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_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合集下载

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说课稿(二篇)

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说课稿(二篇)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一)一、对教材的理解1、教材简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教学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第二部分:米饭、淀粉和碘酒,第三部分:寻找淀粉的踪迹,第四部分:制作神秘的信件。

第一部分是课文的导入,通过学生品尝米饭出现甜味,引出淀粉这个概念,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在米饭上滴碘酒,出现蓝色。

实验二:在淀粉上滴碘酒,也出现蓝色。

用实验二来验证实验一,也就是米饭变蓝色是里面的主要成分淀粉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之一——颜色的变化。

第三、四部分是对淀粉遇碘酒变蓝色这一特性的实际运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科学概念(知识目标):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方法目标):用细心体会,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验证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教法的使用1、假设——检验这种方法我主要运用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两个实验中。

碘酒和淀粉现象

碘酒和淀粉现象

碘酒和淀粉相遇后,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淀粉会变成蓝色。

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分子与淀粉分子发生了反应,导致淀粉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这种反应在化学上被称为“碘-淀粉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除了碘酒,其他含有碘的物质,如碘水、碘片等,也能与淀粉发生类似的反应,使淀粉变成蓝色。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例如,在烹饪中,我们可以使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从而判断食物是否煮熟或者是否含有足够的营养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碘-淀粉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也就是说,当反应条件改变时,淀粉会重新变回原来的颜色。

例如,如果将已经变成蓝色的淀粉加热,蓝色会逐渐消失,最终变回原来的白色。

这是因为加热会使淀粉分子和碘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从而使反应逆转。

2-3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3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课题: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重、难点1、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2、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三、授课内容【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四、本次作业:四、五、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六、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教师签字:七、教后记龙文教育教务处:家长签字:。

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相关推荐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第二单元物质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材简析: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新的物质(二)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推理验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设计优质课件

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设计优质课件
米饭、淀粉 与碘酒
•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 米饭。 • 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会变味的米饭
• • • • • 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 再咀嚼一会儿,有什么感觉? 当出现甜味时,咽下米饭。 米饭出现甜味,说明了什么? 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体会到甜味吗?
小知识:米饭是甜的吗
制作神秘的信件
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 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送给同学, 让同学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 来。
在白纸上均匀喷上碘酒,淀粉 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不一会儿白 纸上就出现了蓝色的字。
• 淀粉是植物体中贮存的养分,存在于种 子和块茎中,各类植物中的淀粉含量都 较高。 • 大米中含淀粉62%~86%,麦子中含淀 粉57%~75%,玉蜀黍中含淀粉65 %~72%,马铃薯中则含淀粉12%~14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咀嚼 米饭等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 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单糖。

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淀粉是厨房里常备的生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加工而 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味纯正,被食品、 医药、化工等行业广泛应用。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米饭时 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 解成了糖----麦芽糖。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 用发生了化学变化:淀粉 →麦芽糖
把糖放进嘴里,能立即尝到甜味,时 间长了,反而觉得不怎么甜了。 • 如果米饭是甜的,也应该一开始就 尝到甜味。但它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 才出现甜味,而且还慢慢地甜起来。 •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 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 有甜味儿了。所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饭, 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食物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一特性进行相关实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细节、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碘酒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难点: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讲授法:老师讲解相关科学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清水、滴管、培养皿等。

2.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图片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科学。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呈现(5分钟)1.老师展示实验材料,提问:“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来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猜测后,老师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老师板书重点。

2.老师提问:“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淀粉会遇到碘酒变蓝?”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会变味的米饭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平时品尝米饭是什么味道?淡而无味 米饭入口后,被牙齿咬碎,形状、大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但咀嚼 一为会什是 么什 ?么 咀味 嚼道米?饭和馒头略感微当觉的出一甜现样淡吗淡?的把甜糖味放时进,嘴咽里下,米能饭立。即米尝饭到出甜现味甜,味时是间因长
糖、冰糖、枣 根茎类蔬菜:马铃薯、芋头、地瓜,
子、桃、
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秘密武器—— 碘酒 豆 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棕色液体、刺激性、杀菌消毒
制作神秘信件要领:
• 1、取一白色信纸
• 2、调制好淀粉液, 并搅拌均匀
• 3、用毛笔蘸着淀 粉液把内容写在信 纸上
• 4、等信纸上字迹 干后,无字信件就 完成了
注意:
1.用滴管吸取碘酒,滴1--2滴碘酒与物 体上,胶头滴管的管尖不要接触到食物。
2.滴管使用完毕之后,要放回到碘酒瓶中。
寻找淀粉的足迹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
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淀粉
和碘酒反应时颜色的变化这一特性,
我们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含淀粉
不含淀粉
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只要观 察与碘酒混合后是否能产生蓝紫色
课堂小结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沫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遇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紫蓝色物质这一 特性可以利用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3.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绿豆、胡豆、豌豆、土豆、红 薯中含有大量淀粉;我们常见的蔬菜类、肉类、水果类不 含淀粉。
一、判断
1.馒头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是因为馒头含有淀粉。( √ )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C)。
A、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 的液体
4、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
焰,火焰( A)。
A、会立即熄灭 B、不会熄灭 C、半分钟后熄灭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B)。
A、比空气轻 B、比空气重 C、和空气一样重
3、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 含有淀粉。
寻找淀粉的踪迹 P31
含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 物
马铃薯、玉米、 苹果、番茄、菠菜、
土豆、番薯、 胡萝卜(含较
洋葱、橘子、花菜、 白萝卜、大头菜, 白砂糖
少的淀粉)
总结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 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 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会变味的米饭
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 再咀嚼一会儿,有什么感觉? 当出现甜味时,咽下米饭。 米饭出现甜味,说明了什么?
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体会到甜味吗?
小知识:米饭是甜的吗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 用发生了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
①在玻璃杯里倒入三匙的白醋 ②再倒入一匙小苏打 ③盖上玻璃片。
实验现象 用肉眼观察:发现反应激烈,产生大量气泡。
初步结论
用手触摸杯壁:感觉 比原来凉。 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它们有明显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新物质检测实验 当我们把盖在杯子口的玻璃片移开时,迅速用点燃的竹棒或火 柴伸进杯子口,发现火焰立即熄灭。
2、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 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 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②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四、教学流程
(一)魔术表演——激起探究欲望
1、师表演魔术——会变的纸
2、看了这个魔术,你有什么疑问?
3、示题
(二)品尝米饭——亲自尝试,感受变化
1、你知道米饭是什么味道吗?
2、学生亲自品尝米饭,出示品尝要求
3、学生品尝后反馈
4、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请生阅读P30中的小资料“米饭是甜的吗”?寻找答案
5、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理解科学奥秘
1、淀粉介绍
2、生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观察淀粉。

实验一: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1、观察碘酒
2、如果把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来做个实验。

3、师讲解实验要求。

4、学生做实验,并把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5、小结: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会生成蓝紫色物质。

6、通过实验,你找到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了吗?
实验二: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1、学生说试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反馈:实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四)、学以致用——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1、课件出示准备的食物,并预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学生实验,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首尾呼应,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看到黑板,课前老师表演的魔术,你知道是什么奥秘了吗?
2、同学们,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你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