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选D; 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白话诗歌]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项专练:形象分析题(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项专练:形象分析题(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项专练:形象分析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9分)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

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皇帝陵墓在洛阳。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B. 诗中描绘了王师获胜、金军败退、赦令颁布、使者朝祭的景象。

C.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D.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答案】C;【解析】C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C。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详解】2.①尾句描写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通过联想方式,想象朝陵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欢快的场面;(3分)②以景结情,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的美好愿景。

(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胡无人①(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

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 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 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解析版)

第02讲诗歌形象类鉴赏(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戴复古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

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

②乾道:孝宗年号。

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

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

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

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

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高考语文复习案【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及考题演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案【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及考题演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案【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一)、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一般分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1、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如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如《江雪》《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木兰辞》《氓》(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1、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典型例题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要求:1、自主完成本诗歌鉴赏题。

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3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即什么特点,什么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高考语文热点-鉴赏诗歌形象-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热点-鉴赏诗歌形象-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鉴赏诗歌形象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2016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3.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触类旁通】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12分)少年行令狐楚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施肩吾醉骑白马走空衢②,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③。

【注】①飞鞚(kòng):纵马飞驰。

鞚,有嚼口的马络头。

②衢:道路③金吾:古官名。

4.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5分)鉴赏诗歌形象答案1.(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2.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1.熟知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典例剖析][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按辔,扣紧驭马的缰绳,使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解题流程】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

诗人风尘仆仆,行于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C项,技巧确认不准。

“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BC[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景物形象[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描绘画面的意境。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好这类试题,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储备古典诗歌的意象及作用;第二要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如幽深僻远、恬淡闲适,等等。

第二联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日落、断桥、水、幽树、鸟,此外还有人。

其中还有关键字词,如独立、相依等。

整个画面主要是景物,并且人处其中,这是人与景的融合,结合意象和关键词可以看出,画面是宁静的。

由此对画面进行概括,然后再对诗句进行描绘。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答案构成:描绘了……的画面;(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或描绘)……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失分剖析类型二 事物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概括出诗中描绘的主要物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神韵;最后要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寄托的情感。

从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可以看出诗人很喜欢“兰”“蕙”“菊”,再根据注释,可以联想到《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情操。

此处即引入这一寓意,联系全词及“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等表明词人心志的句子,可以看出“兰”“蕙”“菊”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答案构成:……(事物)具有……的特点,诗中……句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情感。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失分剖析类型三人物形象[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表现出的诗人性格。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在诗歌中找出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性描写,揣摩其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气质,然后找出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明确诗人的特点;再次找出诗人对人物评价的语言,通过诗人的语言分析人物;最后,当然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的身世分析。

关于诗人的性格,主要结合首联进行分析,如“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勉励弟弟不要因远别而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由此可知诗人的旷达。

从诗歌的标题来看,是诗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诗人作为哥哥,有对弟弟的担心,也有对弟弟的嘱托,如“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由此可见兄弟情谊的深重。

3.依据模板构思答题答案构成:表现了……的性格。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失分剖析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7.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8.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答题思路1.找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读懂诗句的意思。

2.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要表现为环境描写),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手法,写出了形象的什么特点,或营造了具有什么特点的画面与意境。

3.理解形象特点,结合注释,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核心要点分析景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全面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概括景色(画面)时,要点一般要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和具体景物(静态、动态)等要素。

2.注意用准确的术语概括景色(画面)的氛围特点描摹景色(画面)的氛围,要从景物特点和情调两个方面考虑。

具体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歌主旨进行概括,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常见的描述氛围的术语有孤寂冷清、凄冷感伤、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注意从景色(画面)的特点的角度分析思想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

当然有时是相反的,有的诗歌运用的就是“乐景衬哀情”手法,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分析人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抓诗歌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比如,同样是边塞诗,盛唐时期和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和婉约派诗人,诗中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是截然不同的。

2.注意区别形象身份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要分析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之外的形象。

如“典型例题”类型三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注意抓关键词句整体阅读诗歌,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动作、神情、细节和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等关键词句,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比如,“典型例题”类型三中要分析好诗人的性格,就要抓住“那因远适更沾巾”来分析。

分析事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筛选、提炼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抓住对事物形象进行描摹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分析,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就是形容色彩的,“流”就是描摹动作的。

2.注意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凡是含有物象的古诗,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喻人。

抓住体现诗人情感、处境的词句,就能理清物象有可能蕴含的“志”。

这是因为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句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蕴。

比如,“夕阳”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被诗人用以抒发迟暮悲怀,而“落日”在“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中则表现了诗人的昂扬之气。

3.注意找准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由物象的外在的形象特点联想诗人的理想、追求、品质等,找到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就能以此把握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比如,满月的特点是呈现圆形,由此联想到游子容易产生同家人团圆的情感,那么团圆就是满月与游子思乡之情的“契合点”,满月由此就具有了一种内在品质:全家团圆的象征。

规范解答古代诗歌形象鉴赏题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分点分条作答根据形象特点和题目分值分点、分条目作答。

2.紧扣题干要求题干仅要求概括的,只要简单概括即可。

要求分析的,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要求赏析的,还要联系诗歌思想情感,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蕴。

如“典型例题”类型三,要求加以分析,那就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强化训练提能增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秋登越王台①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

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

②十七史,用宋末文天祥语。

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

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

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

“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