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个人收集整理-ZQ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地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地进化划分出地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地生产力水平.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年前)两个阶段.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b5E2R。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地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到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p1Ean。

•彩陶:在打磨光滑地地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地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地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地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地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地陶器通称彩陶.()DXDiT。

•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地,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RTCrp。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地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它记录地是甲骨占卜地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jLBHr。

1 / 7个人收集收拾整顿-ZQ•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地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摆布对称展开夔龙或XXX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地图腾符号.xHAQX。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地铸造青铜器地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地铸模.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地器物纹饰.XXX。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地铜器装饰工艺.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地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地装饰效果.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Zzz6Z。

•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地图画.现存最早地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地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dvzfv。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一.史前美术史前社会是指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过程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距今约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距今约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现代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主要特点在于受自然神论的影响,不分物我,所以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

加上没有书面语言,不能对认识对象作明确的分节。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胚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称为彩陶。

在器物表面印有几何纹样的陶器,称为几何印文陶。

陶轮是运用轮制方法制作陶坯的工具,按其旋转的速度分为慢轮和快轮。

轮制是比手制先进的制陶工艺。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指原始部落奉为祖先并加以崇拜的特定物像或神灵。

具象是抽象的反义词,表示具体地描绘某一物像,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而抽象则表示对某一物像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具有较强的表现性。

玉器是磨光石器的一种,因其特殊的玉石质料独立成为一类宝石。

玉石因其硬度不同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

琢玉是制作玉器的主要手段,工艺十分精致。

二.先秦美术文明是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生活环境,包括城市,青铜工具和书写文字,以区别他们在原始时期自然环境中的生活。

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汇聚中心,它是在国家形成以后的主要产物,代表着社会生产从分散落后向集中专门化的进步。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书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事发展成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和资鉴一个国家每一朝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图案,烧成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仕女画: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夫人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目前群雕的主题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摹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大多数岩画分布在新疆少数名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5.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魅力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恐怖的动物形象,只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像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6.《人物龙凤帛画》7.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画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迁想妙得”:西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的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9.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的成就突出。

在用笔记法上,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固有吴带当风之称。

10.《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

11.“为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中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美术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曹家样(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顾恺之(2006年清华美院)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著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迁想妙得(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4、以形写神(2006年清华美院、2007年山大艺术学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画品》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6、谢赫“六法论”(2003年湖美、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清华美院)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8、比德说(2006年湖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楚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唐代凌烟阁功臣像: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真人大小的图像。

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山西繁峙县城东南天岩寺文殊殿内金代描绘的关于佛教故事的壁画。

南宋四家:李唐、夏圭、刘松年、马远。

2、斧劈皴: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王蒙。

2、富春山居图:元四家之一黄公望应友人郑无用之情酝酿数年所作,为横卷,长两尺,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旖旎风光。

吴门四: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2、吴门书法三大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

南陈北崔:晚明的陈洪绶和崔子忠。

2、南北宗论:以纯化文人画为宗旨,以文人山水画为绘画最高境界的理想模式。

仕女画:即美女画,是画坛中对美女画的一个沿习用词,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

浙派:明代宫廷内外追随戴进画风的一派画家。

外销画:由中国早期油画师绘制的销往国外的油画。

2、决澜社:1930至1935年间,致力于以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绘画的画社。

3、北平艺专: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这是一所在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影响下,立足本土,借鉴外国现代美术教育经验的学校。

“美育”:从全民族来说,是普遍提高整个国民审美素质的工作;从个人来说,是伴随一个人从出生直至死亡的审美素质培养。

“大鲁艺”:工农群众的生活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应当认真向他们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把立足点逐渐转移到工农兵这一边来,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伤痕美术:文革后描绘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题材的美术潮流。

新潮美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以西方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黑陶① 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 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3.彩陶①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 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_ . H一。

③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 西安半坡② 仰韶文化③ 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 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 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称兽面纹。

⑤ 常饰于器物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渐衰落。

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9."岩画①是用矿物质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象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6.泥塑女神像① 出土壁或岩石的图画。

② 我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

③ 址② 头像与真人等大,似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苏连云港岩画等。

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1 0 . "原始瓷器商周时期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秘感③ 塑造技术成熟,水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称兽面纹。

⑤常饰于器物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渐衰落。

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9."岩画①是用矿物质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象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6.泥塑女神像①出土壁或岩石的图画。

②我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

③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苏连云港岩画等。

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10."原始瓷器商周时期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2、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子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

他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交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李泽厚语)。

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 (战国)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

此画主要采用黑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而生意盎然。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较高水平。

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5厘米1191.5厘米.画家在近12米20厘米,整绢上以半年的时间、惊人的毅力,非凡的气魄和高超的技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气象万千的锦绣河山.15、岩画:雕刻图绘在室外崖壁或岩石上的绘画统称岩画。

它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类早期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16、“迁想妙得”:西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17、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他的绘画理论和绘画风格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而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求形似,而是主张“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

他的这一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现存《洛神赋》、《女史箴》、《烈女仁智图》等是他的作品的摹本。

论画魏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18、张僧繇:齐梁冠冕一代的大画家,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之一。

他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疏体画,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19、“畅神说”:刘宋时宗炳《山水画序》中提出的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说,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

20、《五牛图》:是中唐农村风俗画家韩恍的传世佳作。

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神态的黄牛,笔墨传神,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扑实的艺术风格。

21、《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

全书共分十卷,四部分内容: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

2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师造化”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得心源”又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产生好的作品。

23、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

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

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

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院画也有其局限性,“萎靡柔媚之处当舍”(鲁迅语)。

24、“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25、《清明上河图》: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作者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张择端。

作者通过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这幅作品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6、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

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元代逐趋成熟,并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画坛的中坚。

27、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

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强调浑厚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17、扬州画派:是清代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

又叫“扬州八家”、“扬州八怪”。

该派突破了当时形式主义的束缚,以一种清新、生气勃勃的姿态振奋了中国画坛,在中国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8、董其昌:明末著名书画家。

他在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重大成就,富收藏、精鉴赏,兼工诗文、禅学。

他不仅是华亭派的代表画家,也是整个明代后期绘画的领袖人物。

在绘画思想上董其昌提倡“逸笔草草,但求形似”的文人画风,追求“墨戏”产生的阁帘效果、阁水看花。

他把唐以来的绘画分为“南北”两宗派,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压制“浙派”山水。

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明末以后的三百多年29、八大山人:朱耷:清初杰出画家。

别号八大山人等。

他是明朝的宗室,明亡后遁入空门,不足以解脱其家国之痛,于是慷慨悲歌,一一寄情于笔墨之中。

所作书画题款,常将“八大”二字连缀,又将“山人”二字连缀,乍看之下,像是“哭之”或“笑之”,由此可见其哭笑不得的内心隐痛。

所以,他的绘画,都是以泪和墨写成,显得特别的苍凉寂寞。

尽管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的开创者是徐渭,而代表着这一画派最高成就的应该说是朱聋。

朱耷现存作品有《荷兰水鸟图》、《牡丹孔雀图》、《湖石翠鸟图》、《安晚帖》等。

30《林泉高致集》:是北宋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该书论述宽泛,涉及山水画创作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则是发前人所未发之观点。

31、阎立本:唐代杰出画家。

阎立本的画继承并发展了魏、隋以来“以线描画”,“以形写神”的优秀传统,重视人物精神刻画,用笔沉着清俊,用线遒劲坚实,工笔重设色。

画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昭陵列像图》、《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

32、张萱:盛唐著名画家。

擅画仕女、婴儿、鞍马、屏障、宫苑一类题材。

他画的妇女形象,“曲眉丰颊,浓丽丰肥,酥胸长裙,温润香软,丰厚为体”。

是盛唐绮罗人物画的典型风格。

画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武后行从图》传世。

33、周昉:唐代杰出画家。

出身官宦之家,官至宣州长史。

由于他的出身和生活环境使他能常“游卿相间”,“多见贵而美者”,故其绘画多作“体态浓丽丰肥”的“贵游人物”。

是“绮罗人物”的典型作者之一,是张萱之后表现贵族妇女的著名画家。

绘画作品见于记载的有一百件之多,流传至今的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34、韩干:唐代杰出画家,善于画马。

韩干画马,不拘于陈法,注意观察事物和写生,遍画宫廷御马,受人称颂。

他画的马,体态骠悍肥壮,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是典型的唐代风格。

其代表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35、董源:五代南唐画家。

工龙、虎、人物。

尤擅山水。

多画平缓连绵的山峦,云雾迷茫,林麓洲渚,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湖泊的动人景色,不为奇峭之笔,开创了平淡天趣的江南画派的特有风貌,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师法他的有巨然、萧照等。

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也深受其影响。

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卷》、《夏山图卷》、《龙宿郊民图》等36、范宽:北宋著名画家。

善画山水,初学李成,后学荆浩,后又悟到应师造化,即移居终南山和华山林麓之间,终于自成一家。

他是山水峰峦浑厚、石纹用雨点皴,气势雄强。

千岩万壑,使人如置身其间,人谓范宽能“与山传神”,“得山之能”。

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

37、马远:南宋著名画家。

工山水、人物、花鸟等。

山水学李唐,并有所创造,布局简洁,线条硬劲,画山石用大斧劈皴,兼用钉头鼠尾皴,水墨苍劲,意境深远。

构图多作“一角”之景,人称“马一角”。

“南宋四大家”之一。

传世作品有《踏歌图》、《梅石溪凫图》等。

38、梁楷:南宋水墨人物画大师。

他在宋初石恪的基础上,发展了水墨“减笔”画法,塑造人物草草数笔,而又神韵十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