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地球表面的板块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6地球表面的板块(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大?一.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 20 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地球的陆地在 2 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地形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可拼合性。
②岩石证据: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③生物证据:大西洋两岸某些生物具有亲缘关系。
④化石证据:大西洋两岸在生物化石上具有相似性。
2.海底扩张学说(1)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2)内容: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二.板块构造学说1.诞生原因: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小块叫板块。
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海岭海沟的形成-----海底张裂形成海岭,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山脉的形成---板块之间相互碰撞】【裂谷的形成---板块之间拉伸】【例题分析】【例1】如图为两大洲轮廓的可拼接性和生物的相似性,可用以作为哪一假说的证据()A.大陆漂移学说B.海底扩张学说C.板块构造学说D.天圆地方说【答案】A【解析】读图可得,南美洲和非洲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是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地球与宇宙3.6地球表面的板块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一、填空题1. 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________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________说。
1960-1962年,美国的两位地质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假说________。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________学说。
2.根据“大陆漂移说”理论,地球在______年以前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________学研究的成果支持了陆地断裂分离的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______学说。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______(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________,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全球由________大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5.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6.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板块的________和________。
7.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引发了人们对灾区的高度关注,地震是地壳变动的形式之一,板块的________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二、选择题8.由魏格纳创立的全球构造理论是( )A.大陆漂移说B.板块构造学说C.海底扩张说D.上帝创造学说9.关于地球的有关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B.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最内层是地幔C.火山爆发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D.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说明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10.魏格纳提出全球构造理论的第一证据是( )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B.凭着大脑中产生的直觉C.美洲和非洲都是黑人居住D.大洋两岸的居民都有共性11.全球共有几大板块,它们漂浮在什么上( )A.七、软流层B.六、软流层C.七、岩石圈D.六、岩石圈1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B.阿尔卑斯山脉C.落基山脉D.安第斯山脉13.全球六大板块中,大部分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的,例外的是( ) 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美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1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沧海桑田”不可能发生B.世界海陆分布今后不会再发生变化C.火山喷发、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D.各个板块是始终静止不动的15.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证明了( )A.大陆漂移说B.海底扩张说C.地质力学学说D.板块构造学说16.阅读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两岸轮廓能够遥相对应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17.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全球地壳共分为七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③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很深的海沟、④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④18.如图所示,小敏正在做的模拟实验是为了印证( )A.水土流失B.大陆漂移C.海底的扩张D.山脉的形成19.如图所示,魏格纳是根据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A.非洲与南美洲B.亚洲与大洋洲C.北美洲与南美洲D.南美洲与南极洲20.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 B.②④C.①②D.③④21.如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千米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事实上,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是 一种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有创新意义的猜想和 假设。遭到当时不少科学家的质疑甚至反对是很 正常的,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 是固定不变的。值得告慰的是,魏格纳的“大陆 漂移假说”沉寂了30年后再度兴起,现在已经被 大多数人所接受。
然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同观点的争辩, 反而会促使科学家进一步去寻找证据,以验证自 己的假说。从而,促进科学的不断发展。
大西洋的形成
一开始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泛大陆, 由于泛大陆的破裂,在地壳内部的岩浆上涌,导致大陆弯 曲变形隆起,随着岩浆的不断上涌,两大陆逐渐分离,形 成幼年的大西洋。随着岩浆的不断上涌,洋壳上较老的岩 石不断地向两边推开,导致大西洋面积越来越大,两大陆 最终分离。
“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 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 题?
说明这些大陆原来可能位于温而偏凉 的纬度地区,后来逐渐漂离了原来的 位置。
四、气候证据
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
在南极洲发现了巨大的煤层;
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魏格纳
主要内容: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 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 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二、生物证据
两块大陆相隔很远, 却有相似的动物
三、化石证据
魏格纳还发现了一种化石——石羊齿化石 ,它 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 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石羊齿化石, 由于石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 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
思考与讨论
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 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 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中,而这些大陆的气 候却不具有这样的气候条件。这能说明什么问 题?
10.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单元测评(二)

第三章单元测评(二)(检测内容: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3.5泥石流;3.6地球表面的板块;3.7地形和地形图)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 下列证据不能说明地壳在变动的是( )A. 喜马拉雅山脉在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B. 水平岩层发生了弯曲或断裂C. 火山活动D. 海洋中潮起潮落2.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上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状岩层。
这说明( )A. 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后来才下水B. 远古人类曾把螺蚌带上山崖C. 螺蚌可以在海中生活,也可以在山崖中生活D. 那里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3. 主要由地壳运动而引起的灾害现象是( )A. “莫拉克”台风在台湾登陆B. 内蒙古遭遇沙尘暴袭击C. 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海地发生7.0级大地震D. 持续干旱肆虐我国云南、贵州等地区4. 近段时间内,地球活动比较剧烈,连续发生海地、智利等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A. 海地、智利等大地震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 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C. 烈度是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等D. 地震是天灾,是上天对犯错的人的一种惩罚,不可预防5.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以下有关地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B.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和地幔两层C.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D. 流水、风力、冰川等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6. 如图是地震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是震源,B是震中B. AB是震源深度C. BC和BD都是震中距D. 地震对C的影响大于对D的影响7.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此次地震至少造成11万以上的人死亡。
【精品推荐】2020年秋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练习课件新版浙教版

基础巩固 探究创新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证明了 A( )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地质力学学说 D.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证明了过去南美 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印证了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D.澳大利亚大陆很少发生地震
图31-3
[解析]由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向运动,地中海面积会不断减小。 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由于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喜马拉雅山会不断增高。由于澳大利 亚地处印度洋板块内部,整体相对稳定,所以很少发生地震。
7.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 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板块有( A ) A.非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印度洋板块
谢谢观看,敬请指导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平图下方呈现“=”,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安排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学生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 浙教版

陆陆碰撞
褶皱山脉
陆洋碰撞
海沟、岛屿 海岸山脉
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带,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的交界地方。 原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和 张裂,所以多1977年绘制的海底地貌图
海岭
在大洋中形成一个地壳裂隙(称 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 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 石向两边不断推开。
1.3亿
1亿
0.5 亿
0.1 亿
最年 轻
0.1 0.5 亿 亿
1亿 1.3 亿
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
“海底扩张说”存在局限性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 平 洋 板 块
拉
拉 振动 出现裂缝 纸 当板块发生彼此张裂时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大西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张裂)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裂谷、海洋
地壳比较稳定
二、生物证据
两块大陆相隔很远, 却有相似的动物
三、化石证据
魏格纳还发现了一种化石——石羊齿化石 ,它是2.5亿年前的一种 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石 羊齿化石,由于石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一方面 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
化石 产地
舌草齿化石
四、气候证据 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 在南极洲发现了巨大的煤层; 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浙教科学课件
在1910年的一天,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 弗德·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 图,忽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版块》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形状的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缙云实验中学7(16)班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 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读图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而引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海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课本P119
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流水、冰 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 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外力 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地表趋于平坦。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1.用透明纸在世 界地图的底图上 描绘出非洲、南 美洲的轮廓。 2.将两个轮廓进 行拼合,你有什 么发现?
20世纪初, 德国著名的地球 物理学家魏格纳, 在他30岁那年, 有一天,他意外 的从一张世界地 图上面发现了: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建立假设: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 大陆可能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了 是 一个整体, 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开的? 寻找证据: 经过多年努力,他发现北美洲和非洲、欧洲 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先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 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证据。
印度洋 板块之间。 亚欧 板块和________ 四川位于________ 亚欧 板块和________ 太平洋 板块之间。 台湾位于________ 亚欧 板块和________ 太平洋 板块之间。 日本位于________
第6 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从大陆漂移说到海地扩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 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碰撞 形成山脉 形成裂谷和海洋 张裂 3、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在板块与板块交界 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 小,而红海在不断地扩张?
P112思考与讨论
支持 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三、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 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 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 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划分为许 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多单元,叫做_____ 软流层”之上,相互不断地 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 发生碰撞和张裂。
大陆漂移说(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6 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大陆漂移说(假说)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主要观点: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 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 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 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 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 的解释。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 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等大陆中, 而这些大陆的气 候却不具有这样 的气候条件。这 能说明什么问题?
这些大陆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且处于 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后来慢慢分开了
大陆漂移证据: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 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板块构造学说
在这些板块中,面积几乎全为海洋的 太平洋 板块是 板块。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板块是被什 么分割而成 ? 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 .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各大板块交界处因移动方向而分为: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喜马拉雅山、地中海
学说内容: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 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 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 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 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 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 不断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 离开来。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 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 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喜马拉雅上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两个 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火山和地震的世界分布图, 思考: 板块交界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 的地方. 碰撞和张裂 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___________.
大陆漂移学说的缺陷
1、如此巨大的陆地,怎么可能会四 分五裂呢?
2、是什么力量让它移动呢?
第6 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大陆漂移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 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 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大洋中脊(海底山脉)
板块运动之一:板块碰撞
当动之二:板块张裂
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 裂谷和海洋 则会形成 .
第6 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三、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 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 撞和张裂 碰撞 张裂 形成山脉 形成裂谷和海洋
海岭:耸立在海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海脊, 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千 米,位于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 称大洋中脊。
一、大陆漂移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 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 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