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搞定哲理类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 哎呀呀,读散文一定要先抓住中心思想呀!就像你走路要有个目的地一样。

比如说读《背影》,那浓浓的父爱就是中心呀!你不抓住这个,那不就像在迷雾里打转嘛!
2. 嘿,注意细节呀!散文里的细节就像珍珠一样珍贵呢!像《荷塘月色》里对月色的描写,那可都是宝贝呀,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美妙的氛围呢,你可别不当回事呀!
3. 哇塞,要学会体会作者的情感呀!作者高兴你也高兴,作者伤心你也跟着难过,这才叫读懂了呢!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你就得感受他那种对生命的思索和坚韧,这多重要呀!
4. 别忘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呀!这就好比盖房子得有个框架。

像有些散文是层层递进的,有些又是回环往复的,清楚了这些,读起来才更明白呀,你说是不是?
5. 哎呀呀,留意一下语言风格呀!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呢。

比如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优美,不关注这个,那不就白读啦!
6. 读散文可别死脑筋呀!要多联想呀!看到写花,你就想想自己见过的最美丽的花。

就像读《紫藤萝瀑布》,你就得联想到那如瀑布般盛开的紫藤萝呀,多神奇呀!
7. 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呀!这可是让文章生动起来的法宝呢!比喻呀、拟人呀,就像给文章化了个美美的妆,多有意思呀!读《春》的时候,那些比喻句不就让春天活灵活现了嘛!
8. 一定要带着问题读呀!别读个热闹就完啦!想想作者为啥这么写呀,这么表达有啥深意呀。

就好像解开一个个小谜团,多有成就感呀!
9. 读散文要用心呀,要真的投入感情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散文的美妙呀!反正我觉得就是这样,你们觉得呢?。

哲理类散文阅读方法

哲理类散文阅读方法

哲理类散文阅读方法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

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 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

阅读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

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

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为表达中心思想而反复出现的中心句。

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

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第三,通过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

2:挖掘生活哲理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

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从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

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就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3:品读语言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

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语言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

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

阅读哲理性的文章有哪些技巧?

阅读哲理性的文章有哪些技巧?

阅读哲理性的文章有哪些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专题23:议论散文的生活哲理法-2023高考语文考场作文速成技巧

专题23:议论散文的生活哲理法-2023高考语文考场作文速成技巧

专题23:议论散文的生活哲理法【名师讲堂】先看下面这段文字: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苏小妹从一件生活的小事中得出哲理,警示哥哥参禅要静心静性。

这就是“生活哲理法”。

它是指作者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方法。

用这个方法写就的散文,其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

生活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写作哲理散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写作技巧,还可以懂得生活的智慧,学习处世的经验,帮助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运用“生活哲理法”,主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用心感受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自己内心情绪、情感的波动,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内涵深刻的文章。

用心感受生活,一丝淡淡的心绪,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自然现象,都能成为写作的切入点。

例如《唯我中华有才,于斯华夏为盛》中的一段:奥地利萨尔茨堡没有莫扎特的雕像供游人参观,连其故居也只是三楼的几间厅房。

但你会发现当地每一个人,无论店铺老板,还是街头流浪者,都会拉一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抑或是弹一首浪漫的钢琴曲。

每个萨尔茨堡人的血液里都深深融入了莫扎特的灵气与底蕴。

散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类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类阅读答题技巧引导语: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散文类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哲理散文阅读

哲理散文阅读

哲理散文阅读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鉴赏技巧,品悟效果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结构安排: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仙人掌花看见别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了我养花的兴致。

我从花草市场陆续买了一些回家种养,海棠、月季、杜鹃、米兰、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施肥,但终究是很难坚持,结果一盆盆花草都枝枯叶落。

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只是闲情逸致,那完全是精明勤快人的事儿,与我这个愚汉、懒汉无缘。

例外的是,只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

它既不美,也不雅。

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犟呢?要是海棠、月季、杜鹃、米兰也这样易于生存该有多好啊。

对于仙人掌的存在,我也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倚着阳台观望,无意中又瞥见这盆仙人掌。

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活像一张老人的脸。

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

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都困难。

这可怕的东西!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

哲理性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哲理性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哲理性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这是我们老师发给我们的试卷,即使不采纳也看点,我可是写了好久的语文阅读解题技巧一、要点概括类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1、词语品味:A。

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

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含蓄意思。

2、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

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势;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四、句子仿写类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

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

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

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可以有……”2、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等来替换蓝天。

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澎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五、文段结构类(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段落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类解题模式: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思路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思路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思路哲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因其既有同一般议论文相同的说理功能,又具有议论文较难或无法做到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情理交融等优点,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到2017年全国卷恢复散文试题以来,哲理散文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

笔者认为,解答这类题目,应从整体关照和局部细探两个方面着眼作答。

一整体观照掌握说理思路与谋篇布局哲理散文一般都要表达出一定的哲理,而这种哲理的表达并不像议论文那样有着严格的“论点—论据—论证”模式,而是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之“散”的特征。

初读哲理散文,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好作者的行文方式,归纳出说理思路,这样才能进一步把握住作者所要传达的哲理。

1、把握行文线索,梳理说理思路哲理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

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进而由描绘具体景物转向理性思考,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之中又能体现出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

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梳理这种说理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中就常有直接考查文章行文思路的试题,如某年湖北卷散文阅读《雾》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雾》是季羡林先生创作的一篇哲理散文,在说理思路上的安排就很有代表性。

该文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雾写起,文章开头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雾的感情“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进而通过继续自己在国外观雾的经历,写出来雾的朦胧性与遮蔽性,开始发现与赞美雾。

由雾的特点又引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最后作者陶醉在了雾中。

所以全文的行文思路应该是“从不喜欢雾—欣赏与赞美雾—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陶醉在了雾中”。

这篇散文清晰地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正是由作者对雾所引发的理性思考而产生的,作者把由雾引起的理性思考过程与作者对雾感情变化的过程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情理交融的特点在作答时一定要十分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招搞定哲理类散文阅读!
总分结构(基本结构)
结构类型一1、总分总结构总分式结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总)
分析问题(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为什么是这样(分)
解决问题(结论)---论述怎么样做到和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总)
文章训练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

诚意是少不得
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

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

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

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

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

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

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

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

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

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

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

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

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

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

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

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

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

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

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

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

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

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

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问】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6分)引论: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

本轮:指出只把诚意当做品性是片面的,率性
是诚意,客气也是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

结论:为别人好,做戏也有诚意。

层进式结构
结构类型二2、层进式结构(1)讲述的道理由浅入深,分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是从正面阐述观点的。

(3)它的特点是:围绕中心纵向推进,可以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最后推出中心论点。

表面看来也是有几个分论点,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不能互换顺序,在进行论述时每一层的认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仿佛上楼梯似地使论述层层深入。

文章训练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
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

“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

”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

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

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

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

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O”!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问】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6分)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
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