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及设计案例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及设计案例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及设计案例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特别重视“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正成为语文学习与研究的热点甚至重点。

围绕此方面展开的研究与探索, 既有成功的、有效的实践, 也存在一些模糊和浅解现象, 值得进一步研讨和厘清。

如“思辨”旨归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特质;“思辨”的文本对象不限于论述类文本;“思辨”与语文学习其他内容的关系;等等。

关键词: 思辨批判性思维任务群文本对象新的语文课标特别重视与强调“思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与把握: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 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与“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列为四大核心素养。

在四者关系中, 语言是基础, 其他三者是不同的学习领域, 也是基础素养的提升层次;而就“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来说, 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领域或内容, 还是其他三者的品质所在, 因为如果思维不在场, 其他三个核心素养很难得到品质保障。

新课标特别强调了思辨素养, “(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 发展思辨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理解文化多样性。

”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 就思维发展与提升, 又进一步明确, “自觉反思和分析自己的语文活动经验,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新课标呈现了全新的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 它是先进的学习形态, 而在必修课程里,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成为七个必修任务群之一, 与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并列, 从这个内容设计看, “思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核心素养说的确立和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 再加上近几年语文界一批老师的推动和鼓呼, 思辨性阅读、写作正成为语文学习与研究的热点甚至是重点。

围绕此方面展开的研究与探索, 既有成功的有效的实践, 也存在一些模糊和浅表滑行现象,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值得进一步研讨和厘清:01“思辨”旨归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特质新课程方案和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思辨”, 其实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任务群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任务群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9-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一个国 家衰败灭亡。(2分)可以。(1分)【乙】文中唐太宗以隋炀帝为教 训,勤勉努力,重视民生,不兴徭役,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可以 正面论证“生于忧患”。(3分)
-6-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7-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二](2022·黑龙江绥化中考)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勉努力的样 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5-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说说你对【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理解。【乙】文中唐太宗的事例能否论证这个观点?请说 明理由。(6分)
【参考译文】 【乙】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 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皇宫里面的美女、古玩,没有哪个宫院 没有装满。(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征求,同时东征西讨, 用尽兵力发动战争,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 些都是我亲眼看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勤勉努力,只希望清白英 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就能不盛行徭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 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叶 茂盛。君主清白英明,百姓怎么能不安乐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课程内容中突出强调的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

该任务群延续2017 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标的学习任务群要求,对标义教阶段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等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按照王宁、巢宗祺的说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以及思辨能力有重要意义”。

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主要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三个维度。

本文试围绕该任务群的内涵和特征、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实施等展开讨论。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思辨”的课程意义的代迁,大致经历了“发展思维“”思维环节与思维空间”,再到明确将“思维能力”纳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等几个阶段。

简言之,即从将思维作为教学内容,到强调思维方法的学习,再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提出,就是将“思辨”明确作为课程内容组织、表达方式的核心。

就“思辨”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而言,20 世纪20年代杜威提出“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开启这一议题。

格拉泽尔则于1941年正式提出“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后人则据此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模型、实践及规律进行探讨。

而无论是“审辩”还是“思辨”,中国学者都乐于将其上溯至《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了将这一问题本土化的旨趣。

就语文学科来说,近年来吴格明、余党绪、陈兴才致力于“思辨”与阅读、表达的结合,将理性精神和理性实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明确了起点,再来思考现状。

2022 年版义教课标有两处着力强调这一议题。

在“核心素养内涵”的阐释中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设置的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其目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学界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初中学段,小学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准确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旨,建构出普适性的教学路径,是当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旨“新课标”从达成目标、阅读能力、表达水平三个方面,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旨进行了说明。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总要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关键词“思辨”,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其教学目标包括思维方法(联想、分析、归纳等)、思维类型(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理性精神(崇尚真知、积极思考等)四个方面。

“新课标”在“总目标”的第六条和第七条中,对思维能力进行了具体表述:思维方法方面要“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类型层面要“激活创造潜能”;思维品质维度要“培养语言直觉”;理性精神方面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要旨的四个维度中,前三个是关于理性思维的表述,最后一个是关于理性精神的说明。

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理性精神的提升,而理性精神的提升又能够反作用于理性思维。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阅读要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要旨受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规约。

“新课标”在“总目标”的第八条中,对阅读目标进行了说明。

例如,“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思维类型),“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理性精神)。

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课件45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课件45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步: 列现象
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 (事例选取要有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事例罗列要注意丰富
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可追求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 采,增强气势。)
驳论文的行文思路
《拿来 主义》 示范
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 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 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
择师原则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写作缘起 议论契机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事实论证
定义 类型 效果
三、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 比较的论证方法。
纵 比
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
横 比
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三、重点内容回顾
作者将文化遗产比喻成“大宅子”,批判的是哪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三种类型
孱头 昏蛋 废物
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想法
行动
实质
怕被污染
徘徊不敢进
拒绝继承 (逃避主义)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羡慕
欣欣然踅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共同点
不加选择
重点内容回顾
作者将文化遗产比喻成“大宅子”,“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占有、 挑选”文化遗产的?
喻体事物
做法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 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者:王自文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2年第06期“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体现了语文课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为本的转型。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群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设置,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何要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呢?1.核心素养的落实应然。

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核心素养”,且在课程目标中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指向。

其中,新课标在对“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阐述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其中既有对思维类型的界定,也有对思维品质及思维习惯外显特征的要求。

结合课程总目标,比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指向,不难发现本任务群是“思维能力”素养落实的应然要求。

2.课程标准的发展必然。

作为语文课程在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产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提出并非凭空产生。

在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对“发展思维能力”的明确、深化、强调和体现。

3.课程实施的缺位审视。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实施中,虽有对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不自觉强调与运用,但较少涉及抽象思维,基本没有逻辑思维教育。

如果从文化传统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对逻辑思维的欠缺几乎是先天基因的问题。

因此,从课程实施审视发展思维能力的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应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设计与实施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设计与实施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设计与实施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意义 (5)二、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6)2.1 教学内容 (7)2.2 教学方法 (8)2.3 学生学习情况 (9)2.4 存在问题 (10)三、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 (11)3.1 教学目标 (12)3.2 教学内容 (13)3.3 教学方法 (14)四、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堂教学实施 (16)4.1 课前准备 (18)4.2 课堂互动 (19)4.2.1 讨论交流 (20)4.2.2 角色扮演 (20)4.2.3 小组合作 (22)4.3 课后拓展 (23)五、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效果评估 (24)5.1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25)5.1.1 课堂表现 (26)5.1.2 作业完成情况 (27)5.1.3 成绩提升 (28)5.2 教师教学效果评估 (29)5.2.1 教学方法运用 (30)5.2.3 同行评价 (32)六、结论与建议 (34)6.1 研究结论 (35)6.2 教学建议 (36)6.3 研究展望 (37)一、内容简述强调思辨阅读:在当前语文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基础能力,更应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思辨性阅读”是此设计的主要核心理念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进行鉴别、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融入多元文本: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将融入多元化的文本材料,包括文学作品、社会评论、历史文献等。

这些文本将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思维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重视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质疑、分析、评价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培养家国情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培养家国情怀

5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培养家国情怀刘艳|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基因密码,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着意义和内容。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国情怀应位于教育的首位。

因此,语文学习中培育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根基”在小学阶段打扎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可依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设计系列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阅读设计指向家国情怀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目标设计。

新课标从四个方面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文化自信”。

在中小学阶段,家国情怀指学生能够热爱中华文化,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那么,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教师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设计:认知目标,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明白国家的繁荣与先辈的付出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情感目标,具有浓厚的爱国之情,对国家尊重与热爱,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行为目标,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有良好的公民习惯,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思维目标,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现象有个人见解。

指向家国情怀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元素整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首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篇精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一篇略读课文《清贫》,习作《他___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练习题四,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有人说,项,你认为呢?二是,项羽该不该自杀?三是,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则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君子之度”,你的看法是什么?
思辨性阅读训练实施的步骤:
学生自主选题。
根据选题分组,把选择同一问题的分一组。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题目进行研讨,形成理论性东西,准备参加辩论。不光是考虑怎么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考虑对方会怎么发难。
让学生课外搜集社会现象,热点、焦点问题,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都有哪些问题和困扰。
就这三方面分别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和认识。
课上交流,其他学生评议。
建议学生课外观看《新闻调查》《新闻1+1》《看见》《老梁观世界》等节目,学习“大家”如何思辨的看问题。
要求学生时时刻刻关注社会人生,国家大事,关注自己,勤于思考,养成撰写随笔习惯,用我笔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努力做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
2.学生读题,做题。
3.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高考的考查题型有几种,指导学生做题方法。
4.学生纠错,总结自己做错的原因。
5.强化训练。
五.应用生活(训练学生生活中的思辨能力,落实目标三)
鉴赏文学作品我们要用思辨性思维,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处处也要用到思辨性思维。语文即生活,学习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为学语文而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语文素养,关注大家的成长,培养大家独立、自主、理性、思辨的习惯,让大家对生活中的现象、事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关注生活现象,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能有一个思辨的认识。,这时也需要大家具有思辨能力。接下来,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来训练大家的思辨能力。
小组推荐辩手参加辩论会。
课堂上举行辩论会。
对辩论情况进行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今后学习课文时,养成探究学习,思辨阅读习惯。一篇课文,可思辨的内容很多,学生会不会思辨阅读,全在于老师的引导了。
延伸课外:继续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
1.印发《项链》《失街亭》,《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的有关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
国培班第四组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高级中学魏玲侠
教学目标:
通过思辨性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习用思辨的态度阅读文本,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
让学生了解高考中如何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理性、规范答题。
联系现实,使学生对社会上诸多现象能进行独立的思考,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现代公民。
3.学生自由选题,课下写自己的看法,课上交流。
4.建议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选》《三国演义》,《红楼梦》,撰写阅读随笔,老师检查,平时上课前演讲,每节课不超过三分钟。
5.学期终了,每个学生发表阅读感言。
四.链接高考(自主探究学习)
1.老师给学生引发近年来典型的高考题选考题(小说阅读和现代人物传记)阅读材料及最后一个8分值的探究题,让学生了解高考怎样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的随笔可以一周一收。
六本专题训练活动结束,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心得
[说明]我们的课题含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我的教学设计看起来侧重于思辨阅读这一块,其实表达一直是贯穿其中的。至于在写作上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我觉得那又会是另一个课题,这里就不涉及了。阅读与表达,而这是相辅相成的,读和写互相促进。如果我们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思辨的看待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包括自身的,我想学生在思辨表达上不会有多大问题。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学习:
同学们,咱们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你们健全的人格,使大家成为对社会上诸多现象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你们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公民吗?那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公民呢?我觉得呀要成为这样的公民,首先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我们平时的训练。怎么训练呢?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怎么培养?靠语文学习,也靠大家的努力!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专题训练,希望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训练,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关注社会人生,国家大事,具有民族责任心,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
2.老师出示阅读题目:
(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项链》的主题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心理,你认为呢?
(2)你认为玛蒂尔德有怎样的性格?
(3)由玛蒂尔德的人生遭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人生的偶然性,人生的必然性,人生的无常性,人生的抗争性)
(4)失街亭,谁之过?
(5)人们对薛宝钗这个人是有争议的,你是怎么看的?
立足课本:学习《鸿门宴》,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
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感,读懂意思。
(2.)参考注解和练习册,疏通文意,准确翻译。
(3.)提要钩玄,概括故事情节。
(4)结合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注意思辨分析。
2.结合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辨阅读。
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辨地写作。
教学重点:
思辨性阅读训练。
学会理性、规范答题。
能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独立的看法。
学会思辨地写作。
教学难点:
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养成。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对社会上诸多现象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公民教育,实现公民写作。
教学思路:
立足课本——延伸课外——链接高考——应用生活——公民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