茶类冲泡特点及保健功效的探究,小组合作进行茶艺练习,为评茶做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评茶,让学生担任评审,对各组的茶艺练习进行检测,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同时达到展示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茶叶,进行完整的茶艺展示。

每组根据分工,选派1 名同学担任评茶员,1-3 组为一大组,4-6 组为第二大组,组间互评。

评茶员根据评价标准打分。

每个小组在展示前,先说明本组选择冲泡的茶叶名称,茶艺师姓名,客人姓名,然后开始展示
四、项目总结(5 分钟)
计算各小组获得茶叶数量,评选“茶博士”小组,颁发奖励。

茶艺是中国人对生活艺术的伟大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最初,由僧侣带到朝鲜、日本;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地中海名国;唐朝时,通过茶马古道传到南亚;明清时期,通过海上贸易传到欧美地区;清朝时,通过万里茶道传到遥远的俄罗斯对彼得堡。

中华茶艺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艺,比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本茶道等等。

从以下选题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1. 茶树生长环境;
2. 茶叶制作工艺;
3. 茶叶发酵过程、茶多酚;
4. 茶叶保质期与保存方法;
5. 中国四大茶区分布及盛产名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灿烂着华夏文明,更联结着东西方文
明。

每一位中国人,都应了解、弘扬中华茶艺,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积极做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为家人普及中华茶艺,第10 页共11 页
让家人喝到合适的茶叶。

最后,祝愿同学们、老师们,以及你们的家人,身体健康,生活茶香四溢,幸福美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