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化学公式

喀斯特地貌化学公式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石等溶解性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地下水中含有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这种化学反应导致了石灰石的溶解,从而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二、溶解作用的化学公式石灰石的化学式为CaCO3,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当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后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的化学反应式为:CaCO3 + CO2 + H2O → Ca2+ + 2HCO3-这个反应式表示了二氧化碳与石灰石发生反应,生成了溶解性的碳酸钙。
三、碳酸钙的溶解度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二氧化碳含量、温度和pH值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溶解度也越高。
而温度越高,溶解度则越低。
此外,溶液的pH值也会对碳酸钙的溶解度产生影响。
四、地下水侵蚀作用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流动时,会与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溶解出碳酸钙。
长期以来,这种侵蚀作用导致了石灰岩中的溶洞、地下河流、地下峡谷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五、溶洞的形成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常见的地形。
它们是由于地下水在岩石中的溶解作用形成的。
当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石反应时,产生的溶解作用导致了岩石的溶解,形成了洞穴。
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巨大的溶洞。
六、地下河流的形成地下河流是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流动形成的。
当地下水通过溶洞或裂隙流动时,会进一步侵蚀岩石,形成地下河流。
地下河流可能会在地下岩石中形成壮观的地下河谷,如中国的千岛湖地下河谷。
七、地下峡谷的形成地下峡谷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
当地下水流经岩层的裂隙时,会进一步侵蚀岩石,形成地下峡谷。
地下峡谷通常比溶洞更窄、更长,具有壮丽的地貌景观。
八、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景观特点,如溶洞、地下河流、地下峡谷、喀斯特塌陷等。
这些地貌景观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观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九、喀斯特地貌的环境意义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溶蚀为主要作用形成的地形类型,它是在
地质历史长时间作用下,依靠流水、地下水、气候、土壤、植被
等条件,经过溶蚀、沉积、石灰岩岩溶、裂隙扩大和溶洞形成而
构成的地形。
二、喀斯特地貌独特特点
在喀斯特地貌中,岩石中的钙质成份在水的作用下被溶解,形
成裂隙、溶洞、喀斯特地针等特殊地貌,使这一地形类型显得十
分独特。
同时,地表留下的风化岩石、小溪、湖泊等勾勒出了这
种地形的形态,整个地区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
三、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建议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殊,加之破坏它们的行为极易造成生
态环境的不可逆性影响,故应重视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治理。
以
下是一些针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建议:
1、限制采石和爆破行为、平面开采、抽水、排放废水等行为。
2、野外旅游和开发应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合理规划和控制
游客数量、行程,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的情况。
3、构建喀斯特地貌保护和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喀斯特地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强有关环境保护部门的协调合作。
4、对于被破坏的地质地貌,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
开发和建设项目应经过充分的环境评估和审批程序,并建立环境监管体系。
5、同时,在保护喀斯特地貌上要强调教育宣传,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民众教育和管理,普及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意义,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总之,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治理,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尊重、爱护生态环境,时刻牢记保护地球责任重大。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是地球上最为独特和壮观的地貌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南方和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中国贵州。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如下:一、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影响。
当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较高的碳酸盐时,会与岩石中的石灰石等溶解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特有地貌景观,如峰丛、峡谷和地下河等。
二、地貌特征1. 峰丛: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峰丛。
喀斯特地区的山峰通常呈现出陡峭而突兀的形态,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山峰,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效果。
2. 峡谷:喀斯特地貌中的峡谷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而形成的。
这些峡谷通常非常深且狭窄,两侧峭壁陡峭,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
3. 地下河: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是地表水经过溶洞后流入地下继续流动形成的。
地下河一般流速较快,水流湍急,有时还会形成地下瀑布等壮观景观。
4. 石林:喀斯特地区的石林是由于溶蚀作用使得地表石灰岩溶解后形成的。
石林通常由许多奇特的石柱组成,形状各异,犹如一座座巨大的石林。
5. 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之一。
溶洞通常由于地下水侵蚀作用使得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
溶洞内部常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地下奇观。
三、景观价值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壮观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贵州的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对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不仅供应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滋养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群。
因此,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生态系统的关键。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1.丰富的溶蚀介质:石灰岩、大理岩等溶蚀岩层含有丰富的石灰石、
白云石等可溶性矿物质,这些溶质与地下水中的溶质、溶解气体反应形成
碳酸溶液,加速了溶蚀作用的进行。
2.地下水的作用:降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与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
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在与溶质反应后,形成碳酸溶液,具有高度腐蚀性。
碳酸溶液在地下岩石中继续溶蚀,侵蚀和扩张溶洞、溶洞湖泊等。
3.岩溶结构的分布:溶蚀作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溶解岩层中发生,但
是一些岩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更容易溶蚀。
比如,石灰岩具有高度可
溶性和脆性,产生更多的裂缝和孔隙,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更多的侵蚀和扩
张的机会。
4.断层和裂缝的作用: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变形,形成断层和裂缝。
而这些断层和裂缝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方便的通道,加快了地下水的渗透和
溶蚀作用。
溶蚀过程中,溶质岩石的溶解物往往会沿着裂缝和断层的方向
逐渐移动,形成纵向溶蚀。
5.地表河水的冲刷和挖掘作用:喀斯特地区的水系发育普遍,由于水
流的力量,侵蚀作用更为明显。
河流和地表水通过冲刷和挖掘作用,可以
加速岩石溶蚀,产生溶洞、观赏洞、喀斯特峡谷等地貌。
以上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几个主要原因。
溶蚀作用在地质历史中进行
了数百万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展现了地表和地下水体
共同作用的奇特景观。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公式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公式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上形成的特殊地貌,其形成的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溶蚀作用 + 石灰岩 = 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是指水在地表和地下流动时,通过溶解、侵蚀和颗粒搬运等作用,使溶蚀性岩石逐渐溶解和侵蚀的过程。
石灰岩是一种主要由钙质化合物组成的沉积岩,具有较高的溶解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水作用阶段:雨水和地下水中的溶解性物质渗入石灰岩中,通过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地下洞穴和地下溶洞。
2. 地下溶洞阶段:地下洞穴和溶洞在长时间的侵蚀作用下逐渐扩大,形成复杂的地下空间。
地下水通过洞穴和溶洞流动,加速了溶蚀作用的进行。
3. 地表溶蚀阶段:地下溶洞的顶部或侧壁可能会因为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原因崩塌,形成天坑和喀斯特地表景观。
此时,地下水开始向地表流动,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
4. 地表侵蚀阶段:地表的喀斯特地貌会因为风化、水力冲击、溶解等作用而继续发育和改造。
例如,喀斯特地区常见的石笋、石柱等景观就是在地表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如地下溶洞、地表天坑、石笋石柱等。
这些特征是由溶蚀作用在石灰岩上形成的,反映了地球长期以来的地质演化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下溶洞为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供给提供了便利,也为地下水污染的传播提供了通道。
同时,地表的喀斯特地貌也为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生境条件。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石灰岩上形成的特殊地貌,其形成的过程可以用溶蚀作用和石灰岩的组合来描述。
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这一地貌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它不仅造就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岩石的可溶性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有石灰岩、白云岩等。
当雨水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后,与这些岩石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将岩石溶解侵蚀。
经过漫长的时间,就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
比如,溶沟和石芽就是常见的形态之一。
溶沟是地面上的一道道沟槽,而石芽则是突出地面的尖锐岩石。
它们就像是大地的指纹,记录着溶蚀作用的痕迹。
溶洞也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洞内部有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钟乳石从洞顶向下生长,石笋从洞底向上生长,而当它们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柱。
这些奇妙的景观都是由于水在溶洞内滴落,水中的矿物质逐渐沉积形成的。
有的溶洞规模宏大,内部还有地下河,河水在黑暗中流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天坑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壮观景象。
它是由于地下溶洞的顶部坍塌而形成的巨大坑洞。
有些天坑深不见底,周围陡峭的岩壁让人望而生畏。
而峰丛和峰林则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另一种美。
峰丛是基座相连的山峰群,而峰林则是基座分离、疏密有致的山峰。
它们在大地上错落分布,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喀斯特地貌较为集中的区域。
其中,广西桂林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那里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喀斯特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它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独特的地貌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喀斯特地貌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特点,以避免出现地基不稳等问题。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以位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及四川青海的东部地区分布广泛。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
因此,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
另外,温度、气压、生物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或减缓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与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在地表,可以形成孤峰、石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得益于喀斯特地貌。
在地下,溶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溶洞里通常存在着钟乳石、石笋等,更有怪石林立,妙不可言。
我国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今2400多年前,300多年前徐霞客就已经对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溶洞专门记述并研究。
在今天看来,研究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必要。
首先,喀斯特地区有很多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因素,譬如地表干旱,容易形成断层等,在建立水库、堤坝等设施时要注意避开;其次,喀斯特地区的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有益气体,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价值;同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容易储存天然气与堆积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除了云贵高原上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石林风光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喀斯特景观,比如浙江天目山,四川九寨沟,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并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鬼斧神工般的美丽画卷。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其中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溶解的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形成洞穴、地下河道等地下空间。
而地表的溶蚀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表的塌陷、溶洞、峡谷等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地下水形成的溶洞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其形成于石灰岩中的溶洞系统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
这些溶洞中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幽深,还有的洞壁上挂满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石灰岩结构。
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则是由于地下洞穴塌陷或地表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构造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基础,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其次,地下水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是形成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基础。
最后,气候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降水量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就越发达。
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还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存在,地下水可以在喀斯特地区进行蓄水和储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洞穴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和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高2012级XX班周XX“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
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表喀斯特形态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
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
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
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
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形成原因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CaCO3HCO3-+ 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㈣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
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
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中国喀斯特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
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2]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
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
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
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
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
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亚热带喀斯特以缓丘—洼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
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
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
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
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
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
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
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
偶见洼地。
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
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
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等。
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
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
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
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
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
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
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
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