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教案导学案
【好课系列】《<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作品作者《世说新语》是南朝__________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共___________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第二门——言语。
在“言语”门中,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人物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言辞或得体巧妙,或哲理深刻,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很值得回味。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江苏徐州)人。
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2.关于咏雪的诗句◆活动一:猜一猜,入课题没枝没叶没人裁,一夜北风银花开,花儿随风漫天舞,天地山河全变白。
◆活动二:读一读,找语感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活动三:想一想,知文意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词。
2.重点词句(1)重点词语积累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女:__________________俄而:_____________________ 骤:_____________________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若:___________________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殊句式◆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即“所似何”,像什么。
◆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标志,翻译时要加判断动词“是”。
◆活动四:议一议,懂内涵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3.感受到他们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又是如何咏雪的?4.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5.作者没有明确说谁的比喻更好,但我们从文中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1.教学重点举例
-《咏雪》:分析“谢公因子弟咸有慧业”一句中,“咸”字的含义和用法,举例说明在其他文言文中的运用。
-《陈太丘与友期》:探讨陈太丘守信、诚实、礼貌的品质,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举例
-文言文朗读与节奏划分:以《咏雪》为例,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反映魏晋时期文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品质和礼仪。它是研究古代文化、礼仪的重要资料,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个具体的案例。它们分别展示了古人在应对不同场合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品质,以及礼仪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人物品质、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词语、句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角色扮演,模拟古人交往的场景,体会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文言文词语活用:通过分析《咏雪》中的“慧业”一词,让学生尝试在其他文言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词语,并进行讨论分析。
-人物品质分析: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深入剖析陈太丘的品质特点。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在讲解《世说新语》二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总结出主题思想,如诚信、礼仪等,并通过讨论、练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七上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咏雪”即歌咏白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线索。
“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
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3.知识链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代表作为《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篇幅简短;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基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2.一词多义[俄而雪骤(与“俄”合用,表示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而(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不译)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4.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5.特殊句式(1)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3)省略句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②即公大兄无奕女。
(句首省略主语“谢道韫”)③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前省略介词“于”)④待君久不至,已去。
(句首省略主语“家父”)课文研析精解读文本解读原文注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重积累与运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新课导入你知道哪些写雪的诗文名句?(学生思考,鼓励回答)示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二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文:《咏雪》二作品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何所似〕像什么。
〔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2)重点句子翻译: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2.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3.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示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智慧和才情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咏雪》。
2.展示《世说新语》的相关介绍,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预习检查1.展示下列词语,让学生朗读并注意字音: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无奕(yì)差(chā)可拟谢道韫(yùn)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子侄女(古今异义)。
(三)疏通文意1.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学生跟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与句子。
2.思考:这篇短文讲述了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
(从六要素入手)明确:时间是寒雪日,人物有谢太傅、兄子(谢朗)、兄女(谢道韫),起因是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经过是兄子、兄女分别咏雪,结果是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
一句话概括就是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别咏雪。
(四)内容探究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找出依据。
明确:营造出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依据“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
2.谢太傅的提问得到两个回答,分析两个比喻句,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谈谈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有据。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一、导入《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作者为晋代文学家刘义庆。
本书记载了晋朝历史上的许多典故和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今天我们将进修其中的两则故事,并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二、故事一:刘琦见曹操刘琦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他曾经在曹操的麾下为官。
有一次,刘琦前去造访曹操,曹操看到他来了,就问他:“你为什么来见我?”刘琦回答说:“我听说您有三军,我想来看看。
”曹操听了笑了笑,问他:“你看到了吗?”刘琦回答说:“我看到了,但是我看不到您的三军。
”曹操听了很高兴,赞扬刘琦有见闻。
三、故事二:王衍谏猎王衍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宰相,他曾经在晋武帝的朝廷上谏猎。
当时,晋武帝热衷于狩猎,经常出去打猎。
王衍认为狩猎不仅浪费时间和粮食,而且对匹夫不利,于是上书谏言。
晋武帝听了他的劝告,遏制了狩猎,匹夫也因此受益。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以上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刘琦和王衍都是有见闻、有胆识的人。
刘琦看到曹操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三军,说明他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王衍能够直言谏猎,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说明他有勇气和经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刘琦和王衍一样,有见闻、有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息进步,不息成长。
五、思考与总结通过进修《世说新语》中的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迪:1. 有见闻,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2. 有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做事要有经受,不怕困难和挑战。
希望同砚们在平时进修和生活中,能够牢记这些道理,不息提升自己,成为有见闻、有勇气的人。
愿我们都能像刘琦和王衍一样,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咏雪》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文章,借助角色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并能够在日常写作中熟练运用。
4、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二、发布预习任务一次机缘巧合,你穿越到东晋。
某日,你在家中闲坐,收到一封来自谢太傅谢安的邀请函,他邀请你参加“冬日茶话会”,与他的家人一同饮茶赏雪,早就听闻谢太傅大名的你欣然答应。
为了能尽快融入这次家宴,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阅《世说新语》的相关材料,了解谢太傅一家。
1、查找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一家相关资料(1)你了解的刘义庆(2)你了解的《世说新语》时期:编者:体裁:内容:评价:(3)你了解的谢太傅一家谢太傅:谢朗:谢道韫: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句读。
(1)读准字音俄()骤()撒()差()拟()絮()奕()凝()(2)为文章划分正确的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结合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以下加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①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 ②与儿女③俄而..曰:_____________..雪骤.: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公欣然⑤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撒盐空中差可拟⑦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⑧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⑨白雪纷纷何所似?⑩撒盐空中差可拟⑪未若柳絮因风起。
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课堂学习任务1、小组合作:请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设计剧本,以角色演读的方式将当时的场景真实地还原出来。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能够围绕主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有待提高。今后,我将尝试提出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提高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人的文学创作中感受美的表达,提升个人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如“割席”、“咏雪”等词汇的释义及用法。
- 理解故事背景,体会《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所反映的魏晋时期社会风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较为浓厚,但在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引导和词汇知识的讲解。
在讲授《管宁割席》和《谢道韫咏雪》这两个故事时,我尝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世说新语>二则》章节,主要包括两则故事:《管宁割席》和《谢道韫咏雪》。通过阅读与分析这两则故事,让学生了解魏晋时期人物的风采与智慧,体会古人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
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文本解读咏雪一、导入激趣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
今天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中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的相关简介。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
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
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的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
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
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记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附板书设计:咏雪欣赏谢道韫的聪明才气布置作业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一、激趣导入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
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赢得别人的信任。
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
”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课文初读,培养语感文章的内容是怎样的呢?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不过,我们先不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语感为幻灯片上的无标点文言文划分句读,标注标点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同桌相互讨论交流)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朗读有标点的课文内容,掌握字词音。
2.教师点拨指导重要字词句并联系相关成语:(1)特殊字音:尊君在不.(fǒu,通“否”)(2)特殊词义:期(约定)日中——(成语)不期而遇下车引(拉)之——(成语)引而不发入门不顾(回头看)——(成语)顾影自怜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成语)委肉虎蹊去危就安(3)不同称谓: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4.朗读表演,进入语境,熟悉课文。
请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对话表演,注意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及话语背后的心理变化。
元方:面对无礼的友人,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友人:面对幼小的孩童,他恶语相向,但终因失信失礼而自感惭愧。
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幻灯片中显示了几个问题,下面请大家先自己动动脑筋,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1.本文提到了几个人?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提示:人物:三人(陈太丘、太丘之友、陈元方)起因:①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到后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③门外戏——因此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同时交代了地点经过: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
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果:①客人下车引之——表示认错②元方入门不顾2.我们常说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彬彬有礼,那么你觉得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元方的言谈举止中可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元方当时才七岁,那么对于他的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
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明事懂礼、孝顺父亲、大方正直的孩子。
3、对“友人”这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仍请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提示:(应多角度看问题)尽管他有无信无礼的一面,不过他还是知错能改的,不然就不会做出“下车引之”这样的举动了。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主动质疑,学有所得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学习中的困惑。
老师可先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稍作点拨或总结。
六、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多媒体播放反映校园生活的一段小录像或一些照片,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正误,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信”与“礼”来正确地待人接物。
教师提示: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须注意以下几点:(1)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
(2)要能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要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七、课堂小结,感悟导行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粗鲁无礼的话语会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寒冷。
所以讲礼貌还要注意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如何,都要能做到彬彬有礼,否则,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当然,课文还教会了我们“诚信”。
这对相隔千年后的今天,是十分有用的。
联系生活,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这就是产家或卖家不讲诚信,带给我们的烦恼;从大处看,我国已加入了世贸,我们必须遵守商业规则,而这商业规则的基础便正是“诚信”;从远处看,同学们是新世纪的一代,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做一个现代人、世界人,是时代、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