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使用规定及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紫外线使用规定及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紫外线使用规定及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一、压力蒸汽灭菌

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

2、化学监测:每包内放化学指示卡。

二、紫外线

1、日常监测: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三、消毒剂

2、化学监测:氯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

医院感染控制小组

2014年12月1日修订

紫外线灯使用规定

1、室内空气消毒:要求每m3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

于30min,灯管距离地面小于2m。

2、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离物体表面不得超过1米,应使

用照射表面受到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杀细菌芽孢时应达到100000UW.s/cm2)。

3、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灯管表面清洁,每周用75%酒精纱

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4、使用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必须关闭门窗,避免空气对

流,人不得在室内,必要时加锁。

5、用作空气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

水雾,温度低于200C或高于400C,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6、紫外线消毒灯,做好使用记录,每半年测定辐射强度一

次,并有记录。

7、消毒结果监测: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监测卡置于

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1分钟后观察记录。新灯≥90UW/cm2为合格,使用中≥70UW/cm2为合格。

9、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定期检查使用登记情况。

医院感染控制小组

2014年12月1日修订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87505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为做好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管理,减少医院感染,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要求: 1、各科室根据工作特点制定本科室消毒灭菌与隔离管理制度,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长负责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2、医院所有消毒器械、消毒剂,均应符合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要求,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审查相关证件(卫生许可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等),负责对产品检查验收。 二、基础措施: (一) 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二) 医护人员上岗应衣帽整洁,无菌操作应戴帽子、口罩,禁止穿工作服去食堂或医院以外的地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的操作步骤和指征。手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日期,易挥发性的醇类产品开瓶后的

使用期不超过30天,不易挥发的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过60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 环境清洁消毒要求: 1、空气净化与消毒:医院现采用自然通风、紫外线灯照射空气消毒方法,一般不使用化学法消毒空气。紫外线消毒:一般每天下班后或上班前进行空气消毒30分钟,室内有人时不能使用。每周用75%乙醇棉球擦拭灯管,每半年对灯管进行照射强度监测,辐照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应及时更换;并有相应的照射、擦拭、监测记录。 2、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 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普通科室病房、门诊的地面、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时,每日湿式清洁2次。对治疗车、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灯开关、水龙头等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人员流动频繁、拥挤的诊疗场所应每天在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口腔科、急诊室、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的地面和物体表面在清洁的基础上,每天消毒1次。当受到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消毒方法: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 (2) 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住院时间长者,每周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2021年)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2021年)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2021年)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制定的目的 为规范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更好地发挥其消毒作用;并加强紫外线消毒灯的管理,规范紫外线消毒灯的安全使用制度,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百合花幼儿园各班级、食堂、保健室及其他使用紫外线消毒场所。 三、管理内容与要求 1、紫外线灯消毒的适用范围及要求 紫外线灯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品的表面消毒。 2、紫外线灯消毒的使用方法 1)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每周进行一次,消毒时间从灯亮5分钟后开始计时,每次不少于30分钟,并详细记录消毒时间和消毒人。(食堂熟食间每天紫外线灯消毒) 2)对每支紫外线灯建立使用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每次消毒时间、

累计消毒时间、消毒人员姓名等。每支灭菌用紫外线灯的使用寿命约为800小时,超过800小时后必须及时更换新灯管。 3)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保持清洁干燥。当室内温度低于20℃或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 4)紫外线灯开关应有醒目标志,避免与日光灯开关相混淆。 3、紫外线灯消毒的注意事项。 1)紫外线灯照射表面应保持清洁,并每1-2周用酒精棉球(95%)擦拭一次,保持紫外线灯管清洁、无尘土、无油污。 2)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和损害。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时,必须关严门窗,人员全部退出,消毒时不对人直接照射,避免引起损伤。 3)消毒后关闭紫外线灯,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方可入室。 4、未按规定安全使用紫外线灯造成意外伤害者,依照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

内镜消毒灭菌制度

如皋市人民医院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相关制度 一、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基本要求 二、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四、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五、内镜室工作制度 六、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七、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技术管理制度 八、内镜室护士职责 九、内镜室院感管理质量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十、内镜室护理质量评定标准 六、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基本要求 1.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的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并具备内镜清洗消毒的知识及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相关科室每年至少组织培训一次,并有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学时、内容、签到等。 2.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 3.内镜诊疗室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分开。 5.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按手术区域要求进行管理。 6.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围裙及袖套、口罩、帽子、手套等。必要时戴防护镜、面罩。 7.内镜及附件数量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证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8.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五槽、负压吸引器、高压水枪、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签等消耗品。9.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进购批件齐全)、75%酒精(用于干燥)。 a)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就诊 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b)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医院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 管理。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膀胱镜、腹腔镜、关节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 度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 ≤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根 据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特制订我院消毒灭菌制度。 一、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四、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五、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 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 低温等离子体火菌等。 (3)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 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2、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物性品,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 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抱、真菌抱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

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 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 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⑸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六、医院应保持诊疗环境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干燥,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再清洁、消毒。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等)应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和消毒。 七、医院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八、医院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九、从事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消毒灭菌知识,熟悉消毒产品性能,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按标准和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 十、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职业防护技能。 十一、各科室根据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1、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 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医院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紫外线灯使用 管理制度

医院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紫外线灯安装、使用及监测,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相关内容,特制订本制度。 紫外线灯可用于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Ⅱ类及以下环境的室内空气消毒。建议自然通风代替常规紫外线灯消毒以维持Ⅲ类及以下环境的室内空气质量。 一、安装 1、新安装紫外线灯前应报院感科,对室间作评估后方能向设备科申请安装。 2、已有紫外线灯的科室应将安装的室间、数量报院感科备案并留科室一份。 3、紫外线灯应悬吊安装,离地不应超过2.5米,开关设置在门外。 4、灯管安装数量满足平均照射强度≥1.5W/m3。 5、设备科对新购进紫外线灯在安装前应进行监测,确认辐照强度达标。 二、使用 1、人员在室内活动时,禁止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

2、消毒前应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消毒时应关闭门窗,时间达到30分钟或以上。 3、实施终末消毒应先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30分钟,再行清洁。在清洁及物表消毒完毕后再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4、实施空气消毒后应及时开窗通风。 三、维护 1、灯管应保持清洁,各科清洁工每周负责用95%乙醇擦拭灯管一次,若发现有灰尘、油污应随时擦拭。每次清洁后应登记签名。 2、对不能启动,或使用中出现发光不均匀、光圈波动、光晕的灯管,使用科室应通知电工到场检修。 四、登记与监测 1、使用科室应对紫外线灯进行编号并标注,设登记本分别记录使用时间,科室感控护士负责日常查对。 2、院感科每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对全院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监测,发现不合格的灯管应及时发出更换通知书。 3、科室对监测不合格的紫外线灯应及时更换。 五、监管 1、各科护长应对本科室紫外线灯的安装、使用及登记负责管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为有效评价医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定期对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对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后物品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 三、监测要求 (一)压力蒸汽灭菌 1.物理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二)紫外线灯 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监测记录。 (三)消毒剂 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有记录。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要求:无细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四)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效果监测 每季度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供应室、急诊室)、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等部门进行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1.灭菌后的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治病微生物)。 2.各治疗室空气中细菌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3.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

学校紫外线灯使用须知

学校紫外线灯使用须知 紫外线灯在空气消毒方面有着很强的杀菌作用,广泛应用于学校、幼儿园、食堂配餐间等场所。紫外线杀菌消毒的原理:紫外消毒的杀菌原理是利用紫外线光子的能量破环水体中各种病毒、细菌以及其它致病体的DNA结构。主要是使DNA中的各种结构键断裂或发生光化学聚合反应,例如使DNA中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使各种病毒、细菌以及其它致病体丧失复制繁殖能力,达到灭菌的效果。 现将使用学校有关紫外线消毒灯使用指南制定如下: 一、严格要求,规范配备和安装 学校和幼儿园必须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安装使用紫外线灯的有关规定,规范配备和安装。中小学校教室、活动室等公共场所,无特殊需要,一般不装固定的紫外线消毒灯,可以配备移动式紫外线消毒灯进行卫生消毒。 安装要求:紫外线消毒灯与照明灯开关必须分开设置,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允许将紫外线灯开关与照明灯开关并列排放。开关设置要离地2米以上,并加开关盒盖,在盒盖上要贴上醒目的警告标志,不能仅简单地写上“紫外线灯”字样。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幼儿园都要建立和健全紫外线灯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保健医生、保育员以及食堂有关人员的卫生保健知识培训。

1、加强对紫外线灯的管理,要求建立紫外线使用登记本,记录每支紫外线灯管的开始使用日期,每天消毒时间。每周对灯管至少要进行一次的清洁工作。 2、加强对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格操作。 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消毒隔离制度。对于新安装的消毒设备,要制订出相应的规范的操作制度及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人。 三、紫外线灯使用方法 1、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2、使用方法: (1)对室内空气的消毒: a)间接照射法:首选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不仅消毒效果可靠,而且可在室内有人活动时使用,一般开灯消毒30min 即可达到消毒合格。灯管距离工作地面小于2m。 b)直接照射法:在室内无人条件下,可采取UV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采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时,室内安装UV紫外线灯(30W紫外灯,在处的强度>70μW/cm2)的数量为平均每m3不少于,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 (2)对物品表面的消毒:最好使用便携式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移动照射,也可采取紫外灯悬吊式照射。对小件物品可放紫外线消毒箱内照射。具体要求:灯管距离物体表面不得超过1米,应使用照射表面受到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杀细菌芽孢时应达到100000μWs/cm2)。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医院消毒灭菌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2、使用范围:全院各科室、护理部、医务部等。 3、监督管理 3.1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管理等工作; 3.2各医疗部门、护理部、医务部等部门负责执行。 4、内容: 4.1医院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器械科、感染管理科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4.2医院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根据2012《消毒技术规范》中的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方法。 4.3各科室根据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4.4感染管理科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4.5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职业防护技能。

4.6从事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消毒灭菌知识,熟悉消毒产品性能,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按标准和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 4.7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4.8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4.9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4.10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4.11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4.12消毒与灭菌时的职业防护 4.13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4.13.2清洁与消毒方法 4.14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4.15地面消毒 4.16患者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 4.17清洁用品的消毒 4.18皮肤与粘膜的消毒 1)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2)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时间1min~3min,待干后再用70%~80%乙醇(体积分数)脱碘。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实用版

YF-ED-J8377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实 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制定的目的 为规范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更好地发挥其消毒作用;并加强紫外线消毒灯的管理,规范紫外线消毒灯的安全使用制度,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百合花幼儿园各班级、食堂、保健室及其他使用紫外线消毒场所。 三、管理内容与要求 1、紫外线灯消毒的适用范围及要求 紫外线灯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品的表

面消毒。 2、紫外线灯消毒的使用方法 1)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每周进行一次,消毒时间从灯亮5分钟后开始计时,每次不少于30分钟,并详细记录消毒时间和消毒人。(食堂熟食间每天紫外线灯消毒) 2)对每支紫外线灯建立使用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每次消毒时间、累计消毒时间、消毒人员姓名等。每支灭菌用紫外线灯的使用寿命约为800小时,超过800小时后必须及时更换新灯管。 3)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保持清洁干燥。当室内温度低于20℃或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及管理部门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1、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化学和生物监测。 1)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进行有效浓度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戊二醛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包括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他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包括各种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活检钳和其他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

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 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 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 4)B-D试验: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 灭菌前进行,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5)灭菌器新安装、移位或大修后均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B-D试验应连续进行三次,三次均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 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要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 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断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生物监测: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3. 5、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照射强度或生物监测。日常监测

GR 医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起草人:杨祖群、王荔 发布日期:2015年3月22日 审核人:王荔 生效日期:2015年5月1日 批准人:李秋 页数:共16页 回顾日期:2018年5月 医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1.目的: 切断感染链,终止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医院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陪护人员、志愿者、学生及外来工作人员安全。 2.适用范围: 全院所有临床、医技、儿研所、分子生物中心、太平间等。 3.定义: 3.1 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 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7 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8 清洁单元:以患者病床为中心、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的所有环境表面视为一个清洁单元。清洁工具(如抹布)未经有效复用不应用于另一个清洁单元。 3.9 低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这类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门诊大厅等。 3.10 中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这类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3.11 高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这类区域有感染者、高度易感患者居住或长时间停留;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随时可能对环境表面造成污染。如感染科、手术部(室)、重症监护病区、急诊科、消毒供应中心、医学检验科、烧伤病区、导管室、腔镜室、血液透析中心、新生儿病房、移植病房、隔离病房等。 4.标准: 4.1 清洁与消毒原则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紫外线灯使用制度(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11545紫外线灯使用制度 UV lamp use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一、制定的目的 为规范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更好地发挥其消毒作用;并加强紫外线消毒灯的管理,规范紫外线消毒灯的安全使用制度,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百合花幼儿园各班级、食堂、保健室及其他使用紫外线消毒场所。 三、管理内容与要求 1、紫外线灯消毒的适用范围及要求 紫外线灯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品的表面消毒。 2、紫外线灯消毒的使用方法 1)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每周进行一次,消毒时间从灯亮5分钟后开始计时,每次不少于30分钟,并详细记录消毒时

间和消毒人。(食堂熟食间每天紫外线灯消毒) 2)对每支紫外线灯建立使用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每次消毒时间、累计消毒时间、消毒人员姓名等。每支灭菌用紫外线灯的使用寿命约为800小时,超过800小时后必须及时更换新灯管。 3)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保持清洁干燥。当室内温度低于20℃或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 4)紫外线灯开关应有醒目标志,避免与日光灯开关相混淆。 3、紫外线灯消毒的注意事项。 1)紫外线灯照射表面应保持清洁,并每1-2周用酒精棉球(95%)擦拭一次,保持紫外线灯管清洁、无尘土、无油污。 2)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和损害。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时,必须关严门窗,人员全部退出,消毒时不对人直接照射,避免引起损伤。 3)消毒后关闭紫外线灯,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方可入室。 4、未按规定安全使用紫外线灯造成意外伤害者,依照情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一、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注射器、针灸针、针头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二、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可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剂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的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三、选择使用经卫生部批准、具有批准文号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四、消毒剂的使用,应当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说明书应有批准文号、有效成分及其含量、配制方法、应用范围、使用浓度、作用时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等。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管理人员,应熟悉各类消毒剂的杀菌性能、特性、配制方法、稀释方法、配伍禁忌、使用禁忌、可能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熟悉消毒效果监测的基本技术,

对医院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定期监测。 — 六、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物性品,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物性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例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紫外线灯安装、使用及监测,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相关内容,特制订本制度。 紫外线灯可用于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Ⅱ类及以下环境的室内空气消毒。建议自然通风代替常规紫外线灯消毒以维持Ⅲ类及以下环境的室内空气质量。 一、安装 1、新安装紫外线灯前应报院感科,对室间作评估后方能向设备科申请安装。 2、已有紫外线灯的科室应将安装的室间、数量报院感科备案并留科室一份。 3、紫外线灯应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离地不应超过2.2米,开关设置在门外。 4、灯管安装数量为平均≥1.5W/m3。 5、新紫外线灯在使用前应进行强度监测,确认辐照强度达标。 二、使用 1、人员在室内活动时,禁止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 2、消毒前应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消毒时应关闭门窗,时间达到30分钟或以上;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实施终末消毒应先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30分钟,再行清洁。在清洁及物表消毒完毕后再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4、实施空气消毒后应及时开窗通风。 5、不得使用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已免受到损伤。 6、紫外线消毒物品物表时,灯管距离物品物表不超过1米,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7、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UW/cm2为合格,使用中≥70UW/cm2为合格。

三、维护 1、灯管表面应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布擦拭灯管一次,若发现有灰尘、油污应随时擦拭。每次清洁后应登记签名。 2、对不能启动,或使用中出现发光不均匀、光圈波动、光晕的灯管,使用科室应通知电工到场检修。 四、登记与监测 1、使用科室应对紫外线灯进行编号并标注,设登记本分别记录使用时间,累计时间等,科室感控护士负责日常查对。 2、控感科每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对全院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监测,发现不合格的灯管应及时发出更换通知书。 3、科室对监测不合格的紫外线灯应及时更换。 五、监管 1、各科护长应对本科室紫外线灯的安装、使用及登记负责管理。感控护士应对日常登记、清洁进行定期检查。 2、院感科每年不定期对紫外线灯的安装、使用及登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发出整改通知。 3、科室在接受通知书两周内未进行整改者,给予相应处罚。 附件:1、科室新装紫外线灯申请表 2、科室紫外线灯备案登记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 。 1、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1)生物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 其含菌量必须〈100 时, 不得检出致病原性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戍二醒的监测, 每周不少于一次 (3)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5)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并详细记录。 (6)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第一锅需进行试验。 (7)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

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 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采用。 (8)环氧乙: 院气体灭菌: 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 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9)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照射强度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积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和新灯管照射强度监测, 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低于100 μ2, 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 μ2 。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10)各种消毒后的内镜( 如胃镜、肠镜、喉镜等) 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1)各种灭菌后内镜( 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脱镜、胸腔镜等) 、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5982-1995)( 附录三) 中4.2 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5982-1995) 。

(完整版)医院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紫外线灯安装、使用及监测,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相关内容,特制订本制度。 紫外线灯可用于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Ⅱ类及以下环境的室内空气消毒。建议自然通风代替常规紫外线灯消毒以维持Ⅲ类及以下环境的室内空气质量。 一、安装 1、新安装紫外线灯前应报院感科,对室间作评估后方能向设备科申请安装。 2、已有紫外线灯的科室应将安装的室间、数量报院感科备案并留科室一份。 3、紫外线灯应悬吊安装,离地不应超过2.5米,开关设置在门外。 4、灯管安装数量满足平均照射强度≥1.5W/m3。 5、设备科对新购进紫外线灯在安装前应进行监测,确认辐照强度达标。 二、使用 1、人员在室内活动时,禁止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 2、消毒前应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消毒时应关闭门窗,时间达到30分钟或以上。 3、实施终末消毒应先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30分钟,再行清洁。在清洁及物表消毒完毕后再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4、实施空气消毒后应及时开窗通风。 三、维护 1、灯管应保持清洁,各科清洁工每周负责用95%乙醇擦拭灯管一次,若发现有灰尘、油污应随时擦拭。每次清洁后应登记签名。 2、对不能启动,或使用中出现发光不均匀、光圈波动、光晕的灯管,使用科室应通知电工到场检修。 四、登记与监测 1、使用科室应对紫外线灯进行编号并标注,设登记本分别记录使用时间,科室感控护士负责日常查对。 2、院感科每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对全院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监测,发现不合格的灯管应及时发出更换通知书。 3、科室对监测不合格的紫外线灯应及时更换。 五、监管 1、各科护长应对本科室紫外线灯的安装、使用及登记负责管理。感控护士应对日常登记、清洁进行定期检查。 2、院感科每年不定期组织对紫外线灯的安装、使用及登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 3、对检查中发现登记不合格的科室予扣除科室感控考评2分。 4、科室在接受通知书两周内未进行整改者,扣除科室感控考评5分。 附件:1、科室新装紫外线灯报请表 2、科室紫外线灯备案登记 3、紫外线灯使用登记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