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

一、定义: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系指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引起胆总管狭窄,临床上出现胆管炎、梗性黄疸和肝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1948年由阿根廷外科医生Mirizzi首次描述该病,是一种较少见疾病。

二、发病机理:

Mirizzi综合征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解剖基础是胆囊管较长且与胆总管并行,两者间隔一层纤维膜。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的结石压迫肝总管导致狭窄、梗阻而继发胆管炎,或其压迫引起肝总管侧壁缺血坏死而形成胆囊胆管瘘。

一般认为形成Mirizzi综合征有以下几个条件:(1)胆囊管比较长且与胆总管并行一段;(2)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有嵌顿的结石;(3)嵌顿结石压迫胆管;(4)胆囊三角有炎症。

胆囊管与胆总管融合以及瘘的形成,其发生机理目前尚有争议,综合国内外报道,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胆囊三角处有严重的炎症浸润;(2)有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过程;(3)胆囊收缩,胆囊内压力增高;(4)胆囊管与胆总管解剖结构异常;(5)胆总管管壁神经节神经元的数目减少,调节功能障碍。

三、诊断:

本病不经特殊检查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直接影像学检查有以下特点:(1)胆囊萎缩;(2)胆囊颈以上的肝胆管扩张;(3)胆管偏位,偏侧性充盈缺损边缘光滑;(4)扩张的胆管突然变成结石以下正常的胆管。

B超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表现为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与肝总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为本病筛选提供诊断线索,Joseph提出,如发现胆囊管、肝总管和门静脉呈现所谓的“三管征”应考虑本综合征,但临床上出现概率较少。CT的诊断价值和B超相类似,均难以显示胆道病理解剖结构的改变,对胆囊胆管瘘亦难以显示。Becker提出Mirizzi综合征的B超与CT表现为:(1)胆囊管以上胆管(包括肝总管)扩张;(2)胆囊颈结石嵌顿;(3)从扩张的肝总管突变至结石以下正常的胆总管。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结石常误认为胆总管结石,因MD常有胆囊萎缩与纤维化及胆囊和胆总管连接部有致密纤维粘连。

ERCP 是术前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因ERCP有良好的胆道直接显影效果,可显示肝总管的狭窄、移位与充盈缺损及胆囊胆管瘘。术前行ERCP检查的患者有以下特点:(1)胆囊萎缩,胆囊壁变厚;(2)胆囊颈以及肝总管扩张;(3)胆管偏位,偏侧性充盈缺损,边缘光滑;(4)扩张的胆管突然变成结石以下正常的胆管;(5)部分病例胆囊不显影。

PTC的检查价值和ERCP相似,因两者均属创伤性检查手段,有一定的适应证与并发症,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MRCP可克服ERCP与PTC的不足,不仅可显示胆道情况,还可观察其周围解剖结构的改变,且具有非侵袭性、患者依从性好、无需造影剂等优点,能明显提高MD术前诊断率,减少术中胆管意外损伤,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时更要明

确术前诊断MD,区分病程型别,对Ⅰ型、Ⅱ型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而其它型则较难完成。

四、分型:

1989年Csendes根据结石突入肝总管的程度将Mirizzi综合征分为4型:Ⅰ型为结石仅压迫肝总管;Ⅱ型为胆囊胆管瘘形成,瘘管口径小于胆总管周径的1/3;Ⅲ型为瘘管口径超过胆总管周经的1/3;Ⅳ型为胆囊胆管瘘完全破坏了胆总管壁。其中以Ⅱ,Ⅲ多见。

在1997年Nagakawa根据诊断与治疗特点提出最新的分类方法:Ⅰ型: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压迫胆总管;Ⅱ型:胆囊管与胆总管有融合;Ⅲ型:胆囊管结石压迫右肝管;Ⅳ型:胆囊管中无结石,由于胆囊三角炎症纤维化致胆管狭窄。

五、治疗:

Mirizzi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包括切除胆囊、取净结石、解除梗阻、修补胆管缺损及通畅胆汁引流,避免胆道损伤。

Mirizzi综合征需手术治疗,因其多数胆囊有萎缩并与Calot三角纤维粘连,局部解剖关系不清,故应避免Calot三角的解剖而损伤胆道,可先切开胆囊底取出结石,后从瘘口探查胆总管以决定下一步手术方案。

CsendesⅠ型可行胆囊切除术,亦可行保留颈部的胆囊大部切除术,将残余胆囊壁的粘膜剥除或用石炭酸烧灼,再缝合浆肌层;Ⅱ型保留足够的胆囊瓣的胆囊切除术,瘘口用胆囊瓣关闭,瘘口远端放置T管,T管短臂要越过瘘口支撑作用。

同时要注意T管不可放置在修补后的瘘口内,以防术后胆管狭窄,支撑引流2~3月,经T管造影满意后才予拔除,当胆囊瓣不够时,可行安全有效的Roux-en-Y 胆道空肠吻合术;除部分瘘口较小的Ⅲ型患者可直接切除胆囊或行胆囊大部切除外,大多数Ⅲ型和Ⅳ型患者,因瘘口较大,直接缝合修补易导致胆管狭窄,应行胆囊切除后,选择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同时吻合口内放置T管引流。

根据Nagakawa的分类方法其手术方式为:(1)胆囊切开取石造瘘术,适用于各型急性胆管炎情况。(2)单纯胆囊切除术,适用Ⅰ型和Ⅳ型。(3)胆囊切除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这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将胆囊大部或部分切除后,保留胆囊颈部,避免损伤胆管,用胆囊残端修补缺损的胆管,在修补的下方放置T 型管,适用于Ⅱ和Ⅲ型。(4)胆囊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适用于Ⅱ型胆管缺损比较大,单纯胆管修补较困难者。

内镜下乳头肌切开、体外碎石、球囊扩张、网篮或机械取石、内支架放置等方法,亦能成功处理Mirizzi综合征。

腹腔镜下能处理MDⅠ型、Ⅱ型患者,行术中胆道造影与腹腔镜B超检查,可使手术安全性提高。

Mirizzi综合征诊治进展

Mirizzi综合征诊治进展 【关键词】 Mirizzi Mirizzi综合征是由于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引起胆总管的机械压迫或继发炎症导致肝总管狭窄、胆囊胆总管瘘的一组疾病。该病是少见的胆囊结石并发症,其发病率占0.7%~1.4%[1-2]。 1 发病机制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胆囊管较长、胆囊管和胆总管并行或低位汇入胆总管时易发生Mirizzi综合征[2]。其发病与胆囊结石的长期存在和慢性炎症有着直接关系。最初嵌顿在Hartmann囊的结石长期压迫胆总管,导致胆囊炎反复发作,并最终导致胆囊扩张、增厚及炎症形成。如果有炎症的胆囊和胆总管接近并且融合时,炎症及粘连将加重胆管的阻塞。随着时间的进展,结石造成胆囊压力性坏死和侵入到胆总管时,就引起胆囊胆总管瘘。由于胆总管瘘的存在,炎症反复发作,常导致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结肠的粘连[3]。另外,长期慢性炎症的存在,还可能诱发胆道肿瘤。Prasad等[4]报道Mirizzi综合征并发胆囊癌的发病率为5.3%。 2 病理分型 根据Mirizzi综合征发生的病因、病理不同,不同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病理分型(表1)。表1 Mirizzi综合征的不同病理分型(略) 1982年,McSherry等[5]建议把Mirizzi综合征分为2型:Ⅰ型包括嵌顿在胆囊管或胆囊颈部结石压迫肝总管;Ⅱ型包括胆囊胆总管瘘,凡结石部分或全部侵蚀肝总管壁而进入肝总管,都归于此类。

在此基础上,Csendes等[6]于1989年进一步修正。他们认为此综合征可分为4型:I型,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胆总管;Ⅱ型,胆囊胆总管瘘形成,瘘管口径小于胆总管周径的1/3;Ⅲ型,瘘管口径超过胆总管周径的2/3;Ⅳ型,胆囊胆总管瘘完全破坏了胆总管。最近Colovi等[7]以病理学和手术治疗为分类基础提出了新的分型方法:Ⅰ型,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引起肝总管狭窄,即Mirizzi 综合征原型;Ⅱ型,能够一期修复的胆囊胆总管瘘;Ⅲ型,不能一期修复的胆囊胆总管瘘;Ⅲa型,在Ⅲ型基础上合并有需要修补的十二指肠瘘;IV型,胆囊颈或胆囊管无结石,而是胆囊的炎症反应引起肝总管狭窄。我们认为Csendes分型法比较直观,在手术过程中不需额外辅助器材就能直接诊断和分型,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 3 临床表现及诊断 Mirizzi综合征早期正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及预防远期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指标变化,故要在术前确诊比较困难。 本病常发生于胆道长期有症状的患者,近期常有黄疸史,也可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阻塞性黄疸(60%~100%)和腹痛(50%~100%)[8]。最常见的血清学指标异常表现为TB、ALP及转氨酶水平的升高[2]。而WBC升高并不多见,一般发生在炎症的急性期。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B超、CT、ERCP、MRCP。B超是筛查Mirizzi 综合征的首要诊断工具,它对肝胆系统结石、胆囊炎症及胆囊肿大的

嗜血细胞综合症该如何治疗

嗜血细胞综合症该如何治疗 很多的人细胞出现了问题,那么就需要注意及时的采取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会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身体的健康,因此患者一旦出现了这个问题就需要注意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那么嗜血细胞综合症该如何治疗呢?那么下面我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吧。 噬血细胞综合症,不是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是血液内科一种少见的疾病.病因可能是感染、药物或肿瘤引起的. 噬血细胞综合症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感染病毒,或是因为用药不当,以及体内有肿瘤(对于小孩来说肿瘤几率低)等,很可能是由于感冒或者是小型伤口感染.婴幼儿感染后由于自身抵抗能力弱.调节不当.致使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一种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清除病毒肿瘤细胞等)而且对自身血细胞发生攻击并消除. 使得婴儿贫血导致死亡. 较大的有

血液专科的医院均可以治疗,但是目前无哪一家医院能保证百分之百治愈该病.治疗费用较高。 继发性HPS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对HPS或高细胞因子血症的治疗对策为:①类固醇疗法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②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多用于VAHS); ③抑制T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抑制剂环孢菌素A或联用G-CSF 治疗VAHS,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④直接拮抗细胞因子的抗TNF抗体和IL-1受体拮抗剂; ⑤为抑制或减少淋巴因子的供应源可采用化疗。包括CHOP、CHOPE方案或缓慢静滴长春新碱。屡已报道应用依托泊甙(VP16)治疗原因不明的重症HPS、EBV-AHS或LAHS奏效。预后分析表明,对于不易与MH鉴别的HPS患者启用化疗是必需的;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患者出现了上述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注意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检查和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保证好患者的身体的健康的问题,避免

Mirizzi综合征(米里齐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 别名:Mirizzi综合症;解剖功能综合征;米里齐综合征 消化科: 概述: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作为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及其炎症所引起的胆管梗阻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 目前各家对Mirizzi综合征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1905年Kehr 报道了胆囊管结石嵌顿及其炎症所引起的肝总管梗阻是梗阻性黄疸的少见原因。1940年阿根廷医生Pablo Mirizzi根据术中胆道造影提出“肝管有生理括约肌功能”的报道,并于1948年根据术中胆道造影结果首次报道并描述了由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肝总管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称之为解剖功能综合征,命名为Mirizzi综合征。其所指的Mirizzi综合征是由于肝总管受到结石的刺激引起肝总管括约肌收缩,从而导致肝总管梗阻,肝总管无器质性改变。但是1983年Lubbers 证明肝管上不存在括约肌,组织学研究表明肝总管是一纤维组织结构管道,壁内有少量的平滑肌细胞,未证实有括约肌样的平滑肌,故最早定义的Mirizzi综合征缺乏解剖学基础。在随后的报道中,常将Mirizzi综合征包括嵌顿结石对肝总管的机械性压迫、炎症纤维狭窄、肝内胆管狭窄,甚至胆囊胆管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对原定义有了较大的修改。它实际上是胆石症的一种并发症,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1975年,Corlette年报道18例胆囊哈氏陷窝与肝管形成内瘘,将其归为Mirizzi综合征的一种类型。1983年,宫畸逸夫提出Mirizzi综合征的定义,为肝总管狭窄是由于胆囊结石或并发炎症并伴有胆管炎

和黄疸症状,宫畸逸夫将胆囊颈或胆囊管无结石或胆囊内结石没有嵌顿,而是由于胆囊炎的炎症累及引起肝总管狭窄的一组疾病包括在Mirizzi综合征里。 由于Mirizzi综合征在胆囊切除时易引起胆管损伤,加上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广泛应用,术中常遇到类似的病理变化,手术处理存在特殊性。而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可致胆囊癌的发生率上升,这都需要有一名称来概括这些症状,所以Mirizzi综合征这一概念仍在使用,但其意义更为广泛。目前Mirizzi综合征多指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和(或)其他良性疾病压迫或炎症波及引起肝总管或胆总管不同程度梗阻,导致胆管炎、梗阻性黄疸为特征的一系列的症候群。 流行病学:1961年Mirizzi诊治4000例病人中发现70例,发生率为1.8%。Csendes报道17395例胆囊结石手术病例中,仅发现219例,占1.3%(包括胆囊胆管瘘)。Puente总结580例胆道手术病例中,Mirizzi综合征发生率为1.8%。Bear等认为其发病率在0.7%~1.1%之间。 病因:Didlake等强调胆囊管解剖变异与本征发生有关。病变基础是:胆囊管开口过低或平行于胆总管;相邻两管壁有时缺如,仅间隔一层覆有胆管上皮的薄的纤维膜;有时周围组织形成一鞘样结构,将胆囊管与肝总管一并包裹在内。这样的结石一旦嵌顿在胆囊管中,十分容易压迫肝总管使之狭窄,甚至形成瘘。其他存在的因素还有: 1、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结石或炎症压迫肝总管或炎症累及肝总管。

Mirizzi综合征

一、定义: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系指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引起胆总管狭窄,临床上出现胆管炎、梗性黄疸和肝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1948年由阿根廷外科医生Mirizzi首次描述该病,是一种较少见疾病。 二、发病机理: Mirizzi综合征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解剖基础是胆囊管较长且与胆总管并行,两者间隔一层纤维膜。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的结石压迫肝总管导致狭窄、梗阻而继发胆管炎,或其压迫引起肝总管侧壁缺血坏死而形成胆囊胆管瘘。 一般认为形成Mirizzi综合征有以下几个条件:(1)胆囊管比较长且与胆总管并行一段;(2)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有嵌顿的结石;(3)嵌顿结石压迫胆管;(4)胆囊三角有炎症。 胆囊管与胆总管融合以及瘘的形成,其发生机理目前尚有争议,综合国内外报道,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胆囊三角处有严重的炎症浸润;(2)有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过程;(3)胆囊收缩,胆囊内压力增高;(4)胆囊管与胆总管解剖结构异常;(5)胆总管管壁神经节神经元的数目减少,调节功能障碍。 三、诊断: 本病不经特殊检查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直接影像学检查有以下特点:(1)胆囊萎缩;(2)胆囊颈以上的肝胆管扩张;(3)胆管偏位,偏侧性充盈缺损边缘光滑;(4)扩张的胆管突然变成结石以下正常的胆管。 B超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表现为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与肝总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为本病筛选提供诊断线索,Joseph提出,如发现胆囊管、肝总管和门静脉呈现所谓的“三管征”应考虑本综合征,但临床上出现概率较少。CT的诊断价值和B超相类似,均难以显示胆道病理解剖结构的改变,对胆囊胆管瘘亦难以显示。Becker提出Mirizzi综合征的B超与CT表现为:(1)胆囊管以上胆管(包括肝总管)扩张;(2)胆囊颈结石嵌顿;(3)从扩张的肝总管突变至结石以下正常的胆总管。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结石常误认为胆总管结石,因MD常有胆囊萎缩与纤维化及胆囊和胆总管连接部有致密纤维粘连。 ERCP 是术前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因ERCP有良好的胆道直接显影效果,可显示肝总管的狭窄、移位与充盈缺损及胆囊胆管瘘。术前行ERCP检查的患者有以下特点:(1)胆囊萎缩,胆囊壁变厚;(2)胆囊颈以及肝总管扩张;(3)胆管偏位,偏侧性充盈缺损,边缘光滑;(4)扩张的胆管突然变成结石以下正常的胆管;(5)部分病例胆囊不显影。 PTC的检查价值和ERCP相似,因两者均属创伤性检查手段,有一定的适应证与并发症,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MRCP可克服ERCP与PTC的不足,不仅可显示胆道情况,还可观察其周围解剖结构的改变,且具有非侵袭性、患者依从性好、无需造影剂等优点,能明显提高MD术前诊断率,减少术中胆管意外损伤,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时更要明

嗜血细胞综合征

例1,女,2.5岁,因间断发热2.5月入院查体:T38.5℃,皮肤无出血点,淋巴结无 肿,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及剑下均5cm,质中等,脾平脐,质中等,血常规:WBC2.2×10 9 /L,LY53.5%,GR39.4%,RBC3.45×10 12 /L,Hb81g/L,PLT84×10 9 /L,肝功:AST148U/L,GGT52U/L,LDH1188U/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0.78:1,粒系各阶段比例偏低,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显著,占48%,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形态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稍低,单核细胞略高,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片中出现较 吞噬细胞,多吞噬血小板,少吞噬红细胞,尤以片尾为多,噬血占3.31%,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保肝、激素及对症处理,5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及下肢水肿,左颈及腹股沟各淋巴 血细胞的破坏,目诊断标准为

注射丙球蛋白

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中包括家族性和获得性的噬血细胞的全身增殖性疾病,其发生多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本病在临床上难以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其鉴别要点如下。 1.本病为反应性,发病多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进展缓慢,大多数病例无进行性衰竭,病情在数周内可以缓解。 3.发病有诱因,约 50%可找到原发病。 4.贫血及出血较恶性组织细胞病轻。 5.肝、肾衰竭均少见。 6.NAP 活性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则相反。 7.发热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8.组织细胞形态多为成熟型、单核样或淋巴样,组织细胞持续时间短,消失快。 9.血清铁蛋白值不如恶性组织细胞病增高明显。

最新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症 噬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综述 噬血细胞综合症不是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是血液内科一种少见的疾病.病因可能是感染、药物或肿瘤引起的. 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感染病毒,或是因为用药不当,以及体内有肿瘤(对于小孩来说肿瘤几率低)等,很可能是由于感冒或者是小型伤口感染.婴幼儿感染后由于自身抵抗能力弱.调节不当.致使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一种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清除病毒肿瘤细胞等)而且对自身血细胞发生攻击并消除. 使得婴儿贫血导致死亡. 较大的有血液专科的医院均可以治疗,但是目前无哪一家医院能保证百分之百治愈该病.治疗费用较高。 综合症分类 一类 为原发性或家族性,遗传性占主要因素。 二类

为继发性,后者可由感染及肿瘤所致。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 syndrome,MAHS)。 流行病学 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原发性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万。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率约为45%。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S可以看作细胞因子病(cytokine disease),或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Th1和Tc)和单核吞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单核因子〔巨噬细胞增生的诱导因子(PIF)〕激活巨噬细胞。恶性细胞亦可直接刺激组织细胞,或由肿瘤细胞产生释放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诱发临床综合征,称之为副新生物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高细胞因子血症作为血细胞减少和器官衰竭的中间机制。CD+4T细胞分泌诱导巨噬细胞增生的因子(PIF)为HPS的始动因素。IFNγ和TNF-α引起骨髓造血抑制,IFN-γ、TNFα和IL-1导致发热、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及凝血障碍。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sIL-2R)的过度增高结合IL-2可作为抑制正常免疫反应的“阻断因子”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状态。 目前认为HPS患者血细胞减少有多种因素参与:①噬血细胞增多,加速血细胞的破坏;②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细胞增殖的抑制性物质,骨髓内粒系和红系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进行性减

嗜血细胞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症亦称嗜血细胞性淋巴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icytosissyndromeHPLS),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Ⅱ型,包括家族性和继发性2类. 家族性嗜血细胞综合症(FHLH)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阳性遗传病,患儿出生时正常,多于6月一1岁突然高热、黄疸、出血、肝脾肿大,少数有惊厥.中约50%有阳性家族史,临床呈致死性经过,未经治疗者中位数生存期为2个月,系l0号染色体基因缺陷所致,通常2岁以下者考虑FHLH. 继发性HPS可分为感染相关性和肿瘤相关性.既往认为感染相关性主要为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人类细小病毒 B19,目前认识到本病也可由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布氏杆菌、真菌及杜氏利什曼原虫等所.肿瘤相关性继发于患血液系统或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病人,由于恶性疾病本身及化疗、放疗所致免疫抑制状态引起对感染易感增高所致.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先天免疫缺陷患儿也可并发此病. HPS最显著的病理特征是良性组织细胞增加并伴嗜血现象,多见于淋巴结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门静脉、脾脏的红髓和骨髓.在急性期,该病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发现嗜血细胞,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诊. HPS的治疗及预后决定于疾病类型.目前治疗主要为(1)丙球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甲强冲击,(2)抑制T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抑制剂cytA或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为减少或抑制淋巴因子的供应原可用化疗,(4)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血浆置换.1994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建议应用HIM一94方案:化疗加免疫疗法(足叶乙甙+糖皮质激素+cytA)+MTX鞘注.丙球的疗效仍有争议. 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并进一 步观察该病的疗效. --------------------------------------------------------------------------------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本综合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或家族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后者可由感染及肿瘤所致.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 (virus-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 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syndrome,MAHS). 1.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hemophagocyticsyndrome) 1.1发病年龄一般早期发病,70%发生于1岁以内,甚至可在生前发病,出生时即有临床表现.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但也有迟至8岁发病者.成年发病亦

嗜血细胞综合症的判断标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嗜血细胞综合症的判断标准 导语:想必不少人都没有听说过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什么疾病,这种疾病其实是人体内吞噬细胞发生了变化所导致的。其实人体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对人的身体 想必不少人都没有听说过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什么疾病,这种疾病其实是人体内吞噬细胞发生了变化所导致的。其实人体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对人的身体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中一方面是吞噬细胞可以吞噬体内入侵的细菌和一些废弃的细胞,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而另一方面,吞噬细胞如果发生异常情况的话,很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攻击,把人体内正常的细胞一点点吞噬掉,对人体造成一系列的损伤。 其实嗜血细胞综合症这样的疾病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如果情况严重的话,是会夺人性命的。所以对于这种疾病,我们还是要谨慎处理。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综合征的判断标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发热: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C 2、肝脾肿大: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计>=2个细胞系 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二或血三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 x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 4、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感染性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