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朝花夕拾》教学内容
初一语文《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

初一语文《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朝花夕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朝花夕拾》篇目,探寻鲁迅的成长之路。
2.借助篇章内容、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较为深入地了解鲁迅。
【课前学习任务】1.认真阅读《朝花夕拾》的目录,最好可以按顺序背下来。
2.通读《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以及《小引》、《后记》。
3.如有条件,完成对全书的圈点批注。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请比较:请比较《朝花夕拾》与《旧事重提》哪个题目好?学习任务二:读目录:《朝花夕拾》有几篇文章?篇目名称分别是什么?学习任务三:梳理、概括:把各篇文章中与鲁迅童年、青年等阶段相关的文字提取出来,之后用简短语言概括事件。
学习任务四:梳理:每篇文章文末的日期以及《小引》中关于十篇文章写作地点的介绍。
学习任务五:思考: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的开篇就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当时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作者从北京经过了一段流离的时日,到了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先生当时面临着哪些“纷扰”呢?【推荐学习资源】推荐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影片:《民国先生——鲁迅》、《先生鲁迅》、《百家讲坛——鲁迅》、《鲁迅之路》。
【课后练习】1.思维导图二选一:依托《朝花夕拾》绘制鲁迅童年、青年的人际关系图,或以地点变化为线绘制“鲁迅的成长历程图”。
2.观看视频:请任选至少一部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影片观看,推荐:《民国先生——鲁迅》、《先生鲁迅》、《百家讲坛——鲁迅》《鲁迅之路》。
朝花夕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从甜、苦两方面梳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在批注中体会鲁迅先生蕴含在文章中的童心。
3.在归纳总结中体会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
【课前学习任务】在文中把有关鲁迅童年中“甜”的回忆用红笔圈画出来,把“苦”的回忆用黑笔圈画出来,尽可能多地圈画。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思考:《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与作者童年相关的文章有哪些?学习任务二:浏览、圈画、批注:快速浏览八篇文章,任务如下(时间:十分钟):(1)在文中把童年中有关“甜”的回忆用红笔圈画出来,把“苦”的回忆用黑笔圈画出来,尽可能多地圈画出来;(2)逐一进行批注;(3)批注内容包括用简短语言概括这件事或者对其进行赏析,并写出你觉得甜或者苦的原因。
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片段。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知道《朝花夕拾》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片段。
(2)掌握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知道《朝花夕拾》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表达深刻含义的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欣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词和短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妙。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朝花夕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讨论。
(2)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
(3)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重要片段,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欣赏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
通过阅读《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使学生了解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阅读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布置阅读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朝花夕拾》内容:童年生活、怀念、向往主题: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方法: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和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在解读《二十四孝图》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鲁迅如何通过批判封建孝道,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学习《狗·猫·鼠》时,难点在于使学生领会鲁迅运用寓言手法,对人性进行深刻剖析的技巧。
-在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如何在描绘童年记忆的同时,反映出对教育现状的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文化背景: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举例解释:
-在学习《狗·猫·鼠》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对三种动物的描述,隐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性特点。
-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强调鲁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绘童年世界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虚伪。
-在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时,着重讲解鲁迅如何通过阿长这个角色,表达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中运用动物形象的基本概念。散文中的动物形象是作者用来隐喻和讽刺人性的手法。它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狗·猫·鼠》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比狗、猫、鼠的行为和性格,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鲁迅运用的比喻和讽刺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分析狗的忠诚与猫的狡猾如何映射现实人物。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动物形象相关的社会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手法,创作一个小故事,运用动物形象来表达某种社会观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优秀教案范文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1、导读:宋代黄山谷有句名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书的滋养,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要多读书,读好书,现阶段,我们要读好初中必读名著。
2、展示本校七年级名著阅读一系列实践活动,突出《朝花夕拾》。
过渡: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我们确实读得津津有味,有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却学海无涯乐作舟。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怎样能读懂、读透?我带着大家一起来探讨,那就是掌握好角度和把握好高度,赏析人物形象,有技巧就容易多了。
板书:巧读《朝花夕拾》赏析人物形象展示课题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把课文当引子教,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
温故知新,打开七年级下册语文书P7~10页,课文阅读与欣赏。
思考①: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①:外貌:高而瘦的老人、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性格: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开明思考②: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明确:②: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
秉性慈祥,为人正直,酷爱读书,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点拨:在《朝花夕拾》里,还写了哪些人和事?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徜徉在他的记忆长河里。
)展示学生绘制好的《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分析总表,让学生各抒己见。
(点拨:《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说说你们是怎样评价的?)3、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和高度,探寻特点和规律,归纳技巧,积累常用的答题语言,完成表格,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4、探究结果明确:角度:多角度,可以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可以从品析人物描写入手,感知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情节发展入手,概括人物性格;可以从探读细节描写入手,彰显人物性格;可以从巧用对比入手,突出特征┅┅这是共性,你要结合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这是个性的展现。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
二、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二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三字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三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四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五课时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二、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三、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3.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思考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质量、仿写水平等方面。
3.综合评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程度及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朝花夕拾》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现在生活;(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2)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 作品情节梳理:(1)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完成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主备人:陆远见【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1. 简洁的导入2.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视频)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
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
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
《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
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
”(《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朝花夕拾》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 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3.代表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第二课时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赏析片断写出感受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归纳:1.(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
(4). 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山海经>>。
(重点)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三、指导阅读归纳手法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教师归纳: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拓展思维勇于实践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