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管理第六章
环境保护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系统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管理,确保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环境保护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第三条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应当依法建立,定期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其有效运行。
第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制度的执行。
第二章环境保护责任制第五条各单位应当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分工,设立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目标,并监督和评估其执行情况。
第六条各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定期进行培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
第七条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设立环境监测点,监测并记录环境质量数据,及时报告环境问题和污染情况。
第八条各单位应当制定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做好环境事故的应对和处理工作。
第三章污染物减排与治理第九条各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
第十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和推广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改善排放状况,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十一条各单位应当合理使用和管理资源,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环境风险评估与预防第十二条各单位应当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十三条各单位应当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
第十四条各单位应当通过科学技术手段,预测和评估环境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第五章环境信息公开与参与第十五条各单位应当及时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十六条各单位应当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第六章环境保护奖惩与监督第十八条各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奖励制度,激励和表彰环境保护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十九条各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
第二十条各单位应当接受环境保护监督和检查,定期报告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202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2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第二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三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先评估,确定环境保护措施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
第四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准确、详尽的评价。
第五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效益评价报告书等相关内容。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申报之前,委托符合条件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当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
第三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设计和施工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条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及时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并报告相关部门。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合理利用资源,推广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运维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十四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评价机构的考核机制,及时处理评价机构存在的问题。
第十五条公众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具有监督权利,可以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六条相关部门应当公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信息,向公众提供便利。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建设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
环境保护管理手册

环境保护管理手册第一章介绍1.1 背景与目的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环境资源,本手册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方案,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状态的实现。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各类型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涉及到环境保护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政策、环境评估、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培训等。
1.3 定义和术语在本手册中,有一些特定的定义和术语需要明确,这些定义和术语将在相关章节中解释使用。
第二章环境政策2.1 环境政策制定企业须制定适应其业务特点和环境需求的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应考虑到环境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原则和管理职责。
2.2 环境政策实施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和具体操作程序,确保环境政策得以全面贯彻执行。
管理计划和操作程序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三章环境评估3.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展新项目前,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3.2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企业应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评估,分析并改进产品在制造、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第四章环境监测4.1 环境监测计划企业应制定环境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频率、地点和参数,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4.2 监测数据管理监测数据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采集、记录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数据应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管理和改善。
第五章环境管理体系5.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责任分工和工作程序等。
环境管理体系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
5.2 管理体系运行及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其有效运行。
企业应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绩效。
第六章环境培训与沟通6.1 环境培训计划企业应制定环境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和职责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6篇)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我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定制。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应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行政____是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配备与开展工作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人员,掌握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运行状况。
第二章环境监测工作第四条每年根据公司下达的《环境监测计划》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监测时如有超标情况,要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不得私自减少监测次数或停止监测。
第五条每月____日上报前一个月的《环境报表》。
第六条生产办除开展常规监测外,要承担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第七条外排污水和大气的监测外委进行。
第三章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第八条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第九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重点要作好“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工作。
第十条完善环保各项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加强对外来施工单位施工作业的环境管理,承揽环保设施施工的单位,要持有上级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要防止产生污染,施工后要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对有植被损坏情况的,施工单位要采取恢复措施。
第十二条污染防治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一)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回收或处理,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暂时不能利用而须转移给其它单位利用的三废,必须由公司安全环保部批准,严格执行逐级审批手续,防止污染转移造成污染事故;(二)开展节水减污活动,采取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三)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对检修中清洗出的污染物要妥善收集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六章 环境权

20世纪80年代 《我们共同的未来》
《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法律原则》
二、环境权的概念
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 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即 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 合理保护环境的义务。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环境权是一种环境法律权利 环境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是人的“应有权利”、 “与生俱来的权利”,是指人按其本质和生存需要所 应 该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作为一种环境法律权利,环境权是指基本环境法 律权利,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 权利。
2.环境权主体和客体的广泛性 环境权的主体是指:环境法律规定的权利享有者 和义务承担者。 其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乃至 全人类,它既是一项个人权利,也是一项集体权利。 同时,环境权还是一项代际权利,其主体包括当 代人和后代人,地球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我 们的后代,环境权应由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享有。 环境权的客体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 务所指向的对象。环境权的客体包括人类环境整体。
(四)环境权是一种与多种基本人权或社会经济性法 律权利有关联的新型法律权利
第二节 环境权的类型
一、个人环境权
个人环境权即自然人的环境权,是指自然人享有 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
在各种环境权中,个人环境权是最基础的环境 权,它不仅是单位环境权、国家环境权和人类环境权 的基础,而且是实现个人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 生存权、生命健康权等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其他基本权 利的必需条件。
《1995年芬兰宪法》第14条规定:“人人都负有 对大自然及其生态多样性、环境和我们的文化遗产的 责任。公共当局应当努力保障每一个人的良好环境 权,以及每一个人影响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决策的机 会。”
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管理办法适合于国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居民等,以及涉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依法、科学、合理,通过采取综合防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责任第四条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建设漂亮中国。
第五条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指标,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积极参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章环境保护措施第七条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的管理,提高环境质量。
第八条提倡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化学品等对环境的污染。
第九条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预度。
第四章环境保护机制第十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评估。
第十一条加强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第十二条鼓励社会组织、公民参预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环境保护力量。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赋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模板2. 环境监测计划表3. 污染源排放许可证申请表4. 环境违法行为处罚细则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法律。
2.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大气污染的立法文件,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六章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绿色施工方案)

第六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绿色施工方案)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建筑施工作为一个重要的源头活动,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监控,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实现绿色施工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1.制定环境管理政策:施工单位应该制定环境保护管理政策,并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2.环境影响评价:在施工前对施工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制定相应措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环境监测和记录: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4.环境培训和宣传: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1.节能减排:采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2.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做好施工废水的处理工作,确保不对水质造成污染。
3.固体废弃物处理:实行分类收集和合理处理固体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绿化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周边环境。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监督与评估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评估:定期评估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改进完善环境保护工作。
结语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建筑施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污染源,需要引入绿色施工理念,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实现绿色施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各施工单位能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_苏秦

宁夏的荒漠化
海洋污染--赤潮
(七) 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灭绝和物种消失)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此,我们的保护 也要从基因、物种和生 态系统三个层次着手。
1、生物多样性 包括生物圈上所有植物、
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由 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1)基因(或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
以红树林为例
生 物 多 样 性 面 临 的 威 胁
人工纯林
围湖造田
沙漠化
森林、湿地变农 田
草原过载退化
1、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2、生存环境的污染或破坏
3、物种入侵
1、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最有效的保护)
:建立动、植物园,建立濒危生物 2、易地保护 繁殖中心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地球是我家 环保 靠大家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1)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防治沙漠化; (2)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污染;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的建设; (4)推进生态农业。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护我们 共同的家园
南极大陆冰川覆盖,荒无人烟,
但从生息在那里的企鹅体内也检查
J型增长。
2.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 明显增多? 食物充足;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低; 人口基数大。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计划生育 (1)1982年,我国将________确定为一项基本 国策。 (2)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出生率 增长率 人口______和自然______明显下降,进入低 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大气圈一、大气圈的结构(一)、大气圈的含义1、定义*人们把随地球引力而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或者说由大气形成的围绕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
2、作用*被子,为人类提供可靠的保障3、厚度*1200~1400公里,超出1400公里就是宇宙空间了。
4、质量*整个地球周围的空气质量估计有6000亿吨(二)大气圈的结构根据不同高度上大气的特性不同,气象学家往往把大气划分为几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1、对流层(1)距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
厚度平均约为12公里。
整个大气质量约有80-95%来自这层。
(2)特点:A 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下降; B 对流层的空气具有强烈的水平和垂直对流运动;2 平流层(1)从对流层往上50公里的高空是平流层。
(2)特点:A 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上升,并且经常保持稳定;B 该层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水汽尘埃很少,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3 中间层(1)从平流层再往上到85公里的高空,厚度35公里;(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最高处可-90℃4 电离层(1)从85公里到800公里;(2)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5 散逸层电离层以上即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即大气的外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这一层大气的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还可以把整个大气看成是一座别致的“两层小楼”。
第一,按着大气的化学成分来划分,可分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
这种划分是以距海平面90公里的高度为界限的。
*在90公里高度以下,大气是均匀地混合的,组成大气的各种成分相对比例不随高度而变化,这一层叫做均质层。
*在90公里高度以上,组成大气的各种成分的相对比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比较轻的气体如氧原子、氦原子、氢原子等越来越多,大气就不再是均匀的混合了,因此,把这一层叫做非均质层。
第二,是按着大气被电离的状态来划分,可分为非电离层和电离层。
在海平面以上60公里以内的大气,基本上没有被电离处于中性状态,所以这一层叫非电离层。
在60公里以上至1000公里的高度,这一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大气成分开始电离,形成大量的正、负离子和自由电子,所以这一层叫做电离层,这一层对于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气的组成1、空气中的恒定组分空气中的氮占78.09%,氧占20.95%,氩占0.93%,这三者共占总体积的99.97%。
其它的是氖、氪、氙、氡等稀有气体,为空气中的恒定的组分。
在地球的表面的任何地方几乎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2、空气中的可变组分可变的组分系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通常情况下是二氧化碳占0.02-0.04%,水蒸气占4%以下。
季节和气象的变化、人们生产生活活动都会影响到它的实际比例。
3、大气中的不定组分a、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所引起的。
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b、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增多与扩大,人口密集,或由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环境管理不美等人为因素,使得大气中增加或增多了某些不定组分,如煤烟、尘、硫氧化物、氨氧化物等。
第二节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一、大气污染的含义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大气污染源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a、固定污染源:指位置固定,如工厂的排烟或排气。
b、移动污染源:指位置可以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如汽车等。
2、按污染物产生类型划分a、工业污染源:*包括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生产过程中的排气;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类矿物和金属粉尘。
b、生活污染源c、交通污染源d、农业污染源3、按污染源位置的分布分1、点源:集中于一点可视为一点排放污染物的,如烟囱;2、线源:呈线状排放污染物的;3、面源:在一定区域内,多个源所形成的污染;4、按污染源排放的时间分三、大气污染物质依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可将其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一)、颗粒污染物1、总悬浮颗粒物(TSP):指大气中粒径大于100微米的所有固体颗粒。
2、飘尘:指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其粒径小于10微米。
可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
3、降尘:指粒径大于10微米,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在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的粒子。
(二)、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1、硫氧化物:主要指SO2和SO3。
主要是由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等燃料所产生的。
是形成酸雨或酸沉降的主要前提物之一酸雨的危害:1、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2、腐蚀金属构件、建筑物和雕塑,使它们表面迅速风化和脱落等;3、直接危害人类,使人眼睛和其他一些器官受到刺激和伤害。
SO2被称为死亡之神和空中恶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原煤脱硫技术。
优先使用低硫燃料。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目前主要用石灰法。
2、氮氧化物:主要指NO和NO2,大多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
在空气中NO可以转化为NO2,但其氧化速度很小,排入空气中的NO2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
NO2的危害:*毁坏棉花、尼龙等织物,破坏染料,并腐蚀镍青铜材料;*损害植物;*引起急性呼吸道病变。
3、一氧化碳:人为污染源排放的CO主要是由于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
煤气中毒4、碳氢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人为的碳氢化合物来源于不完全燃烧和有机化合物的蒸发。
主要指烷烃、芳烃和烯烃等有机烃类。
第三节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呼吸道吸入(主要)、随食物和饮水摄入、体表接触侵入一、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颗粒物的危害*遮挡阳光使气温受影响,甚至影响气候;*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照明耗能增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几乎被鼻腔和咽喉阻碍而不进入肺泡;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有90%沉积于呼吸道肺泡上,其中2-4微米的颗粒物沉积率最大。
某些粉尘还可引起佝偻病、白喉、结核病等。
二、气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C O的影响和危害*它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它对植物及有关的微生物均无害,但对人体却有害。
实验证明,它能与血红素作用生成COHb,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而引起缺氧。
*长期接触低浓度CO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造成低氧血症;*影响后代发育2、N O X的影响和危害NO X具体危害有:*1、毁坏棉花、尼龙等织物。
*2、损害植物。
*3、引起急性呼吸道病变。
氮氧化物主要是对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由于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并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在一般情况,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对肺的损害比较明显,二氧化氮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较明显。
3、S O X的影响和危害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1、刺激呼吸道。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
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
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
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4、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
*5、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4、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
它包含有臭氧(O3)、醛类、硝酸酯类(PAN)等多种复杂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都是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光化学氧化剂。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1、刺激眼睛,这是由具有刺激性的二次污染物甲醛,过氧化苯甲酰硝酸酯(PB Z N)、PAN和丙烯醛引起的。
*2、臭氧会引起胸部压缩、刺激粘膜、头痛、咳嗽、疲倦等症状。
*3、目前哮喘病的增多与氧化剂的增多有关.第四节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风、大气稳定度、逆温、湍流是影响空气污染的重要气象因素。
一、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1、风的定义: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描述风的两个要素为风向和风速。
2、风的作用*(1)、风向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方向。
(2)、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
*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比,而与风速成反比。
风的害处和益处*风的害处:地球两极及地球之巅的污染物,据初步分析,很大一部分是随风飘过去的。
*风的益处:如果没有风这一大规模的天然运输机来减轻毒性物质的有害局部蓄积,城市中的生物很快就会死亡。
二、湍流(3)1、定义:大气除了整体水平运动之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运动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次生运动或旋涡运动,我们把这种极不规则的大气运动称作湍流。
2、作用: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湍流作用下被扩散和稀释3、影响因素:大气的稳定度和风速的垂直切变有关。
大气越不稳定,越利于湍流的发展;风速垂直切变越大,湍流越易发展。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状况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子,是决定污染物扩散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稀释的速率就越快。
因此,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否则,将会发生严重污染。
三、逆温1、气温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以r表示。
*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对流层内不同高度上的r不同,其平均值约为0.65℃/100m。
*标准大气:下层r=0.3-0.4℃/100m 中层r=0.5-0.6℃/100m 上层r=0.65-0.75℃/100m2、实际大气的气温垂直分布,总起来有下述三种情况:*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相同,r>0;*B、高度增加,气温保持不变,符合这样特点的气层称为等温层,r=0;*C、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起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