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2. 《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及主题思想3. 《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4. 散文的阅读方法5. 对比分析《朝花夕拾》与其他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掌握《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学会散文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运用散文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朝花夕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分析与讲解:教师讲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4.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感悟。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他们对《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个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要求必读的名著。
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包含十篇散文,通过作者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七年级的学生正站在童年跨越到少年的门槛上,面临认知转变的关键时期。
而鲁迅笔下的童心世界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但是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两个难越过的难关。
一方面学生对文章内容所处的时期了解甚少,很难真正走进文本所刻画的场景中。
另一方面对鲁迅本人和他的写作笔法有畏难心理。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因此,本课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在课程的层层深入中,消除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隔膜。
1.通过读整本书的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活动,消除学生与《朝花夕拾》之间的隔膜,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2.合作探究“朝花“之美背后的“夕拾”之深味,以丰富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和深读本书的兴趣。
3.用批注式阅读等方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授予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读整本书的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活动,消除学生与《朝花夕拾》之间的隔膜,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朝花“之美背后的“夕拾”之深味,以丰富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和深读本书的兴趣。
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播放视频:视频欣赏:《起风了》(鲁迅诞辰140周年特别纪念版)【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 教案

读书有方法,开卷见朝花——《朝花夕拾》导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阅读整本书的门径。
2.通过阅读书中精彩片段,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初步了解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
2.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
教学准备1.《朝花夕拾》读本。
2.浏览目录,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阅读《小引》,画记有感触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家还记得他吗?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明确: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他见多识广,会捕鸟、会刺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有很多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伴随着他的成长岁月——多年后,他把其中最有趣的、总让他回忆的人和事写进了一本书——《朝花夕拾》。
二、课堂活动读前热身:了解“整本书阅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语文课上接触到读“整本书”,为什么要读整本的书?要读哪些整本的书?要怎样来读整本的书呢?我们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1.为什么要读整本书?读一篇课文和读整本有什么区别?仅仅是篇幅的差距吗?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
——叶圣陶读整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2.初中时期我们将要读哪些书呢?你了解这些书吗?跟同学简单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
3.了解整本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的“阅读指导”部分,理解归纳精读、略读、浏览各自的特点、具体方法。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
你知道吗?师生交流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二、合作交流(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
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
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1926年间。
回忆性散文集。
共10篇。
3、这十篇分别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背景、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主题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章:鲁迅生平与创作风格2.1 鲁迅生平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重要经历,使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为理解其作品奠定基础。
2.2 鲁迅的创作风格分析鲁迅作品的独特风格,如尖锐的讽刺、深沉的反思、平实的语言等,帮助学生认识鲁迅文学艺术的特点。
2.3 作品欣赏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使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魅力。
第三章:《朝花夕拾》的故事梗概3.1 作品简介概述《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 人物分析详细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3.3 故事情节分析对作品中的重要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四章:《朝花夕拾》的主题探讨4.1 作品主题探讨《朝花夕拾》所反映的主题,如对童年的怀念、对人性的剖析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2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3 主题写作第五章:阅读与欣赏5.1 自主阅读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全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2 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欣赏,感受作品的文学价值。
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六章:作品解析6.1 篇章结构分析分析《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包括引子、和尾声等部分,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布局技巧。
6.2 写作技巧解析探讨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抒情等,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的艺术表现力。
6.3 语言特色解析分析《朝花夕拾》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使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宣布本节课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色2.1 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2.2 探讨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3 学生分享对文学特色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故事情节解读4.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4.2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高潮。
4.3 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第五章:主题探讨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所探讨的主题。
5.2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5.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6.2 学生找出文中的文学技巧实例,并进行分析。
6.3 小组讨论文学技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七章:作品中的情感表达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7.2 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冲突。
7.3 小组讨论作品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八章:作品与现实的联系8.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8.2 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8.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九章:阅读理解训练9.1 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9.2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9.3 小组讨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10.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10.3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阅读建议和拓展阅读材料。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教学设计导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风格,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而著名。
本文将针对整本书的阅读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朝花夕拾》的阅读,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艺术价值;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思考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辩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集,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社会现象、人物描写、自传等多个方面。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华盖集上集序》、《战士的母亲》等。
2. 教学方法(1)独立阅读: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并对每篇散文进行基本的理解和总结。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篇散文的精华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3)针对性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4)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三、教学步骤1. 分发散文集《朝花夕拾》给学生,鼓励他们在预习阶段自主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篇散文的精华内容,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激励,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见解。
4. 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拓展。
5.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6. 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考察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理解能力和识别作者意图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3.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教学重点】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三、阅读《朝花夕拾》
(一)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分别为《》、《》、《》、《》、《》、《》、《》、《》、《》、《》。
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到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
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四、选文例析《五猖会》
(一)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归纳主题。
(它主要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板书: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文章是如何来表现这个主题的?
主要是通过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后的情感变化的经历来表现:
1.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
2.“忐忑”、“担心”地强记。
3.梦幻铁钳的帮助。
(梦似的)
4.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
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板书:对比:①看五猖会前后心情的变化
②看五猖会时,我与大家的兴趣形成对比)
(三)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有什么作用?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含蓄地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四)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板书:以小见大细节描写对比手法)
五、小组合作探究《朝花夕拾》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们以《五猖会》为例分析了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在《朝花夕拾》的其他文章中,也都有运用到对比手法,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来分析《无常》、
(一)小组讨论
六、结语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七、作业(PPT9:)
读《朝花夕拾》,写一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