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义《形意五行连环拳谱合璧》
李存义形意八卦

教案
有文事,必有武备也。夫武术者运动之一也。善则日强,有善于卫生,并关乎尚武之进步。不但有善于己身而且能有善于国用。不然则枉费身心,徒过年日。更须言者。习武者必具武德也。唯武德二字为尚也,如其不然不但无善于应用,而且有害于身心,于卫生大有碍焉。故武术一门不可不慎其锻炼,更不可不究其法耳。然更有内外之分。夫内门者,以阴阳、五行、八卦、动静、刚柔、生克等理。合于拳术,步法之中以太极变化喻其作用。提纲挈领称为内家,其运行气专以虚静化人,得浩然之正气,经之运动作式,兼采心气作用,以意为主而运动筋肉。待意至之处,气于力自付。由内达外,如之之得心应手。书法之意在笔先。可知觉运动,柔静为体,刚动为用。柔而能伸,刚而能御。知彼知己,知白守黑。以小敌大,以慢敌快。盖其力点不能发展,并移其重点。使出身心之外,不能保持原来位置。故以柔克刚也。盖敌力难巨,按力学家。分力合力之法,考诸学大小轮周。作同一比力,反使为我用,既以静制动也。如身体日强。精神自振。气血通畅,疾病何生。况身能动而心能静。内尚武而外尚文,绝不等其他学家粗鲁、鲁猛、野蛮运动者矣。切记!切记!
忌决
身忌高,腿忌直,肘忌散,头忌低,心忌慢,足忌迟,五行最忌离无合,肋肩胫膝最忌分离.用力最忌刚而无曲,身心最忌不一.上身忌无沉气,下身最忌不提.目力忌无全体,进退忌无全肢.中进忌失,上下走步最忌分歧.使法最忌虚中无实,更忌实中无虚.参透灵极巧变.自知虚中实,实中虚.总归刚柔相济,虚中实,实中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自然得胜,方为出奇.
遇劈砸手摇扒,遇低钩手莫抽.
遇高挑进肘宝,明变化自然好.
搓法决
身为钓饵敌为鱼,变化须藏觉触知。
未动早安应动出,虚中有实实中虚。
进退得宜为妙法,防而不漏武功奇。
搓是搓来接是接。接搓二字有分别。
中华古籍(古代书籍)武术类 形意拳古拳谱

形意拳古拳譜 一、五行: 五行者,乃金、木、水、火、土 配與五拳者,為劈、崩、鑽、炮、橫 二、五行(五拳)相生: 劈拳變鑽拳,為金生水 鑽拳變崩拳,為水生木 崩拳變炮拳,為木生火 炮拳變橫拳,為火生土 橫拳變劈拳,為土生金 三、五行(五拳)相剋: 劈拳破崩拳,為金克木 崩拳破橫拳,為木克土 橫拳破鑽拳,為土克水 鑽拳破炮拳,為水克火 炮拳破劈拳,為火克金 形意十二形 十二形者: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鮐、鷹、熊 (註:鮐字有誤,應該是台加鳥的鮐,以鮐代之) 一、龍形: 龍形飛升,伏龍落地 二、虎形: 虎抱頭,猛虎撲食 三、猴形: 猴子掛印,猴子竊繩,猴子爬杆 四、馬形:第 1 页 勒疆,搬,頂 五、鼉形: 左右翻江 六、雞形: 三穿掌,金雞舍米,金雞抖鱗(一)(二) 金雞上架,金雞報曉 七、鷂形: 鷂子束身,鷂子入林,蓋捶,鷂子拈天,鷂子返身 八、燕形: 燕子晗泥,燕子抄水(一)(二),燕子食米, 九、蛇形: 蛇形纏身,蛇形昂首,蛇形轉身 十、鮐形: 鮐形俯身,鮐形上架 十一、十二、鷹形,熊形,鷹熊鬥智: 熊頂,鷹抓 李存義拳譜 五行拳解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謂也。
如人之內有五臟,外有五官,與五行相合,心屬火,脾屬土,肝屬木,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之隱於內者。
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腎,人中通脾,此五行之著於外者。
五行有相生之道存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剋之義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夫五行見於洪範,而漢儒借之解經,後人每訊其於義無取,而生剋之理,究不為不當也,拳因之以取名,用以堅實其內,整飭其外,取相生之道,以為平時之練習,強健其身體,增長其氣力,以強身祛病;取相剋之義,以為技擊之應用。
五拳之意 劈、崩、鑽、炮、橫,五拳之名稱也。
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鑽拳之形似錐,性屬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梁,性屬土。
内家拳旧闻(13-20)

内家拳旧闻(13-20)内家拳旧闻十三——中华武士会旧闻中华武士会刚成立的时候,风云人物比较多如太极李瑞东,八极李书文、霍殿阁、马凤图,通背张策,形意李存义、郝恩光、李玉琳,八卦张占魁、韩慕侠等都是一时之选。
以后派性渐起,武士会就成了形意八卦的天下,这是有李存义领着,武士会内部人心还算齐,又由于有李存义在社会上的影响,其生源和资金都还过得去。
以后李存义被马良邀请到了山东,因上了年纪,在山东与人交手,栽了。
回到天津就病了,这时李存义把武士会交给了定兴三李,不久就去世了。
三李的功夫是好的,但人性不行,浮不起众望。
加上张占魁也另有想法,武士会就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了。
以后国术馆一兴起,原来武士会的一些人都去了国术馆如黄柏年、马玉堂、姜容樵等。
李存义是全国闻名的武术家,影响力很大,栽培的人才也多,是武士会里的其他人代替不了的。
三李中的老二李文亭以及傅剑秋、黄柏年、马玉堂的功夫都很出众。
其他人象郭汉之、李云表、李云山、姜玉和等虽然名气稍逊,但功夫还是有的。
包不同叙述:李存义先生除了授徒很多外,还著书立说,广为传播形意拳,如《五行、连环拳谱合璧》《八字功谱》《形意真诠》等。
但都未正式出版,是以木刻版或手抄本的形式流传。
李先生本人文化不高,但也并非不能文。
除了指导本门弟子,孙禄堂、姜容樵等先生也都受益于李,有他们自陈的文字为证。
董秀生也师从李先生,后来又拜宋虎臣为师,所以他所传的形意拳是:“形同河北,劲乃宋门”,别具一格,在太原影响较大,其徒李桂昌现年近九旬,仍苦修不。
郭汉之入门较晚,后来又从武林大隐梁兴华先生习形意拳,梁的师承可能连郭汉之也说不清楚,但郭汉之很推崇他,郭之子郭益三、徒杨立德、杨润田仍在天津。
李存义先生义气过人,他之能服人,许多人给他面子,不单是冲着他的武功,人格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他对学生循循善诱,不但会练,而且会教,这是很难得的。
我也听说他后来栽过跟头,具体情况就不清楚了,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败一次并不表示一世英名付诸东流,前辈们可能比我们这些后人更看得开。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关注“老拳谱”公众号,海量经典老拳谱,免费为您推送;李存义形意拳二十四法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三圆: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三挺:挺项则精气贯顶,挺腰则力达全身挺膝则腿坚马稳;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泄,胆量抱身临敌不变,两肘抱肋出入不乱;三扣:肩扣则力气到肘,掌扣则力气到手,手足指扣则周身力厚;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腕撑圆;三曲:两肱宜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两腕宜曲曲则力厚;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觊兔之饥鹰手毒如捕羊之饿虎校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说明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必须取形意拳八字诀和象形拳八字诀,依依对照,方能议论的清楚,阐释的明白,以备习拳者参阅。
否则,偏于任何说法,都会论述的不全面了。
故只有一条一条的录其原文,方能较全面的议论清楚,阐释明白。
以八字诀为纲,二十四法为目,这样方能纲举目张。
照录之原文,首条用薜颠先生之八字诀,次条为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诀,然后是我的议论之内容。
下面就依序阐释此中之精义。
顶字诀:薛: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姜:三顶者何?头(后脑骨)向上顶,有冲天之雄。
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
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人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顶字诀之顶字,有止于此之意,内气上升至百会上,谓之冲天之雄。
头为天才。
百会为头之最上顶端,内气至此谓之顶。
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顶也。
拳经云:“头若顶千钧,颈如搬树转”。
就是此“顶”字之诀也。
所谓“后脑骨向上顶”之顶字,乃向上竖起之意,还是百会穴放置头的最上端之意。
百会置头最上端则头正,头正领起则一身无懒骨,正所谓“头统健之体,乃全身之总领也。
武坛藏经阁

武坛藏经阁五、形意拳、心意拳、意拳、大成拳、卢氏结构1、《形意拳术》李天骥著。
2、《五形连环拳谱合壁》李存义著。
3、《岳氏意拳五行精义》董秀升著。
4、《形意拳理论研究》曹志清著,中华武术文库理论部,334页。
5、《形意拳与内功十三段》宝鼎原著,林宣整理注释。
6、《中国形意拳》(280页周家祥著,十二套传统套路,大部分内容是目前社会上出版的形意拳书中所没有的,每套都有单练与对练)。
7、《形意拳谱五纲七言论》靳云亭著,台湾版。
8、《尚派形意拳械扶微》第二辑(配光盘)李宏著。
9、《形意拳拳谱》为形意拳大师李洛能(飞羽)著于清乾隆壬寅年。
10、《形意内功》内容包括三体式桩、指午桩、浑元一气桩、五行培元功、丹田功、内功周天法、盘根气功等。
11、《形意器械》内容包括闭血镢、战斗剑、连环刀、五行连环棍、方便铲、十三枪等。
12、《形意拳术抉微》刘殿琛著,有桩法、五行拳、进退连环拳、十二形拳、五行剑、十二形剑、进退连环剑、五行枪、十二形枪、进退连环枪等内容。
13、《心意六合拳艺大全》大16开本,750页。
集戴氏、河南、上海、终南、邓州、金家等各系当代心意拳名家拳功于一册,并附有凌汉兴著《心意六合拳艺传真》及卢嵩高、解兴帮等老一辈珍贵拳照。
14、《心会掌》“心会掌”为赵道新先生于1973年4月创编。
本资料包括心会掌六十四式图解,赵道新遗文《心会掌六十四式详解》以及一些有关心会掌的资料等内容。
15、《赵道新资料辑》收集了有关赵道新的资料及遗作共10篇文章。
16、《张氏合气健身操》教材一册,光盘六张100元,张鸿骏著,为赵道新弟子,汇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心会掌、螺旋拳、大成拳之精华,集技击养生于一体.17、《螺旋拳》为裘稚和先生于1964 年融形意、太极、八卦、意拳为一炉,创编螺旋拳。
18、《形意五行拳图说》凌善清著,民国十七年古谱。
19、《形意母拳》姜容樵著,民国十八年古谱。
20、《鸳鸯脚》布秉贵等著,为布学宽根据戳脚结合形意拳而创,形意劲味特浓。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形意门中八字功拳法是由“斩截裹挎挑领云顶”八个单项套路组成。
而由此衍生变化的有传统八字连环拳和金刚八字锤外,尚有八字战锤等技法。
但是这些均属于奇门八字功,也就是软八字功。
还有一套正门八字功,也叫硬八字功,这可能只有李存义派形意门才有,其它门派尚未见介绍过。
形意门中素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金刚八式易筋洗髓”之说。
过去囿于门户之见,加之师门清规戒律甚严,门内人辈德高艺精尚不传授,外人更是鲜能窥其门径了。
笔者受教于著名武术家恩师陈盛甫教授,复受益于武当名家原金锁老先生,多年来勤加习练,不敢稍有懈怠,虽无大成,但亦获益匪浅。
今值国术昌盛之际,余不揣浅陋,将其整理成文。
预备式:三体式(起势)谱诀:“双塌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筋易骨加洗髓,脚踩手劈不留情。
”1、上身稍左侧,面朝东南,两脚跟并拢,左脚尖朝前,右脚尖向右撇45度,呈“八”字形,两腿膝盖挺直,含胸收腹,两臂松沉,两手五指并拢贴于两腿侧,头正,项直,下颏微扣,目平视前方(图1)。
2、下肢姿势保持不变。
两手由身体两侧腕部外翻转,并向前上方托起,掌心朝上,两手小指微向上翘,高及鼻平,目视前方(图2)。
3、两手腕部内旋用按劲下翻,掌心朝下,两膝部微曲,两掌按至脐平,然后两掌十指相对,掌心朝下,目视前方(图3)。
4、两掌变拳,腕部外旋上翻,使两拳心向上,右臂屈肘内旋,使右拳由胸口向上,经口前向前上方钻出,拳眼斜向左后方,高及眉齐。
左拳也随之向前钻出至右肘内侧,右肩微向前送,目视前方(图4)。
5、紧接上动,然后左臂内旋,左拳变掌从右肘部翻腕向上,左臂外旋迅速向前劈出,右拳变掌随之向下翻捋,按至腹部,掌心向下,大拇指紧贴肚脐部。
左脚向前蹚进一步,及右脚跟相距两脚半左右。
腰胯下塌,两腿微曲,手脚鼻呈一线,左三体式,目视前方(图5)。
注意要点:手掌向上翻,用劲要绵绵不断。
起式吸气,按下呼气劈掌。
用肘部的沉坠劲,使之合为一体,前劈后捋成收发交替劲。
尚派五行连环形意拳

尚派五行十二形连环形意拳简介尚云祥师承李存义,虽可归属为河北派形意拳套路,但却与其他河北派形意拳比,动作上则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也就早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派练习走势风格特点,以及理论和理念,尚派形意拳很着实际,练习不提倡练拳只有华丽的外表,那种虚空飘渺花拳绣腿。
其初衷中心环节就体现一个打字,也就是拳式的技击使用价值,它体用兼备,健身与技击并重,实质为技击之学,抛开种种神秘,此拳自始至终以扎实的桩功为基,以内劲为用,以身法、步法欺人取胜,以形取义,以意求形,形由意转,义自形生。
本躺拳法,动作特点仍是由起钻落翻变为俯掌而成三体式,拳势组合有鹰捉、五行、十二形、六合拳、连环拳、等拳势套路。
有言,起为钻落为翻,打起打落如云翻掀浪,不知起落,何谈形意拳。
出势虎扑,起手鹰捉;崩拳冲撞看人如蒿草,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劈拳为斧刃,有刃有捶,发力着意点是应放在前臂的拳和小臂上,要养成练成前小臂中节打人的特殊技击技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炮横乃至形意拳扩展到十二形,毎一式、毎一招,要求四肢松开,松得上来,沉得下去,处处合乎拳法既循规蹈矩;摆扣步,动中发力,迅疾刚实,才有了铁胳膊尚,铁脚佛武林之美称赞誉,尚真算得上,称得起是倾毕生磨砺,终成身怀绝技的一代当代形意拳宗师。
第一段目录一、劈掌二、踢腿三、右钻拳四、上步崩拳五、左钻拳六、右崩拳七、右外摆钻拳八、上步崩拳九、炮捶(猫洗脸)十、横拳动作顺序说明第一段第一式、顺步劈掌、图(一)——(五)1(一)(二)(三)(四)(五)动作一、预备式、图(一)(一)面西自然并步齐步站立,两臂松垂身体两侧,眼光平视正前方。
动作二、起势、图(二)(二)两臂从身体两侧向胸前举臂上抬,两腿就地屈膝下蹲。
动作三、劈掌、图(三)——(五)(三)右手前探,左手后拉,两腿继而沉右胯坐右腿。
(四)右手下落,踏掌置于右小腹前下侧。
(五)前上右腿,前后与左腿成三七步,继而左手落置于左胯侧,掌心朝下成踏按掌,上右步,前后成三七步,右拳过左拳虎口后变掌照前劈掌打出。
《形意拳谱》完整版

《形意拳谱》完整版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李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谱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
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
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
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
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