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病毒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研究

病毒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研究

病毒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研究引言病毒感染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健康威胁之一。

免疫力在抵御病毒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力的强弱或缺陷会直接影响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和应对病毒感染的能力。

因此,研究病毒感染与免疫力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毒感染的机制病毒感染是指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病毒通过侵入细胞,依靠寄主细胞的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

病毒感染与免疫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以及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应对和抵抗能力。

二、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应对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其中包括机体的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大部分。

先天免疫是机体对各类病原体侵袭的非特异性应对反应,如皮肤、粘膜等构成了一道屏障。

而获得性免疫是机体通过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会针对病毒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激活免疫细胞等,从而抵御病毒的入侵。

三、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干扰然而,病毒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一方面,病毒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的抗原结构,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还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细胞因子产生等方面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感染源。

四、免疫力与抵抗病毒感染的关系免疫力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侵袭的基础。

免疫力的强弱决定了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

免疫力强的人群往往能够更好地抵御病毒侵袭,病毒感染后病程较轻或病情更容易得到控制。

相反,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往往易受病毒感染侵袭,且感染后疾病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导致并发症。

因此,提高免疫力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五、免疫力的影响因素免疫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决定个体免疫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个体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一部分与个体的基因密切相关。

此外,个体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免疫力。

病毒感染与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与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与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常见威胁,对于免疫系统而言,它是一场持久的战斗。

病毒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并利用其生物机制来复制自己,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

然而,人体免疫系统拥有一套复杂而高效的应对机制,以保护我们免受病毒侵袭。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立即发动攻击。

首先,病毒感染会激活炎症反应,引发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这些细胞因子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它们会迅速杀死被感染的细胞,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同时,病毒感染还会激发适应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系统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它能够识别和记忆病原体,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在病毒感染中,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应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当病毒感染细胞时,它会在细胞内复制自己,并释放出一些病毒蛋白质。

这些病毒蛋白质会被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

激活的T细胞会释放细胞毒素,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并释放出细胞因子来招募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形成一个强大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它会激发B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是一种特异性的蛋白质,能够与病毒结合并阻止其进一步侵入细胞。

此外,抗体还可以激活补体系统,促进病毒的清除。

体液免疫应答的关键是B 细胞的记忆功能。

一旦病毒再次侵入人体,记忆B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迅速清除病毒,防止疾病的发生。

然而,病毒也会对免疫系统发起反击。

一些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它们可以改变自身表面的蛋白质结构,使得抗体难以与其结合。

此外,一些病毒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弱免疫应答。

为了有效对抗病毒感染,人们开发了疫苗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应对能力。

疫苗通过引入病原体的部分成分或者整个病原体,来激活免疫系统,从而使其产生免疫应答。

当真正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已经具备了对抗它的能力。

病原体病毒感染与免疫学

病原体病毒感染与免疫学

病原体病毒感染与免疫学感染是免疫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病原体病毒感染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病原体病毒感染是指病毒通过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病毒在人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病毒结构中的特异性抗原,然后根据抗原免疫应答的原理,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效应,克服感染并预防再次感染。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免疫反应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感染和免疫反应的结果。

因此,深入研究病原体病毒感染与免疫学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毒感染的免疫学过程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细胞会通过抗原递呈和识别,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和单克隆保持免疫记忆。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识别病毒感染的免疫识别过程是指免疫细胞通过识别病毒的抗原特异结构,从而引发免疫应答的过程。

抗原特异结构主要包括病毒基因组结构、病毒颗粒外壳、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生冠状病毒、病毒蛋白等。

2.免疫细胞的激活当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会识别和吞噬病毒,然后释放激活分子,如IL-1、IL-6、TNF-α等。

3.抗体的产生抗体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并中和感染病毒。

在病毒感染中,B细胞会通过感染的病毒抗原激活,分化并产生抗体。

4.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是指T细胞对感染病毒的识别和清除。

T细胞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递呈纽斯提克蛋白抗原,对感染病毒进行特异性识别,然后释放激活分子和致死性因子,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二、病原体病毒感染进展1.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是一种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艾滋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使机体弱化,导致机体今年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

现在有许多艾滋病毒的疫苗被研发出来,但是由于病毒本身是一种复杂的RNA病毒,因此很难开发單一的疫苗。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Infected host
Susceptible host
传播方式
病毒的 免疫逃逸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逃避免疫监视
阻止免疫反应发生
合胞体 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多态性 减弱抗原递呈 损伤免疫细胞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机体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 力或致病力,一定的数量和合适的侵入门 户;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
性行为(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2型、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经胎盘或经产道感染
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病毒2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感染的类型
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临床症状长短
急性感染
潜伏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的迟发并发症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 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多数可获得免疫力 而终止感染。部分隐性感染者可在体内增殖 并向外界排泄播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称 为病毒携带者(viral carrier)。

病毒与免疫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人体的免疫系统

病毒与免疫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人体的免疫系统
病毒 的抗原,以便再次 遇到时迅速产生抗 体
免疫系统通过T细 胞和B细胞,对病 毒进行特异性识别 和清除
病毒与免疫系统 的相互作用
病毒逃逸免疫系统的机制
病毒变异:病毒 通过基因突变产 生新的变异体, 逃避免疫系统的 识别和攻击
免疫抑制:病毒 通过抑制免疫细 胞的活性,降低 免疫系统的功能
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的维护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免疫系统的重要性:保护人体免受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侵害 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导致疾病、死亡等健康问题 生态平衡的维护: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维护人类健康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病毒与免疫系统 的关系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
病毒感染:病毒通 过感染免疫细胞, 降低其功能
免疫反应:病毒刺 激免疫系统产生抗 体,但可能引发过 度反应
免疫逃逸:病毒通 过变异等方式逃避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 攻击
免疫抑制:病毒可 能抑制免疫系统的 功能,导致免疫系 统无法正常工作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机制
识别和清除外来 病原体
识别和清除体内 异常细胞
调节免疫反应, 防止自身免疫病
参与炎症反应, 清除受损组织
免疫细胞的分类与作用
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病毒感染的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反 应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直接 攻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释放细胞 因子,增强免疫反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激活阶段:免疫系统激活相应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产生特异性抗体。
清除阶段: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并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
记忆阶段:免疫系统记住病毒的特性,以便在下次遇到相同病毒时,能够更快地做出 反应。

病毒感染与免疫课件

病毒感染与免疫课件
免疫反应:抗原识 别、免疫应答、免
疫记忆等
免疫功能异常:自 身免疫病、过敏反 应、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细胞:T细胞、 B细胞、NK细胞等
免疫调节:免疫抑 制、免疫增强、免
疫耐受等
病毒与免疫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病毒通过 感染细胞,复制并传

免疫反应:免疫系统 识别并清除病毒,保
护机体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 记住病毒,防止再次
病毒感染症状
01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 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03
呼吸道症状: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等
05
皮肤症状:皮疹、水 疱等
02
乏力:身体疲劳,精 神不振
04
消化道症状:恶心、 呕吐、腹泻等
06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 头晕、意识模糊等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包括淋巴结、 脾脏、骨髓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 B细胞、NK
细胞等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 补体、细胞
因子等
免疫应答: 包括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
免疫
免疫反应过程
01 识别抗原:免疫细胞识别并捕 获病原体
02 激活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被激 活,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
03 清除病原体:抗体和细胞因子 清除病原体
0
免疫功能调节
毒等
05
单链DNA病毒:以单 链DNA为遗传物质的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
滋病病毒等
03
逆转录病毒:以RNA 为遗传物质,但具有逆 转录酶,能将RNA逆 转录为DNA的病毒,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06
单链RNA病毒:以单 链RNA为遗传物质的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受到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其中包括病毒。

虽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应对这些侵略者,但是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之间并非简单的一方对抗另一方关系,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之间的互动机制。

I.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潜伏、侵袭和复制A. 病毒潜伏期在人体中,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潜伏一段时间。

这个潜伏期长短因不同类型的病毒而异。

B. 病毒侵袭免疫细胞一旦进入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有些病毒会开始干扰宿主细胞功能,抑制和扰乱免疫应答过程。

C. 病毒复制病毒复制是病毒感染过程的核心环节,它使得病毒数量急剧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合成自己的DNA或RNA。

II. 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反应A. 先天免疫系统介入先天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内部具有抵御外来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线。

它通过非特异性机制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B. 适应性免疫系统进攻适应性免疫系统是针对特定抗原而产生应答的免疫机制。

当初次接触到某种新型病原体时,适应性免疫系统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有效的免疫应答。

C. 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与体液介导免疫应答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发挥作用,而体液介导免疫应答则以B细胞和抗体为主。

这两种类型的响应协同工作,以保护人体不受病毒感染的侵害。

III.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与保护A. 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已被感染的细胞,将其置于病毒蛋白质表达水平高峰期。

B. 抗体中和作用B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已进入体内或已感染其他细胞的病毒颗粒。

C. 免疫记忆的形成免疫记忆通过适应性免疫应答形成,并使得人体在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时能更迅速、更有效地抵御。

IV. 病毒对免疫系统防御机制的干扰A. 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一些病毒可抑制机体中干扰素(IFN)的产生。

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物质,它可以帮助身体控制和抑制病原体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的常见健康问题之一。

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更严重的疾病,病毒都可以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我们的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能够与病毒进行相互作用,抵御病毒的侵袭。

本文将探讨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病毒侵入、复制和传播等多个阶段。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它们会进入宿主细胞并开始复制自身。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释放出一些特定的分子,被宿主细胞识别为外来入侵物质。

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和清除这些入侵的病毒。

免疫系统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应对病毒感染: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免疫反应,它能够迅速识别和清除病毒。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前来消灭病毒。

同时,巨噬细胞还会吞噬病毒和感染的细胞,将它们消化掉。

这种早期的免疫反应可以迅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与先天免疫相比,获得性免疫是一种更加特异和持久的免疫反应。

当免疫系统初次遭遇某种病毒时,它会生成特异性抗体来对抗病毒。

这些抗体能够与病毒结合,并标记病毒以便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此外,获得性免疫还能够激活细胞免疫,即通过激活T细胞来杀死感染的细胞。

这种细胞免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反应,能够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阻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然而,病毒也会采取一些策略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一些病毒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表面蛋白来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此外,它们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使它们无法有效地清除病毒。

这些策略使得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引发慢性感染。

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应对也不总是完美的。

有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过度,导致免疫介导的损伤。

这种情况在一些病毒感染中尤为明显,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COVID-19。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炎症反应,损害宿主组织,甚至导致器官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有包膜的病毒
细胞膜结构组分改变——出现自身抗原和病毒 核酸编码的抗原
稳定状态的感染——病毒增殖不妨碍细胞代谢,以出芽方式释 放病毒而不使细胞崩解破坏 细胞膜融合——多核巨细胞
整合感染
不复制子代病毒
整合(Integration)
细胞转化(transformation)
在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理——抑制病毒蛋白生物合成
抑制生 物合成
刺激细胞产生抑 制蛋白激活因子 激活干扰素基因
抗病毒蛋白
抗病毒蛋白 基因活化
干扰素
具有种属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
体 液 免 疫 ——细胞外感染
按种类:IgG IgM IgA
按功能: 中和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中和抗体 ——主要防止病毒在细胞外扩散
病毒与肿瘤
EB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2型 人乳头瘤病毒
鼻咽癌、淋巴瘤 原发性肝癌 宫颈癌
包涵体对细胞的机械损伤作用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是病毒感染细胞
后在细胞内形成的可在光镜下看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
圆形或椭圆形的团块物质。
互不影响,双重感染
干扰现象
基因互补
病毒之间进行基因重组
特性
种 类:
种类
产生细胞 抗病毒 人白细胞 强 人成纤维细胞 强 T细胞 弱
抗肿瘤 弱 弱 强
免疫调节 弱 弱 强
抗病毒特点
种的特异性、间接性、广谱性
抗病毒机理: 细胞受干扰素作用后,合成抗病毒蛋白:蛋 白激酶、2`-5`合成酶、磷酸二酯 抗病毒意义: 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
干扰素产生以及作用机理示意图
补体结合性抗体 ——主要发挥免疫调理作用
细 胞 免 疫 —— 细胞内感染
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成分
TD、TC 、NK、MФ
自身免疫损伤
5、感染病毒细胞膜表面新抗原、自身抗原+致敏淋巴细胞
——IV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个体的遗传与生理差异 三大屏障 免疫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免疫辅助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NK细胞
干扰素(Interferon,IFNs)
特异性免疫
中和抗体阻止病毒进入 靶细胞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TD释放淋巴因子杀伤靶细胞 CDC 损伤靶细胞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的个体间的传播。 媒介昆虫叮咬
病毒侵入机 体的三大重 要门户
皮 粘
肤 膜
动物咬伤
接触感染
手术、注射等机械损伤
消化道
呼吸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毒直接通过胎盘和产道由亲 代传播给子代
胎 产
盘 道
病毒侵入易感细胞的方式
• 局部播散——病毒侵入的部位即为易感细胞
干 扰 素
(Interferon, IFN)
概念
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 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高 活性多功能的一类糖蛋白。具 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 等生物学活性。 I型干扰素 —— a-IFN,ß -IFN
类型
II型干扰素—— r-IFN
1、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作用 2、是间接通过抗病毒蛋白抑制 病毒蛋白合成 3、具有种属特异性 4、可抑制细胞增殖分化
溶细胞型感染的机理——多见于 裸 露 病 毒
1、病毒侵入细胞早期即对易感细胞有非特异性的损伤作用 表现为肿胀混浊。 2、溶酶体破裂,导致细胞自溶。 3、病毒合成的编码蛋白和其他的蛋白,干扰细胞正常代
谢,使细胞固缩,死亡。
4、裸露病毒释放是以“爆
破式”将病毒颗粒全部
释放,使细胞破裂。 发生溶细胞型感染的病毒多引起急性感染。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 1、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
2、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
3、 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
1、免疫细胞表面有某些病毒的特异性受体+病毒——
免疫功能受损
2、循环病毒颗粒 + 相应抗体——Ag-Ab复合物沉积——
III型变态反应 3、诱导细胞膜表面新抗原+相应抗体—— II型变态反应 4、感染细胞后使细胞膜结构组分改变——自身抗原——
• 经淋巴和血液播散
病毒血症
易感靶细胞
• 经神经通道播散
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的类型
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向外播散病毒,成为传染源 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有明显的症状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发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恢复后病毒从体内消失 病毒持续存在于体内,一定条件发病
慢性感染:
持 续 潜伏感染: 性 感 染
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 于 体内6个月以上并不断排出体外, 病毒可检出 如HBV
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间歇性复发) 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如 HSV、ZVZ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体内病毒由少到多,呈慢性 进行性发展,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 至死亡,预后不良。
寻常病毒 非寻常病毒 麻疹病毒 prion
病 毒 的 致 病 机 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病毒感染的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 1、溶细胞型感染: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2、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3、细胞凋亡:由病毒或病毒编码蛋白引起。 4、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 5、整合感染:多见于肿瘤病毒。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性教研室何群 力 Copyright 2012
目 的 要 求
掌握:病毒感染的方式、途径、类型
病毒的致病机理 熟悉:病毒在体内扩散的形式 病毒所致的免疫病理反应
抗病毒感染免疫
了解:抗病毒免疫功能和免疫持续时间
病毒的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