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分裂成多个相对移动的板块的理论。这些板块包括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的运动影响着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板块构造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观察板块的运动,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火山喷发的时间。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教学年级和班级:浙江省杭州市某初中,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3日,第3课时
d.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有关地球板块运动的视频,如国家地理、BBC等纪录片,以更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
2.拓展建议:
a.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质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质现象,如岩石、地形等,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对地质学的感性认识。
b.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学讲座或实践活动,如参观地质博物馆、进行地质勘探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b.提供地球仪、地形图、compass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
4.教室布置:
a.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b.在教室墙上悬挂地球板块构造图、板块运动示意图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c.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岩石等基础知识,对地球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3.6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2、能举例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3、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说”。

2、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3、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_______说”。

4、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知识点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被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全球由_______大板块组成:、、、、和;3、地壳的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是;按照板块划分,我国属于板块;4、地壳的六大板块“漂移”在;不断发生和;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二、例题讲解例题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C.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例题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A.地中海B.大西洋C.红海D.印度洋例题3、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如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运动示意图,与该图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表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B.图中两侧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C.图中所示是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或海洋D.图中所示的板块碰控,地表隆起,形成山脉(例题3图)(例题4图)例题4、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B.喜马拉雅山脉会不断增高C.地中海面积会不断增大D.澳大利亚大陆很少发生地震例题5、读六大板块图,回答问题。

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稿【学习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现的原因。

任务一、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 大陆漂移说:(1)发现现象:(2)提出假说:(3)寻找证据:(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够的证据。

)证据一:证据二:(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大陆漂移说: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1960~1962年,地质学家和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

此学说认为,。

任务二、板块构造学说1.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共有六大板块:‗‗‗‗‗‗‗‗‗、‗‗‗‗‗‗‗‗、‗‗‗‗‗‗‗‗‗、‗‗‗‗‗‗‗‗‗、‗‗‗‗‗‗‗‗‗和‗‗‗‗‗‗‗‗。

2.板块是被、和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上,不断发生‗‗‗‗‗‗‗和‗‗‗‗‗‗‗。

3.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和‗‗‗‗‗‗‗。

任务三、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1)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2)板块是被、和分割而成的,板块因移动的方向不同而分为边界和边界。

(3)这些板块“漂浮”在‗‗‗‗‗‗‗上,不断发生‗‗‗‗‗‗‗和‗‗‗‗‗‗‗。

(4)喜马拉亚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任务四、活动(1)、用两本书放在桌面上做一次碰撞实验你有什么发现?(2)、在两块板上贴上一张纸,板上放一只空瓶子,向两边用力拉,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题地球表面的板块日期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板块)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1)(2021年整理)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1)(2021年整理)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新版)浙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全部内容。

3。

6地球表面的板块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三、教材分析和处理: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四、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环节导入新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巩固上节课新课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学完本课后,顺利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贴有纸的板、糖粒。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学生:非洲的东海岸与南美洲的西海岸能拼合。

2.讲授新知一、大陆漂移学说。

【介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气候、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二、海底扩张说【介绍】1960至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读图】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解析】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2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2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

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

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生: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二、新课讲授:1、大陆漂移学说师:“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生: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

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

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

师:(引导)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第一章:地球板块构造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板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掌握地球板块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1.2 教学内容:地球板块的定义和特征。

地球板块的分类: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地球板块的分布情况: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展示地球板块的模型和图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地球板块的好奇心。

讲解地球板块的概念和特征,配合图解进行解释。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板块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分享自己的理解。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明确地球板块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章: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运动的类型和原因。

掌握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板块运动的类型:碰撞、俯冲、滑移和分离。

板块运动的原因: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和地球自转。

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教学。

展示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板块运动的兴趣。

讲解板块运动的类型和原因,配合实例进行解释。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考察地震遗址和火山喷发区域,观察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总结,明确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关系。

第三章:板块边界的特征和变化3.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特征。

掌握板块边界处的地质变化和地震活动。

3.2 教学内容:板块边界的类型:碰撞边界、俯冲边界、滑移边界和分离边界。

板块边界处的地质变化: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活动:地震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教学。

展示板块边界的图像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板块边界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主要观点;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
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前准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教与学互动设计: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布置作业
《作业本》3.6地球的板块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板书设计:
3.6地球的板块
反思:
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度,同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契机,比如:敢于质疑,大胆假设,重视科学事实和依据等。

板书的设计上借鉴了徐老师方法,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思考: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针对这一新的学说你有哪些问题?
或者你不支持他,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他没有解释到位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体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或者推翻重新建立都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36903 9027 逧27526 6B86 殆h-27442 6B32 欲40028 9C5C 鱜34755 87C3 蟃24847 610F 意33331 8233 舳31629 7B8D 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m23870 5D3E 崾28781 706D 灭x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