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具体章节内容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生活背景。

2. 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阅读更多名著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作品背景介绍:讲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章节内容梳理:逐章讲解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章节,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朝花夕拾》2. 主要内容:章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3. 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是如何批判封建礼教的。

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人物形象及其特点: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特点见教材。

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的方式:讽刺、对比、揭露等。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

朝花夕拾教案设计一等奖

朝花夕拾教案设计一等奖

编号:__________ 朝花夕拾教案设计一等奖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朝花夕拾教案设计一等奖目录一、教学内容1.1 作品背景介绍1.2 主要内容概述1.3 作品主题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5 实践环节5.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6.1 板书提纲6.2 板书重点6.3 板书难点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分析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作品推荐9.2 课堂话题讨论9.3 实践活动建议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作品背景介绍1.1.1 《朝花夕拾》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1.2 作品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1.2 主要内容概述1.2.1 作品的基本情节1.2.2 作品的主要人物1.3 作品主题分析1.3.1 对童年的怀念1.3.2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 了解作品的背景及主题2.1.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3.2 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1.1 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1.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3.2 教学重点3.2.1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2.2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1.1 PPT课件4.1.2 相关文学作品资料4.2 学具准备4.2.1 笔记本4.2.2 阅读作品《朝花夕拾》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利用PPT课件展示作品封面和作者照片5.1.2 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主题5.2 自主学习5.2.1 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5.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感受5.3 课堂讲解5.3.1 讲解作品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关系5.3.2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5.4 小组讨论5.4.1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5.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5.5 实践环节5.5.1 学生选取作品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5.5.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交流阅读体验5.6 课堂小结5.6.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六、板书设计6.1 板书提纲6.1.1 作品背景与主题6.1.2 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6.2 板书重点6.2.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6.2.2 作者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观6.3 板书难点6.3.1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6.3.2 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1.1 复述作品的基本情节7.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7.2 作业要求7.2.2 格式:作文纸7.3 作业评价7.3.1 评价内容:情节复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7.3.2 评价方式:教师批改,给出评价和建议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1.1 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程度8.1.2 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感悟和价值观的认同8.2 教学方法改进8.2.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8.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8.3 学生反馈分析8.3.1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8.3.2 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意见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作品推荐9.1.1 《呐喊》9.1.2 《彷徨》9.2 课堂话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作品背景介绍1.1.1 《朝花夕拾》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在介绍鲁迅时,要强调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朝花夕拾》在鲁迅创作生涯中的意义。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篇章一:引言朝花夕拾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性散文集,以鲜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全书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观点,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阅读朝花夕拾,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思考。

篇章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与情感表达,感受鲁迅犀利的观察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思考;2. 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朝花夕拾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提升对文学语言的认知;3.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思维,分析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4. 学生能够发表个人见解并就作品内容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篇章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2) 模块式阅读朝花夕拾,包括各篇散文的主题和思想;(3)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4) 深入讨论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图片或摘取一段精彩引语,激发学生的兴趣;(2)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各篇散文,注重注释和标注关键词,理解文章的细节和脉络;(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各篇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协助理解作者观点;(4) 学术演讲:学生针对选定的篇章,进行学术演讲,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个人见解;(5)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6) 辩论赛:分组进行辩论,探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篇章四:教学过程1. 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阅读,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以及朝花夕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模块式阅读朝花夕拾:学生按照模块划分,独立阅读各篇散文,并进行笔记和标注,理解每篇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各篇散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和疑惑,协助理解作者观点。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

二、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二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三字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三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四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五课时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二、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三、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3.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思考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质量、仿写水平等方面。

3.综合评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程度及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朝花夕拾》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名著《朝花夕拾》,具体章节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详细内容包括:1. 阅读文本,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2. 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探讨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文本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

3. 例题讲解:挑选文本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

a. 描述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b. 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感情如何?a.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b. 这些人生哲理对你有什么启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本内容,绘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维导图;b. 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a. 思维导图:以文本内容为主线,展现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b. 作文: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其他篇目,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例题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4. 作业设计:思维导图和作文的布置。

《朝花夕拾》 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 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经历,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感受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4、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篇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习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知识,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如精读、略读、做读书笔记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名言,引出《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思想主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渊源。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三)阅读方法指导1、向学生介绍精读、略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如摘抄优美语句、写心得体会、绘制思维导图等。

(四)作品内容解读1、选取《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进行详细解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导语:罗大佑的《童年》虽然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换位思考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鲁迅笔下的人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写作动机,激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2.教给学生粗读和精读的方法,对重要的作品进行精读,更好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

3.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教给学生粗读和精读的方法,对重要的作品进行精读,更好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

2.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教给学生粗读和精读的方法,对重要的作品进行精读,更好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预习要求:阅读《朝花夕拾》全书,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去探究鲁迅笔下的人物。

(板书:《朝花夕拾》)PPT1展示: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鲁迅
二、阅读检测,整体感知
活动一 PPT2展示:
《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分别为《》、《》、《》、《》、《》、《》、《》、《》、《》、《》。

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到的生活道路和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活动二 PPT3展示: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填篇名
对猫的讨厌和仇恨 ------
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
描绘封建家长制的阴影 -------
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
描写童年生活的 -------
揭露庸医误人的 -------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
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
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
教师小结:《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十篇中,前七篇是回忆童年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了当时的人心世道。

后三篇:《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的文字。

1927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了《小引》和《后记》,并改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晨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给人们以意义。

PPT4展示:“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 ---《小引》
活动三补充介绍背景资料
鲁迅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知县老爷,又到京城当过内阁中书。

像这样既出身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市民的敬畏。

但是,在鲁迅12岁那年,祖父因科举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家境迅速败落下来。

年少的鲁迅经常拿着医生开的药方到药店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羡慕的眼光,而此时却是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很大。

PPT5展示: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教师小结:因此,《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板书: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三、精读课文,探究人物
活动一精读《范爱农》
1.出示精读方法 PPT5展示:
精读文章不马虎,品味语言要推敲,
联系修辞写具体,紧扣关键来比较,
领会主旨悟情感,结合语境巧措辞。

2.精读《范爱农》,合作探究
①文章回忆了范爱农的哪些事?
②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
③文章通过写范爱农的遭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①文章回忆了范爱农的哪些事?
恩师被杀,他却违逆众人,反对发电报;“我”与爱农酒楼叙旧;
他与回国后的“我”结成朋友,共同办学;
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望,爱农陷入更凄苦的境地;
由于苦闷困顿,最终悲惨地死去。

②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
范爱农是一位外冷内热,生性耿直而总是落落寡合,清高而又妥协、懦弱,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

③文章通过写范爱农的遭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通过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教师小结:
范爱农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五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

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后来,东渡日本留学,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横滨迎接范爱农这一行同乡。

见面之际,由于“绣花鞋事件”和“让座风波”,鲁迅不经意的摇头,让范爱农看在眼里,从此对鲁迅产生成见。

徐锡麟起义失败后,爱农因交不起学费,不能再留学。

回到故乡,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鲁迅回国后,一次在熟人的客座上再次与范爱农相识,酒楼叙旧,两人冰释前嫌。

革命后,鲁迅做了校长,爱农做监学,脸上出现了从未见过的笑容,不大喝酒,很少谈闲天,办事勤快。

但是,由于“报馆案风波”,鲁迅被迫辞去校长一职,前往南京。

爱农的学监也被后任的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失业的爱农陷入穷困潦倒之中,到处漂浮。

在一次乘船游湖中,不幸落水身亡。

这就是范爱农坎坷的一生。

我们围绕人物形象,按照“写了什么事”“是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的方法,分析了范爱农的形象。

(板书:事人情)
活动二合作探究人物——藤野先生和衍太太
1.小组分工:藤野先生---《藤野先生》(1、2组)
衍太太 --- 《琐记》 (3、4组)
2.学生合作探究:
①《藤野先生》中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琐记》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达对衍太太的不满?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①《藤野先生》明确:
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拘小节、没有民族偏见、关爱年轻人、品性正直的老师。

情:赞扬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深情的怀念。

②《琐记》明确:
事:怂恿别人的孩子冬天比赛吃冰;给童年的“我”看不健康的书籍;鼓动孩子们做危险的游戏;
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去变卖;“我”没偷,她却肆无忌惮地传播流言。

人: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却是鄙视衍太太的。

教师小结:
从范爱农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这位心忧民族却又潦倒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悼念;
从藤野先生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这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弱国子民的恩师的深深敬意;从衍太太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这位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的鄙视。

正是从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温情与残酷、个人和社会、现代和传统、快乐和痛苦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繁复情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所有的爱汇聚成一幕幕温馨的回忆,所有的恨凝结成一句句冷峻的批判。

也许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因为它常读常新。

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2.布置作业:
精读《朝花夕拾》,探究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父亲的病》和《五猖会》中的父亲,《无常》中的无常的形象。

附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
略读精读
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事人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